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道德教育的三大资源

2016-04-12 09:19:16陈泽环
关键词:伦理学社会科学道德教育

陈泽环

(上海师范大学 哲学与法政学院,上海 200234)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孔子的上述论述,体现了中国古代国家“先富后教”,即在富民的基础上进行道德教化的优良传统,成为当代中国执政党和政府既不是“贫而强教”,又避免“养而不教”,而是在努力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对广大公民实施有效道德教育之必要性和合理性的文化根基。至于当代西方国家,虽然有所谓“自由主义中立性”的理论,要求国家在不同的完备性学说或良善观念之间保持中立,但实际上也承担着相当的道德教育功能,例如德国就有全国性的政治教育中心网络从事着各种相关的活动,等等。而在确认了执政党和政府承担道德教育功能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之后,以何种内容进行道德教育就成了接着必须解决的最重要问题。有鉴于此,本文拟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导,从作为主体内容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作为文化根基的儒家伦理、作为有益滋养的国外道德三方面,对当代道德教育的三大资源问题做一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作为主体内容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在近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习近平强调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我们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三方面资源。一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三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1]笔者认为,这一论述虽然是针对构建整个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问题而发的,但它还有着更为广泛和深刻的意义。例如,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理解,这一论述也启示我们,为合理和有效地进行当代中国特色的道德教育,在内容上我们必须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华优秀传统道德及国外道德和伦理学三种资源。而如果这一理解可以成立的话,那么本文也就能够论证“当代道德教育的三大资源”之命题了。关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资源及其基本内容问题,习近平指出:“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如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我国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国防、党建等领域形成的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和成果。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1]

按照笔者的初步理解,习近平的这一论断包括两个要点。首先,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不仅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及其发展的最大增量,而且也是当代中国道德教育的主体内容及其发展的最大增量。其次,就马克思主义资源本身的内容而言,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比,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因此,在当代中国道德教育的内容方面,除了坚持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原理之外,我们更要重视发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道德形态。这么说的根据在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承担的最重要使命,而“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最迫切任务。这是我们考虑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之马克思主义资源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至于从伦理学学科发展和道德教育的视角来看,同样可以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决定了当代伦理学和道德教育工作的最重要使命和最迫切任务。为实现这一使命和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和问题导向,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道德形态。具体在当代道德教育问题上,首先就要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上,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追求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全人类解放的理想。当然,这么做主要是政治建构意义上的,并不是要把某些伦理学教科书所阐发的“原理”绝对化,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地到处照抄照搬,忽略和排斥中华优秀传统道德的文化根基和人类伦理的有益滋养,而是要善于把古今中外的各种伦理资源融通起来,相反相济、相辅相成地使全体中国人民形成一种多元一体而又有核心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并由此构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伦理基础。

为了说明本文的上述观点,这里举一个典型案例加以论证:就在这方面的创新而言,可以说党中央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个融通古今中外各种合理思想和伦理资源的典范。2014年,在《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指出:“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2](P169)笔者认为,习近平上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支点的观点,看起来平淡,实际上却有着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其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把握好三方面资源思想的前奏。因为,显而易见的是,这里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集中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资源;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有益成果”则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道德及国外道德和伦理学两种资源。正是在这三种资源体现时代精神的辩证融通的基础上,作为构建当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典范性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部三个层面价值要求的区分来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要求最集中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原理的资源,特别是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道德形态的要求,因为我们要建成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是有社会主义定语的,是有明确的政治建构定向的,不是一般性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可以说是相对多地汲取了包括道德哲学在内的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即现代性世界之国外道德的有益滋养;至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毫无疑问,它深深地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道德的资源之中。当然,就这三种资源的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资源在政治上占据着主体和主导地位,这点也是必须明确的。从而,对于广大共产党员,特别是对于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而言,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必须有坚持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资源的高度自觉。例如,对于广大公民的各种宗教信仰,应该基于自己的无神论立场,采取“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的态度。

二、作为文化根基的儒家伦理

在初步分析了作为当代道德教育主体内容和最大增量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原理资源,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道德形态的资源之后,就可以具体探讨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资源的问题了。习近平指出:“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1]笔者认为,这一论述虽然直接强调的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但同样也适用于我们考察当代中国伦理学发展和道德教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资源问题,并可以把它归纳为四个要点:第一,绵延几千年的中华道德是中国特色伦理学成长发展和进行合理道德教育的深厚基础。第二,作为一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包括道德自信在内的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文化根基,我们绝不能抛弃或者背叛自己的历史文化和道德。第三,尽管道路是曲折的,但中华民族深厚的道德传统始终是我们独特的伦理优势,世界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第四,中华道德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伦理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基于这四个要点,我们就能够排除种种思想和观念上的困扰,真正立足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道德,发展好中国特色伦理学,对广大公民进行合理的道德教育,以形成有利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伦理秩序。从发展趋势看,虽然100余年来各种反传统道德思潮的破坏性影响至今尚未充分消失,但自21世纪以来,经过现代性冲击和挑战的洗礼,许多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道德自信意识毕竟已经不可逆转地觉醒了,这是我们对中华道德既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最广泛、最深厚的社会基础。

从目前情况看,对于当代道德教育的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资源问题,我国思想界和学术界除了对要不要它还存在不同意见之外,在何为中华优秀传统道德的问题上也存在着广泛和深刻的争论。在这些争论中,有的主张儒家之“仁义”,有的主张佛教之“慈悲”,有的主张道家之“自然”。作为一种思想和学术上的争论,这当然是好事,要知道,即使在古代社会也有“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的说法,更何况是在思想自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当代。但是,无论争论如何,孔子学说是中国思想的核心,孔子对周公天命意义做出了新的解释,从朝代的政治使命发展为每一个人的天命,盼望每个人都成为“仁人君子”。孔子创造性地将现实转化为理想,将封建礼仪提升为普世伦理,将血缘亲谊转化为仁道王政,将分封制度转化为大同天下,导致在中国文明体系中有一批胸存普世关怀的士或儒生,为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展开尽力。“孔子将中国后世几千年来的思想脉络一锤定音,这是一个人间与社会的学问,而非今天学术界的认知学问。”[3](P55)如果有更多的人理解许倬云上述认识,显然就最有利于发挥儒家伦理在当代社会中的建设性功能。

这就是说,从建构中国特色伦理学,特别是进行合理的当代道德教育之要求来看,尽管我们应该广泛地吸取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资源中的所有要素,但其核心则必须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儒家伦理作为一种道德思想,包括天下太平的人道理想、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修己安人的人生哲学;虽然它不是什么灵丹妙药、一信就灵,但作为必要条件之一,如果被大多数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抛弃或者背叛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就肯定是不可能的。例如,我们要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之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最深层的文化根基就在儒家伦理之中:“孔子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积极方面是主流,体现在明君贤相、清官廉吏、仁人志士、民族英雄身上,表现为励精图治、选贤与能、兼听纳谏、改恶从善、倡廉肃贪、克己奉公、刚正不阿、执法如山、兴利除弊、勤政爱民、精忠报国、积极用世、忧国忧民等政绩和美德,闪烁着自强不息、人道、民本、尚德、贵知、重和、均平、为公、大同等思想光辉,流传着‘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无数震撼人心的至理名言和道德风范。”[4](P332)

设想一下,100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如果没有那么多人自觉不自觉地抛弃或者背叛了蕴含着上述民族文化和道德光辉的儒家伦理,当前我国广大公民,特别是其中占有了较多政治、经济、文化资源的“社会精英”阶层,其道德品行状况将会怎样?笔者对此的回答是,尽管情况是复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答案却是肯定的。当然,就儒家伦理本身而言,毋庸讳言,作为一种制度伦理思想,它确实在汉武帝之后的封建社会发挥了帝王统治的意识形态作用,不能使中国社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既没有使中国走向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更不可能直接促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成 ;但是,既然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进化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都能够容纳和发展儒家伦理,那么当代中国人为什么一定要放弃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这一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或者抛弃之、背叛之而走向反面,或者另搞一套而事倍功半呢?令人欣慰的是,在接受了“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性教训,反思了改革开放初期甚嚣尘上的“全盘西化”思潮之迷茫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经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反复互动之后,日益明确了儒家伦理作为中华民族道德根基的道理。

三、作为有益滋养的国外道德

在确认了作为主体内容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作为文化根基的儒家伦理两个命题的基础上,本文最后探讨当代道德教育三大资源中的国外道德和伦理学资源问题——作为有益滋养的国外道德。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外社会科学资源,习近平指出:“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包括世界所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这可以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我们既要立足本国实际,又要开门搞研究。对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我们应该吸收借鉴,但不能把一种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当成‘唯一准则’,不能企图用一种模式来改造整个世界,否则就容易滑入机械论的泥坑。一些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可以用来说明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在一定地域和历史文化中具有合理性,但如果硬要把它们套在各国各民族头上、用它们来对人类生活进行格式化,并以此为裁判,那就是荒谬的了。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批判精神,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可贵的精神品质。”[1]从当代伦理学发展和道德教育的视角来看,这一论述也可以理解为三个要点:第一,当今世界所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包括伦理学及其相应的积极道德成果,都可以成为我国进行合理道德教育的有益滋养。当然,必须承认,在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和道德成果中,目前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西方现代性文明和道德成果。第二,对人类,特别是西方现代性创造的有益伦理学理论和相应的道德成果,我们应该吸收借鉴,但不能把它唯一化,不能把它用来评判以致改造整个中国的伦理学和道德教育。第三,对于国外的、特别是西方现代性的伦理学和道德成果,要有批判精神,有分析和鉴别能力,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使其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和道德结构中,找到适当的位置,发挥建设性的功能。

按照这一思路,笔者认为,相对于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相对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及其最新成果,相对于作为中华民族文明根柢之一或道德根基的儒家伦理,国外的、特别是西方现代性的伦理学和道德成果主要是作为社会交往和社会体制建设借鉴的有益滋养,成为当代中国整个社会和道德结构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

从而,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就在相当程度上汲取了西方现代性的伦理学和道德成果的资源,即国外道德的有益滋养。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过程中,我们要有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毫无疑问,这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不是空白抽象的,不是直接从西方搬过来的,而是有中国特色的,即有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框架的规定,有着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根基。但同样不能否认的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中,马克思主义资源主要关注的是国家层面,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资源主要关注的是个人层面,而国外道德和伦理学、特别是西方现代性伦理学和道德成果则主要提供了社会层面的资源。如果这一观点能够成立的话,那么我们对国外伦理学和道德资源就可以采取一种自觉和开放的态度:只要能够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总体框架,我国思想界和学术界中任何严肃地研究和引进这一资源的努力都应该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支持。

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甘绍平《伦理学的当代建构》一书就可视为我国思想界和学术界严肃地研究和引进国外道德和伦理学资源即人类伦理有益滋养的典范。此书指出,“不伤害、公正和紧急救援意义上的仁爱”,[5] (P86)“体现了社会最根本的行为规范内容,同时,它们也代表着人类普遍认同的伦理价值。……除此之外,人类还逐渐形成了一些把社会成员凝聚在一起的社会价值基准或政治伦理价值,它们构成了当代人类社会制度与政治生活建构的规范性基石,体现了现代文明的精髓。这些社会价值基准或政治伦理价值包括:自由、人权、民主、公正”。[5] (P241)显然,面对我国当代社会人们之间规模无限的匿名性交往,“不伤害、公正和紧急救援意义上的仁爱”确实是一种最基本和最合适的规范系统,它不仅容易为最广泛的社会成员所接受,而且也成为人们落实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集体主义原则、儒家伦理“仁义礼智信”五常的现实途径。同样,作为现代文明精髓的自由、人权、民主、公正,其基本价值也已经被纳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不是偶然的。这是中国社会在反思了千百年来的历史教训之后做出的历史性选择。

进一步说,在当代中国伦理学发展和合理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作为主体内容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作为文化根基的儒家伦理、作为有益滋养的国外道德这三种资源,分别主要对应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公民和社会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只是其实现相互融通的一个方面;更重要,或者说更高层次的是,这三个层面、三种资源还有相互渗透、成为多元一体而又有核心之体系的一面。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要求,不仅坚持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而且也能够保障公民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德性不被权威主义独断论滥用而导致信仰和道德危机,能够防止自由至上者滥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而导致社会达尔文主义。同样,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道德,也成为许多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即社会主义的信仰并为之终身奋斗的德性基础,如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那样。而以西方现代性伦理学和道德成果为代表的道德和伦理学,则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在社会交往和社会体制方面落到实处,能够使儒家伦理更富有活力和更具个性。

[1]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R].人民日报,2016-05-19.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 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4] 孙钦善.论语本解(修订版)[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5] 甘绍平.伦理学的当代建构[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伦理学社会科学道德教育
什么叫美好的道德教育
新教师(2023年12期)2023-03-14 10:11:29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开拓·前沿·创新与学科建设——简评《中医生命伦理学》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伦理学研究(2021年1期)2021-03-11 05:19:36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2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蚁族现象”的伦理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