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剑娜
(大连理工大学 城市学院,辽宁 大连116600)
交替传译中文化缺省认知分析与对策研究
王剑娜
(大连理工大学 城市学院,辽宁 大连116600)
文化缺省是同一文化背景下人们省略共享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现象。文化缺省使交际双方产生“意义真空”,难以建立必要的连贯关系,从而造成交际双方的障碍。交替传译的口译员应对文化缺省具有认知意识,并能有效、合理采用音译加注、直译、直译加注、意译和归化等翻译策略对缺失的文化知识进行语言、结构、内容上的重构。译者应协助听者重构语义和语境连贯,帮助其更好理解说话者传达的意图和译语文化内涵。
文化缺省;翻译策略;交替传译
近年来,由于跨文化间交往频繁,促使翻译活动成为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双方互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翻译不仅仅是双语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语言之内、之外负载的文化信息的交流。翻译的本质是将一种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的语言意义与内涵再现于另一种社会文化背景的语言中。[1]同一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对其文化内容的了解具有共性,而不同文化背景人们在翻译活动中,译员将与语篇外的文化背景有关的内容自然省略,便成为“文化缺省”。[2]“文化缺省”导致不属于该文化的接受者遇到缺失的部分会出现“意义真空”,进而无法将语篇内的信息与语篇外的内容联系起来。[2]
交替传译指译员同时以两种语言为操不同语言的交际双方进行轮回交替式口译。[3]这种穿梭于双语之间的口译形式应用的场合广泛,如非事务性交谈、政府首脑会谈、记者招待会等。这种交谈式的传译要求译员不停地转换语码,在交谈双方或多方之间频繁交替传递语段简短的信息。[3]发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使译者不仅作为语言的转换者,更是文化交流的中介者、传递者。交替传译要求译员在建立双方沟通桥梁时,减少或避免造成由于“文化缺省”而导致的理解交流上的障碍与隔阂,并能即时迅速帮助交际双方交替信息,交流过程中不易出现过长、过迟间断,因此口译员在翻译活动中,语码转换、语言推敲时间极为有限,文化因素作为双语转换中潜在的部分,很容易造成译员在交传过程中的阻碍,处理好交替口译中的文化缺省对即时性很强的口译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王东风将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双方交流时发生的缺省分成三类:情景缺省,指交际双方为了达到预期交流目的,将交流双方对不言自明的、共享的背景知识加以省略;语境缺省,缺省的部分与语篇内信息有关;文化缺省,表示与语篇外文化背景有关。[2]“情景缺省”对于交流双方并不会造成交流的障碍,共享的背景知识使交际双方对语篇内容和文化内涵不言自明,口译员在翻译活动中把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交际双方共性部分自然省略,使交际活动更迅速有效达到预期效果。“语境缺省”涉及的部分与语篇内容信息相关,因其缺省部分可以在“语篇内搜索”,交际双方仍能保持语篇连贯性[2]。而“文化缺省”对于不属于该文化的接受者就会碰到“意义真空”,接受者无法将语篇内信息与语篇外的文化信息联系起来,从而难以建立起理解话语所必需的语义连贯和情景连贯。[2]
口译活动中的译者,作为原语和译语的传递者,交流过程中不可违背两种语言文化的规范或脱离语境限制,因此口译员需要客观看待口译中的文化缺省。而且,不同文化下人们的社会形态、意识形态、民族心理、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各不相同,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大相径庭,在某一文化中存在的现象、问题、方式、方法,未必在另一民族中能寻找到,因此文化空缺成了交际中普遍的文化现象,进而影响了双方交流的效果,产生交流障碍甚至隔阂。这就要求口译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双语能力,更要具备丰富的双文化知识和双文化能力,避免由于文化缺省造成的“意义真空”,或将其转嫁给交际双方,导致语义不连贯或交际失败。
文化的多样性使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理解、态度存在差异。交替传译的译员经常在不同场合,为交际双方或多方传递信息,如果译员欠缺对文化缺省部分的意识、认知、策略,会造成信息接受者对译员传递的信息产生不同理解。这种缺省会引起三种交流障碍:接受者接受的信息多于说话者意图;接受信息少于说话者意图;接受信息不同于说话者意图。
(一)接受信息多于说话者意图
这里指接受者所接受到口译员翻译的信息或信息中隐含的文化因素多于说话者本身表达或传递的意图。例如外方代表对中方代表说:“It would be great if we can have a dinner together.”说话者传递的信息是发出邀请,而文化缺省的部分是西方人强调个人平等性,就餐通常各自付账,而中方受其文化影响,认为发出邀请即是盛情好客的表现,愿意为就餐双方付账,所以中方代表对信息的理解要多于外方的真实意图,容易造成交际中的误会。
(二)接受信息少于说话者意图
文化通过语言传递,语言的最基本组成成分有语音、词汇、语法。以词汇为例,某一种文化中的词汇含义在另一文化下并不存在,因此信息接受者对说话者的意图不能十分理解。例如商务洽谈中,中方公司经常把重要仪式定在含有数字8的时间举行,其特殊含义与汉语中的“发”字谐音有关,即可表达其对交际活动的期待与愿景。如果译员省略此文化因素,会让外方对其真正含义不甚理解,无法达到双方在交际中共同愿望的最佳效果。
(三)接受信息不同于说话者意图
文化的差异可以通过语言表现,翻译中双语转换时,从一种语言迁移到另一语言,由于缺少对文化缺省的对策,而导致交际中的障碍,使接受方对信息的理解完全不同于说话者的意图。例如中国具有热情好客、谦虚谨慎等民族特点。语言表达也反映这一现象,多使用敬语或自谦语。如,宴请时,中方的热情好客通常表现在精心准备酒宴款待,并用“略备薄酒”表示其谦虚之意,而译员将“薄酒”译成“humble dinner”,而不补充说明中国一向以自谦为美德的文化因素,会使外方十分不解。因为“humble”一词在英文中表示“简陋、低下”的意思,而“dinner”也只是普通的就餐。中国的宴请应该和英文中的“banquet”相对应。这样的交际会使外方觉得中方过于虚伪而不真实,从而造成交往中的失败。
交替传译过程中,口译员应该充分意识到文化缺省对口译活动成功与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对可能出现的文化缺省现象做出相应对策。
(一)译前准备
译前准备是任何口译活动中的最基本环节。充分的译前准备会帮助译员对服务对象,即交际双方全面深入地事先了解,利用口译活动前充分的准备时间,了解、熟悉、掌握交际双方相关背景细节、活动目的、交际情景、交际途径,并重点考究其文化语境。译员可根据口译现场实际情况提前准备相关文化信息,这对译员来说也是心理和思想上做充分的准备工作,提高自信心和临场应变的重要途径。
(二)对策
在交替传译过程中,译员根据双方语境、现场情境、文化背景等对交际双方涉及的“文化缺省”做出判断,灵活使用音译加注释、直译、直译加注释、意译和归化等方法应对文化缺省。
1.音译加注法
词语音译是翻译的一种重要手段,借助音译可以解决译语中找不到准确对应的词汇表达问题,汉语通常是将形与义、音与义相结合传递语言信息,遇到音、形、义没有联系的外来语,通常使用直接音译,比如:“clone”“克隆”,“hacker”“黑客”,“cartoon”“卡通”等。汉译英的例子有:“荔枝”“lychee”,“功夫”“kongfu”,“台风”“typhoon”,“孔子”“Confucius”等。不同文化之间交往时,译员经常要向交际双方最大程度表达原语文化内涵,以达到语义连贯、交流顺畅。译员需要对具有民族特性鲜明、文化特点强的语言采用音译加进一步注释法,才能帮助译语文化下的一方减少语义不清问题。例如: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指古希腊神话中,宙斯命潘多拉带着一个盒子下凡,潘多拉禁不住诱惑私自打开盒子,从此世界充满了各种灾祸。英译汉过程中需要解释这一表达指“带来不幸的礼物或灾难的渊薮”。又如:Achilles heel“阿喀琉斯的脚跟”,指古希腊战场中这位骁勇善战的英雄人物Achilles,在特洛伊城因为脚后跟被一箭射中而阵亡,译员可加以解释其有“致命弱点,要害部位”的意思。习近平主席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讲话中,为了引起全世界范围内关注和平,表达中国对世界和平的渴望,引用了“达摩克利斯之剑”——The Sword of Damocles。译员如果遇到此英文表达就可以采用音译加注法,解释其含义为“悬顶之剑”传达给听众。
汉语当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也体现在很广泛的领域。如“五行”的翻译,音译为“五行”显然无法帮助听者了解原语中缺省的文化内涵,需加上解释wuxing——five elements (metal, wood, water, fire and earth); “清明”Chingming, a traditional holiday to commemorate the dead families in late spring;“蹴鞠”Cuju, the origin of ancient football from Song Dynasty。如果时间条件允许,交替传译译员可以对这些文化内涵进行较为详细的解释说明,以便于交际双方减少交流中的“意义真空”。
2.直译法
直译是翻译中最常用的译法,指译文中采用忠实于原文的表达方式,其内容、句子结构、表达形式与原文基本达到一致、统一。因为直译保留住原文内容中的修辞、色彩、语言特点及形式上的结构,可以比较直接地反映原语中的文化特点,听者可从译语的转换中领会说话者的意思。比如汉语中:“他是只纸老虎”,译成“He is a paper tiger”。 “纸老虎”指外表强大凶狠而实际空虚无力,外强中干的人或群体。这里直译可以给译语方提供形象的a tiger made by paper(用纸做的老虎,看起来凶猛,实际一击即溃)的描述,并将其引用在译语文化下,具有特指性。又如:“一国两制”,译为“one country, two systems”。这是中国前任领导人邓小平为了实现中国统一的目标而创造的方针,表达了中国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共同愿望,直译法直截了当表达了该政策的目的和意义,该表达广泛的使用已成为国际社会认可的、成功的国家统一方针。再如:“Don’t shed crocodile tears”,可译成“别流鳄鱼泪”。 鳄鱼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既有凶猛残忍的一面,又有狡猾奸诈的一面。这句西方谚语生动地描述了鳄鱼在捕食猎物时,往往会先流眼泪,使猎物麻痹而失去警惕。后用来指虚假的眼泪,伪装的同情。即使中国文化中没有此谚语,但是对于鳄鱼的印象和联想性理解,亦可以理解其内在含义。
3.直译加注法
直译虽然能最大程度保留原文的语言特色,但两种语言转换过程中,形式内容保持的对等不能使译语方完全了解说话者的意图和含义,因此译者应在直译的基础上增加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可以避免交际双方出现漏洞、不解、疑惑等情况。比如,“Silicon Valley”一般直接译为“硅谷”,但如果听者的文化程度不高,对外国文化或某一领域不了解,口译员就应补充“硅谷,泛指高技术产业,是当今世界电子工业和计算机业的王国”。这一解释补充了译文中缺失的信息,有助于听者正确理解原语的意思。又如,某中方领导在与外宾交谈中提到:“这个问题就像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译成“the matter is like blending spring onion with bean curd. The white remains white, the green remains green. ” 如果译员只翻译到这里,对外宾来说,不能理解中国这句歇后语的含义,所以补充解释道:“The matter is completely clear. ”再如,中国成语“班门弄斧”,译成“to 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大部分外国友人不清楚谁是鲁班,译员可补充翻译“Lu Ban is the master carpenter in ancient China”。
4.意译法
如果按照语言字面意思逐字翻译时,经常出现语义不通或不能有效地表达原文深层意蕴时,就要舍弃原文的字面意思,打破原文结构,在不违背、忠实原文内容和含义的情况下用译语重组,并不丢失原语包含的引申义或言外之意。意译通常强调译文的效果,不求形式对应,只求内容在深层次中的对应。意译主要应用在原语与译语体现的文化差异巨大,不易融合互通的情况下。从跨文化语言交际和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意译强调的是译语文化体系和原语文化体系的相对独立性,是谚语、成语、俗语等语言形式翻译过程中最重要、最有效的翻译方法。[4]
汉英口译中,经常听到这样的中文表达,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果直译,“When the old man on the frontier lost his mare, who could have guessed it was a blessing in disguise?”句子显得冗长复杂,亦不能明确表达出原谚语的文化含义,如果采用意译可以译成“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 ,更符合交替传译情景中迅即、高效、不容拖延的特点。同样的例子还有:“木已成舟,生米煮成熟饭”,译员采用意译方法,直接简洁地译成“ what’s done is done and can’t be undone. ”颠覆了原句的内容形式,重组后的句子反倒让译语方清晰明了。这两句的汉语表达方式符合中国人喜好运用谚语、成语的语言习惯,译成的英文短语或句子也非常符合交传口译现场高效传递信息、清晰准确表达思想的要求。
英译汉中的意译也很常见,如:That’s all Greek to me. 译成“那个我一窍不通”。这里“Greek”含有西方文明起源、发展的痕迹。古希腊是西方文化、哲学重要发源地之一,西方人认为“希腊”代表着神秘、深奥、晦涩难懂。如果直译会让听者无法理解其中的文化含义,造成困惑,译员使用意译将英语谚语中的真正含义传达给听者。
大量的实例说明,意译体现出不同语言民族在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性,更能够体现出本民族的语言特征。
5.合理性归化
双语转换即是两种文化的转换,为了不改变原文的“风味”,特别是不导致“文化失真”,主要表现在“纯语言层面”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方法有:主要以译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法;主要以原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法。[5]归化译法以听众为出发点,译语中找不到对等的原语词汇,套用译语中与之相似的现成的表达方法,原语文化中的异质成分转化为译语相应的文化范畴中,即“用译语文化替代原语文化”。[5]归化译法帮助听者用自己文化知识理解译文的内容,变成了熟悉的译语文化现象,使听者更易懂、易接受,从而理解并体会到不同文化之间不谋而合的妙趣,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在口译过程中,采用归化翻译法,在保留原语交际意义的基础上,用译入语中形式、概念、意义不同,但文化意义相近的词替换原语成语的方法,如英文名言“Justice has long arms”被译成“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准确、恰当地表达出原语对于法律公正的严谨认真态度,中文恰有对应类似的表达,确有异曲同工之妙。类似的例子还有:Among the blind the one -eyed man is king.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拦路虎:a lion in the way;昙花一现:a flash in pan。
归化以译语文化为归宿,翻译过程中,会使听者无法领略“原语文化与艺术事实”[2],因此合理性归化要求译者从原语意图、听者要求、翻译目的、译文类型考虑进行合理性重构。国际交往促使译语方接收到的外来文化日益增加,对外来文化的了解随之增加,译员要始终秉持职业道德标准,合理运用各种翻译策略达到交际双方交流的目的。
“语言不是翻译的操作形式,文化信息才是翻译操作的对象”。[6]由此表明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在翻译活动中显得尤为突出。文化缺省是口译员在翻译活动中最常见的现象。交替传译译员更是需要驾驭两种语言甚至两种文化之间的互动。翻译过程中译员对文化缺省现象的认知和应对需要大量的实践与积累,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把握原语的文化内涵,尽力使听者理解、领会、欣赏原文所特有的异国文化特色和传递的文化信息,起到跨文化沟通中的桥梁作用。
[1]王沈慧.文化语境下的翻译研究——评《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J].当代外语研究,2010(6):54-57.
[2]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J].外国语,1997(6):55-60.
[3]梅德明.中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22-23.
[4]闫怡恂.汉英口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与对策[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9(3):119-123.
[5]李艳,柳阳春.翻译策略研究:归化与异化[J].延安大学学报,2009(3):85-87.
[6]杨仕章.文化翻译观:翻译诸悖论的统一[J].外语学刊,2000(4):66-70.
(责任编辑 张玲玲)
A Cognitive Analysis of Cultural Defaults in Alternating Interpretin and Their Countermeasures
Wang Jianna
(City Institute,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Liaoning 116600)
Cultural default is defined as the absence of some cultural background knowledge shared by people. The “vacuum of sense” caused by cultural defaults fails to construct coherence in interpreting and tends to give rise to communication barrier. The alternating interpreter is supposed to have the cognitive awareness of cultural defaults and adopt such strategies as transliteration with annot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and/or with annotation, free translation and domestication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target language, its grammar and content. The interpreter aids to reconstruct the coherence in both semantics and context. As a result, it is more effective to convey speaker’s intention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 of target language to the listener or the audience.
cultural default; translation strategy; alternating interpreting
H315.9
A
1008-293X(2016)06-0093-04
10.16169/j.issn.1008-293x.s.2016.06.018
2016-09-18
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PBL模式下的英语口译课程探索与研究”(2015LN0030A);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专项2015年度项目“生态化视角下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模式构建”(WYYB150134)
王剑娜(1978-),女,辽宁沈阳人,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副教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