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到城的演变:元明时期贵阳城的形成与发展

2016-04-12 07:13敖以深
史志学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贵阳贵州省贵州

敖以深

(贵州理工学院,贵州贵阳550003)

屯到城的演变:元明时期贵阳城的形成与发展

敖以深

(贵州理工学院,贵州贵阳550003)

元初修建的顺元城,初为军事指挥机关,是中央政权在边远民族地区的权力象征。明初重修贵阳城,为贵州卫和贵州宣慰司的共同治所。贵州行省建立后,贵阳城上升为贵州省城,发展为区域性政治军事中心。明隆庆年间,程番府移驻省城,省府同城地位的形成,进一步推动了贵阳城市的发展。明天启年间,贵阳外城拓修,基本奠定了古代贵阳城市的规模和结构。

贵阳 屯堡 城市 演变

元代和明代是古代贵阳城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段。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朝廷设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筑顺元城,为贵阳城之雏形。明初重修贵阳城,永乐十一年(1413)定为贵州省会,天启二年(1622)拓修外城,基本奠定了古代贵阳城的规模和结构。从元顺元城修建到明天启年间外城修筑,贵阳城的功能和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军事政治功能进一步强化的同时,城市文化和城市经济有了缓慢发展,城市腹地对乡村的集聚力和辐射力逐步加强,由单纯的军事屯堡逐步演变发展为传统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贵阳城市结构和功能的转型演变,与中央统治者的治黔方略和贵州地域土司势力的消长变化密切相联。

一、顺元城修建和都元帅府设置

元朝建立以后,为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设立了四川、云南、湖广行省,派遣大将率领军队招附今湖南、广西、贵州的大片土地,驻扎军队,广泛设置宣慰司、安抚司,宣慰使、安抚使之职。

元至元十六年(1279),潭州行省派遣两淮招讨司经历刘继昌招降西南诸番,八番土酋相继归降,元廷以原八番之地设九安抚司和三长官司,以其酋龙方零等为安抚使,并怀远大将军、虎符,仍以兵三千戌之。是年,宣慰使塔海以西南八番、罗氏等国已归附者,具以来上,洞寨千六百二十有六,户凡十万一千一百六十有八。西南五番千一百八十六寨,户八万九千四百。西南番三百一十五寨,大龙番三百六十寨[1]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编.二十四史·贵州史料辑录.贵州民族出版社,2001.(P406)。至元二十一年(1284),八番酋龙昌宁、龙延万等入朝,置八番宣慰司,招抚西南诸番。至元二十八年(1291),元朝廷招降八番罗甸诸蛮,割八番洞蛮,自四川行省隶湖广行省。

至元十七年(1280)九月,元朝统治者命湖南行省讨亦溪不薛,亦溪不薛酋遣从子入朝,帝曰:“亦溪不薛不禀命,辄以官授其从子,无人臣礼,俟其酋出,乃罢兵。”[1]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编.二十四史·贵州史料辑录.贵州民族出版社,2001.(P445)至元十九年(1282),亦溪不薛降元。至元二十年(1283),“亦溪不薛军民千户宋添富及顺元路军民总管阿里等降,立亦溪不薛总管府,以阿里为总管。”[1](P447)不久后改设亦溪不薛宣慰司。

至元十七年(1280),阿里海牙率领元军三道进攻罗氏鬼国,罗氏鬼国归降后,以其地置顺元路宣抚司,以鬼主阿察为宣抚使。至元十九年(1282),元廷置顺元宣慰司都元帅府,以速哥为宣慰使,也速答尔为都元帅,留军镇守,命药剌海总领之,目的在于防御亦溪不薛[2]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大事记.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P67)。至元二十年(1283)于九溪十八洞置管番民总管府,并置贵州等处长官司,隶顺元路宣慰司节制。

至元二十九年(1292)三月,合并八番、顺元二宣慰司及八番顺元等处都元帅府,改设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因军事需要而修建城廓,取名顺元城,既是地方行政机关,又是军事指挥机关,有归顺元朝统治之意,此为贵阳建城之始。亦溪不薛宣慰司受其节制,八番宣慰司并入其中,九安抚司以及三蛮夷司皆隶于都元帅府。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治所设于顺元城,隶湖广省,直接管辖1府、10安抚司等。

顺元城坐落于贯城河与南明河入口处,初为土城。元八番顺元宣慰司副宣慰范汇《八番顺元宣慰司题名碑记》记载:“八番顺元,相传为夜郎、牂牁之表,殆古鬼方之境欤?蛮僚种落杂处,叛服不常,我大军徇其地,更贵州为顺元,屯驻城中。”[3]贵阳市志编纂委员会编.贵阳市志·建置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P5)由此可见,元初修建顺元城,实际上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军事据点,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产物,不是在区域范围内工商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自发演变而成,也不是依靠小村落等居民集聚点逐渐发展起来的,而是军事政治控制的工具,是元朝统治阶级为加强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需要而兴建的。元代统治者为建立军事据点,运用强制性手段来修筑城郭,集聚人口,加强对黔中地方势力的有效控制,其目的是“造郭守民”,从而割离了城市腹地与乡村的天然联系,忽视了城市的经济功能,制约了城市人口的集聚,这就为贵阳城市的发展打上了深深的军事政治烙印,使其从形成之初起就存在着许多先天缺陷。元末明初,顺元城废。

二、贵州卫城和贵州宣慰司城

明朝建立后,随着军事和政治发展的需要,重新修建城垣成为必需。洪武五年(1372),顾成开始修建新城,历时十年,洪武十五年(1382),马烨完成修城工程,改土城为石城。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记载:“司城围九里,周建五门,东曰武胜,南曰朝京,西曰圣泉,北曰柔远,次南曰德化,皆镇远侯顾成、指挥马烨因前元故城而拓建者也。”[4](明)沈痒修.赵瓒纂.(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贵州省图书馆影写晒印本.(P17)明代新修后的城垣,为贵州卫和贵州宣慰司的共同治所。当时的城垣周围约九里,凡一千三百零九丈。城垣高二丈二尺,基宽二丈,设有垛口二千二百四十三个,建有六座城楼和五座小月楼,城垣四周建有五个城门,东部为武胜门,南部为朝京门,西部为圣泉门,北部为柔远门,次南方向有德化门。

明初新修的城垣,是贵州卫、贵州都指挥司与贵州前卫的共同治所。明朝建立后,自京师及于全国各地遍设卫所,卫所有自己的管理区域,与所在府、州、县严格分开,官兵均编入“军户”,父子相承,不得脱籍,战时执行各项军事职役,平时主要是就地屯垦。明代在今贵阳地区设置的卫所主要有贵州卫、贵州前卫、威清卫、平坝卫、龙里卫、新添卫,后又以水西土司所献“水外六目”地设镇西、敷勇两卫。洪武四年(1371)贵州卫设置,洪武十五年(1382),贵州都指挥司设立,洪武二十四年(1391)增设贵州前卫。贵州卫和贵州前卫的主要任务是控制各条驿道,贵州卫驻防城南及城西南沿南明河一线,守卫朝京门和德化门;贵州前卫驻防城西、城北一线,守卫圣泉门和柔远门;贵州都指挥司局中指挥,统管各地卫所事宜,为地方军事指挥中枢。

明洪武五年(1372),改元朝程番等6个安抚司为长官司,并增设木瓜长官司,置贵竹、中曹等8各长官司,八番宣慰司及新添、卢番、洪番、小程番4安抚司归降明廷[1]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大事记.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P79)。为加强对黔中地区的控制,明廷合并水西、水东两大土司为贵州宣慰司,设贵州宣慰司司署与贵州卫同城,称为“贵州宣慰司城”。“故元贵州宣慰使郑彦文及土官宣慰使霭翠、叔禹党、宣慰宋蒙古歹并男思忠等来朝,贡马及方物。诏赐文绮袭衣各有差,彦文等皆仍旧职,宋蒙古歹、霭翠并世袭贵州宣慰使如故。”[2]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明实录·贵州资料辑录.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P5)洪武六年(1373),诏贵州宣慰使霭翠位居各宣慰之上[2](P9),住贵阳城中。洪武十七年(1384),明廷召见代袭贵州宣慰使奢香,奢香回贵阳后修筑驿道,开龙场九驿,加强了黔中地区内部的联系,促进了黔中地区与外界的往来,推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正统年间,“洪边十二马头”激起民变,宋氏势力逐渐衰弱,崇祯年间,将水东宋氏土司改流,以其地置开州。

三、都布按三司同城和贵州省城

元初顺元城的建立,是元朝中央势力向西南边疆渗透的需要,突现了“城”的军事政治功能而忽视了“市”的功能。明代贵阳城的重建与维修,总体上仍然是突出城市的军事政治功能,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和控制。明洪武年间,为控制西南局势,在黔中设立贵州卫,与成都卫和武昌卫形成犄角之势,贵州卫治所设于城中,与贵州宣慰司同城。云南平定以后,为稳定贵州秩序,明朝在贵州遍立卫所,设置“三司”,这样,贵阳城就从最初的军事城堡逐步发展成为了贵州行省的省会城市,既是区域军事力量的中心和指挥中枢,也是全省的政治中心,是中央王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加强统治并施行管理的代表,是国家权力渗透边疆地区的重要象征和主要体现。

贵州建省以前,贵州地域处于三省的边际之地。元代开辟驿道,贵州的战略地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永乐年间,思南宣慰使田宗鼎与思州宣慰使田琛因争夺地盘而长年发生战争,朝廷屡禁不止。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保障中央王朝政令的畅通,户部尚书夏原吉献计:“琛、宗鼎分治思州、思南皆为民害。琛不得已正其辜,宗鼎灭天伦不可宥。其思州思南三十九长官地可更郡县,设贵州布政使司总之。”[1](P716)永乐十一年(1413),明成祖朱棣果断采取军事行动来解决二田争端,命蒋廷瓒前往召之,敕镇远侯顾成统兵平其纷争,并进而废除了思州宣慰司和思南宣慰司,设八府四州,改派流官统治。不久,设贵州布政司,以蒋廷瓒为布政使,贵州作为省级行政区划自此开始。贵州布政司司署与贵州宣慰司同城,贵州宣慰司城由此升格为贵州省城。

贵州省会城市地位的形成,进一步加强了贵阳城市的军事政治功能。自明初以来,贵州卫、贵州前卫、贵州宣慰司的驻地都设置在贵阳城,洪武十五年(1382),贵州都指挥司设立,永乐十一年(1413),贵州布政司设立,永乐十二年(1414),贵州提刑按察司设立。“三司”分掌地方军政、民政、刑狱,司署仍然设在贵阳城,其本身就是贵阳城市功能加强的体现。都指挥司为明代地方军事指挥机关,统率其所辖卫所,掌一方之军政,而听于兵部。布政司为省级行政机关,主管民政,秉承和宣布贯彻朝廷政令,掌管民众各项事务,统领省内各府、州、县及大小土司。提刑按察使司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兼具司法和监察职能。贵州都、布、按三司同城,所属机构也设立在城中,城附近还有重兵屯驻,“一时衙署纷呈,冠盖相望,军民辐辏,商旅往来,人文荟萃,街巷纵横交错,已远非过去情况可比”[1]贵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著.贵阳通史(上卷).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P72),省会城市地位的确立,极大地强化了贵阳城区域性军事政治中心功能。

四、程番府移驻省城与省府同城

“府”为中国古代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明代的程番府是在元土司辖地改流所置,隶属于贵州布政司统辖,负责统领所属州、县,大事秉呈布政使司、按察使及抚按各官。程番是宋元时期黔中地区的“八番”之一,元代设有程番等九安抚司,受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节制。明朝初年,程番等安抚使归附,朝廷改置为长官司,隶属于贵州卫。正统三年(1438),将程番、小程番、大龙番、小龙番、卧龙番、金石番、罗番、方番、洪番、韦番、卢番、上马桥、卢山等13长官司划归贵州宣慰司。成化十二年(1476),划13长官司及金竹安抚司与木瓜、麻响、大华3长官司地置程番府,设治于小程番,隶于贵州布政司。嘉靖四十五年(1566),增设程番府通判1员驻省城,专管支放军粮,从而加强了程番府与贵州省城之间的联系。

明隆庆二年(1568)贵州抚按官杜拯、王时举言:“各省会城,府、县并置,而贵州独阙,军民讼谍、徭役诸事皆委之三司首领、两卫指挥及宣慰司官,类多不谙政体,宜移程番府入省城。其贵竹长官司所辖皆流寓子孙,与夷民不同,平伐司长官庭希印诛削已久,尚无所属,改为二县,附之程番为便。”[2]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明实录·贵州资料辑录.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P836)穆宗皇帝采纳了建议,移程番府入贵州省城,与贵州宣慰司同治,省城同时成为府城,次年改程番府为贵阳府,清代沿袭此名称未改变,直至民国建立后废府置县,但贵阳之名至今沿用。

省府同城地位的形成,进一步推动了贵阳城市的发展。除加强了城内军民讼谍、徭役诸事等的管理外,还主要体现在加强了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联系,提升了贵阳城市的辐射能力和聚集能力。程番府移入省城后,万历十四年(1586),根据形势发展需要,以原来程番府地设定番州,以贵竹长官司地置新贵县。万历二十九年(1601),升贵阳府为贵阳军民府。万历三十六年(1608)以大平伐、小平伐、把平等司地置贵定县。万历四十年(1612)革除金竹安抚司,以其地置广顺州。后来又将原属贵州宣慰司在贵阳的属地改为贵阳府亲辖地。通过行政区划的不断调整,贵阳府经济实力有了一定的发展。贵阳军民府和贵州宣慰司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了贵阳城与周边地区的联系。

五、安邦彦围城与贵阳外城拓建

安邦彦是水西土司贵州宣慰使安位的叔父,任水西宣慰同知。明末万历、天启、崇祯年间,四川永宁宣抚使奢崇明叛乱,攻占重庆、遵义。当时,安位年幼,水西土司的统治实权几乎由安邦彦一人独揽。安邦彦企图凭借鸭池河天堑,依托水西大本营,夺取贵阳,割据称雄,独霸一方,就诱挟宣慰使安位响应奢崇明叛乱。明朝天启二年(1622),安邦彦挟持安位兴兵反明。当地四十八支地方武装以及其他部分土司头目也群起响应,安邦彦旋即率领大军攻占毕节,进而攻占安顺、平坝,派遣部将王伦挥师瓮安,偷袭偏桥,并招纳红边土司头目宋万化,攻克了龙里。安邦彦则亲率水西大军数万人,直接向贵阳进发。贵阳以西的千里之地,全部属于安邦彦的统治地区。

安邦彦叛乱期间,曾经多次向贵阳城进军,最长一次是以10万之众围攻贵阳城达300余日,严重威胁到了贵阳城的安全。天启二年二月初,贵阳城就被安邦彦的叛军围困,时间长达十个月之久。城中粮食吃光了,将士饿得无力作战,贵阳城十分危急。十一月,新任贵州巡抚王三善从湖南沅州率兵进驻平越,为了尽快解除贵阳之危,王三善派遣士兵分别控制了新添和威清卫,然后分兵三路向贵阳进发。王三善亲自率2万大军由中路挺进贵阳,十二月初一到新添,初六抵达贵阳次南门外,并在泽溪大败水西军,安邦彦带兵向六广撤退,长达十个月之久的贵阳城之危得以解除。

安邦彦多次率军围攻贵阳,使贵阳城的重新修建提上了日程。万历年间,鉴于贵阳城北门外移民的增多以及商业贸易往来的发展,贵州巡抚郭子章奏请仿效广州、扬州之例,在北门外修建外城,此奏未获得批准。天启六年(1626),安邦彦过鸭池河进攻贵阳,为进一步增强贵阳城的防御能力,总督张鹤鸣、巡抚王瑊于北门外扩修新城,设威清、六广、洪边、小东四门,增砌外城六百余丈[1]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大事记.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P141)。这次修建实际上是在贵阳原城区北门外另建一座新城,将城区扩大到威清门、六广门、洪边门和新东门。新旧两城之间以北门相通,并在贯城河上修建北门桥,共有城门九座,即老东门、大南门、次南门、大西门、北门、威清门、六广门、洪边门和新东门。外城修建以后,贵阳城南北长,东西短,似为一个不规则的椭圆形,城市面积大为扩大,基本奠定了古代贵阳城市的规模和结构。

(责编:樊誉)

敖以深(1972—),男,土家族,贵州思南人,贵州理工学院马列部主任、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城市发展史、贵州历史文化。

猜你喜欢
贵阳贵州省贵州
贵州省种公牛站
贵州,有多美
找朋友
贵阳分店
不动产登记地方立法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例
寻味贵州——贵阳
沉醉贵州
荣宝斋贵阳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