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熙隆
(四川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达州635000)
信息化助推经济区域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路径探析
陈熙隆
(四川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达州635000)
摘要:信息化助推经济区城镇化协调发展是我国“新常态”下城镇化“全要素”发展的驱动力和“互联网+”发展战略在城镇化建设领域的具体体现。解读了信息化和经济区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内涵,厘清了二者的关系,解析了信息化助推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内理性要求:全民信息主体的重塑、有价信息内容的界定及有效信息媒体的深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信息化助推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实践路径即建构信息化服务政府和建立信息化服务市场。
关键词:信息化;城镇化;协调发展;路径
经济区城镇化发展是城镇化点—线—扇—面几何发展的逻辑使然;经济区城镇化发展是区域经济“中心—外围”模型空间经济研究框架的应用。[1]故此,经济区城镇化发展本就是非均衡与均衡发展的动态历史过程。经济区城镇化发展的非均衡性从地域上表现为区域内与区域外、城市与城市之间的非均衡发展;从内容上表现为人口城镇化、 产业城镇化、 空间城镇化的非均衡发展(赵峥、倪鹏飞,2012)。经济区城镇化非均衡的过度发展致使城镇化需要“整合”与“耦合”,从而达到经济区城镇化协调发展。经济区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路径应是多维的,如制度、交通、文化、科技等,但信息化是经济区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内涵式发展之路。信息化有助于经济区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信息化是经济区城镇化协调发展要求的必然。信息化与经济区城镇化协调发展本是一个统一体,信息化助推经济区城镇化协调发展是其内理性要求,其推动的手段来源于政府与市场,实践中表现为信息化服务政府的建构和信息化服务市场的建立。
信息化助推经济区城镇化协调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其具有客观性和历史性,不同时期的信息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内涵与外延具有不同的含义。
信息化概念由日本学者梅棹忠夫60年代首先提出,70年代后期被西方学者所认同,80年代后期引入我国。1997年召开的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对信息化界定为“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时至今日,信息化的概念有不同的解读。功能说:信息化是一种技术即信息技术,信息化是一种工具即智能化工具,信息化是一种生产力即信息化生产力,信息化是一种社会形态即信息社会;资源配置说:信息化是一种资源配置手段;过程─目标说:信息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一个目标即社会信息化;行业—平台说:信息化是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的信息化,信息化是农村与城市的信息化,信息化是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不同的解读是基于不同的目的。
城镇化协调发展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就社会再生产而提出的“城乡的分离与对立”论;[2]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为解决城市病而提出了相关概念;我国自建国就开始城市化发展,2010年进入“城市型”社会,一些城市也出现了“城市病”,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谐城市与宜居生活”等主题的讨论将城镇协调发展提上台面,《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中明确给出了相关问题的解决思路。其中,经济区城镇化协调发展问题是城市病的一种表象。经济区城镇化协同发展问题体现于多方面。从区域上讲,其指经济区与经济区城镇化协调发展问题,也指经济区内的城镇化不协调的问题。从内容上讲,其指经济区内、外或内外人口、产业结构、土地及地域空间城镇化发展的不协调。就其本质来讲,其体现为经济区内、外或内外城镇化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经济区内、外或内外城镇化速度与城镇化质量的不协调,即城镇化速度与经济发展、城市基础设施设备、人民生活水平等不协调;经济区内、外或内外城镇化布局不合理,即城镇规模、城镇空间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发展基础及发展潜力的不协调;经济区内、外或内外城乡的不协调,即城乡不一体、城乡互动弱。经济区城镇化非协调发展问题是一个客观的历史问题,其是经济区资源要素禀赋与经济区城镇化最优历史发展方式矛盾的体现。
信息化与经济区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认识与实践是一个历史统一的过程,是一个点线面、局部到整体、独立到互融的过程,其实为信息化助推经济区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历史实践过程。信息化首先是从信息业本身入手,然后发展到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时至今日,信息化上升到“互联网+”,其为“新常态”下经济区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内在性要求,也是经济区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内驱力。经济区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认识与实践是从城市化到城镇协调发展的过程,基于资源要素禀赋的局限即资源的稀缺性及认识实践的阶段性,其发展的理论由渐进的发展理论“梯度”发展、“中心—外围”发展、“非均衡”发展、“外溢”发展等理论到协调发展理论即“均衡”发展理论,其发展受益关注的对象由社会精英到社会大众,其发展格局由局部发展到整体发展,其发展的维度由单一经济维度的发展到经济、社会、生态等多维度全方位的发展,其发展的方式由从追求数量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到数量与质量兼得的内涵式发展方式,其发展依托体体现于农业、工业、服务业到信息业,其发展资源要素由货币、土地、劳动、企业家资源到信息资源等全资源要素。
信息化助推经济区城镇化协调发展是城镇化和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其实为破解单要素、孤立行业、精英需求在经济区城镇化协调发展中的极限,发挥信息机制,让信息激活并惠及经济区城镇化的各要素,其核心为经济区城镇化元素的全信息化,即为经济区城镇“一元制”信息化。[3]经济区城镇“一元制”信息化要求重塑经济区信息主体即信息主体的全民化,按照经济区信息主体的要求重构经济区城镇化有价信息内容即平民有价信息的需求,同时,深化经济区城镇化信息媒体即信息渠道的深化和信息表达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使信息化助推经济区城镇化协调发展。
(一)全民信息主体的重塑
信息主体的重塑其实质为信息主体的全民化。信息主体的全民化实为信息的“一元制”,其与信息的“二元制”或多元制相驳。信息的“二元制”或多元制是指因经济、制度、文化等多因素而导致的城与乡、政府和市场、企业和个人、企业与企业、行业与行业等社会主体之间在信息结构上的不对称性。信息的不对称性具有内生性即信息的不完美性,但恰当的规制方法能够减少信息的不对称,全民信息化即信息的“一元制”是有效的方法。[4]267
信息化助推经济区内城镇化协调发展,理应明确其建设者和惠及者为全民,从经济区内角度讲,是区内所有人的信息化即全民的信息化,从经济区四基本因素角度讲,其体现如下:一是认同感,通过全民的信息化,加强经济区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社会归属和感情归属;二是地域,通过全民的信息化,认清经济区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范围与边界;三是功能,通过全民的信息化,确立经济区镇化协调发展的定位及其所扮演的角色;四是内聚力,通过全民的信息化,聚焦经济区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内聚力。[5]由此,无论是群体情感的归属、边界范围的界定、角色的定位,还是内聚力的聚集,都涉及经济区内所有的人,其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精英式”的信息化,而应是包含“平民式”的信息化,即全民的信息化。全民信息化能够避免经济区城镇化发展落下“平民”而不协调,全民信息化能够规避在经济区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行业落单而不协调;全民信息化能够激活和优化经济区全资源要素,全民信息化能够挖掘和创造新的价值增长点,从而实现经济区城镇化协调发展。
(二)有价信息内容的界定
有价信息内容的界定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有价信息内容判定的标准,二是有价信息的内容。1986年,Ahituv和Neumann在《管理信息系统原理》一书中,总结了对信息价值的三种规定:标准价值,实际价值和主观价值。最后认为信息的价值既不可能是标准价值也不可能用实际价值来衡量,其是人们对信息的一种感觉价值,即一种主观价值,其是有价信息内容界定的主观性认识。该思考的着力点是从信息化的结果出发,主观地去认识信息的价值内容,不同主体的不同活动的结果肯定不同。20世纪40年代,信息奠基人香农(Shannon)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该经典定义是从信息的功能立意的,其功能是“确定性”,达到社会全要素资源的最优化,因此,信息价值的判断标准,主要应从客观功能上去界定。从信息功能的角度去思考信息主体不同时期的内容要求,其是有价信息内容的主要界定标准。
信息化助推经济区城镇化协调发展,应在城镇化协调发展基调上,以人们的需求为中心,从信息的功能上入手,重构有价信息内容类。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可以将人民个体信息需求分为以下几大类:一是生存信息需求,其是满足个人的生存而需要的信息,具体包括水电气、金融、交通、天气、房产、蔬菜粮食及不同行业等的信息化;二是安全信息需求,其是基于人民安全需要的信息,具体包括医疗、公安、法律、环保、社会救助与保障等的信息化;三是融入信息需求,其是基于人民情感与归属需求的信息化,具体包括教育、文化、政治等的信息化;四是发展信息需求,其是基于个体发展需要的信息,具体包括人才、科技、理财、创业等专项项目的信息化。有价信息类还需要按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思路做相应的细化优化,如文化中的“乡愁文化”需要分类信息化,理财中的“财商”需要分类信息化等。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角度入手,将信息内容类重构,可以照顾到城镇化过程中的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从而有利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三)有效信息媒体的深化
信息媒体的深化是信息化助推城镇化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其是指信息渠道的深化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多元化。网络渠道的深化不仅指传统意义上的“最后一公里”的终端到达的深度,还指网络信息在不同群体中占有的宽度与密度;信息传播方式的多元化主要是指信息载体体现形式为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文字的语言形式表现为书面语与口语等;网络渠道的深化,目的是使有价信息能够最大限度地传递给人民,达到信息平民化,以实现城镇化协调发展。
有效信息媒体深化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信息渠道中的权力问题,即信息渠道中各成员间权力的平衡。依据渠道权力的思想,信息渠道权力表现为多方面:依据Bowersox 和 Cooper(1992)的认识,渠道权力是“一个渠道成员影响或改变另一个渠道成员决策的能力”,信息渠道权力表现为信息渠道中成员间的影响力;依据Rosenbloom(1999)的观点,渠道权力为“一特定渠道成员控制或影响另一成员行为的能力”,信息渠道权力表现为信息渠道中成员对成员的控制力;依据Stern(2001)的思想,“还可以把权力理解为一个渠道成员对另一个渠道成员的依赖程度”,信息渠道权力表象为信息渠道中成员之间的依赖关系。由此,信息渠道中的权力实质为成员间影响、控制和依赖关系。这种影响、控制或依赖关系是具有方向性和强度力,其是一种权力的使然。信息渠道中权力的源动力主要体现于以下方面:一是奖励与惩罚,信息渠道成员因遵从或不遵从权力结构而得到报酬或惩罚;二是专业知识,成员受拥有专业知识成员的影响;三是法律与价值认同,成员间的权力与义务在法律与价值观前的对等影响;四是先验比照,成员间对信息应用的先后而形成的经验主导力。以上四种信息渠道权力源动力的失衡是信息渠道不平衡的根本,有效媒体深化的根本点就在于对四种源动力的制衡。
信息化助推经济区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实质是信息化将经济区城镇化各要素资源优化组合,其实践路径就是依据其内理性要求发挥好市场与政府的作用,构建信息化服务政府和建立信息化服务市场。
(一)构建信息化服务政府
信息化服务政府是信息化助推经济区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构建信息化服务政府就是要在信息化助推城镇化协调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即对信息化助推经济区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环境和秩序的维护,其是实现信息化助推城镇化协调发展“社会本位”和“公民本位”思想的有效途径。信息化服务政府是一个公共工程,政府在公共工程中具有特殊的效能,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谈到君主必须执行三个职责和功能的论述:一是保护本国社会的安全,二是保护人民在社会中的安全,三是建立并维护某些公共机关和公共工程。[6]信息化在城镇化协调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对各种资源要素进行统筹,“在某些合约的安排下,政府的策划可以节省交易或讯息费用”。[7]信息化服务政府的建设应立足于法律制度、服务平台和评价体系的建设。
1.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的法律制度体。信息化的法律制度体是信息化助推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规程或行动准则。信息化的法律制度体用以指导、约束和激励渠道成员,使之权力源动力得以平衡,以减少渠道成员间的权力冲突。从新制度经济学上讲,信息化服务平台涉及到城镇化过程中的各个权利主体的利益,因此,需要对城镇化各市场主体权力与义务的边界给予界定;城镇化各市场主体具有经济人的性质特征,各市场主体的行为需要统筹协调。同时,市场具有失灵及非公平性。信息化的法律制度体在城镇化协调发展中具有指导性、约束性和激励性,即信息化助推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法律制度体能发挥其指导机制、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从而实现信息化助推经济区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2.建立有价信息服务平台。有价信息服务平台不仅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便民系统或商务平台,其既是各种已存信息平台的集成,同时,也是各个信息平台的优化,其体现为城镇化协调发展所要求的新的有价信息类的区分、信息渠道的深化及信息传播方式的多元化。有价信息服务平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借助政府手段,进行统筹规划,因此,有价信息服务平台的建立是信息化服务政府的主要职责之一。
3.建立信息服务评价体。信息化服务评价体不是已有的信息评价体,信息化服务评价体应立足于城镇化协调发展,其不仅体现在信息化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信息化对工业、农业和服务业或是信息化对城乡等单方面发展的评价,其是信息化对以上各方面健康协调发展评价的统一体。信息化服务评价体要充分考虑到各城镇化要素之间的协调性。信息服务评价体是信息化助推经济区城镇化协调发展活动的行动准则和目标,其需要从宏观上把握。因此,信息服务评价体的建立离不开政府,其是信息化服务政府的又一主要职责。
(二)建立信息化服务市场
信息化服务市场是信息化助推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市场手段。信息化服务市场是一个市场综合体,其建设需要从市场机制和市场思想着手。
1.发挥信息化服务的市场机制。信息化服务的市场机制的发挥是信息化服务市场运行的内在机制,信息化服务市场机制的发挥能够保障信息化服务市场的健康运行,信息化服务的市场机制具体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供求机制是通过供求矛盾的运行,将信息化服务各资源要素优化组合;竞争机制是通过优胜劣汰法则的运行,让信息化服务市场主体依据自身利益而展开竞争;价格机制是通过价格的形成和调节传递市场的供求与竞争形势,让信息化服务市场的价值规律得以发挥;风险机制是通过外在压力约束作用的发挥,鞭策信息化服务市场主体采取措施增强市场实力。信息化服务市场是各有价信息服务内容类市场的综合体,目前,金融信息化服务、旅游信息化服务、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水利信息化服务等有所发展,但绝大多数信息服务类的信息化服务是一个“形象工程”,有的还是一个概念,如镇乡类信息化服务网站形象性较强,老年信息化服务、财商信息化服务、“乡愁文化”等信息化服务在一些经济区可以说还是空白。信息化服务市场机制的发挥,能够促使信息化服务市场主体主动填补、优化和完善各有价信息服务类市场,从而建立信息化服务市场,以此推动经济区城镇化协调发展。
2.建立信息化服务的市场思想。信息化服务的市场思想是信息化服务市场的根本性所在,建立信息化服务的市场思想是信息化服务市场存在的“土壤”。信息化服务市场的建立需要一定“厚度”的信息服务产品,信息化服务产品的“厚度”取决于信息化服务的提供者的市场思想即信息化服务市场主体的市场意识。信息化服务主体的市场意识主要包括信息化服务的价值意识、信息化服务的成本意识和信息化服务的法制意识等。信息化服务的价值意识是指信息化服务具有经济、社会价值和社会、个人价值;信息化服务既具有与普通服务相同的价值递减规律,同时,信息化服务中的信息服务又具有其特殊的规律即价值递增规律。[8]信息化服务成本意识是指信息化服务成本包括信息化服务产品成本和信息化服务产品的使用而产生的先验成本,同时,信息化服务的先验成本还可能很高。[4]45信息化服务的法制意识是指信息化服务应遵从相关的法律法规。信息化服务市场思想的建立是信息化服务主体积极参与信息化服务市场的前提,也是全民性参与和服务于全民的必要条件,故信息化服务市场思想的建立有助于经济区城镇化协调发展。
信息化能够助推经济区城镇化协调发展,也是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必然,信息化的全民化、有价信息类的界定及其信息渠道的深化等是其发展的内理性要求,对此,需要抓住政府和市场两个手段,通过信息化服务政府的构建和信息化服务市场的建立来实现经济区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
[1] (美)保罗·库鲁格曼.地理和贸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40.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0.
[3] (美)德内拉·梅多斯,乔根·兰德斯,丹尼斯·梅多斯.增长的极限[M].李涛,王智勇,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238.
[4] (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信息经济学:应用[M].纪沫,陈佳,刘海燕,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5]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2014:3.
[6] Adam Smith.TheWealthofNations[M].New York:Modem Library,1937:821.
[7] 张五常.经济解释 受价与觅价供应的行为:下[M].北京:中兴出版社,2012:284.
[8] 盛晓白,韩耀,徐迪,等.网络经济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77-85.
[责任编辑范藻]
收稿日期:2016-03-16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信息化助推川东北经济区域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15SA0106)
作者简介:陈熙隆(1978—),男,四川平昌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信息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248(2016)04-0051-05
The Pathes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Zone Urbanization with Informatization
CHEN Xilong
(Economy and Management School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Dazhou Sichuan 635000, China)
Abstract: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boosting economic zone urbanization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and the concrete embodiment of the "Internet +"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the field of urbanization.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informatization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the economic zone, clarif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nd analyzes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s of the information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reshaping the main body of the whole nation, definition of price information content and the deepening of effective information media.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the practical path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is put forward, which is to construct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government and to establish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market.
Key words:informatization; urbaniza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