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月锋,王 川
(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合肥230036)
青年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基本原则和提升路径
武月锋,王 川
(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合肥230036)
有序政治参与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基础,是治党治国的可靠依据。扩大青年学生有序政治参与是社会共识,必须坚持方向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示范性原则。提升青年学生政治参与水平需要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青年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加强青年学生政治参与实践教育,提升参与能力;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政治参与制度;优化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生态环境。
政治参与;原则;关涉因素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坚持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为我们指明了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的发展方向。为此我们必须厘清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的关涉性因素,正确理解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的发展方向,科学建构扩大青年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基本路径。
探索扩大青年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原则,尊重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的主体性地位,优化社会生态环境。
1、方向性原则
方向性原则是扩大青年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根本原则,它要求我们在探索扩大青年学生有序政治参与途径时必须坚持共产党领导,尊重法律权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共产党执政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共产党唯一的奋斗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领导是扩大青年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最大政治优势。无数历史事实证明,也只有共产党才能够做到不断扩大青年学生有序政治参与,构筑中国特色的政治参与体系;我国《宪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选举法》等都为青年学生政治参与提供了具体的法律规定,青年学生的政治参与一定要学法、守法、用法,以合法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利益和诉求,即使是合理的要求,不采取合法的参与方式,也是违法的。这就要求青年学生在政治参与中要有法律意识、政策意识,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和政策武器在政治参与的体制内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和利益;政治稳定是一个国家全体社会成员共同追求的社会目标,是当代中国最高利益,是扩大青年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安定团结和和谐稳定的政治局面,就难以建立有效的政治参与机制,也就难以扩大政治参与的主体和客体,无法开拓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的新渠道、新方式。
2、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就是要求我们承认、并重视青年学生在政治参与实践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青年学生总是从自身的利益和愿意出发,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评判去认识政治参与和参与政治活动,扩大青年学生的有序政治参与不可能脱离青年学生主体性因素而孤立地达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青年学生主体自身建设,重视对青年学生参与意识、参与能力、参与技巧的培训,强化他们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参与效能感,革新他们的参与动机、规范他们的参与行为;尊重青年学生政治参与主体性地位,还必须充分研究现时代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握他们的时代特点和历史变迁,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扩大”和“有序”之目的。
3、实践性原则
社会生活在本质是实践的,探索青年学生政治参与新途径、新渠道,建构青年学生政治参与新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创新性的方法来源于实践、内容的修正来源于实践,探索结果的“效用”性也必须靠实践去检验。当前青年学生政治参与中出现了网络参与等新渠道、出现了青年学生社区自治、“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新形式,这些方式、方法凡是有利于扩大青年学生有序性参与的真理性认识,通过实践必然会成功地转化为体制内的参与形式;凡是错误的方式、方法,在实践中必然遭到失败;不完善、不健全的地方尚需要我们进一步在实践中完善和发展。
政治参与实践也是青年学生提高政治觉悟,锻炼参与能力,提升参与技巧必要性过程,在政治参与的实践过程青年学生也必将对学校、社区乃至国家基本概况的理解,增强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顺利完成个体的政治社会化。
4、示范性原则
示范性原则强调的是青年学生政治参与是现代社会公民参与的一部分,我们在探索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的“有序”途径时,必须关注整个社会各阶层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状况,整个社会政治参与的有序与无序、合法与非法、理性与盲从都将对青年学生政治参与起到示范性的作用。
1、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青年学生政治参与意识
(1)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促进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顺利完成,提升政治参与意识。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他们在促进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有利于增强青年学生的公民道德意识、法制意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有利于消解青年学生功利性利益分配型政治参与动机,培育理性、合法的理念和参与意识,避免盲目、盲动、盲从行为的出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历史深度,深入剖析近现代中国国史国情,使青年学生对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共产党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历史趋向和人民群众的历史选择有深刻的认识,对中国民主建设的历史进程有充分的了解;《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系统分析了当下中国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内政、外交、国防等,有利于激发青年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政治责任感,激发他们投身政治的热情,激起他们通过政治参与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行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学生的政治鉴别力。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教学形式的单一、教学手段的呆板,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小组讨论式、社会调查式、参与启发式等多种方法,促使学生在理性的思考、客观的判断中增强政治是非观念,提高政治鉴别力,提升政治参与意识。
(2)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增强思政教育合力,规正和约束青年学生各种体制外、无序化、非理性参与行为的发生。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精神文化,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方面,体现在一所学校的校园建筑设计、景观绿化等物化形态中,也体现在学校的历史、校风、教风、学风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建制、行为规范之中。它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思维方式、价值判断等都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性作用。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充满着过多的功利性、庸俗化、颠覆传统的因子,对主旋律、主流政治文化造成了一定冲击,使得学生在包括政治观在内的价值观上形成了一定的叛逆性和颠覆性,它影响到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行为上易造成无序化参与、戏谑性参与的出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增强自觉抵制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无政府主义等错误思潮的能力,用“积极”、“文明”、“正义”、“和谐”的价值导向,规正和约束青年学生各种体制外、无序化、非理性参与行为的发生。
2、加强青年学生政治参与实践教育,提升参与能力
(1)组织青年学生参与或者参观区(县)人大代表选举,观摩村民委员会、城镇居民委员会的“海选”、村民一事一议等活动。青年学生基本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他们具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都应该碰到区(县)人大代表选举时机,各高校应该充分组织好这次活动,而不能走形式主义,搞暗箱操作。思政课实践教学也可以组织学生观摩村民委员会、城镇居民委员会的“海选”、村民一事一议等活动,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熟悉政治参与程序等等。
(2)参与学校平台的事务管理。主要体现在引导青年学生参与班团干部选举,班级规则制度的制定与讨论,社团活动和社区自治组织活动,校长接待日,校园网论坛等,还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校园听证会、校园咨询会、大学生议事会,把校园文化建设、后勤服务、师资评议、学风评议等纳入参议范围,让学生通过这些平台,进行实际的参与训练,养成良好的参与习惯,掌握更多的参与知识。
(3)组织学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慰问鳏寡孤独老人活动,关心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参观革命遗址,走访老红军、劳动模范、英雄人物以及一些其他社会调研活动等,在这些主题鲜明、形式活泼,内容新颖的活动中,青年学生必将增强对社会的了解,既可以“预防大学生因其权利意识和自我中心意识过度强化,参与动机不端正,义务意识和规范意识淡化而引发狂热的政治参与”,也可以“预防大学生因参与动机弱化,政治参与效能过低而引发普遍的政治冷漠”。[1]
3、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政治参与制度
政治参与制度化建设是扩大青年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基础性条件,它为青年学生的政治参与提供制度性保障,“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2]扩大青年学生有序政治参与,建立健全政治参与制度主要体现在:
(1)建立健全法制,使青年学生政治参与有法可依。邓小平指出:“要切实保障工人农民个人的民主权利,包括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3]建立健全法制,完善参与机制,是扩大青年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基础。
我们必须在充分发挥《宪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赋予青年学生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利和自由的前提下,进一步修订《选举法》、《信访工作条例》等,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使其完善,尽快制定《公民结社法》、《社会团体管理法》等必要的政治参与规章制度,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对青年学生的参与行为进行引导,使其在体制框架内,通过制度化的渠道,合理、理性的表达自身利益和愿望诉求,避免无序化行为、体制外参与给社会稳定和谐带来的隐患。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运动的无序参与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青年学生浪漫主义的激情参与的历史实践已经证明,只有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才能促进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的良性发展。
(2)建构制度化的青年学生政治参与机制。其一,健全基层选举制度。改革、完善基层人大代表选举候选人推荐与自荐制度、促进选举过程的透明化与公开化。其二,完善青年学生利益表达机制,青年学生批评、建议、信访、申诉等政治接触行为已经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要推出制度化、可操作性强的办法促使青年学生信访、申诉问题得到及时解决;网络传媒近几年也逐渐成为青年学生表达利益关切的新渠道,政府和高校都应建立完善电子政务平台,及时发布相关信息,针对青年学生关切的问题答疑解惑,确保青年学生的知情权;政府和高校也可以利用网络集聚利益表达,及时推出新政措施,消弭不良情绪累积;进一步优化现场办公、校长接待日、大学生议事会等青年学生参与体制,开展协商、对话与沟通,并建立长效机制,以做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4、优化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的生态环境
青年学生政治参与是在一定的经济、文化、社会等生态环境中进行的,“政治参与的扩大,是更多的人摆脱贫困和更多的人增强政治意识的结果。”[4]182当下,扩大青年学生有序政治参与,需要优化经济、政治、文化等外部生态因素。
(1)增强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的物质基础
一般认为经济发展会促进政治参与的扩大,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与社会两极化分化严重,而分配的公平性问题,关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它与我们一贯宣传的社会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势必冲击着人们的心理,引发社会矛盾,加剧社会冲突,威胁着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实现所必需的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当下社会大量非制度化参与、体制外抗议尤其是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因此而起。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这样有利于缓解利益矛盾、增进社会和谐,促进公平正义。
亨廷顿认为,“高水平的政治参与总是与更高水平的发展相伴随,而且社会和经济更发达的社会,也趋向于赋予政治参与更高的价值”,[5]174“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政治参与的扩大,造成参与基础的多样化。”[6]69经济的发展为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参与意识、参与能力将得到相应的提升,参与手段、参与渠道将得到相应的拓展,在此背景下青年学生政治参与也必将走向良性发展轨道。
(2)培育理性参与型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公民政治参与的软环境,它影响着大众的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情感等主观意识,对政治参与行为具有巨大的精神支配作用。当前中国社会的主流政治文化为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核心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他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坚持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维护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扩大青年学生的有序政治参与。
当前中国社会的主流政治文化受到三个方面的影响:其一是中国封建残余文化,例如“权威崇拜”、“宗族意识”、“清官意识”等,它不利于群众参与主动性的发挥;[7]其二是当今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正以极其隐蔽和极具欺骗性的方式,潜移默化的侵蚀、渗透我们的主流政治观念,马克思主义“失败论”、“过时论”等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对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我党的理论根据构成严重威胁,动摇了人民群众的思想基础,削弱了人民群众对主流政治文化的认同感,不利于扩大青年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实现。其三是,政治文化日趋世俗化的影响,他表现为人们参与政治的功利性、物质性,它虽激起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但与政治参与的本意相去甚远。
俞可平认为:如果公民的政治文化使得人们对推进政治变革的政府当局有着高度的政治认同感和信任感,如果政治变革的方向与民众的政治取向相一致,那么,这种政治文化就会促进政治变革,反之,就阻碍政治变革。[8]目前,我们需要培育理性的参与型政治文化,在这种文化氛围下,青年学生才能够对自己的权利与义务有着明确的认知,才能够采用合法的渠道、合理的方式参与政治。
(3)优化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的“安全网”,“平衡阀”、“稳定器”、“助推机”,它能够帮助人们抵御各种风险,避免因生活缺乏基本保障而陷入困境,它对社会的安全稳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公民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保障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党和政府最大限度的解决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从而树立起执政为民的公正形象,夯实民意基础,增强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认同,有利于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当下涉及到青年学生社会保障的问题,主要是就业、医疗、特困生资助等,高校扩招后就业方式的转变、就业压力的增大、缴费上学的实施,使得青年学生的政治参与一直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之中,要么是政治冷漠,一心只读圣贤书,不愿意参与政治;要么就是一种浮躁,盲从的、无序的、非制度化的参与。
总之,扩大青年学生有序政治参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的工程,它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宏观领域的社会变革,也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青年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等密切相关,任重而道远。它将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需要我们在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理论和参与实践上不断的探索与反复的验证。
[1]宋立会.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及对策[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22-124.
[2][美]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转引自:许浩.大学生政治参与对策研究[J].理论月刊,2006(9):179.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4][5] [6][美]塞缪尔·亨廷顿:《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7]武月锋.建国以来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范式转换及态势展望[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46.
[8]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11.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Improving paths of Orderly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 for Young Students
WU Yuefeng,WANG Chuan
(College Of Economy and Technology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efei Anhui 230036)
Orderly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s a reliable basis of running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as well as the premise and foundation of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To expand young students’orderly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which is considered to be a social consensus, four principles are suggested to be hold, including directional principle, subject principle, practical principle and demonstration principl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articipation level, awareness and ability of political involvement needs to be enhanced by strengthening education on ideology, politics, and practice; political system requires to be built, reformed and perfected; the environment for young students’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s well demands to be optimized. Key words:political participation;principles;related factors
D64
A
2095-7327(2016)-03-0105-05
武月锋(1982-),男,河南夏邑人,安徽农业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青年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
安徽省教育厅2013年度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民办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3jyxm499]阶段性成果。
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