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平,罗 敏
(1.四川文理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四川达州635000;2.达州广播电视台,四川达州635000)
“互联网+”时代下地方高校影视传媒类专业校企合作新模式探究
陈海平1,罗 敏2
(1.四川文理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四川达州635000;2.达州广播电视台,四川达州635000)
校企合作是高校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企业单位在社会发展和竞争中的必然选择。“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影视传媒类专业的发展需要根据时代特点,与行业发展同步,和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紧密相连。实现校方、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局面,就需让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开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
“互联网+”;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模式探究
校企合作是指高校与企业进行产学研的互动合作,旨在充分发挥双方各自的优势。校企合作的主体包括高校、行业、企业、学生和社会,而政府在其中也承担重要的角色。合作主体通过技术与资源利用,专业和课程设置,培训和实习操作,师资和科研互促,通过理论与实践、教育与效益的相互统一,实现育人和就业的互利局面。传媒类高校和企业具有专业、行业的特殊性,因其人才的成长周期和行业创新性等因素影响,有着迫切的人才需求。如何在高校和企业间搭建起一个协同发展、优势互补、产教结合的合作桥梁至关重要,作为合作共同体实现收益的最大化。就目前国际、国内的校企合作模式来看,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企业向高校委托项目、合作教育培训、共建研发中心等。在细化的培养方案中还有的采用攻读交替的形式,以学分制的方式,使学生的工作学期包含于在校学习的理论学期中;教学在高校与企业间的交替模式,双方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1]根据地区和行业特点,有的校企之间还形成了科研成果市场化、校企工厂化、研发基地化的合作模式。但无论是何种模式的构成,因校企合作中高校和企业的本质目的不同,导致校企合作在取得很大成就的基础上,也存在着内在的不足。企业的使命是以经济效益最大化,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是利用高校学生的劳动力,并为自己储备人力资源。校企合作中高校与企业合作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有利于学生就业。从目前国内传媒类校企合作的实践来看,如何做到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拓展,成果不断壮大,让学生转型为应用型人才,各地各校仍在不断地探索。
(一)“定制培养”模式
都市情景喜剧《醉了青春》在网络上持续热播,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该剧由辽宁传媒学院的多名学生与传媒公司沈阳启天锐力合作完成,而沈阳启天锐力传媒有限公司正是辽宁传媒学院校企合作的定制培养单位。2014年6月,辽宁传媒学院与沈阳启天锐力传媒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辽传启天锐力定制培养班”也随之成立,辽宁传媒学院先后为该企业输送了编导、活动策划、摄影摄像等岗位人才近百人,很好地辅助了企业的发展,也为毕业生就业搭建了平台。“定制培养班”实现了学校、学生和企业的三赢,辽宁传媒学院自推行“定制培养”的育人模式以来,积极探索完善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和学院的双重优势,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动力,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2]在与启天锐力合作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定制培养实训课程内容与企业项目紧密对接,定制培养的学生获得了直接参与企业项目的机会,使他们能够通过定制培养提前进入自己专业对应的岗位。辽传学子在校期间就完全掌握岗位知识和专业技能,参与到企业实际项目的操作中,成功“触电”《醉了青春》,正是校企合作、定制培养模式成功的有力证明。
(二)“机构式”模式
校企合作模式在单一的人才互动基础上,还衍生出了更多的模式。由广州广电传媒集团和广州大学共同组建的“广州大学传媒教育学院”将校企合作的模式由签约式变为固定的机构式,广州大学传媒教育学院是广州大学与广电传媒集团联合创办的面向社会的传媒教育培训机构,致力于为省内外新闻单位、政府部门、节目制作和网络传播公司培养一批具有良好思想品德、较高专业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3]同时,传媒教育学院联合广州市中学校园媒体打造“青少年广视联盟”,定期派高校老师,媒体主持人到中学举行讲座,定期指导青少年广播电台、校园电视台开展活动,以提升广东地区青少年的媒介素养。传媒教育学院聘请了一批资深的媒体从业人士担任学院客座教授。在充分发挥广州大学教育优势和广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品牌优势的基础之上,传媒教育学院在节目研发、内容生产、科研合作等方面积极探索,成功打造出了颇具业界影响力的产、学、研一体的传媒教育机构。
(三)“深度合作”模式
传媒类校企的深度合作体现在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融入传媒行业发展。四川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坚持实践育人、活动育人的教育理念,大力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传媒人才,充分利用优势资源为学生广泛搭建实践和就业平台,以其与达州广播电视台的合作为例,双方实现了合作共赢。学院注重学生的培养质量,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让学生离开校门即踏进单位大门。达州广播电视台通过实习—试用—选拔—聘用的人才选拔机制,让优秀学生得以发挥自己的才能,并成功就业。作为实训基地,达州广播电视台为四川文理学院学生打开实习之门,进台实习的学生分别被安排在时政类、民生类、经济类等相关部门实习,并按阶段实行部门轮训,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并参与到多种类型节目的生产过程中,得以将学校所学应用到实践当中,也通过实践进一步夯实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激发了电视台员工的创新思维,加快推动技术创新、融合创新的目标,提升了全媒体制播能力和服务能力。达州广播电视台在为学生提供砥砺品质、提高本领的实践服务平台的同时,尝试参与到学院专业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计划制定、学术讲座、指导毕业设计等教学活动中。此外,合作双方还互派业务骨干到对方单位授课,使得教学与生产结合得更加紧密。通过这种合作方式使专业培养方式更为社会化、实用化,提高了专业教学及学科建设水平,促进学院的办学格局更为开放化,导向更明确。对企业而言,校企合作也带来了新思维,对于栏目的生产产生强有力的冲击。双方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建立稳固的战略合作关系,实现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实现教育成果的共享,促进校企之间实现深度合作,就要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推进专业教学更具实践性,紧贴生产实际,切实规范并加强实习教学、管理和服务,同时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支持和保障力度。
(一)“产教深度融合”模式
“产教深度融合”模式需要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校企“双师”双向交流机制、校企实践基地共建机制、校企双向服务机制、人才培育质量评价机制、合作激励机制等。
在实际教学中,通过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培养应用型人才。传媒行业因其涉及面大,受众面广等特点,对传媒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探索搭建实用性强的合作机构实有必要,在企业搭建校企合作实践基地,以“工作室”的形式将专业细化分解,例如:微电影工作室、配音工作室、特效包装工作室等,利用企业完善的设备、优质的人才和与市场资源,让学生在实践基地更有归属感,专业更具针对性,技能提升更迅速,以此促进教学成果的转换。为适应媒介融合的现状,传媒专业学生应利用“工作室”更有效地学习、掌握各类媒体的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等新闻业务技能,通过专业实习能够独立地高质量地完成各项传媒工作。
(二)“Internet”模式
Internet具有开放、共享、实用、及时的特性,合理、高效地利用Internet搭建校企合作共享平台,这便于整合校企之间的分散资源,实现信息的交流、互通和共享。网络平台建设以大专业为单位,按照传媒专业划分特性对口企业部门,校企双方合作管理。平台提供传媒专业知识的更新,国内传媒行业消息发布,人才的实时管理和学生就业指导。校企合作平台将实现信息收集、资源整理,对校企合作项目进行实时管理,监控项目进度,收集分析数据,并共享于学校和企业。校企合作平台为学校、企业、学生三者间搭建起交流互动的桥梁,平台上将实现学校专业负责人和企业部门人的互动,企业技术人才与学校师资的互动,校企“双师”与学生的互动。
传媒类专业学生作品可利用平台进行发布,并获得实习表现积分。平台的搭建为学生顶岗实习创造有利条件,避免了学生实习期间处于真空状态,为学生高质量就业提供保障,其即时性特征保障了学生校外实习质量实时监控。同时,平台将链接传媒行业的大型网站,实现媒体资源整合的最大化。“互联网+”进一步融入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中,以适应互联网条件下的教育新变革。
(三)“开门办学”模式
地方高校由于地域非“中心”区域以及缺少经费等客观条件制约,导致获取行业信息渠道闭塞,教学理念更新较慢。“开门办学”模式即通过互联网远程教学把行业专家“请进”校园,利用行业专家“网络授课”的形式,开设“名师高徒”试点班,将行业一线专家的实际工作经验通过线上方式传授给学生。探索“联合行业、开放办学、特色办学”的新思路,不仅有利于地方高校影视传媒专业能快速了解行业前沿信息,消除传统面对面教学的现实困难,同时还具有授课时间灵活、传媒一线工作现场感强等特点。“名师高徒”试点班除了邀请目前国内一线的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给专业学生传授实战实践经验外,还可以邀请已在本行业就业的优秀毕业生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重回母校课堂,与师生一起共享、畅谈行业领域的新发现、新知识及从业以来的点滴感受。同时,积极构建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学校参与或独立承办大型行业赛事,吸引外界目光,汇聚行业精英,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社会舞台和孵化基地。
校企合作机制创新是校企合作的基础条件和制度保障。学校、企业、政府是产、学、研合作中的三方主体,必须充分调动并发挥各自的功能优势,明确自身应承担的职责和义务,建立起完善的组织、管理与保障运行机制,共同商讨制定相应的制度措施,以促进校企合作的持续性发展。并提出建立校企合作办学管理与保障机制的构想和适合专业发展的校企合作机制的实施方案。如:水平、企业满意度作为人才培养质量考核的核心指标,建立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教学质量管理的运行机制,对校企合作进行规范性管理,通过建立合作规范流程、合作标准框架等,以此来保障学校、企业以及学生的权益,维持校企合作健康稳定地发展。
(一)调动“驱动机制”
校企合作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实现利益共享,学校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行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企业通过校企合作获得专业人才来提升行业竞争力,两者共同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而当前企业在人才培育过程中缺乏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如实习学生在顶岗实习中不能实质性地技术应用,将影响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积极性。因此,学校应用积极主动的态度,换位思考的方式,从企业的角度来考量问题,如此学校方能真正考虑到企业的需求、困难和利益,为企业提供更加迫切需要的服务。同样,企业也应该从长远的角度来思考,在长期的校企合作中发掘自己所需,补齐短板,为长远的发展目标奠定坚实的人才支撑。
(二)鼓励“刺激机制”
有效的激励机制将有助于调动校企合作双方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积极性,稳固和发展校企合作的成果。校企合作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双方领导的重视,离不开企业员工和学校师生的积极参与,更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学校和企业需定期对各自职能部门作出真实的评价,表彰在合作过程中表现优异的部门和个人。政府应当出台相应的政策对在校企合作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学校和企业进行政策性鼓励,引导更多的校企之间实现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三)运行“保障机制”
建立校企协调机构。该机构由校企主要负责人及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保证其权威性和协调双方利益。同时,还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对双方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要求、目标、纪律等作出明确规定。建立高效的指导教师队伍是运行保障机制的重要环节。这只队伍应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型人才组成,使其不仅具有高水平的专业技能,还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合作过程中的各种复杂问题。
(四)执行“约束机制”
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应该建立在双方互信的基础之上。双方在合作育人过程中必须受到法律和道德的约束。签订具有法律效应的合作协议,其内容中必须体现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在法律约束的框架下,校企双方需要完善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约束的力度。此外,双方还要强化道德约束力,要按照在合作共赢的原则基础上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规范学生行为,切实培育出高素质人才,维护好校企利益共同体的利益和形象。
[1] 史志洪.校企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的探究及基本实践[J].江苏教育,2010(18):76.
[2] 李晨曦,李 权.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广电传媒企业管理人才的方法探索[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6):25.
[3] 芦 欣,秦 毅,赵 娜.构建校企合作办学管理与保障机制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3(3):48.
[4] 张 桢,江 玲.影视传媒类专业自主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4(5):125-127.
[责任编辑 范 藻]
Researches on the New Patterns of Cooperation between Enterprise and University in the Era of“Internet +”:
A Case Study of Film and TV Media Major
CHEN Haiping1, LUO Min2
(1.School of Liternature and Communication,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Dazhou Sichuan 635000,China;2. Dazhou TV Station, Dazhou Sichuan 635000, China)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enterprise and university is the passage through which the major development of a university has to pass and is a sound choice for an enterprise in the society and competition. In the era of “Internet +”, the film and TV medium major in a university should develop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eatures of a specific time, the development of a specific walk and the needs from companies. If the three parts of university, enterprise and students want to gain benefits, the teaching and practice should be combined together for the achievement of resource share,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and development in common.
“Internet +”; cooperation between enterprise and university;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and industry; pattern study
2016-03-16
四川文理学院2014年度面上重点项目“四川文理学院影视传媒类特色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创新性研究”(2014R007Z)
陈海平(1985—),男,四川达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传媒高等教育研究。
C939
A
1674-5248(2016)06-00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