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东创新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吴三军
网络背景下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研究
——以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文/广东创新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吴三军
在技术技能为本的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分数较低,高职文化亦不太受重视,学院也没有更多条件能力来发展高职文化。当互联网以排山倒海之势侵占整个校园的时候,如何引导学生利用手机和互联网,互联网和高职文化有怎样的交集?本文重点研究了在互联网占据了学院师生大量时间的状况下,如何利用互联网来整合高职文化素质教育资源,让文化教育资源与互联网和平共处,让文化教育通过互联网以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
高职院校的办学历史比较短,1980年,天津职业大学的创办,是新中国建国后的第一所师范院校之外的高职院校,迄今只有三十几年时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推动,高职院校近些年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到2016年,已经有一千多所,在校生逾千万,占全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高职院校数量庞大,发展历史短暂,如何让高职教育持续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当今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关于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教育部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高职院校培养的主要是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一块亮闪闪的金牌,在此定位之下,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和专业训练是学院培养的重中之重,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则一时难以跟上。
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高技能的人才,也应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如此才能适应社会的长远需求,才能有于利学生的深远发展。
在教育的人才培养方面,我国自古就有“以文教化”“止于至善”之传统,爱因斯坦在上世纪30年代也曾经说过,只学习专业知识是不够的,那样只能成为专业机器,不能成为对社会和谐发展有用的人。当代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也说:教育是“以人为本”“以育为法”的育人,而非“以器为本”“以制为法”的“制器”。由此可见,教育之根本是育人,育人之核心在文化。
文化素质教育,指的是将文化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方式,让学生不断积累知识、能力、情感、意志,具有良好的人格、气质和修养,能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成为具备独立人格、自由思想的可持续发展人才。
以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为例,我院于2011年创立,学校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严管理、创新路、铸特色”的办学方针,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突出强化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学校毕业生以其适应性强、专业技能力强、综合素质好而受到用人单位普遍欢迎和充分肯定。
学院的发展特色显而易见是以技术技能为本,学院网页和宣传的整个介绍中没有提及“文化素质”等词汇。加之我院是民办高校,没有政府资金支助,学院经费精打细算,资金重点投入到硬件设施和实训基地。
在当今,社会需要能尽快适应岗位工作内容的毕业生,学院重视工学结合和专业培养,学生个人自己的文化分数相对也较低,这就给我院的文化素质教育带来了巨大障碍。
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困难巨大,但文化教育绝不可忽视,我院目前的文化素质教育的资源及表现形式有:开人文课、举办校园活动、请企业商家或文化名人做讲座等。但是,如何有效把这些资源排列整合,并形成完整持续的高职文化,互相牵制又互相配合,互相服务又共同长进,最终让学生及老师受其影响感召,成为整个学校认可并遵从的一种价值观,也成为学院独树一帜的特色文化呢?每一个课程和活动都应该有整体关联,循序渐进,一步步对学生进行漫长而艰辛的养成教育。同时,这些内容也都可以在网络与现实中进行宣传,并列出内容,发动学生参与其中,既能促进文化素质教育的推行,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们的巨大潜能。
网络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因素。蒸汽机从研制到18世纪定型投产用了84年,电动机为65年,而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以日新月异的态势飞速发展,而微型计算机诞生后几乎每隔两年甚至半年就换代一次。
近几年智能手机普及之后,各种手机和软件以排山倒海之势影响着世界格局和人类的生活方式。
2007年,比尔·盖茨曾说下一个比尔·盖茨是马云,2016年的今天,马云自己也想不到淘宝的假货横行以及良心实体店的倒闭会给中国经济带来何种影响,而在这种信任危机之下,以信任为前提的网络众筹又方兴未艾。网络如此神奇,莫言和杨振宁两位大家都公认当今最不可想象的东西是手机。传统媒体开通了网络平台,增加了手机互动,国家政府及各行各业也都利用网络做宣传门面,开展工作。
在各大高校,网络也侵占了整个校园,除了网吧和宿舍,课堂、实训室、图书馆、学院小道,几乎所有不该出现网络的地方也都布满了手机和低头族的学生。
学生都爱玩电脑和手机,谁能利用电脑手机的网络化,谁就能占据学生的市场。如果高职文化教育资源能利用好网络来整合,则可谓得网络高职文化者得学生人心。
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目前已有的大型学生网络文化素质教育平台主要有:创新百度贴吧和创新圈圈。创新百度贴吧内容是个大杂烩,吐槽吹水发牢骚,应有尽有,看起来热闹,但内容杂乱细小,亦很快被刷屏掩盖。创新圈圈符合大众刷微信微博的社交习惯,师生使用率较高,听闻董事长方先生早起第一件事情也是看看创新圈圈有什么新鲜资讯。
创新圈圈有创作团队,有设置话题,有专人写作,有每日更新,粉丝有上万人,已经比较成熟,但其弊端也很明显:内容量太少,有深度的话题不多,看不到学生评论和更贴,原本应该是个学生的后花园,倒有点像严肃的门户网站。
以2015年11月20日学院的运动会为例,当天天公作美,阳光和煦,微风徐徐,全院师生热情洋溢、斗志昂扬地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周五。
运动会结束之后,仅在创新学院的官方网站和创新圈圈上分别有一篇关于运动会的整体报道。运动会的辛苦筹办的前奏,运动会现场忍痛跑完比赛的感动,学生们勇争第一的集体荣誉感,现场学生们随手拍摄的精彩画面,运动会上忙前忙后最先来最后走的志愿者们,比赛结束后还念念不忘的运动会精神以及心目中最佳运动员的评选等细节,没有一篇完整单独的稿件来提及和描绘。以致刚过完周末,下一周的星期一,校园一切依旧,没有关于运动会的太多记录,也没有关于运动会的谈论,自然也没有关于运动会的集体深刻记忆。除了运动场跑道上的一点礼炮的残片,如此大型的学院活动,转瞬即逝地散场,不留痕迹。
2016年创新圈圈也在不断改革,增加了“精选留言”和师生评论,也增加了学院热门话题讨论设置,节假日也增加了网络抽奖和积攒换礼品活动,如今的创新圈圈也开始走向繁荣。
2016年初,学院又新建了“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的公众号,帐号主体为校方,主要发布学院权威信息,展示校园生活,为师生服务,为传播校园文化服务。
此外,学生社团也开设了一些“创新记者团” “创新团委”“创新社联小部落”“掌上创新”“创新学生会”等针对性的网络公众号,分别宣传一些社团活动,也为校园文化建设做出了不少贡献。
每一个文化素质教育的根基仍然是文化层次的高低,我院网络背景下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最根本的棘手问题在于:学生的文化写作与表达水平有限,即便有千言万语、诸多感慨,写不出东西来,固然没有内容来呈现。
创新学院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首先必须重视文化的作用,重视人文课程,重视文化传播。
同时,在网络背景的形势下,人文课的讲解除了课堂教育和课后作业,可以思考让互联网为课程服务,形成规模效应。譬如人文老师开设个人微博或微信公众号,转发或原创优秀文章,每在学校大型活动或课堂需要之时,设置一些专题讨论,利用好现有的学生力量,加以引导和提升,让互联网为课堂教学以及文化传播服务。
在学生社团活动方面,可以借鉴当今一些高质量的网络节目形式。学生比较喜欢的一些网络文化节目形式有:知乎讨论社区——你真知灼见,我负责最好的讨论体验;奇葩说——把严肃的辩论用大众化和娱乐化的方式来呈现,在轻松中传递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豆瓣青年——一群人,一个网站,一种生活方式,青年,该为中国之振兴而思考;晓松奇谈——广博的知识,深远的见识,幽默的脱口秀,文化、历史、政治尽在其中;罗辑思维——你若不愿读书,我来帮你读书,听我说书,掌握知识。
以上都是已经实践出来的最新颖活泼的文化推广方式,我校在校生过万,已经有很固定的受众群,只是差一些高质量的网络文化节目形式,不妨借鉴模仿:整合原有的贴吧资源,开办严肃的创新讨论社区,好的论点观点还可在现实校园里用条幅橱窗等形式公布;学院的辩论社、演讲团等社团也建设网络空间,把现实中的海选、讨论、比赛等内容在网络上传播发酵,让更多人参与其中;优秀的学生开个人空间,以微博或微信公众号的形式来表达观点、见识,提炼深刻有见识的内容在学院交流宣传……
高职院校的学生的短板在文化分数,但他们的长处是活泼好动,爱想点子,他们也更会玩手机,若能利用网络背景巧妙传播高职文化,这将是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契机,也是一个值得等待与希望的智慧。
[1]孔国庆,余丽君.网络的功能及其在高职教育中的运用解析[J].祖国(教育建设),2013(1).
[2]肖敏.校园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路径探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6(1).
[3]苏冰星.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23).
[4]靳卫敏.校园网络文化的特点、影响及规制[J].传媒,2015(17).
责任编辑 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