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方言中的讳饰语及文化内涵

2016-04-12 16:30张德岁
宿州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宿州方言语义

张德岁

宿州方言中的讳饰语及文化内涵

张德岁

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为了解宿州当地的讳饰习俗及其产生的文化渊源,调查了宿州方言中的讳饰言行,并分析了讳饰语规避的语义策略。宿州方言中的讳饰语可分为两种,一是避凶险、晦气的,如死亡、疾病、生肖等方面的词语,交际时,要把这类词语改为吉祥、如意的词语;二是避粗俗、刺耳的,如涉及两性、生育、排泄/排遗、残疾、相貌、饮食、婚姻、性格、取名等方面的词语,交际时,要把这类词语改为雅致、中听的词语。讳饰语的使用采用了语义的扬升、减弱、扩展和模糊等语义策略。宿州方言中的讳饰语浸润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它是我国中庸和谐之道的文化载体,是人们趋吉避凶的伦理情感的根本流露,同时也符合语言交际过程中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共同要求。

宿州方言;讳饰语;讳饰文化

1 讳饰及其分类

讳饰,也叫禁忌、避讳,包括敬讳和忌讳两大类[1],用于避讳的词语可统称为讳饰语。枟现代汉语词典枠对“避讳”的释义是:①bì/huì: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或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叫作避讳;②bì/hui:不愿说出或听到某些会引起不愉快的字眼[2]78。由此可以看出二者的区别:前一个“避讳”指敬讳,后一个“避讳”指忌讳。敬讳往往带有强制性和等级性,主要用于尊者、亲者与贤者,规避其名字;忌讳的内容通常是规避隐私和不吉、不洁的事物,注重其个体性[3]。事实上,二者难以完全分开,比如人们忌讳死亡,而换用“过世”“走”“丢”等说法,这可能是对亲者或尊者的敬讳,也可能是出于恐惧或迷信的忌讳心理。鉴于此,本文不再严格区分敬讳与忌讳,而沿用李申的说法[4],把讳饰用法按其目的分为两种:一是避凶险、晦气的,如死亡、疾病、生肖等方面的词语,交际时,要把这类词语改为吉祥、如意的词语;二是避粗俗、刺耳的,如涉及两性、生育、排遗、残疾、相貌、饮食、婚姻、性格、取名等方面的词语,交际时,要把这类词语改为雅致、中听的词语。

讳饰既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也是一种修辞现象。讳饰语是人们的社会认识在语言词汇中的反应,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讳饰现象无处不在,在宿州方言中也存在大量的讳饰语。本文拟通过采撷宿州方言中的讳饰语,描写宿州当地的讳饰言行,进而探求这一现象产生的认知心理和伦理情感。

2 宿州方言中避凶险、晦气的讳饰语

2.1 与死亡有关的讳饰语

死亡是人类最大的不幸,一提到它有人恐惧不安,有人悲戚惋惜,有人愤然感慨。但死亡又是每一个人最终必然的归宿,所以为了减轻人们对死亡带来的情绪波动,人们往往采用间接、隐晦的方式,换一个词语来表达。在宿州方言中,这种用法普遍存在。对老年人的死亡,一般说成“过世”“老”“睡过去”“不在”“百年后”“[k待213]宁眼儿”,其中,“老”“不在”“[k待213]宁眼儿”自指用法较多;“过世”“睡过去”“百年后”常用于他指。

中年人和年轻人的死亡,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伤害和悲痛,人们不愿意提及,在宿州当地,说到这一问题时,常说“伤了”“不在了”。人在工伤或交通事故等突发性事件中意外死亡,有时候也说“出事”“出意外”,一般不提及结果。如果是婴幼儿的夭折,要说“丢”“叫人拾走了”。人们觉得孩子并没有离开这个世界,只是换了一个人家,这样家人心理上也许会有一丝安慰。有时死亡的人生前脾气较开朗,爱和别人说笑,死后经常和他在一块儿开玩笑的人也会拿他开涮,说他“爬烟筒”“伸腿了”“尾[i35]了”“拔熊了”“噎(个)熊了”“哈伊了”“进火葬场了”,在萧县也有人说是“去岱桥了”(因为萧县火葬场在城西“岱桥”)。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犯人,以前大多是被枪毙,所以宿州当地常用“吃枪子”指代犯死罪,比如,有些家长咒骂调皮捣蛋的孩子:“我看你,长大也是个吃枪子的货!”有的人被人杀害,当地人常说是被人“算计了”“撂倒了”“害了”。如果死者是自杀,人们在议论时常说他“寻短见”“想不开”,或者直接用他自杀的方式来指代,如“上吊了”“喝药了”“跳坑了”“跳河了”“跳楼了”,后面一般不带“死”字眼。有的人对死者漠不关心或结过“梁子”,会说死者“不性了”“拔熊了”“报应了”,甚至把被车轧死的人说成“给车膏油了”。这种说法是对死者的不敬,带有报复心理,甚至幸灾乐祸。

与死人相关的一些用品也不能随便乱说。在宿州方言中,称“棺材”为“活”或“喜活”,与“死”相对,希望死者能够死而复生,奇迹般地活下来。“办丧事”叫“出老殡”,哭丧棒叫“恶拉棍子”,“穿孝”叫“穿孝衣”“戴孝帽子”,晚上举行与死者的送别仪式叫“成佛”,“坟地”叫“林地”,埋葬死者叫“送进南北坑里([lai2])”。这些用语忌说“死”“丧”“坟”“哭”等引人伤感的字眼,其说法与其字面意义往往不相符,是代代沿袭下来的习俗用语。如“林地”不是指“植树造林的山地”,而因为人死后一般要在坟前栽树,一是为了方便记住坟地的具体位置,好让亲人祭奠;二来栽树也是希望死者能够庇荫后代,家族人丁兴旺,为他们带来好的运气。

有些数字,由于和“死亡”存在一定的联想关系,宿州人也非常忌讳。“四”和“死”谐音,宿州当地一般忌用“四”,如移动电话号码、车牌号等;当然“四四”连号时,则预示“事事如意”,这是例外。传说人在世时如果作恶多端,死后就要被打进十八层地狱,很多人在购买高楼时尽量避开十八层。这也是“死”带给人们的恐慌心理和语言迷信思想在作怪。

2.2 与疾病有关的讳饰语

疾病缠身会令人苦不堪言,甚至会失去生活的信心,所以交谈中忌说“病”字。亲朋在探望时,一般会问“您是哪儿不舒服(好)?”病人在回答时也常说“哪儿哪儿不得劲”或“哪儿哪儿有点小毛病”。去医院治病说是“看医生”,请大夫来家中看病叫“接先生”,如果病好透了,则说“好利朗了”。身体病弱一般说身子“不担震荷”。

病人的病情是个人隐私,一般不直说。如肺病改说“痨病”,“糖尿病”“肝病”说是富贵病。腹泻类疾病粗俗的说法是“屙稀屎”“窜稀屎”“顺腚淌”,由于“屎”“腚”都表示不干净的字眼,故当地人一般说“拉肚子”。疟疾病说是“发疟子”,也叫“打摆子”。有些食品如兔子肉、南瓜饭等,人吃了易引起胃胀甚至拉肚子,当地人称这一现象为“破腹”。再如驴肉,当地人称之为“发捂肉”,认为患有慢性病的人不宜多吃,吃多了容易触动病灶,病情加重。

2.3 与生肖有关的讳饰语

十二生肖中的动物,宿州当地人或因为敬畏,或因为厌恶,把有些属相换了一种说法。最典型的是“蛇”,当地人叫它“长虫”。由于它的样子可怕,又近似于传说中的龙,所以当地人对它的感情较为复杂。由于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能呼风唤雨,是吉祥之物,出于这种敬畏心态,人们便把属相中的“蛇”改称“小龙”,而把“龙”称为“大龙”。

在十二生肖中,说某个人属哪种属相,人们就将这个人和这种动物联系起来,甚至会把对那种动物的情感转移到这个人身上,如鸡的高傲、牛的能干、猪的愚笨、猴子的精明等。老鼠是人们感到厌恶的一种动物,但出于对属鼠的人的尊敬,人们不说其属鼠,而改说属“水儿”。在宿州当地,人到了45岁,但不说45岁,而说今年属驴或46岁,因为当地人迷信,说人在45岁这一年是“腌年”,容易摊上倒霉的事。

宿州当地有些人迷信“本命年”,年龄到了“12”的整数倍,如12岁、24岁、36岁等,觉得这样的年头是多灾多难之际。为了消灾避难,不论男女,家人往往给他买来红色的内衣,上面印有“福”“寿”字样,祈求避难。而小孩有的在手腕上或脚腕上用红绳系一个桃核刻制的信物;有的是吉祥的字符,如“福”“寿”“平安”等;有的佩戴属相,如属鸡的就挂一个鸡的图案;有的在脖子上挂一个护身符,如家境好的用金石玉器等,普通家庭就用塑料制品;还有的在枕头或褥子下放一个用红布缝制的小袋,旁边再放置用桃树枝条削制的刀剑。红色是光和火的象征,能够驱除黑暗,给人带来温暖和光明;而传说中的妖魔鬼怪都在晚上出来活动,害怕光亮;再者红色是血液的颜色,血液意味着杀戮,所以鬼怪不敢靠近,穿红衣者也就安康。

宿州方言中也有骂人是属骡子的,这是典型的詈词。骡子是一种杂交动物,由驴和马杂交生成,说某人属骡子,其实骂他是个野种,这种说法一般是在骂架的情况下用。

3 宿州方言中避粗俗、刺耳的讳饰语

3.1 与两性相关的讳饰语

和其他方言区一样,宿州方言中也谈性色变,无论是性器官、性行为还是其他跟性有关的问题,人们对此都讳忌莫深。刘彩霞指出,性关系是对成年人具有极强引诱力的事情,因此按照弗洛伊德的观念,越是想做的事情,肯定会存在禁忌成分[5]。所以在语言中,一般要尽量避讳性及与性有关的词汇。

3.1.1 关于性器官的讳饰语

用“底下”指代女性阴部的用法最多,有时也含混地用“那个”来指代。出于对“([pi213])”的忌讳,宿州方言中,普通话的“笔”读作([pe213]),当地人学说普通话时故意将其变读为([pi55])[4]。用“妈妈”和“奶子”指称乳房时,前者使用频率较高,与之相对,乳汁也叫“妈水”或“奶”。年轻女性说起乳房时,由于害羞,通常说成“胸口窝”“胸口家”。

女性生殖器的叫法相对较少,忌讳很重。男性生殖器的名称相对较多,既区分年龄又区分不同的场合。一个概念分得越细,则表明它所代表的那个事物在社会生活中越重要。首先男性生殖器官名称繁多,且富有形象性,其使用者多为男性,表明男性粗鲁豪放的一面,女性则相对矜持、内敛、害羞;其次,人们对性器官的关注,也说明它的拥有者即男性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中心和支配地位,相对来说,女性则处在从属地位;再者在两性问题上,传统社会对男性禁欲思想的束缚远远低于女性,一些男士在公共场合肆无忌惮地讲着荤段子;而女性很少会这样做,甚至还要躲避开。

3.1.2 关于性行为的讳饰语

“跟……睡觉、好上、上床、搁一块儿、不清白、跟人家”等词语,说法较为含蓄、雅致,虽然行为的主动发出者可以是男子,也可以是女子,但在言语交际中以说女子的性行为为主,尤其是那些出轨的女人。“有一腿”来自民间俗语,隐晦、委婉地说明某异性之间存在非正常的男女关系。它和“好上”“不清白”,其行为主体至少是两个人,在语义上不指代具体的性行为,但二者的交往过程中一定存在性行为。“发生关系”在农村很少使用,一般是在城市或受过教育的文化人才这么说。

3.1.3 其他跟性相关的讳饰语

(1)月经。女性来月经时,女性之间交流常说“来那了”“例假了”“身上来了”“来朋友了”“来客人了”;如果有男性在场,一般保持沉默,若是非说不可,则说“身体不舒服”。

(2)怀孕。怀孕是性行为的结果,女子一旦怀孕,一般羞于开口。在宿州当地常用“有喜了”“害好病”“身子笨”“怀上了”“戴上了”等讳饰语,表达女子怀孕。“有喜了”用于褒义,后继有人、儿孙满堂,这是人生的一大追求和喜事;“害好病”的说法较为俏皮,是病都不好,怀孕这种身体的异常,也会像生病一样带来身体的不适,但毕竟是多数结过婚的女子希望发生的,所以是“好病”;“身子笨”和“怀上了”带有中性色彩,前者是一种借代用法,后者是一种省略现象;“戴上了”则是贬义说法,因为动物怀孕说成“戴窝了”,移用过来指人,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说法。

3.2 与生育相关的讳饰语

宿州当地有了孩子一般不说“生”而说“添”或“拾”,如说“添了一个孙子”“这孩子是在医院里拾的”。如果还没有怀孕,通常说成“要”,如“她最近两年不想要孩子”。忌讳说“生”估计是不想勾起产妇分娩时的痛苦,加上生育时的场景也不雅观。一些小孩子看到妈妈又给自己生了一个弟弟或妹妹,就会追问哪儿来的,大人不方便说,即使说了小孩子也听不懂,就告诉孩子“弟弟(妹妹)是从坑里扒出来的”。

如果女子不能生育,一般会委婉地说“不开怀”“没开过怀”,意思是没有生育过。也有的说“没(有)动静”,如“结婚好几年了还没有点动静”,但这种说法通常是指没有生孩子,并不代表没有生育能力。

3.3 与排泄(遗)相关的讳饰语

“屙屎”“尿尿”是非常不雅的说法,让人听后会产生消极的联想,在宿州口语中一般说成“解大手”“解小手”。笼统的说法一般是“上厕所”“上茅房”(以前农村的厕所多是用茅草搭建的),城市里面一般说成“去卫生间”“去洗手(间)”。也有的说法更为含蓄、幽默,“我去蹲一下”“去放点水”“去卸货”“去腾腾地方”“去办点大(小)事”“去方便一下”,不用多解释,听者也能意会。年轻女性更是忌讳,有的说是“去2号”“去WC”“去那边”。与“屎”相关的排泄(遗)物还有“眼屎”“鼻屎”,也都相应地改为了“眦目糊”“鼻疙巴”。为了避讳说“屎”,有的把“屎”说成“巴巴”,特指孩子的大便;有的干脆把“屎”省去,说成“他一屙都蹲半个小时”。肛门,粗俗的说法是腚眼子,很不文雅,改说成“底下”,也有的将其说成“后边(面)”,相对而言,性器官则叫“前面(边)”。

3.4 与身体残疾相关的讳饰语

身体上的残疾,当着对方的面也不宜直说,怕对方听起来刺耳,伤害了自尊心。比如,“瞎子”说成“不得眼目”,“聋子”说成“耳朵有点背(沉)”,手有点缺陷则说成“手柴毁了”。“瘸子”一般说成“腿脚不好”“腿不得劲”“走路葛[k待55]宁葛宁的”;如果瘸得不多明显,就讲“有点儿点脚”“走路趁趁的”。驼背说成“罗弓腰”,讳饰一点的说法是“有点儿背锅”“直不起来腰”“有点儿钻腰”。口吃俗称“结巴”“结巴子”,或者说某人说话“结结巴巴”,这本身就带有一定程度的模仿性。说话表达不清,称之为“半语”,意思是话只说了一半,故当地人说有口吃的人为“肚里([lai2])精”。耳垂下长个肉瘤叫“系马桩”,大拇指上长个小手指叫“六指”。“唇裂”一般称为“豁子”或“兔子嘴”。有的人患有精神疾病,一般不说他“憨”“傻”,要说他“缺心眼”或“二哄(xu礗213)”;有人做了傻事,年轻人当中也常讲“他有点二”。

3.5 与相貌相关的讳饰语

人在长相方面的生理缺陷,一般也不能“守着矮人说矬子”。高一点、白一点通常被看作是优点,个子矮的通常要说“个头有点穰”,皮肤黑的要说“长得黑甜的”,人瘦要说“长得结飕”,人胖是“长得富态”。“O型腿”被说成“罗框腿”“撇[ph贷24]了腿”。秃头说成“败顶”或“谢顶”,头发脱落了就像花朵开败、凋谢了一样。一个人体重增加了,一般也忌说“胖”,而说“添膘了”“发福了”。背一个人的时候,尤其是背孩子或病人时,只能说“重”,不说“沉”,迷信的人认为同样一个人死后比活着的时候让人感觉更重;说他沉,就像骂他是死人。脸上长的雀斑叫“沙金雀子”,有人也戏谑地称之为“老雀蛋”。“麻子”说成“坷坑[th待礗213]”,宿州方言中有句俗话:“一个麻子一个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有人整个面部都是麻子,大的套小的,人们就会说他“麻得扯耕”。因此,一个人长相受看,人们常常直接、具体地夸耀他;如果其貌不扬,人们也不会直接说他丑,而是说“长得一般化”。

3.6 与饮食相关的讳饰语

宿州人称猪舌头叫“口条”,因为“舌”与“折”谐音,不吉利,我国广东、湖北、江苏等省份很多地方都有这种讳饰用法。动物的内脏,颜色发红的,像心、肝、肺,统称“红下水”;颜色发白的,像胃、大肠和小肠,统称“白下水”。雄性动物的生殖器一般认为具有滋补壮阳之功效,称之为“鞭”,如“驴鞭”“鹿鞭”;睾丸称之为“球”,如“羊球”,猪和牛的分别称为“猪蛋”和“牛蛋”;动物的肾脏称作“腰子”,如“猪腰子”“羊腰子”。鸭蛋,称为青皮,因其颜色发青;还有一个原因,“鸭”与“压”谐音,宿州当地尤其是农村,看到别人拿着或背着东西,常和对方开玩笑,问他“拿(背)的是鸭(压)蛋吗?”猪嘴叫“拱嘴”,因为猪无论是关在圈里,还是跑到院子里或野外,都喜欢用嘴拱地,搞得到处乱糟糟的。猪的膀胱也叫“猪尿巴”,加工后成为“小肚”,常说的猪肚称“大肚”。

以前农村贫穷,很难吃上一顿肉,所以把吃肉说成“吃点改样的”“吃点有味的”。俗话说,“天上龙肉,地下驴肉”,将驴肉和龙肉相提并论,宿州人也把“驴肉”说成龙肉。

再者,进饭店吃饭,有些人手头不够宽裕,吃不起昂贵的饭菜,只能点一些便宜的菜品,但碍于情面,无论是店家还是用餐的人都避讳讲“便宜菜”或者说“孬菜”,而改说“实惠的菜”。

3.7 与性格相关的讳饰语

性格是指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像“乐观”“开朗”“诚实”等积极性格可以直接表达出来,而“懦弱”“自私”“懒惰”等消极性格有时也不便当面说出来。宿州方言中谈到别人的消极性格时,为了顾及对方的情面往往采用以下三种表达方式。

3.7.1 否定形式+表积极性格的词语

表达人的性格的词语基本上都是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质的短语),从感情色彩上看,既有褒义词,也有贬义词,例如,“善良—凶恶”“诚实—虚伪”“坚强—软弱”等。在上述任何一组概念中,除了语义维度的两极之外,都存在一个中间状态,比如既不是很“善良”“诚实”,也不是很“凶恶”“虚伪”,但在多数情况下都没有一个现成的中性词来表达。言者在表达时为了不激化矛盾或引起对方的反感,实现最佳的言语效果,一般不能直说对方性格上的弱点,而是在表达弱点词语的那个反义词的前面添加“不太”“不够”“不怎么”等否定形式,以降低贬义词表意的程度性。因为在语义真值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肯定的语气不容置疑,明显强于单重否定句式。如不说某个人软弱,而是说他“不够坚强”;不说某个人懒惰,而说他“不太勤快”。因为“不够坚强”往往是指“坚强”的程度不够,而不是“一点都不坚强”,更不完全指他“懒惰”。“不太”“不够”“不怎么”等否定形式不是完全否定某一属性,而是减弱或降低某一属性。

宿州方言中这种用法很多,出现在人们衣食住行及社会交往的各个方面。比如,有人穿衣服邋遢、不得体,甚至经常穿着脏兮兮的衣服,人们往往说他“不太讲究”“不爱打扮”。有人性格孤僻,和周边人交往很少,就会说他“不太喜欢热闹”。

3.7.2 太+表积极性格的词语

通常“太+表积极性格的词语”都是表达由衷的赞美,如“太伟大了”“太正直了”。但这一格式在特定语境中则微含批评、不满之意,比如,有人小气、花钱吝啬,一般说他“太会过了”“太细了”。“会过”和“细”含有褒扬之义,加一“太”字,则物极必反,很显然不是夸赞对方节俭,而是道出了言者的不满。但是,不能把这看作是彻底的反语用法,因为这样的话,更加让听者无法接受,达不到规劝或善意批评的目的。言者在说话时,声音要略低,语调要平缓,而反语则带有高扬的语调,后面通常添加其真实的意图。如“你太会过了,就请人吃了一碗面条”,显然是批评对方小气;而“不要太会过了,多吃点好的,身体才好得快些”,则是善意的批评。

3.7.3 借用其他词语

宿州方言中有些词语义项较多,其本义甚至是常用义表达褒义,引申义则含有贬义色彩,有时一句话看是夸赞对方,其实是在批评。表面上的褒义保住了对方的面子,但细细品味,话中有话。比如,一个小伙子在外打工多年,一直没有找到对象,有的长辈就会说他:“这孩子太老实了,那么多年连个媳妇也没混上。”枟现代汉语词典枠中“老实”有三个义项:①诚实;②规规矩矩,不惹事;③婉辞,指人不聪明[2]820。很显然,这位长辈所说的“老实”不是指前两个义项,他是在批评甚至嘲笑小伙子的无能,但直说“无能”又怕对方受不了这个刺激,故而委婉地说成“老实”。再如,有些男子惧内,如果当众或当面说他“怕老婆”“不当家”一类的话,很明显不太合适。这种情况下,言者要么从另一方说起,要么换一个说法。有的讲“他老婆比较口(强势)”,言下之意就是该男子在家中处于弱势。有的就讲这男子“在家里乖得很”,“乖”一般是说孩子“听话”“机灵”,在这里其实是嘲笑该男子在家听老婆话。再如宿州方言中称呼那些毫无主见、盲从他人的人为“老好人”,他的“好”实际上就是为了不得罪别人,丧失自我与原则。

当然,上述三种方式使用的频率并不均等。前两种使用的场合较多,有时还综合运用几种方式。比如有的年轻人不知孝敬父母,甚至和父母大吵大闹,旁观者就会责备他“不听话”“不(大)懂事”“不知道啥”。“听话”“懂事”和“知道啥”本身所指就比较宽泛,没有明说年轻人的错误行为,前加“不(大)”等否定形式,语气也比较缓和。另外,“听话”是中性词,“懂事”和“知道啥”倾向于褒扬、肯定,所以否定之后,“不听话”的批评力度是最低的。如果直接责备他“不孝”,很显然没能保全对方的面子。

总体来看,宿州方言中称说他人消极性格时,忌讳直来直去,尽可能有礼貌、婉曲地表达出来。由于描写性格的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所表达的属性具有模糊性、伸缩性,言者通过添加程度副词或换一个词语的方式,达成了既顾及对方面子又实现交际目的(批评其性格中的缺陷)的修辞效果。

3.8 与取名有关的讳饰语

在现代社会,封建宗法制度造成的禁忌越来越少,像古代那样避公讳、家讳和圣讳的现象早已不复存在,但语言禁忌所带来的文化心理的影响却根深蒂固。现在人们给孩子起名字或从事其他社会活动时,基本上打破了语言迷信的禁锢,可以自由地给自己的孩子命名。

但受传统习俗的影响,给孩子命名仍存在一定的禁忌。宿州人在给孩子起名字时,不管是小名(乳名)还是大号(学名),最后那个字忌讳和五服内的长辈重名。不然就是对长者的不尊重,要受到周围人特别是那个长辈及其子女的抱怨和责备。

在宿州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一般都不允许孩子直呼家长的名字。年龄小的不能直呼年长者的名字,除非年龄小的辈分高。小孩在一块玩耍,若闹出别扭,就会喊对方父母的名字,这往往会被看作是赤裸裸的挑衅,双方会因此打起来。

当地人给孩子起名字时,一般都不用脏、俗或者不吉利的字眼。像“强”“祥”“瑞”“长”“福”“香”“花”等被认为是吉祥如意、鸿运高照的字眼,使用人数较多;相反,人们不会用“弱”“病”“灾”“短”“祸”“草”“臭”等不吉不祥的字眼来给孩子命名。有些孩子的小名粗鄙,其实是家长从反面寄寓了自身的殷切希望和美好祝愿。比如,希望孩子长得漂亮,就反其意而取名为“小丑”“丑蛋”;希望孩子聪明伶俐,却在孩子的小名前加个“憨”字;希望孩子长得健壮,就选用结实的东西给孩子命名,如“石头”“铁蛋”[6]。即使个别孩子的名字不够雅致,别人在称呼他时(尤其是孩子长大成人后)往往用谐音字来替代他。有个家长给儿子取名“小尿”([ni袋u51]),村里人嫌其粗俗,后改称他为“小闹”。还有的家长孩子较多,给几个孩子起的名字还有一定的系统性,寄寓日后孩子们能建立的和谐关系,如大儿子叫“火斗”(指黑鱼),二儿子叫“鱼”,小儿子就叫“水”;相反,小儿子绝对不会叫“猫”或“锅”,不能与前两个儿子都相克。之所以这样取名,一是希望三个儿子不忘鱼水情谊,兄弟和睦相处;二是寄托厚望,希望孩子们能够如鱼得水,生活顺心如意。

4 讳饰语规避的语义策略

从语义来看,讳饰语的规避主要采用语义扬升、语义减弱、语义扩展和语义模糊等策略[7]。这些规避方式在宿州方言中也普遍使用。语义扬升是用表意好的词语取代语义不好的词语,大都是用褒义词或中性词取代语义真值相同的贬义词,比如,用“老实人”指代“无能的人”,用“会过”取代“吝啬、小气”。语义减弱就是换一种说法减轻听者内心的恐惧、厌恶或紧张情绪。比如,上文跟“死亡”“疾病”“性”“排泄(遗)物”有关的词语都换了别种说法,如说“走”而不说“死”,说“解手”而不说“尿尿”都是为了降低词语带给听者的负面联想。语义扩展是指用语义外延大的词去替代语义外延小的词,如用“腿旮旯里([lai2])”“底下”等词语指代性器官,“身上”指代“月经”,用“胸口窝(家)”指代乳房。语义模糊是指用表意模糊的词语指代具体的概念,以此冲淡人们的恐惧感或厌恶感。最常见的是用“那个”指代具体的、跟“死亡”“性”等有关的事物、行为或事件。

5 讳饰现象产生的文化渊源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存在形式。宿州方言讳饰语的使用主要基于以下两种文化心态。

5.1 表达趋吉避凶的伦理情感,追求和谐的中庸之道

作为一种禁忌制度,避讳原是为了表示对封建君主和长者的敬畏,避免直接说出他们的名字而采用委婉、曲折的方式加以表达。讳饰是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又是家天下和尊祖敬宗的体现。伴随着封建社会的消亡,避讳制度也不复存在。但不许犯忌和害怕犯忌的双向心理并没有消除,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它的精神已演变为某些习俗,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依然存在[8]。

受“万物有灵”观念的影响,宿州农村有许多居民仍迷信鬼神,他们认为人类和鬼神都使用一种相同的语言,且各路鬼神的语言具有无限的魔力。人们通过离心联想的方式,将鬼神的名字与其灵魂联系起来,将不吉的词语和个人的命运联系起来[9]。于是,他们忌说“死”“病”等字眼,害怕给自己带来晦气。比如,在宿州当地忌讳喊死者的名字,尤其是在灵堂或坟地,害怕死者的魂灵缠住自己而带来厄运。事实上,汉民族历来存在语言崇拜的迷信心理,“认为语言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一经说出,就会朝着词语预示的方向发展,所以任何不吉、不祥、不雅或令人厌恶的事物或现象,都避免出之于口,而改用或吉祥或雅致的词语来代替,以免受话人听了不快。因此,遇到忌讳的词语不直接说,而改换一种听起来容易接受的较美好的说法”[3]。

除了趋吉避凶的心理驱使,讳饰现象的产生也和儒家一贯坚守的中庸和谐的处世之道密不可分。中庸之道的核心是主张为人处世要采取不偏不倚、公正和谐的公允态度[10],它的哲学内涵可概括为“适度、整体、权变与和谐”四大原则,其中,整体和谐性是中庸之道最本质的特征[11]。因此,在日常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就要和谐相处,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协同发展。讳饰现象的出现以及讳饰语的使用,都是为了降低、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建立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这正如孔子所言“礼之用,和为贵”,只有坚持中庸和谐的处世思想与方法,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安定富强、家庭的和睦幸福。

5.2 遵从语言交际原则中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语言运用涉及到交际的双方,只有遵循合作原则,交谈才能有效地进行。但讳饰语的使用往往会违反合作原则,比如,把“死”说成“走”,而“走”义项较多,离开语境则会造成歧义,违反了方式准则;用“底下”指代性器官,或者用“那个”指代性行为等,言者都没有“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交谈的现时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12]154,从而违背了质量准则。其实违反合作原则是出于对礼貌原则的考虑。礼貌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基本准绳。现实生活中,由于用语不当,甚至话语粗鲁而引起的不必要的误会和摩擦,导致人际关系紧张,都是没有注意到礼貌在语言使用中的重要性。把“死”说成“走”,就是避免刺激死者的家属和亲人,不让他们想到不堪回首的伤心事。

礼貌原则要求言语交际中要尽力缩小对他人的贬损,尽力缩小自身对他人的厌恶,尽力夸大自身对他人的同情[12]219。采用讳饰语无论是对听者还是对言者都是一种礼貌。对听者而言,不说让他感到难堪或受到刺激的话语,就是为对方着想;对言者而言,有时出于害羞心理或语境制约,采用讳饰说法避免了说话的尴尬与负面影响,这样对双方都十分有利。因此,在社会交往中,人们要理性交际,既尊重对方的积极面子,多去表扬对方,同时也要照顾到对方的消极面子,满足对方的面子需求。如果提及禁忌话题,不顾场合,不讲含蓄婉转,不遵循言语情境中的风俗礼仪,就是一种面子威胁行为,最终会导致正常的交际无法顺利进行。可见,讳饰语的使用是对交际对象一种善意的情感关怀,它有利于交际双方情感的共鸣、关系的融洽,从而顺利实现交际的目的。

6 结语

总体来看,讳饰分敬讳和忌讳两种。在当代宿州,封建宗法制度造成的禁忌越来越少,像古代那样避公讳、家讳和圣讳的现象早已不复存在,但语言禁忌所带来的文化心理的影响却根深蒂固。忌讳用法可分为两种,一是避凶险、晦气的,如死亡、疾病、生肖等方面的词语,交际时,要把这类词语改为吉祥、如意的词语;二是避粗俗、刺耳的,如涉及两性、生育、排遗、残疾、相貌、饮食、婚姻、性格、取名等方面的词语,交际时,要把这类词语改为雅致、中听的词语。宿州方言的讳饰语浸润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庸和谐之道,是人们趋吉避凶的伦理情感的根本流露,同时也是语言交际过程中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的共同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重在搜集宿州方言中的讳饰词语,描写当地的讳饰现象,并略作文化透视。目前,宿州方言讳饰现象的研究还在进一步深入,已有学者开始将宿州方言的讳饰现象与宿州周边地市、整个北方方言区的讳饰现象进行比较研究,以寻找其异同,从而寻找讳饰现象出现的普遍规律、地域分布和制约因素。由于宿州地处江淮官话与中原官话的过渡地带,也可以从语言接触的角度比较宿州方言讳饰词语中来自南北方言的外部元素。同时,也可以作历时考察,重点探究宿州方言中地域色彩浓郁的讳饰词语,如“外人”“客”“孽[i待213]子”等。另外,老派与新派的差异、男性与女性的区别等社会变体也都值得关注。

[1]宗廷虎,李金苓,郭焰坤.中国修辞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7:1131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78

[3]罗菲.修辞伦理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0:165-170

[4]李申.徐州方言的讳饰语[J].语言研究,1986(2):19-114

[5]刘彩霞.跨文化交际禁忌习俗文化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25

[6]齐沪扬,陈昌来.应用语言学纲要[M].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299-300

[7]杨颖.禁忌语及其规避形式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35-36

[8]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3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412-414

[9]郭锦桴.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M].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15

[10]常敬宇.汉语词汇文化[M].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9

[11]邵爱国.中庸之道的管理智慧及其现代价值[D].苏州:苏州大学教育学院,2003:12-13

[1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胡永近)

H109.4

A

1673-2006(2016)04-0053-07

10.3969/j.issn.1673-2006.2016.04.014

2016-01-13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重点项目“宿州方言与地域文化研究”(SK2013A187)。

张德岁(1972-),安徽萧县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汉语句法语义、方言文化。

猜你喜欢
宿州方言语义
方严的方言
安徽宿州灵璧县: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
方言
宿州学院
语言与语义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宿州绿地城基坑防洪安全设计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钻”研40年 宿州地下终于挖出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