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农村教育质量的因素与提升对策

2016-04-12 05:45杨永厚每世英赵胜军
陕西教育·综合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教研培训农村

杨永厚  每世英  赵胜军

影响农村教育质量的因素与提升对策

杨永厚每世英赵胜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指导思想明确提出“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具体到教育,特别强调要“提高教育质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教育部在安排部署2016年教育工作时明确要求教育工作要紧紧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战略主题。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一直重视提高教育质量,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高规格、高频率、高强度地强调重视教育质量。这充分彰显了党和国家力争实现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换的宏伟志向和坚定决心,令人振奋和欣喜。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教育在整个中国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村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教育质量。然而,不争的事实是,目前我国农村教育质量已成为制约整个国家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农村教育质量不高且区域校际差距拉大已成为我国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亦成为影响制约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短板和薄弱环节。本文拟从农村教育质量的现实境况出发,对影响质量的相关重要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如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对策进行探讨。

一、审视环境: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值得重视

农村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尤其是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大,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教育质量也有明显的提升。但与城市教育的发展及教育质量相比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教育质量大有拉大差距之势,令人堪忧。造成此种境况的因素有哪些呢?

1.片面化的教育质量观。教育质量观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特别是农村教育发展难以破解的难题。国家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中基本阐述了什么是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但这些只是写在文件中而已,在农村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教学中,包括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中小学工作的评价及中小学实际操作过程中全然不顾这些,他们把教育质量片面化地等同于考试升学成绩。在基层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领导眼中,考试成绩就是教育质量,考试成绩好的学校就是教育质量好的学校。这种片面化的教育质量观误导着中小学的办学,使素质教育、立德树人、课程改革等重要工作难以有效推进实施,严重损害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师生叫苦连天,怨声载道。

2.粗放化的学校管理。学校管理是影响制约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尽管从教育部到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相继出台了许多有关学校管理方面的文件,也明确要求中小学依法治校、实施科学管理、人本管理、精细化管理,但由于人为原因,这些管理政策和要求在农村中小学校中的响应、贯彻、落实得不到位。不少农村中小学至今没有学校管理章程,即使制定了一些管理制度规定也只是形同虚设。一些学校校长专权,仅凭自己所谓的“经验”,沿用行政化的管理思维和模式,采取高压政策,严重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一些学校领导不学习、不思进取,对学校管理特别是教学管理采取粗放式管理,使学校教育质量形成过程漏洞百出,以考代管,以分代评,抓质量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导致学校教学质量大幅下滑,教师、学生、家长意见很大。

3.失衡化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是影响教育质量提升的根本因素。由于诸多原因,目前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偏远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出现严重的失衡现象:优秀的中青年教师纷纷调入县城,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出现老龄化,中青年教师比例严重下降。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现象比较严重,体音美等学科教师根本无人,一些国家规定的学科也难以开全开齐。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教育教学能力不强现象普遍存在。加之现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不如城镇学校,一些惠利性政策未能落实到位,教师缺乏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造成农村中小学不少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流入县城,教育教学质量与城镇学校的质量差距不断加大。

4.低效化的教师培训。教师培训或称继续教育,近几年来一直遭受质疑,也成为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提升进而制约农村教育质量的间接因素。要说中省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每年为中小学教师培训投入的资金数目惊人,安排的培训项目为数不少,开展的培训活动次数很多,按理说应该使中小学教师素养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明显改进和提高,但很遗憾的是,花钱忙活而效率低下的现象确实不可否认地存在着。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目前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存在着“六多六少”问题:一是全员参与培训的项目少,指标限制的培训多;二是国家培训项目安排多,市县级培训项目少;三是通识性培训项目多,针对实际问题的培训项目少;四是骨干能手培训项目多,普惠性培训项目少;五是完成任务式的培训多,满足教师需求的培训少;六是申报职称教师培训多,一般教师培训项目少。由于这些突出问题的存在,造成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教育教学能力并未显著提高。

5.形式化的教研教改。教研教改是提升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因素。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特别是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县域大都紧随改革步伐,开展了项目繁多、形式各异的教研教改活动,表面上看轰轰烈烈,但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一是一些县级教育主管部门部分领导中存在着错误的政绩观,他们把教研教改或课程改革当作获取政绩和轰动效应的工具,而忽视其本质;二是县级教研机构研究指导能力不强,整体素质较低,难以真正发挥破解区域和中小学教育质量提升中的难题、困境作用,即使组织开展了一些教研教改活动,也只能是完成任务,做做表面样子而已;三是教研教改工作在基层中小学的重要地位远远未能落实。农村中小学虽说建立了教研机构,但活动形式化、空壳化,无主题、无专题、无真实的研究时有发生,大部分领导对研究无兴趣,大部分教师对教研无积极性、主动性,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这可能是目前城乡教育质量差距不断拉大的一个最直接的因素。

6.单一化的教育评价。教育评价虽然不是教育质量形成的直接因素,但在教育质量提升中却发生着杠杆导向作用。目前,在农村县城及中小学的教育质量评价过程中潜存的问题很多,总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评价指标标准单一化。现在农村县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及标准并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和魔咒,全面科学与绿色的综合质量评价体系并未建立,依然是重考试成绩;二是评价奖励项目内容单一化。现在县域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表面上重视教育工作,制定了不少激励奖励性举措,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在这些所谓重奖的对象和项目中,看到的大多是对学校的高考升学奖,中考升学奖,统考成绩奖,较少看到有关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德育工作、特色工作的奖励。国家所大力倡导的综合性评价在奖励中难觅踪影,基层中小学的奖励项目也窄化为对教师教学成绩的奖励。三是评价功能单一化。教育质量本来包括多个维度领域,质量评价亦应涵盖多方层面,并发挥导向等功能,但现在农村县域和中小学的质量评价的整体功能在现实操作中被人为地削减,仅剩下对教学成绩的评价功能了。这种单一化的评价功能造成农村中小学办学的恶性竞争,造成教师之间的考试拼命,学生之间的等级分化。使名校更强,弱校更差,差生更多!

除了以上列举的影响农村教育质量的因素之外,目前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设备及教学手段落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率低等也是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

二、对策探求:改革创新促质量提升

教育质量是教育的根本和核心,是学校教育的生命和底线。提高教育质量更是农村教育改革发展所面临的最集中、最迫切、最重要的任务。要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必须以创新发展激发农村教育活力,协调发展优化农村教育结构,绿色发展引领农村教育风尚,开放发展拓展农村教育资源,共享发展促进农村教育公平为基本指导和思路,改革创新,协同发力,综合施策。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1.端正方向,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中小学教育质量广义上应包括中小学培养对象的质量,中小学教育管理质量和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要真正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质量,就必须端正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坚决克服片面追求以升学率为主的倾向,准确理解和把握教育质量的内涵和本质,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正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所讲,我们强调的质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目标的质量,是全球教育竞争新态势下的质量,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新要求的质量。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根本标准,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校办学的综合实力、学生成长成才能力、社会贡献力、国际竞争力。只有农村教育及中小学的领导者、管理者及教师树立了科学全面的教育质量观,才能正确引领、指导农村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内涵发展的方向,体现教育的本真,彰显教育的育人价值。也只有确立了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才能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而不是在应试化的泥潭中挣扎,使农村学校避免学校之间恶性竞争,片面化、单一化发展,实现规范化、均衡化、科学化、特色化发展。

2.人本精细,强化学校的科学管理。教育管理特别是学校管理是一门艺术。科学的学校管理是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和有效手段。要尽快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质量,就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消除目前农村中小学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弊端及问题,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分类推进,上下联动,内外发力,精准突破。一是市县教育主管部门要改变管理思维观念,去除行政化的管理模式机制。主动简政放权,增强指导、服务意识,坚决地、真刀实弹地贯彻落实国家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管理政策文件,放下架子,给学校松绑,下放该下放的管理权,真正兑现学校及校长应该拥有的办学自主权,推动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落地生根。二是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校长的培训,改革选聘形式,提高管理队伍素养。要解决目前农村中小学校长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创新改革意识不强,管理治理能力不足的问题,作为上级管理培训机构应总结现时校长管理培训工作中的经验,吸取教训,采取问题式、定单式、能力提升式、工程项目式等多种有效培训形式,抓好岗前、岗中的超前、跟踪培训等环节,尽快提升农村中小学校长队伍的整体素质。建议尽快改革校长的任命、选拔方式,引入社会公认的公开招考和教师推荐形式,消除由县级行政部门单一任命的方式弊端,取消校长行政级别,实行校长专业职级制,调动其积极性。三是农村中小学要以人为本,实施精细化管理。尽快制订学校管理章程,完善校内各项管理制度,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当前应尽快改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形成过程的管理,强化质量形成各个环节的指导、监控、检查和反馈,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3.多措并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发展农村教育,教师是关键;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关键更在教师。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能力水平直接关系着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的高低。因而,必须果断地抢抓历史性机遇,采取多种得力举措,尽快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一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国务院《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把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当作当前十分重要的战略性工作予以重视。要恪守师德为先、以德化人;提升质量,提高待遇;改革机制,激发活力等基本原则。加强农村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建设,适时补足农村教师队伍的数量,促进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二要尽快提高农村教师的各种待遇。国家及省级政府已经出台了惠及农村教师待遇的多种政策规定,包括工资待遇、职称评价条件办法,重要的是市县级政府要迅速落实,切实解决农村教师工资收入过低、职称评定指标少、条件苛刻的问题。三是加大教育培训工作力度,增强实效性、针对性。省市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师资培训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制定出台的《送教下乡培训指南》《乡村教师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指南》《乡村教师工作坊研修指南》及《乡村教师培训团队置换脱产研修指南》等重要方案,结合市县实际,制订出台适应形势、符合农村教师实际的培训计划,厘清市、县、学校的职权责任,抓好教师培训队伍建设,确定教师需要的培训内容,采取生动活泼、富有针对性的培训方式,尽可能使培训体现普世性、普惠性、针对性和高效性。四是学校要强化和落实校本培训,尽快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学校要改变等、靠、要的校本培训,开展发生在教师中间、教育教学现场的问题解决的校本培训活动,制订激励性措施,使教师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提升自身能力的培训之中。

4.多轮驱动,强化教研教改工作。教研教改不仅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形式,而且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新的增长性、动源性途径。要实现农村教育质量的全面快速提升,必须大力强化农村学校的教研教改工作,构建机制,营造氛围,提供条件,形成激励。一要发挥省市级教研机构的指导功能。作为省市级教研机构,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惯性模式,改变坐而论道、闭门研究、脱离实际的作风和行动方式;改变以往只重视高考、中考复习指导研讨、只发布课题指南文件,缺乏深入基层指导引领的做法,应把重点转移到指导督查县级及学校教研机构规范化建设、队伍专业化建设、活动科学化开展上来,指导引领基层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构建质量评价体系及如何提升教育质量上来。二要切实加强县级教研机构及队伍的建设。县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落实国家有关教研机构及专业队伍建设的文件精神,选拔配备好教研机构的领导班子,让爱教研、懂教研、善教研的人担任领导。配足编齐学科学段专业教研人员,选拔优秀骨干教师担任教研员,保证基本的教研经费投入。县级教研机构要尽快转变只服从服务于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指挥,而失去自身的教学教研教改本职职能的被动态势,切不可忙于行政检查“救火”,丢弃荒芜自己的教学研究指导的“责任田”。在教研教改指导中要关注研究破解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质量评价及课堂教学、学生成长等领域的难题,真正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发展成长的引领者、指导者、帮助者和合作伙伴。三要激发学校教研工作活力。立足学校实现校本教研的转型创新,使学校教研的核心视角转型:由关注“教”向聚焦“学”转变;使学校的常态方法转型,由经验重复向数据实证转变;使学校教研模式转型:从零散研究向系列项目研究转变。并建立教研教改的新型评价激励机制,调动、激活、释放教师从事教研教改的积极性和潜能。

5.导向激励,构建质量评价新体系。教育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只有构建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真正有效地发挥评价的引导、诊断、改进、激励、增值等功能,才能规约、引导农村中小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素质教育实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出特色。首先,教育部和省市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强力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工作。坚决克服只发文件,只开会议,不抓落实,不问责任的现象。省市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教育科研机构应根据国家有关文件要求,尽快制定指导并适合省情、市情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方案,扼制省管名校的违规行为,率先示范引领。其次,重点突破,真正扭转县(区)级教育质量评价的片面化倾向。大量的实践事实证明,目前,助推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成绩的重灾区在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建议省市级教育督导机构加强对县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实施质量综合评价工作的督查和追责。县级党委组织部门对县级教育局长的选拔任命应坚持严格的具备专业背景阅历的条件,让懂教育的专家型校长担任重要领导职位。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出区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实施方案的细则,评价奖励学校重全面、重特色、重增值、重创新,坚决改变只重奖中考、高考成绩的错误做法,引导区域内中小学全面规范而有特色地发展。最后,中小学应制订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激励性、增值性质量评价实施细则办法。完善德育、教学、特色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科学的教师、学生评价体系,落实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校科学发展、教师幸福工作、学生健康成长。

6.改善设施,提高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当前,信息技术将对传统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融入互联网的时期,现代教育技术及装备以其“多媒体展示的集成性、超文本链接的选取性,大容量存储的丰富性、高速传输的便捷性,人机交互的操作性、超时空交流的共享性”等优势,已成为影响农村学校发展水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及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此,笔者认为,国家及省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的投入,彻底改善落后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使农村中小学尽快实现互联网及信息技术进校园、进班级、进入师生的教学生活。省市级教育及信息技术管理机构应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现有信息技术教师、学科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力度。县级人社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解决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专职教师不足的问题。学校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管理应用、受惠者,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增强学校现代化水平,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发展的教育生产力予以高度重视。学校内部应建立健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管理、考核、奖励制度,最大化地提高现代教育技术使用率,坚决克服重购置轻的现象,让现代教育技术为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提升插上金色的翅膀。

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帮助农村孩子学习成才,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大业。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必须以先进理念为引领,牢固树立,全面贯彻十八大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应牢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转变思维定势,扭转工作惯性,对农村教育多倾注关怀,多投入精力,不断增强农村教育质量的自觉性、主动性、紧迫感,才能实现农村教育的高质量新飞跃。

作者单位:杨永厚 陕西省户县教育局教研室
每世英 陕西省西安惠安中学
赵胜军 陕西省户县南关中学

猜你喜欢
教研培训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