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门中学(226100)
汤晓玲●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江苏省海门中学(226100)
汤晓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人士对教育改革的关注度是不断攀升,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要不断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自主性,开展开放式的自主学习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式的课后探究,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但是,现阶段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行补充和完善,来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水平和质量.本文主要针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来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
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
在高中教育阶段,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在高中教育教学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对高中数学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1.学生方面的不足
中国的应试教育影响比较深远,学生的学习方式依旧是以死记硬背形式为主,在实际的课堂学习过程中,不注重学习技巧的学习和积累,也不会对相应的学习规律进行总结和归纳,也不能对课堂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延伸,而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依旧是“满堂灌”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是被动式学习,不会进行主动的思考和探究,从而导致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差,缺乏创新能力.例如,在“三角函数”这节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是将一些公式概念进行死记硬背,对这些公式之间的相互转化不了解,也没有对三角函数基本规律进行有效的总结和归纳,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影响数学教学的整体效果.
2.教师方面的不足
在新课程背景下,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的开展着,但是,在高中数学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并没有真正领会素质教育的内涵,也没有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每一节课堂教学的始终.首先,是因为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深度不够,只是从形式上来理解素质教育,并没有真正掌握和领会素质教育的内涵,这就导致了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落后,形式比较单一,数学课程教学的整体水平就比较低,而且还将新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形式化理解,违背了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其次,应试教育思想观念根深蒂固,教师普遍受高考考试的压力比较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以自己的教学经验来教学,认为教学最终的成果就可以代表一切,这也严重地阻碍了新课程改革的进度.
1.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现阶段,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因为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出引导作用,没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比较少,学生也不能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将有效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所以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教学目标,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学空间,要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和聆听学生的真实想法,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升数学教学的效率.
2.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高中数学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多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帮助学生养成自传探究学习的好习惯.例如,在“数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数列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所占的分量,既要传授给学生基础性的数列知识,还要注重学生思维方式的引导,让学生真正掌握和理解数列的内涵和本质,并引导学生对数列知识内在规律进行归纳和总结,组织相应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的探究过程中,灵活运用数列知识,并熟练掌握相关的数列规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实际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数学教学方法既要满足新课程改革教学的需求,又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还要注重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水平,一旦发现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就要及时的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来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效率,推动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促进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袁楚容.试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J].求知导刊,2014(06).
[2]王茜微.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分析[J].西部皮革,2016(12).
[3]卢爱红.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J].学周刊,2015(24).
G632
B
1008-0333(2016)33-00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