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智
年鉴稿件编辑探微
——浅析“实、简、加、换”法
高文智
年鉴稿件的编辑事关年鉴质量的高低。在编辑稿件的过程中按照一定的程序来编辑,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根据志书质量规定,本文试就年鉴稿件编辑过程中的要求,结合年鉴稿件编辑过程中的实例,分析总结了“实、简、加、换”四种方法。简言之,就是“一体两翼”之法。
年鉴;稿件;编辑;方法
一部年鉴,从其构成而言,包括文字和图例部分。从其编纂体例角度而言,则包括述、记、传、志、图、录、表等。无论是述、记、传,还是志、表、录,都事关文字的表述。所以文字在年鉴的整体构成中居于重之又重的地位。把握好了年鉴的文字稿件编辑,那高质量的年鉴则就成功了一半,甚至可以说成功了一大半。所谓“内容为王”,依然是从文字的表述为载体的角度说的。所以,文字编辑不容忽视。在年鉴稿件编辑时,其实为了提高文字编辑的质量和效率,还是有一定方法可以遵循的。简言之就是“一体两翼”。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
所谓的“实”,既是对年鉴的整体要求,也是对稿件编辑的具体要求。既是年鉴语言表述的要求,也是年鉴风格的彰显。它是年鉴外在形式与内在要求一致的表达原则。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2008年印发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要求志书资料详实、行文严谨朴实,都在强调一个“实”字。既然如此,在年鉴稿件的编辑过程中,就应该对事件如实记述,并且使用规范的语体文(记述体)记述,忌用广告语等。如年鉴稿件中出现的“滋味醇厚悠长,菌香四溢”“该产品具有无色清亮透明、窖香浓郁、幽雅细腻、绵甜爽净、回味悠长之独特风格,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这些都属于不实表述。除此之外,《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第七章第二十六条也指出“使用规范的现代语体文记述,不用总结报告、新闻报道、文学作品、教科书、论文等写法。”说理性、要求性、号召性话语亦应忌用。如“某某县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妥善应对各类风险和挑战,加压紧逼,真抓实干,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不但如此,也切忌话语表述夸大与过头。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0亿元,为历年最好”,此句中“历年最好”话语表述不准。借用常说的一句俗话“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如果说从统计开始至今为历年最好,可以;但今年以后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今年已经最好了,以后就只能朝下坡走了?显然不合适。
《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第七章第二十八条有“使用规范汉字,用词概念准确;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使用口语、土语、俗语、方言适当。慎用评价词语;不用模糊空泛词句。”既然如此,从文字表述角度就要求表意要准确,不能出现模棱两可的表述,或是模糊表述。所以出现如“基本”“左右”等的词,都是不应该的。如“省市两级现代化农业园区面积1533.33公顷,整体占比3.3%左右。”既然比例已经是3.3%了,比较具体,那么再出现“左右”,表意上就有矛盾。其实,“3.3%左右”也往往是口头表达的随意性的体现之一。作为年鉴编辑,应该严格按照书面表达来规范。又如“投资5000万元的瓶装水生产线扩能技改项目基本建成,进行试生产。”中国人说话时,往往比较含蓄,不愿将话说满、说得绝对,即使已经完成了的事,在口头表达时往往加一“基本”词。这进而演化为在书面表达时也不自然带了进来。所以这是一种口头表达的延续,书面记述时应改正。另一种情况是,撰述者或说话者,对所写的具体情况的进展并不是完全掌握的,所以加“基本”一词,即显示不过头,又给自己所掌握的情况留有一定余地。其实,结合后句“进行试生产”可知,“基本建成”其实就是“建成”。
其实,“实”法,既是志书编纂过程中的总原则,是根本要求,也是具体年鉴稿件编辑过程中的一项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在年鉴稿件文字编辑时,首先应该时刻谨记“资料详实、行文严谨朴实”,以此为原则,审酌文字表述,相信定可将具有存史价值的文字史料留之后世。
此处的“简”,其实还是在贯彻“实”法这一原则。它实际是为了使稿件编辑达到“详实、朴实”而采取的具体做法之一。真正做到年鉴稿件多一字则显冗余,少一字则显不足的效果。《地方志书质量规定》要求志书行文简洁流畅,换句话说就是要言简意赅。那么,年鉴稿件编辑过程中,如何做到行文简洁流畅,或是言简意赅呢?在年鉴稿件的编辑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省略修饰性形容词、程度副词等定语和状语成分,以凸显主谓宾成分。具体说就是表达干练。最简单的句式标准就是“谁干(做)什么”。这其实用到的是中学时就已学过的语法知识,保留主谓宾中心成分,去掉定状补。所以,一般如“的”及其前的定语应去掉,“地”及其前的状语亦应去掉,“得”及其后的补语形式尽量不出现,抑或出现亦应酌情考虑改造和去掉。这样一“简”,语句本身就简练了,而且也保留了语言表意的最基本的信息成分。同时将感情色彩也排除在外,尽管语言表述比较干瘪,但从志体要求而言是最符合的。以此为代表的例词有“大力”“全力”“着力”“圆满”“不断”“扎实”“认真”“深入”“广大”“充分”“亲切”“成功”“隆重”等等,如“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重大项目突破年’活动”“全力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圆满完成市上下达的任务”“不断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扎实开展‘治污降霾·保卫蓝天碧水’行动”“认真落实餐饮油烟治理等措施”“深入实施‘创绿生态十大工程’”,涉及的这些词汇应删去。又如“免费有线电视覆盖广大农村”,“广大”一次应删去。“对某某产业给予充分肯定”,其中,“充分”一词也应删去。“陈永成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应去掉“亲切”,“隆重举行第二届全民读书节启动仪式”,应去掉“隆重”一词。还有一些带感情色彩的褒贬词汇亦应删掉。如“严格”“喜获”之“喜”等词都要去掉,表达平铺直叙,用中性词即可。又如“积极”“顺利”等词使用,如“顺利通过国家科普示范县创建验收”“积极培育‘互联网+’新业态”。另外,记述中的同位语处理,如“亭口镇围绕‘丝路古驿、红色热土、乌金重镇、山水亭口’这一目标”中“这一”是前面“丝路古驿、红色热土、乌金重镇、山水亭口”的同位语,此处保留前面的部分,删去“这一”即可。
其次,明显语义重复的词或是赘语,如“涉及到”,“涉及”本来就含有“到”的意思,所以应为“涉及”,去掉语义上重复词。如“达”“共”等词亦应去掉,例“全年共放映2759场次”,应为“全年放映2759场次”。又如“用户达到2万人以上”,应去掉“达到”。不过,有时“达到”一词,不见得一定就得删去,还得看具体情况。总的原则是以不影响读者理解和撰写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为准。要使撰写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更加明了,使读者阅读更加便捷。一般而言,如果句中有谓语成分,紧接其后又出现“达到”一词,则“达到”一词可删去。如“羊存栏达到18.6万只”,删去“达到”一词,此句表意无误,让人明白同时,更加简洁明了。此句句式就变为“羊存栏18.6万只”,读者可以将“存栏”理解为句子的谓语部分,“18.6万只”可以作为补语成分。又如“机械化清扫率达到42%,集中供热覆盖率达到49%,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也是这种情况,都应删去“达到”更为合适。如果句中再没有其他动语做谓语中心,有且只有“达到”可以充当谓语中心时,则“达到”一词不能省略。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3.42万吨、1.64万吨和4.32万吨”。甚或从语言使用简练的角度来考虑,可以将“达到”一词换为“为”。即使有些表达中,“达到”一词前面既没有其他可以充当谓语的词,删去“达到”也不影响表意,则删去“达到”,从语言运用省力的角度来说,也是可以的。因为汉语中就有一种句子,叫非谓语句。
再次,“着、了、过”等动态助词一般也应去掉。志体一般表述的为完成时,如果在文字表述时,再出现表示已完成状态的“了”字,则会显得重复与多余。如若出现表示正在进行状态的“着”或已经完成的状态的“过”字,则又会有些矛盾。文字表意形式在前后表述时的矛盾,文字的外在形式和志体本身的内在要求之间的矛盾,这都是需要注意的。尤其是,年鉴记述往往都是上一年度的事情,这一般在凡例中都已有说明,如无特殊说明,所述事件应在上年度内。那么,“年终”一词,使用时往往也会显得冗余,必要时也应删去。如“某某承担职业果农培训工作任务,年终培育县级职业果农20名。”此处没有特殊说明,应为上年全年培训情况,那么“年终”一词与志体约定的表述出现文字形式层面与志体要求的含义层面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表现还表现在如“某某联合相关部门全年累计开展专利培训35场次”,既然提到“全年”,则其所开展的专业培训就是上年度整个一年的情况,“累计”在此亦有些多余。
还有,因为志稿记述事件往往都已发生,叙述时为完成态。所以,年鉴稿件编辑时出现诸如“即将”“拟”“已经”“已”“完成”“预计”“目前”等表示时间的词一般应去掉。如“申请项目支持经费拟759.4万元”,其中的“拟”字,表达的为计划要申请的。从志体表述要求出发,一是记述一般用完成态;二是撰写稿件时,本就是站在当下写过去,等年鉴印刷出版时,又过去了几个月了,稿件中的“拟”申请的情况究竟如期落实了与否,应该早有定论了。既然已有定论,就应该按照最后形成的来记述,如若就是当初拟申请的759.4万元,就应去掉前面的“拟”字。如若不是这一数字,是其他具体数字,那么也应核实具体数字后再删去“拟”字。总而言之,“拟”字一般都要删去。如“对某某建筑进行了亮化,形成了点线面相互辉映的城市夜景”,其中的动态助词“了”字,就可删掉。语言表达更加简练,而且也符合志体语言形与意的统一。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800亿元”。又如“目前均已全面开工建设”中,“目前”表明时间并非完成态,所以跟踪此项工作的后续进展情况,完成了,则记载此表述时要去掉“目前”二字。如,“至年底,已化解积案4件”,本身就已含完成时表述,此处“已”字,与志稿文义要求重复,所以应删去“已”字。
最后,以月份为节日活动名称时,注意书写标准。还是把握“简要明了”“不致产生误解”的原则。根据《出版物上数字用法(GB/T15835-2001)》,“含有日月的专名采用汉字数字表示时,如果涉及一月、十一月、十二月,应用间隔号‘·’将表示月和日的数字隔开,涉及其他月份时,不用间隔号”。如“利用‘五·一八’世界博物馆日和世界文化遗产日开展大型宣传活动”中,“五·一八”应该为“五一八”,去掉中间的间隔号。不会使人产生误解。又如“‘一·二八’事变”,如果去掉中间的间隔号,则成为了“一二八”,那么究竟是十二月八号,还是一月二十八号,会引起歧义。所以不能删去。
如果说“简”法是年鉴稿件的瘦身行为的话,那么相对于“简”法而言的,则就是“加”法,也可称为“补”法。年鉴稿件有时会出现一些信息的缺漏,以至使文字所要传达的信息模糊不清。大大影响年鉴的阅读性和社会价值。此时就需要对稿件的文字信息进行补充操作。这其实也是在紧密围绕“详实、朴实”的“实”法原则而进行的。那么,哪些情况下可能会用到“加”法呢?诚如《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第七章第三十三条“各种组织、机构、法律法规、文件、会议等专有名称使用全称。使用简称的,在适当地方括注于全称之后。”第三十四条“人物直书姓名,不冠褒贬词语,不在姓名后加身份词;必须说明身份的,首次出现时在姓名前冠以职务(职称)。”第三十五条“新华通讯社没有译名的,首次使用译名的括注外文全称。”第三十六条“记述自然资源涉及本地生物名称的,首次出现时使用二名法,括注本地俗名。”第四十条“注释符合学术规范,便于查找原文。注释形式全书统一。引文和重要资料注明出处。”以上这些,都是在强调括注的重要性。这往往也是被稿件提供者所疏忽的。所以在年鉴稿件编辑时,应该注意这些方面。这就使用到“加”法。每个部门有每个部门的实际,不同地区也有不同地区的现实。一个地方或部门所做的工作,可能很多,甚至出现一些部门专用语,或地区专用语,或者是一些简称等。因为年鉴是供社会普通读者阅读的,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它不是部门或地区的专志。所以对年鉴稿件中的这些普通读者生疏的名称要加括注,进行解释。如“县公安交警大队牵头组织安监、交通等部门开展‘五个统一行动’”,此句中“五个统一行动”第一次在文中出现,具体指什么,并没有交代;或许撰稿者和公安系统内相关人士了解,但是,年鉴是为社会服务的,是供大众参阅的,所以要让普通读者能看懂,所以这里应该补加括注“(整治旅游客车、‘营转非’客车统一行动;整治套牌假牌车辆统一行动;整治营运客车、危险货物运输车统一行动;整治校车统一行动;整治‘酒驾’‘毒驾’统一行动)”。还有,在记述时有的单位或图表要素不全等,这些都要进行“加”法工作。如“先期投资1700万的甘泉宫大遗址保护工程进入发掘阶段”,此句中的“1700万”缺少货币单位,究竟时“美元”,还是“人民币”,也要补上。通读稿件发现,通篇涉及到资金时,都是以“人民币”为单位。另外,向具体稿件提供者核实后,得知也是人民币,所以在“1700万”后应加上“元”。
运用“简”法,精简语言文字的表述,达到简而不漏、要而不缺,首先会使所编辑的稿件极大的瘦身,减轻后期校对的阅读量和工作量,极大地节省时间。运用“加”法,充实稿件信息,补充完善相关资料,使年鉴信息详实,资料可靠。但是,仅仅做到这两步还不够。有时,年鉴稿件中,涉及资料不全、信息缺漏,又存在形容词的滥用,或是表述不规范等问题。这就需要综合运用“加”“简”之法,既要瘦身,又要补身。同时还需要用到“换”法。何谓“换”法,具体应如何操作?这里结合笔者年鉴稿件编辑过程中的实例予以说明。所谓的“换”,是指调换、转换。即调整、调换那些不符合《地方志书质量规定》要求的话语表述。具体如何做,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人称表述上的调换。主要是第一人称叙述要转换为第三人称的记述。第一人称最直接的表述字词就是“我”“我们”,所以在编辑时应该去掉,或改换。如信访的稿件中“我们采取人盯人的方法,将重点稳控在当地”,就应该注意在衔接前面表述的同时,要么去掉“我们”,或改“我们”为“信访局”。一词之变,其实也是记述角度的变换。又如,“全年我市进京非访52人118次”中,第一人称代词“我”字,也应该变换,或去掉。结合前文表述,为衔接前文文意,可将“我”字改为“全市”较好。其实,细细品读,每个字词都是有生命力的。无怪乎孔子曾以“春秋笔法”来著史。同一件事,用不同的字词来记述,显示编纂者得主观情感。志书既然要求客观记述,那就应该坚持用那些不带主观情感的字词。例“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雄踞泾阳南塬”,此处“雄踞”有溢美之意,应该为中性词“位居”。
又如“占”字多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来记述,还有“某某来咸”之“来”字,也是以第一人称角度记述的。这在记述时,就应该调整记述角度,换一个字词,如可将“占”字换位“为”,可将“来”字换为“到”等表述。例,“累计完成投资30230万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00.67%。”后半句应改为“为年度投资计划的100.67%”。
第二,根据《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第七章第四十一条规定“数字、量和单位、标点符号的使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因为年鉴稿件是由多部门提供,出自多人之手,不同部门或单位有其专业性差异,每个稿件撰写者,或多或少存在认知领域的差异,所以就造成了年鉴稿件中数字单位标识,标点符号使用等出现不一致。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就要求年鉴稿件编辑时首先要依国家标准进行规范。如“亩”要换算成“公顷”,例“300亩”,就要换算成“20公顷”。而“占地235亩”,要换算成“占地15.67公顷”。同样,“公里”换算为“千米”;如“5公里”,换算为“5千米”比较合适。“25MW”,则应为“25兆瓦”更符合规范。“22000平方米”,换算为“2.2万平方米”。又如“东西长8.1km,南北宽6.5km,井田面积52.7km2”,应将“km”改为“千米”,将“km2”改为“平方千米”。再者如“30万方煤层气开发等项目”中,标准单位应为“立方米”,所以应改为“30万立方米煤层气开发等项目”。如数字表示,如果后有小数的话,一般保留小数点后两位,如果所保留的两位小数中第二位是“0”的话,可以去掉这个“0”,小数点后只保留一位。也可将一些小的单位可以变换为大单位记述的数字,如“农技宣传资料23700份”,可换算为“2.37万份”,“接受群众咨询18600人次”,可换算成“1.86万人次”等。“占地18000多平方米”,改为“占地1.8万多平方米”。坚持一定规范,这样全书风格统一、前后一致,一目了然。
第三,叙述语句中,如有动补结构的表述时,多改为动宾结构“V+O”,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应改为“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而“城市容貌和文化品位得到提升”,应改为“提升城市容貌和文化品位”。同理,“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有序推进”,应改为“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同时去掉褒义词“有序”等。“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应改为“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来表述。“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升”,则应改为“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第四,在一些计量单位的表述时,应执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3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量和单位》。如关于度量衡单位,要按标准的公制使用。除公斤、公里、公顷以外的“公字号”单位都应停止使用,如长度单位中的“公尺”“公分”应分别改为“米”“厘米”,面积单位中的“公亩”,应换算为“平方米”(1公亩等于100平方米),容积单位中的“公升”应改为“升”。市制单位一般不用,但是表示面积较小时或特指时,可用“亩”。如,人均2亩地,建设万亩绿色无公害苹果基地。又如历史上旧的计量单位和外国计量单位用法。如,“斗”、“石”;英制的“哩”、“码”、“磅”;日制的“坪”、“町”等,在引文或叙述当时历史史实时可以使用,但要作出法定计量单位的换算注释。(一斗等于10升,一石等于10斗)又或是温度应采用摄氏制,不用华氏制和列氏制。如历史记载中用华氏制和列氏制,可照录,然后注明相当的摄氏度数。(1摄氏度等于1开,1华氏度等于1列氏度等于9分之5开)
年鉴稿件的编辑方法并不是止于一隅、无法沟通协调的孤立系统,它们之间其实是有着内部的紧密联系的。单从“简”“加”之法与“实”法的沟通上来说,往往是可以通过“换”法来协调。如年鉴稿件编辑时,条目记述中应坚持“记述体”或“语体文”,忌用总结式话语。如表述中常见的“第一……,第二……;首先……,其次……,再次……;一是……,二是……,三是……”,这些总结性的标志性话语可以省略或删除。这就用到了“简”法。或者具体的事件,真有必要记述,也应变换角度记述有实质性内容的话语。这又用到了“换”法。总而言之,年鉴稿件编辑,最终要达到以“实”为原则,综合运用“简”“加”之法,使有存史价值的资料留存。年鉴稿件编辑工作是一项复杂的事情,并不像书本上所讲的那么直观。每个年鉴工作者,在自身的实际工作中可能会有不同的体悟与发现。以上仅是笔者在年鉴稿件编辑时所总结的一些个人感悟。其实很多时候,以上四种方法都是混合交叉运用的。可能一句话语中,既用到了“简”法,也用到了“加”法和“换”法,同时,编辑时又时刻以“实”法为主体,兼顾两翼之法的具体运用。
Z5
高文智,陕西省咸阳市地方志办公室 (陕西咸阳 712000)
(责任编辑 孙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