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外国语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论基于真实语料的ESP教学任务设计*
肖 涌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外国语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摘 要:外语教学设计中的真实性一直都是ESP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过程派、终端/产品派以及折衷派对ESP教学中的真实性各有不同的解读。 终端/产品派简单强调了教学语料的真实性却未能考虑学习者本身;过程派过度拘泥于学习者水平从而使得教学语篇和真实语料之间存在难以跨越的鸿沟;唯折衷派取长补短,有效解决了学习者水平和教学用真实语料之间的矛盾。基于此,本文提出,大学层次的ESP教学必须基于真实语料,设计难度不同的交际任务, 从而培养学习者在真实语言环境下的交际能力。
关键词:ESP;真实性;真实语料;真实任务
二语教学的语料究竟应该如何取舍?历来学界主张使用简化后的语料,但结果可能与其初衷相距甚远。正如Fox所说,“长期以来,很多英语(二语)教学计划内容只包括简化的语言结构和简单词汇,…,当这些计划完成后,学生根本无法理解那些非简化的英语读物。我们期望通过这些计划能让学生达到专业英语阅读的水平,而实际上,简化英语与学术英语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1]。改写真实文本的目的是保证其易读性和可教性,其理论依据是词频效应理论和可理解性输入理论,而简化的文本,其首要问题在于其改写质量。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本族语语言教育家主持编写的教材,其质量是毋庸置疑的。而调查发现,即便是本族语语言学家主持简写的许多分级读物,质量上仍然无法得到保证,其语言风格不自然、读起来枯燥乏味[2]。
简化语料的第二个问题是其用途。泛读教学支持者倡导初学者使用简写读物,但同时指出,简写读物只是过渡,其目的是使学习者更快地走向真实文本的阅读。而简化语言和不真实情景不仅不能帮助学习者应对日常生活交际,还会误导学习者[3]。在大学层次的ESP教学中,简化文本会让学生无法理解“信息量大、词汇密度高、没有经过任何语言处理的学术性文章,甚至带有专业特点的论文和文献”[4]。如果一直采用简化的阅读文章将使学生无法在自己的专业学习和今后工作中阅读原生态参考资料,甚至造成“书籍阅读恐惧症”[5],有学者甚至指出,“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向学生传授速度缓慢、简单容易、缺乏真实特点的会话教材,在任何意义上都是培养不出听力技能的”[6]。
因此,大学外语教学应关注真实性,即大学外语教学目标、输入语料、教学任务、教学情境以及教学评估与测试等方面应与课堂外部现实世界相吻合。本文拟通过对比分析终端/产品派、过程派以及折衷派不同观点,就我国大学层次的ESP教学如何坚持真实性原则,如何通过设计不同难度的交际任务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进行讨论。
1.1终端/产品派(Terminal/Product-based approach)视角下的“真实性”
“真实性”作为应用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起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当时,交际法正大行其道,人们对“真实世界”中语言交际的教学兴趣日增。纵观整个ESP的发展,语域分析、修辞和语篇分析、目标情景分析、学习技能和策略阶段,其中心是真实地描述二语学习终端的交际行为和语篇模式,并以此指导ESP教学。后两个阶段与前两个阶段的唯一区别就是将这些成果与语言教学结合起来,将社会需求与学习需求结合起来,以未来真实交际作为二语习得的终端(terminal),使学习者成为具备参与目标言语社团交际的合格“产品”(product),其重点在于二语习得的末端,该学派因此被称之为“终端/产品派”[7,8]。
该派以终端语域、语篇和交际情景分析为基础,强调以真实语料输入和真实任务来培养学习者适应目标言语社团交际的能力,并依据交际目的、交际场所、交际方式、语言技能、句子结构等多种因素,将学习者需求细化,作为大纲、教材和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该学说主张,语言技能与交际技能不可分离,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课堂训练的语言技能顺利迁移到真实的交际场所。近年来,该派主张得到了教材编写者的广泛认同,越来越多的海外学术英语教材均趋向采用真实语料[9]。
该派支持者还从多个层面进行研究,以证实真实语料输入在二语习得中的优势。
教材语料的真实性研究表明,教材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语料存在相当大的距离。例如,语篇对比分析发现,在语篇上,所有All England Law Report与The Times 和 The Independent 的判例报告中的语篇结构并没有在教材中充分体现出来[10]。Cathcart以医患对话语篇为语料,就其话题、话语功能和结构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发现,改写语料与真实语料存在很大差距[11]。水门录音文本语法结构的定量分析发现,对话中频繁出现的结构与普通的语法教材文本中所教的语法结构并不相同(Turano-Perkins,1979,引自[11])。Boxer 和Pickering研究了七本EFL教材中关于投诉的言语行为,他们发现,所有投诉都是直接了当的,而真实生活的投诉一般较委婉[12]。Mason通过在本地药店三天的实地录音语料分析发现,自己自编并使用长达10年的教材与真实交际出入较大。比如,在其自编教材中,顾客买单后,店员会最后说“Here you are!”,这也是英国多数教材中常见的套语,而她发现,店员从来不说这句话[13]。由此可见,如果教材输入语料不真实,过程派所主张的学习者真实性(learner authenticity)就经不起推敲。
教学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真实语料在教学上具有明显的优势[14],这种优势在其它一些实证研究中也得到充分的验证,比如,真实语料(1)为教师促进交际互动提供基础[15],(2)为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的衔接提供必要语境[16],(3)促进目标语文化的理解[16,17],(4)给予学习者语言学习的真实感,从而提高学习动机[18]和(5)语言认知能力[19]。
尽管终端/产品派极力主张语言环境的真实性、教学语料的真实性和交际任务的真实性,但它没能根据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和专业知识背景将三者有效整合在一起。
1.2过程派(process-based approach)视角下的“真实性”
该派核心人物Widdowson强烈反对让学生直接接触真实语料,认为这是将终端行为(terminal or target behavior)与获得这种终端行为的手段混为一谈。他强调语言教学的中心是学习者,ESP不是终端产品,只是一种语言教学途径,学习过程远比终端行为重要[7]。他甚至提出,给学生接触真实语料是对真实性概念的误用。如果由于学生没有完备的语言知识而无法理解语料,致使交际失败,提供给学生的语料就没有任何真实性[7]。他认为,只有以学习者为中心编写的教材才能实现语料与学生真正的互动,比真实语料更真实。时隔两年Widdowson从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出发,将真实性(genuineness)概念二分为 “text authenticity” 与“learner authenticity”[20]。次年,他又提出使用“genuine”和“authentic”[21]以区分课堂环境中的真实性,前者指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任何不加改动的、取自课外现实世界交际的语料,后者指信息接受者对语料的反应或者接受者赋予语料的某种特质,后者强调课堂互动中信息的解码过程和学习者对语料的“感知”。
另两个主要代表人物Hutchinson和Waters在论及教材编写的六大原则时指出,“好材料的功能不在于教学,而是鼓励学习者去学”[8]。他们认为,基于语料的教学活动设计要比语料的真实性重要得多。也有学者认为,真实语料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适合教学,比人们想象的要更特殊、更个性化,因此绝不可以盲目使用[22]。
过程派还认为,真实语料会让中低水平的学习者感到焦虑[16,23],语言太难,含有大量不需要的词汇项目,语言结构复杂,会给低水平学习者带来沉重负担[24]。这些担忧得到实证研究的证实[16,18,25]。
过程派虽然考虑了学习者的水平,强调只有在学习者理解前提下的互动才是真实的互动,但它却无法回答终端/产品派提出的质疑:简化教材如何填平与真实交际语篇之间的鸿沟[26]?换言之,非真实语料输入如何才能让学习者具有真实的交际能力?
大学层次的外语教学位于常规教学的末端,其教学对象面临的只有两条路:专业英语学习或职业交际。大学四年留给外语教学的学时十分有限。对于大学层次的ESP来说,过程派的真实性原则无助于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制定的教学目标。
1.3折衷派视角下的“真实性”
对于过程派主张简化真实语料,“过滤”掉真实语料中的一些不太常见的语言规范[7],Breen持否定态度,他认为,这种“过滤”是对目标语的一种扭曲,其弊端至少有二,一是学习者无法直接接触目标语规范,二是学习者没有机会使用母语中的那些用于真实交际的规范[27]。由此,Breen提出,让学习者自己去“过滤”那些他们认为不用的规范,自己去改变材料以满足自己语言知识发展之所需,教师根本无需改编或重新设计“教学用”的文本[27]。
基于两派观点,Breen认为,真实性应体现在其语言学习目标与语言内容上,内容、学习者、语言学习活动与课堂情景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成分,每个方面的真实性标准不同,因此,课堂教学需要进行平衡[27]。Breen的平衡观主要有两点:首先,主张区分真实文本与作为语言学习手段的文本。真实文本既是语言输入语料,也是语言学习的目标,后者则是课堂语言学习内容和语言学习手段,这种文本主要提供渐进式语言学习所需要的、更加明确的知识系统(具体规则、意义、语言行为规范),以产生目标语言的交际运用。后者使用的指导性原则是,必须确保所提供的手段使学习者最终能够与流利的目标语使用者同样方式解读文本。其次,主张学习手段与学习结果之分。Breen认为,只要能帮助学习者获得真实解读能力,任何文本都适于课堂教学。任何文本都应该让学习者能够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运用和发现文本所使用的语言规范[27]。
Breen看到了终端/产品派和过程派的优势和不足,折衷了两派的观点,但其所述依然坚持的是真实语料的运用,只是更加强调真实语料与学习者的互动真实性,而不是过程派所主张的简写语料与学习者的互动真实性。换言之,折衷派视角下的可用于课堂教学的真实语料不是终端派视角下任意的真实语料,而是符合学习者语言水平、认知模式、个人需求和专业知识背景的真实语料。
笔者认为,基于真实语料的学习是一种范例式的隐性习得、一种内容驱动的语言学习,而基于简化文本,以语言知识为目标的学习则是一种基于规则的、语言驱动式的显性学习。前者适于大学层次的中高级水平的外语教学,而后者则适于基础英语教学;前者适于短期的、接近真实交际目标的ESP课程,而后者则适用于较长时间的、渐进式的、日积月累的基础语言教学。 既然是教学材料,就存在取舍与运用问题。真实语料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关键在于如何恰当地选择和运用,使之能够充分地为学习者和课程目标服务[28,29]。
基于以上讨论,下文就从大学层次ESP教学的真实性原则、ESP教学中真实语料的选择、ESP真实交际任务的设计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2.1把握ESP教学的真实性
作为ESP的前期课程,基础英语(EGP)教学无论怎样强调语言的简化都不为过。但大学英语作为常规教学的末端,依然坚持采用简化语料,这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制定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过程派强调基于简化语料的文本互动,这种互动偏离了真实交际的蓝本。如果输入语料不真实,交际任务就不可能真实,这种所谓的“真正的互动”只是一种为了满足教学而进行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在与简写语料进行互动时,其结果可能只是掌握了课文中的语言点,而无法针对课文主题进行讨论和思辨,这种互动没有真实的交际价值,无法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专业交际能力。如果学生要在真实世界中使用语言进行有效交际,他们就需要体验本族语者真实交际所使用的语言[15],若要学生具有独立的学习技能,就必须让学生接触真实的文本,以培养他们阅读复杂的、非简化的长篇文本[28]。
大学层次的ESP教学应保证课堂语料输入的真实性和交际任务的真实性,以实现语言技能和学习技能的有效迁移。
2.2选择真实的ESP语料
无论是EAP还是EOP,其目的是为后期专业英语教学服务,其教学目标与现实世界真实交际目标最接近。因此,ESP课程应坚持使用真实语料。首先,专业体裁的真实实例可以让学生直接接触到自己专业交际社团的真实语言和语言运用[30],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专业交际中“最典型的相关体裁”[31]。真实文本(口语和笔语)是ESP课程的最根本要素,具有“genre models”的作用[32],“接触特定领域的语言有助于专业内容的理解”[33]。这也正是EAP教学广泛采用内容依托式教学的真正原因[34]。其次,从真实文本中提取信息能很好的调动学习积极性[18]。真实语料可以直接从专业课程中获取,但语言教师必须注意的是,ESP依然只是语言教学,而不是专业教学,不能把ESP变成专业英语课程。
笔者认为,ESP教学在选择和运用真实语料时,应注意几点:第一、ESP语料的真实性应体现出与未来专业学习内容和毕业后的交际内容的相关性;第二、ESP语料的真实性还应体现所用语料的科技前沿性,应尽可能避免使用内容陈旧的语料,这不仅是创新性人才培养之所需,也在于只有这样的语料才具备新颖性和趣味性;第三、ESP语料的取舍应尽可能保持其语篇的完整性。国内解放前后的英美文学经典阅读模式就是成功的范例,既有课堂的文学选读,又有课外完整的阅读,既可以化零为整,亦可化整为零。
2.3设计真实的ESP交际任务
语言课堂教学中的“任务”是指为语言学习、以真实生活中的社会交际实践为目标的活动,即课堂教学中的“任务”与社会实践中的“任务”相一致[35],该定义已经充分说明了课堂环境下教学任务的真实性,尤其是ESP课堂教学任务的真实性[36]。该定义包括了两类性质不同的“任务”,有必要区分开来。与真实语料一样,真实交际任务是否都适合外语教学,同样存在取舍和编排问题,与学习任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后者是前者模拟的对象,又是前者质量评估的标准。
在EGP教学中,课堂教学任务的目标具有阶段性,只要能完成预定目标,均可视为真实的目标任务, 这与大学层次的ESP教学任务具有实质性的区别。大学层次的ESP教学任务可分为内容驱动式与语言驱动式任务。如前所述,只有内容驱动的、以现实生活交际情景为范例的、以解决某种问题为目标的隐性语言学习任务才具有真正的交际价值,才能称之为课堂中的“交际任务”[36]。而语言驱动的、以掌握某种语言形式和意义为显性目标的语言学习任务[37],尽管也可以是现实生活情景的模拟,但,由于内容固定、对话模式固定、基本属于句型操练或词汇练习,此类任务“空洞无物”,学习者无法从中体会到交际的真实性,仅仅只是一种语言练习,没有任何真实性可言。如果过程派一定要强调此类任务的真实性,认为此类任务能真正帮助学习者实现对文本的真实解读,那也只能算是实现了某个阶段、某个具体语言形式的掌握,离真正意义上的交际差之千里。就语言技能迁移而言,某个具体语言形式的掌握,只是语言知识系统中的九牛一毛,更谈不上整个语言知识的整合和语言技能的掌握。
如何实现学习任务的真实呢?笔者认为,首先,应该让学习者在真实文本中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办法或策略,对文本中提及的不同策略和方法进行评述;其次,应该针对不同学习者分配设计不同难度的任务。同样是理解型任务,获取主要信息、概述中心思想与对文本所述观点进行评述三类任务的难度系数完全不同。 再其次,应该针对不同学科的文本,设计与该学科知识相对应的教学任务,例如法律专业对应案例教学任务,理科专业对应项目法教学任务。
任务的真实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符合真实的专业交际需求;二是符合学习者对知识的渴求;满足真实需要;三是创造内容与语言之间的信息差,促进真实的文本互动。由于外语学习者相当一部分外语知识还没有实现自动性、概念整合还未达到流利水平,他们需要将一部分以母语为媒介的思想用目标语来表达,这时,信息差就生成了,这种信息差会驱使学习者为了完成任务去理解文本,并从文本中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源来弥补自己目标语表达的不足,并将自己所找到的、与内容或答案相吻合的、适用的语言形式按照任务进行加工处理,最后形成自己的、以目标语为媒介的思想表达。从真实语料输入、真实信息解码、语言与内容的整合加工到语言产出是完整的信息交流的过程;从认知语言学来说,真实任务需要更深层次的注意加工过程,需要更多相关注意资源的整合。因此,只有真实的任务才能完成与目标交际任务的对接。
长期以来,国内大学层次的外语教学始终采用简化语料,始终以语言驱动式教学任务为教材编写的原则,导致大学外语课堂教学内容日益“空心化”和学生对外语学习兴趣的缺失。终端/产品派和过程派在对待教学语料真实性和交际任务真实性上都有偏颇。 本文指出,要让大学生重拾外语学习的兴趣,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制定的教学目标,大学层次的ESP教学就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选择适合学习者水平和专业知识背景的真实语料,设计不同难度的真实交际任务来培养学习者在未来真实语言环境下的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Fox F. On Acquiring an Adequate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A]. In Michael H L & Richards J C, (eds.). Methodology in TESOL: A Book of Readings[C].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6:307.
[2] Thomas H, D Hill. Survey review: Seventeen Series of Graded Readers[J]. ELT Journal, 1993,47(3):250-267.
[3] Auerbach E R, Burgess D. The Hidden Curriculum of Survival ESL[J].TESOL Quarterly, 1985,19(3):475-495.
[4] 蔡基刚.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定研究[J].外语界,2011(1):21-29.
[5] 黄源深.大学英语阅读课应该抓什么[J].外语界,2011(2):11-14.
[6] Field J C. Notes on Listening: Authenticity[J]. Modern English Teacher, 1997,6(3):49-52.
[7] Widdowson H G. The Authenticity of Language Data[J]. TESOL, 1976(3):87-90.
[8] Hutchinson T, 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107-108.
[9] 束定芳,安琳.近年来海外学术英语导向类教材的特点与发展趋势[M].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4(4):9-18.
[10] Bowles H. Why are Newspaper Law Reports so Hard to Understand?[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995,14(3):201-222.
[11] Cathcart, R. L. Authentic Discourse and the Survival English Curriculum[J]. TESOL Quarterly, 1989,23 (1):105-126.
[12] Boxer D, L Pickering. Problems in the Presentation of Speech Acts in ELT Materials: the Case of Complaints[J]. ELT Journal, 1995(49):44-58.
[13] Mason D. An Examination of Authentic Dialogues for Use in the ESP Classroom[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989(8):85-92.
[14] Rahmani A. The Investigation of Authentic vs. Pedagogical Tape Scripts on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of Tourism Stud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English Literature, 2015,4(2):98-103.
[15] Rogers C V, Medley F W. Jr. Language with a purpose: Using authentic materials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J].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1988,188 (21):467-478.
[16] Bacon S, Finneman M. “A Study of Attitudes, Motives, and Strategies of University Foreign Language Students and Their Disposition to Authentic Oral and Written Input[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0,74(4):459-73.
[17] Westphal G F. On the Teaching of Culture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urriculum[J].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1986(43):87-93.
[18] Guariento W, Morley J. Text and task authenticity in the EFL classroom[J]. ELT Journal, 2001,55(4):347-353.
[19] Giovanelli M, J Mason. ‘Well I don't feel that’: Schemas, Worlds and Authentic Reading in the Classroom[J]. English in Education, 2015,49(1):41-55.
[20] Widdowson H. 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21] Widdowson H. Explorations in Applied Linguistic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165.
[22] Morrow K. Authentic texts and ESP[A]. In S. Holden (Ed.),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C]. London: Modem English PubIications, 1977:13-15.
[23] Horwitz E K, Horwitz M B, Cope J A.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M].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86(70):125-32.
[24] Richards J C.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253.
[25] Gallien C, Hotho S, Staines H. The Impact of Input Modification on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 Study of Learner Perceptions[J]. JALT Journal, 2000,22(2):271-295.
[26] Robinson P C. ESP: the Present Position[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0:37.
[27] Breen, M. Authenticity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J]. Applied Linguistics, 1985,6(1):60-70.
[28] Phillips M K, Shettlesworth C C. How to ARM your students: A consideration of two approaches to providing materials for ESP[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LT Documents 101). London: The British Council English Teaching Information Centre. 1978:23-35.
[29] Kennedy C, BoIitho R.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 Hong Kong: Macmillan Publishers, 1984.
[30] Kilickaya F. “Authentic materials and cultural content in EFL Classrooms”[J]. The Internet TESL Journal, 2004,10(7).
[31] Swales J. 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215.
[32] Hyland K.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An Advanced Resource Book[M]. New York: Routledge, 2006:97.
[33] Callahan, R.M. Tracking high school English learners: limiting opportunity to learn[J].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005,42(2):305-328.
[34] Grabe, W. Read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Moving from Theory to Practice[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35] Krahnke K. Approaches to Syllabus Design for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M]. Englewood, NJ: Prentice-Hall, Inc, 1987.
[36] 龚兵.重论ESP真实性原则[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37-42.
[37] 郭燕玲.从“学习中心法”谈教材的任务设置:超越语言使用[J].外语教学,2013(3):68-73.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318(2016)02-0070-06
DOI:10.13899/j.cnki.szptxb.2016.02.012
收稿日期:2015-12-23
作者简介:肖涌(1971-),女,湖南长沙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二语习得、ESP教学。
On Authenticity-Based ESP Task Design
XIAO Yong
(School of Applied Foreign Languages , Shenzhen Polytechnic,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5, China)
Abstract:Authenticity in language teaching has always been a hot issue in ESP. Process-based approach, terminal/product-based approach and eclectic approach interpret authenticity in different ways. Terminal/product-based approach focuses purely on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material without noticing the learners differences. Process-based approach pays too much attention to the learners without filling the gap between teaching and authentic materials. The eclectic approach synthesizes the advantages of the first two approaches. Based on this finding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ESP at tertiary level is supposed to be authentic, employ authentic materials properly, and design authentic and communicative tasks of different difficulty index, thus cultivates the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authentic language environment.
Key words:ESP; authenticity; authentic materials; authentic tasks
*项目来源:“2015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内容依托式职业英语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GD15CWW01)及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重点教研课题《高职拓展专业课程CBI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701522J26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