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春生
(遵义师范学院 人文与传媒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0)
王力《古代汉语》疑义四则
吴春生
(遵义师范学院 人文与传媒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0)
王力《古代汉语》文选中存在着较多疑难词句,比如“寡人是徵”“矢贯余手及肘”“进而问之曰”等。在“寡人是徵”中,利用上下句对举关系,否定了“寡人是徵”之“是”指代包茅,从而否定了“徵”为“索取”;在“矢贯余手及肘”中,利用《楚辞》中例句否定了两支箭的说法;对“进而问之曰”中“进而”,从语言事实出发,对无注的“进而”和虽注但不详的“开罪”予以分析,“进而”为“进”+“而”,“开罪”即为“得罪”。
王力;《古代汉语》;疑义
王力《古代汉语》教材自初版至今,印数已达数百万册,在高校古汉语教学和研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产生长期而深远的影响。由于其从传统典籍中节选了较多的文章,而这些文章历来就存在相当数量的疑难问题,对这些疑难问题的讨论,时常见诸报端杂志,专著亦不乏出现。笔者试就其中四则或无注或训释不明或存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再次讨论。
第一单元文选《左传·宫之奇谏假道》有云: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对于“无以缩酒,寡人是徵”中的“徵”存有两种不同看法:王力《古代汉语》有注云:徵,索取。[1](P14)而《王力古汉语字典》却解“徵”为“问/询”,所举书证正是本句。[2](P300)萧泰芳也谓“徵”当训为“责”。[3](P23)杨伯峻亦持此说,注为“问罪也”。[4](P290)事实上,“徵”不仅可以解为索取,也可以解为问询。《说文·壬部》:徵,召也。召,当其后宾语为人充当时为召,当其后接事物充当的宾语时,则为索取。如:
(1)九年春,王使来徵聘。(《左传·宣公九年》)
(2)夏,公会吴于鄫。吴来徵百牢。(《左传·哀公七年》)
(3)于是使人发驺卒徵庄辛于赵。(《战国
策·楚策》)
(1)(3)中“徵”为召,(2)中“徵”为索取。《说文·口部》云:召,呼也,以手曰招,以言曰召。这表明“召”和言相关。相应地,“徵”也和言语及问询相关。这表明两种观点均有其依据。笔者还发现,短短两句话中存在着两层连环对应关系。首先是“徵”的不同理解对应着“寡人是徵”中“是”的不同理解:如果此处“徵”为索取,则“寡人是徵”中“是”应指代包茅;如“徵”为问询,则“寡人是徵”中“是”应指代“尔贡包茅不入”这件事。其次,因为对举关系,“寡人是徵”中“是”的不同理解又对应着下一句中“寡人是问”中“是”的不同理解:如“寡人是徵”中“是”指代“尔贡包茅不入”这件事,则“寡人是问”中“是”指代“昭王南征而不复”这件事;如“寡人是徵”中“是”指代包茅,那么“寡人是问”中“是”应指代昭王。
就后一层对应关系来看,当“寡人是问”中的“是”指代“昭王”时,那么在“寡人是问”中无论是“问昭王”,还是“问责于昭王”,都有扞格难通之处——昭王已经离世,已无法问得,因而此处“是”不当指代昭王。根据前述连环关系,既然“是”不当指代昭王,那么“寡人是徵”中“是”也不当指代包茅,“徵”亦不当为索取。《王力古汉语字典》中解“徵”为“问,询”无误。
第一单元文选《左传·齐晋鞌之战》有云:
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
其中的“矢贯余手及肘 ”句存有争议。王力本教材注为:“箭射进我的手,一直穿到肘。”[1](P31)这是说,解张中的只是一支箭。南宋林尧叟在《精校左传杜林合注》说:“解张凡中两矢,折其矢以御兵车”。此说是把“矢贯余手及肘”理解为两支箭分别伤了解张的手和肘。[5](P143)张海鹰指出:“训释此句的关键在于及字,它除可释作动词到,还可释作连词‘和’,就是说张侯中了两箭,一次伤了手,一次伤了肘……查之于《史记·齐太公世家》,其中说:‘射伤卻克,流血至履,克欲还入壁,其御曰:“我始入,再伤,不敢言疾,恐惧士卒,愿子忍之。”遂复战。’再伤就是被射伤两次,显然‘矢贯余手及肘’的‘及’,当作‘和’讲,作‘到’是错误的。”[6](P143)王彦坤亦谓箭射进手,不可能一直穿到肘。[7](P106)蒋绍愚也明确支持林尧叟的两支箭说法,认为此处“及”当为连词和,而不是动词到。[8](P121)
上述可见,持两支箭观点的学者均把“及”当作连词并以此作为驳斥的论据,笔者在先秦文献中虽未见到相关用法,但在西汉东方朔《七谏》中却检得如下例句:
(4)玉与石其同匮兮,贯鱼眼与珠玑。(《七谏·谬谏》)
句中“与”是连词,和“贯”搭配,表示把“鱼眼”“珠玑”两个事物串在一起,“贯”是贯通义。这表明,即使“及”是连词,用在“贯”后的“A及B”仍然是表示把AB两个事物串在一起。就是说,无论“及”是什么词性和意义,对“贯A及B”并无影响。基于此,“及”当作连词并以此作为驳斥的论据不能成立。因此,“一支箭”的说法当无误。
第二单元文选《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有云:
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王力《古代汉语》有注云:开罪,等于说得罪。[1](P103)检先秦文献,“开罪”在其他文献中均未出现,仅在《战国策》中出现4次①(含本句“开罪于先生”),列其余3句如下:
(5)臣,东鄙之贱人也,开罪于楚、魏,遁逃来奔。(《战国策·秦策》)
(6)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战国策·齐策》)
(7)故桓公负妇人而名益尊,韩献开罪而交愈固,此皆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功者也。(《战国策·燕策》)
出现频率如此低,不能使“开罪”词汇化,宜把其视为短语组合,即“开罪”=开+罪。就“开”而言,甲文未见,金文与篆文字形相近,均为推门闩以使门移位。此动作与拉弓相似,故《说文·门部》云:“开,张也。”《说文·弓部》又云:“张,施弓弦也。”类推下来,凡经位移之后可复原位的动作均可用“开”,如:
(8)于是使力士举臣囊而至于中霤。诸大夫见之。皆色然而骇。开之则闯然。(《公羊传·哀
公六年》)
(9)冗国所开口而食者几何人?问一民有几年之食也?(《管子·问第》)
用在“开”之后的弓、门、囊、口等,都是位移之后短时间内可复原位的名词。随着宾语范围的扩大,长时间内可复原位的名词或动词名词两可的也可用在“开”后,如:
(10)是故秦战未尝不克,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韩非子·初见秦》)
(11)开春始雷则蛰虫动矣,时雨降则草木育矣,饮食居处适则九窍百节千脉皆通利矣。(《吕氏春秋·开春》)
(12)故缘地之利,承从天之指,辱举其死,开国闭辱,知其缘地之利者,所以参天地之吉纲也。(《管子·侈靡》)
(13)人之开田而耕者几何家?(《管子·问第》)
前两例为名词,“地”指国家疆土,政治色彩浓厚,会随着国家的强盛和破亡而周而复始,“春”亦是一个周而复始的概念,与“开门”“开口”等相比,“开地”和“开春”两者所需周期较长;后两例“国”可理解为动词“建国”,亦可理解为名词“国家”,“田”可理解为“种田”,也可理解为“田地”,二者均是长时间内可再次复原的动词或名词。上述各例中,特别是后两例“开”后接动词名词两可的宾语时,“开”均可视为“实施”“执行”。而这一义项正与“得”字相交叉。
“得”在甲文、金文和小篆字形中大致相仿,都是从彳从贝从手,大致是行走于道中,以手拾得贝壳。故《说文·彳部》云:“得,行有所得也。”《玉篇》云:得,获也。对于有形的事物,可以是“获得”“得到”,对于无形抽象的事物,有的可仍然是“获得”,有的就只能是“实现”“执行”。就“罪”而言,许慎以其为动词,《说文·网部》:“罪,犯法也。”但先秦文献中名词也较为常见,如:
(14)畏此罪罟。(《诗经·小雅·小明》)
既可为动词也可为名词的也时有见到,如:
(15)无功不赏,无罪不罚。(《荀子·王制》)
“罪”与“开”搭配时,“罪”仍然是动词和名词两可,“开罪”即为实施了冒犯行为或进行了冒犯。如上述(5)(6)(7)例。而“罪”作为一个抽象物与“得”搭配时,“得罪”为实施了冒犯或执行了冒犯行为。先秦文献中共见“得罪”81次,如:
(16)绝。曷为绝之?得罪于天子也。(《公羊传·桓公十六年》)
(17)辞曰:“君之先臣督,得罪于宋殇公,名在诸侯之策。臣承其祀,其敢辱君?请承命于亚旅。”(《左传·文公十二年》)
这些“得罪”均可用“开罪”替换。因此王力把“得罪”“开罪”二者划上等号无误。
第二单元文选《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有云:
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锺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对于其中的“进而问之”,把“进而”视为一个词,理解为紧接着问,还是视为两个词的组合,理解为脚步向前进之后又问,王力本教材无注,查郭锡良本教材亦无注。笔者检索了先秦文献,先秦文献中“进而”共出现48次,例如:
(18)公子突曰:“使勇而无刚者,尝寇而速去之,君为三覆以待之。戎轻而不整,贪而无亲,胜不相让,败不相救,先者见获,必务进。进而遇覆,必速奔。后者不救,则无继矣,乃可以逞。”(《左传·隐公九年》)
(19)令国子以情断狱,三大夫既已选举,使县行之,管仲进而举言上而见之于君,以卒年君举。(《管子·匡君大匡》)
(20)王乃命有司大徇于军,曰:“谓二三子归而不归,处而不处进而不进,退而不退,左而不左,右而不右,身斩,妻子鬻。”(《国语·吴语》)
(21)夫进而击赵不能取,退而攻韩弗能拔,则陷锐之卒,勤于野战,负任之旅,罢于内攻,则合群苦弱以敌而共二万乘,非所以亡赵之心也。(《韩非子·存韩》)
(22)孝子之祭也,立而不诎,固也;进而不愉,疏也;荐而不欲,不爱也。(《礼记·祭义》)
(23)子墨子曰:“是言有三物焉,子乃今知其一身也,又未知其所谓也。若大人行淫暴于国家,进而谏,则谓之不逊,因左右而献谏,则谓之言议。此君子之所疑惑也。……”(《墨子·公孟》)
(24)公行子有子之丧,右师往吊,入门,有进而与右师言者,有就右师之位而与右师言者。(《孟子·离娄下》)
(25)女子入门,晏子望见之,曰:“怪哉!有深忧。”进而问焉,曰:“所忧何也?”对曰:“君树槐县令,犯之者刑,伤之者死。……愿相国察妾言以裁犯禁者。”(《晏子春秋·谏下》)
(18)例中“进而”前有“必务进”,“进”为前进;(19)例中“进而”是指管仲进见君王;(20)(21)例中“进而”与后面的“退而”形成照应;(22)例“进而”与前面的“立而”、后面的“荐而”也形成照应,都是指空间位置的移动;(23)例“进而”也是进见君王;(24)例前有“入门”,因而“进而”当指进门;(25)例中“进而问焉”句似可有语素组合“进+而”和复合词“进而”两解,但句中“望”字限制了第二种解释,《说文·亡部》云:“望,出亡在外,望其远也。”《王力古汉语字典》“望”字条也释其为“远望”[2](P453),而且前有“女子入门”,晏子才“望见之”。据此,我们以为晏子起初离女子较远,至发问“所忧何也”时位移并也已经走进门内至其跟前。因此,“进而问焉”当译为:晏子走进门,问女子。所以此处的“进”为“向前走进门”,“进而”当仍为“进+而”的组合。
因此,笔者以为以上数例中的“进而”均为两个词,应分开解释,是为“进+而”。这表明先秦文献中的“进而”不仅没有词汇化,甚至于连词汇化的迹象都没有出现。汉代“进而”仍然没有出现词汇化的迹象,如以下几例:
(26)又有士曰庆足,国有大事,则进而治之,无不济也,而灵公说之。(《说苑》)
(27)遂进而围许,兵亟弊不能服,罢诸侯而归,自此而怠政事,为狄泉之盟,不亲至,信衰谊缺,如罗不补,威武诎折不信,则诸侯不朝,郑遂叛,夷狄内侵,卫迁于商止。(《说苑》)
(28)当是时,秦祸北构于胡,南挂于越,宿兵于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汉书·严安传》)
以上3例中的“进而”,除(26)例勉强能将其作为词与词的临时组合“进+而”,其余2例均是明显的跨层次非词结构。这说明汉代的 “进而”性质与先秦相同。此后,据张岩考察,“进+而”的这种非词状态一直维持到明代,之后才有见到确定成词的“进而”。[9](P47)因此,笔者以为刘向所编定的《战国策》中的“进而”为“进+而”,“进而问之”当指赵威后向前走近之后问齐使。
总之,在辨析古代汉语疑义问题时,要综合运用包括证实、证伪、字形、语言内外证据、汉晋诸家之说以及义位等在内的若干方法,“绝不要以语言系统外的证据作为主要证据甚至是唯一证据”,“一定要有较多相关书证”,要注意不要轻易否定汉晋人的故训,要注意尽量使用常义而尽量避免使用僻义。[10](P26)本文对王力《古代汉语》四则疑义问题的辨析,正是对上述理念的贯彻。
注释:
① 《管子·七主七臣》中有“奸臣痛言人情以惊主,开罪党以为讎”句,但显然这里的“开罪”与《战国策》的“开罪”不同,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1]王力.古代汉语: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萧泰芳,张儒,马麦贞,等.《古代汉语》注释商榷[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5]唐九戒.“矢贯余手及肘”的“及”字何解[J].咬文嚼字,2015(2).
[6]张海鹰.《鞌之战》置疑[J].社会科学辑刊,1991(6).
[7]王彦坤.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一册文选注释若干疑难问题[J].暨南学报,1995(4).
[8]何九盈,蒋绍愚.古汉语词汇讲话[M].北京:中华书局,2010.
[9]张岩.“进而”的词汇语法化[J].语文学刊,2010(18).
[10]杨逢彬.论语新注新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刘建朝)
Four Doubt Cases of Wang Li's Ancient Chinese
WU Chunshe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Media,Zunyi Normal College,Zunyi 563000,China)
There are many doubt cases in Wang Li's Ancient Chinese,such as"gua ren shi zheng(寡人是徵)""shi guan yu shou ji zhou(矢贯余手及肘)""jin er wen zhi yue(进而问之曰)"and so on.By the relationship of antithetic sentence,the "shi(是)"of"gua ren shi zheng(寡人是徵)"does not refer to the couch grass,and the explanation of"zheng(徵)"does not mean"suo qu(索取)";By the sentence of Chuci,we negative the statement of the two disputed arrows of"shi guan yu shou ji zhou(矢贯余手及肘)".From the language facts to investigate the"jin er(进而)"and"kai zui(开罪)",it is known that the "jin er(进而)"equals to"jin(进)"+"er(而)",and the"kai zui(开罪)"equals to"de zui(得罪)".
Wang Li;Ancient Chinese;doubt cases
H13
A
1673-4343(2016)05-0046-04
10.14098/j.cn35-1288/z.2016.05.009
2016-08-23
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项目(2015ZC039)
吴春生,男,安徽宿州人,讲师,博士,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古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