谶语的模糊性刍议

2016-04-12 17:33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模糊性语义

钟 钦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四川达州635000)



谶语的模糊性刍议

钟钦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四川达州635000)

摘要:谶语建立在阴阳变化的哲学基础上,是预决未来的推断与猜测。语义的模糊性成为谶语的主要特征,包括谶语语义所预示的时间模糊性、地点模糊性、人物模糊性、预示事件的模糊性等方面。

关键词:谶语语义;时间模糊;地点模糊;人物模糊;事件模糊

谶纬是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现象。谶是指预决未来吉凶的隐语、图记,是“上天意志在人间的预警或预告”。[1]1《论衡·实知》:“谶书秘文,远见未然,空虚暗昧,豫睹未有,达闻暂见,卓谲怪神,若非庸口所能言。”谶诡为隐语,预决吉凶。《后汉书·桓谭传》:“是时帝方信谶,多以决定嫌疑。”可知古代帝王是相信谶语的。“一个王朝的衰弱和一个王朝的兴起,总是伴随着造谶和禁谶的运动。”[1]

中国人是在谶纬的预见中走过了五千年的历史,从周朝姜尚的《乾坤万年歌》,东汉末年三国时代诸葛孔明的《马前课》,唐朝初年的李淳风、袁天罡的《推背图》,宋朝初年邵雍的《梅花诗》一直到明朝初年刘基的《烧饼歌》《百字碑》《陕西太白山刘基碑》《金陵塔碑》。中国数千年历史过程中,还涌现出过更多的非系统化的谶语(包括含有谶语内容的童谣)。这类谶语基本上没有作者,不知出处,却流传天下,其出现的时间地点多不确切,指代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更加模糊了。但它对人的心理,“有较大的‘蛊惑’作用,这种‘蛊惑’作用,作用于古代中国一些当权者身上,必然影响历史的发展。如,‘亡秦者,胡也’,‘蛊惑’秦始皇修筑长城。所以一定程度上讲,如果没有句谶言,就很可能没有长城。如‘桃李子,得天下’,这一谶言‘蛊惑’隋文帝杀错了人,也暗示错了李密,让他十分努力地想做皇帝;但也是句谶言,给了李世民得天下的信心,如果没有这句谶言,一定程度上说,唐朝的历史可能会改写。如‘点检为天子’为天子这句谶言,让赵匡胤才有黄袍加身的机会”。[2]

以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为主的现代科学思想是建立在实证基础之上的,所谓实证,简单地说即是有确凿的证据能够重复证明。但是,文学艺术、哲学等等,因为涉及的变量过多,能指和所指差距极远,则是非实证类的技术或技巧。即使在同一个符号系统中,能指和所指也是不统一的。比如梵高的《向日葵》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等都是不可重复的,它们只能依据一种模糊原则来把握。尤其是依据最古老的知识体系《易经》而出现的谶语,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语义的模糊性。“这种模糊性表现两个方面:一是研究的结果以多指标的发展趋势为主,二是指标的多重对应性。”[3]即是说,微小的变量变化会导致结果的巨大偏离,这是历史的蝴蝶效应,偶然之故导致了许多人莫名其妙地因谶语的模糊性原因而枉死,历史也因之发生改变。再者,每一句谶语指称的对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可能有无限的映射关系,变量无以穷尽。

谶本身“就是预言的意思,是一种推断与猜测”,[3]003是一种隐语,所以,模糊性是谶语的最大的特征。谶语的模糊性,是因为大千世界是无穷无尽是混沌的状态,谶语“必须尽量用最少的单位来表达最大限度的信息量”。[4]谶语模糊性的基本特征主要是语义的模糊,即义位、义素、义丛、句义的模糊性。义位是一个能够独立运用的意义所形成的语义单位。义素是词义的最小语义构成成分,是从逻辑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孤立地考察某个语言符号的所指在一次出现时得出的最小予以信息实体,它只有取得义位变体的资格后才能进入具体的语义系统。义丛是义位组合而成的语义单位,即通常所说的短语的意义。谶语在义位、义素、义丛、句义方面的模糊性,往往又由谐音借代、映射暗示、字词拆合、别解会意等方法来传达,表现出“亦此亦彼性、非此非彼性”。[5]71这是“语言符号的有限性、离散性与客观世事的无限性、复杂性及人类思维方式的多维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语义的模糊性”。[5]74其本质特征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谶语预示的时间的语义模糊性

谶语的时间的模糊性,其一,指谶语产生的时间基本上是模糊的。中国历史上除了《乾坤万年歌》《马前课》《推背图》《梅花诗》《烧饼歌》《百字碑》《陕西太白山刘基碑》《金陵塔碑》一类谶书秘文产生的时间大体可以明晰外,其余的谶语,所产生的时间都是模糊的。比如川东地区的劁匠,吹着羊角号行走于乡闾,为农家劁猪劁羊,从前曾流传过这样一则童谣:“劁猪劁羊,不劁你爹就劁你娘。”这则童谣产生的时间就极为模糊,有清末流传说,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流传说,五十年代流传说,六七十年代流传说,更有宋明时代流传说。“中国最早提出计划生育理论的不是马寅初,而是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的内阁首辅申行时,而最早实施计划生育的时候却是在更早的宋朝。”[6]

其二,指谶语所预示的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往往最为模糊,这也是谶语的时间语义模糊性的主要特征。周宣王时期流传的谶语“桑弧箕服,实亡周国”,桑弧就是桑木做的弓,箕服是用来盛箭的。周宣王于是下令但凡看到卖桑木弓的人,不管男女老少,皆“执而杀之”。碰巧一对褒国来的夫妇正在国都里卖桑木弓,见状而逃,更巧的是夫妇俩露宿郊野时,拾到了一个遗弃的女婴,带着一起逃回了褒国。周宣王在位46年后,其子姬宫涅(?-前771)继位,为周幽王。此时女婴已长大成人,美艳无比,公元前779年,被得罪了幽王的褒姁送给幽王功赎。这个女婴就是“烽火戏诸侯,一笑倾宗周”的褒姒。《史记》载:“西夷犬戎进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7]这则“桑弧箕服,实亡周国”的谶语,数十年后才应验。明洪武初年,朱元璋命刘伯温,卜历数之长短。刘伯温卜之曰:遇顺而止。明崇祯十六年,李自成攻山西,自称新顺王,翌年,克西安,改西安为西京,创建大顺王朝。三月十七日,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末帝崇祯皇帝自缢身亡。同在明崇祯十六年,爱新觉罗·福临继清大统,他称帝的年号,是顺治。张献忠在四川创建的大西国,年号大顺。“遇顺而止”,300年后终于一语成谶。有的谶语所预示的事件的发生时间,甚至在几百年乃至千年几千年之后。从取秦而代之的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魏武帝曹操,明太祖朱元璋,到近代的中华民国大总统孙中山,蒋介石,中华人民共和国领袖毛泽东、胡耀邦、后来的江泽民、胡锦涛其出生地相对于秦时咸阳,皆为东南。一则谶语所预示的时间竟然几千年后都应验,可谓吊诡之至。

二、谶语预示的地点的语义模糊性

谶语的地点的语义模糊性,一是指谶语产生的地点的本身比较具有模糊性,小者一县流传,大者一郡甚至一国流传,但其源头却无法确证。二是指谶语所预示的事件所发生的地点是模糊的。后者也是谶语地点的模糊性的主要特性。秦时谶语:“东南有天子气。”秦始皇数次出巡的路线图上,基本上是向东巡,向南巡,希望通过自己的巡游,伺机弹压东南的天子气。在浙江嘉兴命囚徒十万挖坑凿山,并屎尿齐下以污秽其地;在江苏丹阳下令凿断山冈,破山形冈势,使天然直道变得迂回曲折,并改名曲阿;在江苏丹徒(原名朱方)驱令囚徒三千人凿断山陇,改为丹徒;东南的许多地方的山山水水,都被秦始皇“与地斗”折腾了一通,为的就是破坏这些地方的天子气。特别是在金陵,下令将圆锥形的山凿方,连绵的山脉断开缺口,山冈断处,又开挖沟渎,要把金陵的山水的天子气泄掉,还把金陵改名为秣陵,秣是草料场的意思。不过,金陵号为六朝故都。自孙权始,吴、东晋、刘、宋、梁、陈、南唐、南宋、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都建都金陵。东南这一个地理名词,语义是模糊的,它是以秦王朝的国都咸阳为坐标,咸阳的东南方向为东南。这片地域极为辽阔,如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湖南、湖北、江西、广东等南方许多省分,都属东南。中国历史上百分之八十的开国皇帝(包括国家最高领导人),出身于这一地区。刘邦的江苏沛县,刘秀的今湖北枣阳,曹操的安徽亳州,朱元璋的安徽凤阳,孙中山的广东香山,蒋介石的浙江奉化,毛泽东的湖南韶山、胡耀邦的湖南浏阳、江泽民的江苏扬州,胡锦涛的安徽绩溪,都是秦时咸阳的东南区域。东南本身就是一个表方位范畴的模糊语。

三、谶语预示的人物的语义模糊性

谶语的人物的语义模糊性,其一,是指制作谶语的人物,除了姜尚、诸葛亮、李淳风、袁天罡、刘基等人外,其余大都不可知晓。其二,是指谶语预示的事件中的人物姓名和身份,总是让人费尽心机也难窥其谜底。这也是谶语的人物模糊性的主要特征。燕人卢生奉命入海求仙归来,向秦始皇奏上了一册天书,上有一则在后世相当有名的谶语:“亡秦者胡也。”(《史记·秦始皇本纪》)胡的语义是模糊的,在此有多重指标:泛称北方边地与西域的各民族为胡,即胡人;姓胡的人;名中有胡字的人等。是时,六国早灭,大秦王朝潜在的最大的威胁,是生活在中国北边的胡人。所以,秦始皇认为这谶语是指:大秦王朝,会亡于北方胡人。于是,始皇令蒙恬统兵三十万,北击于胡,并攻取了北方胡人的老根据地灵州、夏州、胜州等地,为了彻底解除北方胡人对大秦帝国的威胁,始皇又在边境上大举扩修了长城。始皇的大伐匈奴,终秦之世,胡人也不敢窥边。然秦王朝并未亡于胡人。谶语预示的事件中的人物姓名和身份的模糊性,给秦始皇来了个始料不及,秦亡于了秦始皇的小儿子秦二世胡亥。唐代人郑玄认为:“胡者,胡亥,二世之名也。秦(始皇)见图书,不知此人名,反备北胡。”新莽时期流传的最重要的谶语书就是《赤伏符》,上云:“刘秀发兵捕不道”。当时的汉光武帝刘秀还是个无声无息的小人物,而另一个刘秀,即刘歆,字子骏,已是王莽的国师公。刘歆改名刘秀,是汉哀帝刘欣即位时因歆、欣同音须避讳而改。其时天下无道,赤眉绿林纵横,这个国师公刘秀认为自己名字应谶,与宫廷护卫将军王涉、大司公董忠等人彼此勾连,拟政变劫杀王莽,事泄自杀,至死都认为:真刘名秀者才是真正的应谶之人,自己改名刘秀,是不能应谶的。隋文帝、炀帝时期,“李氏当为天子”和“桃李子,得天下”两则谶语广为流传,以至有人劝帝诛尽海内凡李姓者,邸国公李浑被满门抄斩,隋炀帝的故旧李金才被灭族。其他在朝姓李者,皆解兵权归田里。而李姓者以为自己应谶的,先后有李密于公元617年在河南巩南设坛即位建魏,年号永平,翌年为唐所杀;李轨于公元在河西618称帝,年号安乐,翌年被唐高祖李渊斩于长安;李子通于公元619年在江都称帝建吴,年号明政,三年后被唐所杀。这些人,无一例外是中了“桃李子、得天下”这句谶语模糊性的语义之毒。同时,尚有王世充、宇文化及、薛举、沈法兴、刘武周、梁师都、窦建德、萧铣、杜伏威、格谦、刘元进、向海明、卢明月、刘迦论、操师乞、林士弘、王须拔、高昙晟、高开道、刘黑闼、辅公祏等人称帝称王建国改元。最终是从陶唐故国发祥地起兵的李渊父子统一了天下,陶与桃同音,桃音又近唐,李渊本袭封唐国公,祖上西魏时赐姓大野氏,隋文帝相周时才复高祖姓李氏。李渊父子才是真正的“桃李子”,甚或这句谶语原本就是因语音的模糊性“陶李子”或“唐李子”而成了“桃李子”。

四、谶语预示的事件的语义模糊性

谶语语义无论是本义还是引申义都具有模糊性,因而谶语预示的事件的语义尤其独具模糊性,无论是《推背图》还是《烧饼歌》,所预示的事件,千百年来不知让多少人绞尽脑汁殚精竭虑也不知所云。如《推背图》第三十九象:象三十九,壬寅,巽下兑上,颐。谶曰:鸟无足,山有月。旭初升,人都哭。颂曰:十二月中气不和,南山有雀北山罗,一声听得金鸡叫,大海沉沉日已没。金圣叹先生认为,用《推背图》来验证以往所发生的事情比较容易,但是依据这个东西来判断未来所发生的事情,那就难于登天了。而谶语又恰恰是对未来的事情的预言。对此象,金圣叹解释为:此象疑一外夷扰乱中原,必至酉年始初平。金圣叹的解释也非常模糊。现在我们才知道,这一谶语,讲的是八年抗日及日本投降。鸟无足,山有月,是个“岛”字;(图示:鸟在山上,也暗示的是“岛”字),岛国作乱。旭初升,人都哭,日本开始强大。十二月中气不和,十二月中为农历六月,即公历7月7日(卢沟桥事变),南山有雀北山罗,雀,精卫鸟,汪精卫。罗,爱新觉罗,伪满国。南面有日本扶植的汪精卫政权,北面有日本扶植的伪满国政权。一朝听得金鸡叫,大海沉沉日已过。到了鸡年(1945年,而此时中国的版图也像一只威武的金鸡形状,日本的版图则像金鸡口边的一条小虫子),日本军国主义就日沉大海了。又如:元灭宋之后不久,民间盛传一则谶语:“九九乾坤已定,清明节后开花。米田天下乱如麻,直待龙蛇继马。依旧中华福地,古月一阵还家。当初指望瓮生涯,死在西江月下。”这则典型的谶语诗,预言的是九十年后蒙古被逐出中原的事。明人郎瑛释云:第一二句,是说德祐二年(1276年)宋为元所灭,到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起兵于和阳,正好九九八十一年。元兵虏宋帝及太后北去,朱元璋起兵后投奔小明王,都是在三月里。第三句,米田是个“番”字,第四句,龙蛇继马,指朱元璋于甲辰龙年建国即位,乙巳蛇年北伐元都,至丙午马年元亡。第五六句,指胡人北去还家,古月是“胡”字。第七八句,指元代诸帝皆娶瓮吉剌氏为后,顺帝北走沙漠,死于应昌,一时无棺木,只好取西江寺梁为棺。

谶语建立在生生不息的阴阳两极的变化的哲学基础之上。而阴阳一词,无论从哪个范畴来看,都是模糊的,况且,阴中抱阳,阳中蕴阴。阴与阳是对立的统一,是主客的统一。谶语是对人世社会的细节的预示,而人世社会极其复杂多变。汉字本身蕴含巨大的信息量,是阴阳同度思维的产物,是“道器浑一、阴阳合一、五常统一、形意象一、象数归一”的文字,[8]是一个结构严谨而完整的信息系统,这无疑就更造成了谶语的难解。是以,谶语充满了模糊性,它永远是一个任何人也无法把握的模糊的神秘。

参考文献:

[1] 栾保群.历史上的谣与谶[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

[2] 世外老人.中国历史上神秘的谶言[EB/OL].[2015-09-08].http://novel.hongxiu.com/a/71389.

[3] 雾满拦江.推背图中的历史[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8:306.

[4] 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24.

[5] 黎千驹.模糊语义学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6] 大汉传统. 99%的中国人不知道的35个历史知识[EB/OL].[2015-09-20].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1476164.shtml.

[7]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4:20.

[8] 常秉义.周易与汉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4.

[责任编辑范藻]

On the Vagueness of Prophecy

ZHONG Qin

(Da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Dazhou Sichuan 635000,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philosophy of yin and yang, prophecy refers to mystical words that tell what will happen or come true. As its main feature, the vagueness of semantic meaning is fully revealed in the vagueness of time, place, person and event, which is hard for people to work out its mystery.

Key words:semantic meaning of prophecy; vagueness of time; vagueness of place; vagueness of person; vagueness of event

收稿日期:2015-11-16

作者简介:钟钦(1963—),男,四川开江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学创作与语言运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H1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248(2016)01-0108-04

猜你喜欢
模糊性语义
模糊性程度和模糊性厌恶对中国股市的影响研究
我国传统色名的模糊性
语言与语义
《刑法修正案(十)》中“公共场合”的教义学理解——兼论刑事立法语言的统一性和模糊性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法律英语中形容词搭配及其模糊性探讨——基于USC语料库的reasonable个案研究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深+N季”组配的认知语义分析
从语义模糊性看日语委婉表达
语义分析与汉俄副名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