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课程改革全新未来

2016-04-12 18:13:32王海霞
教育家 2016年47期
关键词:青岛市德育学校

文│王海霞

塑造课程改革全新未来

文│王海霞

山东省青岛市第四十三中学始建于1964年,是青岛市文明单位、青岛市教学示范学校、青岛市环境友好(绿色)学校。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不放弃一个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坚持以课程特色彰显学校特色,以课程发展带动学校发展的改革思路,构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校本化体系,致力于学校课程的多元建设,始终彰显“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健康自信、和谐发展”的办学特色,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

提升更新,推进课程多元建设

四十三中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以学生潜能思维培养为核心,以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为落脚点,遵循贴近学生、关联学科、彰显特色的原则,将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类课程提升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三个板块,开设了与国家课程相匹配的六类选修学校课程,即音乐舞蹈类、体育运动类、科技创新类、美术书法类、自然探究类、社会文化类。

学校课程开发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让课程适应学生个性潜能发展需求。教师们也积极参与学校课程的开发,将具有青岛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融入课程,使学校课程的门类不断更新,质量不断提高。老师们围绕学生逻辑开发了“数学实验”“动点题的探究”等课程,围绕语言智能开发了“中华成语故事”“英语口语交际”等课程,围绕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核心素养的培育,开发了创新教育系列课程,如“模型创作”“3D打印作品制作”等。同时,还结合独特的文化与乡土特点,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推进开发了德育文化课程,“初一始于信,初二通于和,初三致于雅”,从“信、和、雅”三个主题入手,每层走廊、每个年级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文化建设,实现校园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育改革,实现课堂自主学习

自2010年起,学校开始探索“导学案”的设计使用,各学科以讲学稿、导学案改革为突破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15年暑假开始各学科集备组、教研组对近几年积累的“讲学稿”“导学案”进行了集中梳理,陆续结集成册。“讲学稿”“导学案”的设计研究突出课前预习、自主探究、当堂反馈、拓展延伸等环节,将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练习巩固走向实践探究。2016年起学校着力以课堂观察的实效性实践研究为抓手,开展各学科课例研究,以每年积累100个优秀课例的目标任务纳入学校五年发展规划。

近几年来,四十三中致力于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探索,着力推进“生本智慧课堂”教学改革,开展“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课题研究。围绕教育部重点课题“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研究”,积极申报加入全国自主教育联盟,组织各教研组开展子课题的规划设计和课题研究。同时,学校自主开发启用了学校课程网上选课系统。学校课程实行教师自主申报,学生自主报名,走班上课的形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登录选课系统自主选择课程,较好地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要求,让有共同爱好和智能优势的孩子们走在一起,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扩展了他们的学习交流空间。学生社团活动也都在每学年伊始,将要开设的社团以招募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学校聘请指导老师给予具体指导。学校还多年坚持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让学生带着研究课题开展实践活动,让每个孩子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得到真正的历练。

完善体系,推行特色自我教育

在“学生自我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中,学校建立了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学生自主管理机构。学校、班级设置了大量的自主管理岗位,供学生选择,然后采用自荐和年级考核相结合的竞聘方式,给学生提供以平等竞争的机会,真正把学生干部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这是实现学生自主管理的前提。这样做,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学校的主人。一方面给学生自主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会主动独立地管理自己,让学生体验主体角色,锻炼自己,提高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在自主管理中进行有效的沟通,相互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提高中找到自信。

同时,学校还规范了日常管理评价体制。从个人到班级的日常反馈、从班级管理干部的考核到年级干部的考核档案的建立,处处、时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工作实绩进行评价,精细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与学校的推优选优相结合。围绕“七种文明习惯(安全习惯、礼仪习惯、诚信习惯、勤俭习惯、学习习惯、健体习惯、卫生习惯)”等主题开展系列主题班会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文明习惯的具体要求,培养他们强烈的公民意识。

潜移默化,培育学子健康自信

四十三中学的德育课程开发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的身心和人格为主要目标,采用教材的处理与开发、活动的设计与实践、资源的挖掘与整合等多种方式构建以公民素质教育为本、以思想文化建设为核心的六大模块,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无声润物”,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启迪,培养自己健康、自信的生活态度。

一是学科德育课程模块。学校通过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落实教师“全员育人”责任,充分体现课堂主渠道功能。内容上实行分层教育:初一进行“二信”—自信、诚信的教育;初二进行“三和”—与自然和谐相处、与社会和谐相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教育;初三进行“四雅”—雅文、雅言、雅行、雅思的教育。二是健康情趣德育课程模块。学校以“健康与文化”为主题开展“健身技能”“艺术兴趣”“综合人文”等领域的校本课程,如踢毽子、各种球类、健美操等,不断满足广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现实需求。三是综合实践德育课程模块。学校利用双休日及寒暑假,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长周期调查作业等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四是主题活动德育课程模块。学校充分利用升旗仪式、入学仪式、退队仪式、入团仪式、毕业典礼等仪式,渗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五是专题教育德育课程模块。学校以主题校班会等形式,开展德育短课程,如专题报告、讲座、班级文化建设等。六是社会实践德育课程模块。学校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文化、关注社会,自主探究、开发生活中的德育资源;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开发社区德育资源,建立活动基地,丰富学生社会实践课程。

教学相长,促进师生和谐发展

四十三中学依托信息技术,提高科研实效,为每个学科教研组订阅一份教育书刊,每月出版一期教科研报《教风学韵》,收集、整理每月的教师教学反思,并将教师的优秀教学反思、论文登在学校教科研报《教风学韵》上。开展“读书实践工程”,引导教师把教学研究与自我发展融为一体。与此同时,学校深入开展青岛市十二五规划课题“以‘潜能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的研究,努力构建现代学校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该课题研究2016年获得首届青岛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二等奖。

四十三中的课程开发和建设促进了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近年来,学校学生参加各学科的能力竞赛和学科小论文、研究性学习成果评选均取得优异成绩,在山东省创新大赛、航海、航空模型比赛和青岛市科技节中崭露头角;经过连续多年的教育教研的真抓实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也是成绩斐然,学校每两年组队参赛,连续两届分别获得青岛市市北区第三届“耕耘杯”课堂教学比赛十佳单位,第四届“耕耘杯”课堂教学优质课比赛优秀组织奖。

每一所学校都是潜在的特色学校,每一所学校都可能发展成为特色学校。它们不缺少理念和做法,只不过在工作中缺少对做法的规范和整理,缺少对理念的总结和提升,缺少对创新的坚持和持久。我们相信,山东省青岛第四十三中学坚持几年如一日、十年如一日、数十年如一日,秉承理念,完善体系,深化改革,勇于实践,定能打造出具有较高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的青岛市区域优质初中。

猜你喜欢
青岛市德育学校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2019青岛市科创板发展现状
商周刊(2019年18期)2019-10-12 08:51:10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关于青岛市地下城市空间开发的思考
江西建材(2018年2期)2018-04-14 08:00:20
青岛市市立醫院(集团)
中国卫生(2016年8期)2016-11-12 13:26:50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奇妙学校
青岛市关工委采取多种形式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中国火炬(2014年2期)2014-07-24 14: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