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之我见

2016-04-12 02:44江苏南京市江宁区禄口小学张冬香
小学教学研究 2016年23期
关键词:宋庆龄樟树文本

江苏南京市江宁区禄口小学 张冬香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之我见

江苏南京市江宁区禄口小学张冬香

课堂提问是课堂上师生交流最主要最直接的方式。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取反馈信息,可以使教学更加有的放矢,并借此衡量自己教学的成败得失,有机调整教学活动。有效的课堂提问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纵观现在的小语课堂,出现了许多无效或低效的“假问题”,课堂上过多的、不恰当的提问减少了学生读书的时间,削弱了文本的感染力,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顺水推舟式的回答也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停滞状态。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笔者做了如下两点思考:

思考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什么样的提问才是有效提问

1.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难易适度的提问

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奥苏贝尔在《教育心理学》中写道:“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课堂提问也必须根据学生原有的基础进行。如教学《燕子》一课时,根据学生的基础不同,可以提几种不同层次的问题:最简单的——“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较难的——“这些句子描写了哪些具体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更难的——“课文描写的是燕子,为什么花这么多笔墨描写春天呢?”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是不同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现有基础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太简单的问题,学生不必花力气就能回答,对他们的发展没有帮助;太难的问题,学生经过努力仍百思不解,只会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应把问题提得比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略高一些,使他们“跳一跳就能把果子摘下来”,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能得到发展。

2.紧扣教学目的和重点,不旁生枝蔓地提问

提问总是为了一定的目的,因此宜集中、简捷,直插要害,而不宜旁敲侧击,不得要领地耗费时间。在阅读教学中,提问应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或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或有助于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以《狐狸和乌鸦》一课为例,教学时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狐狸一共对乌鸦说了几次好话?每一次有什么样的结果?”学生围绕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深入文本,既紧紧扣住了文本的关键所在,又训练了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问题集中而不琐碎,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读书,去思考。这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才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课堂效率。

3.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内容理解相统一的提问

语文教学的特殊性要求从文悟道,文道统一,从语言文字入手受到情的感染和理的启迪。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课后有这样一道题目:搜集宋庆龄的有关资料,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教学时,笔者针对这个难点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这两棵樟树有什么可贵的品质?(2)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宋庆龄的资料,你觉得宋庆龄有哪些可贵的品质?(3)樟树的品质和宋庆龄的品质有什么相似之处?通过讨论,学生不仅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中体会到了樟树的可贵,更理解了宋庆龄为什么爱樟树,人们为什么爱戴宋庆龄。这样的提问就做到了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内容理解相统一,学生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深入地理解了文本。

思考之二:如何设计有效提问

要使问题有较高的质量,教师就要精心设计有效的提问。如何设计有效提问呢?

1.揭示矛盾,引起思索

揭示矛盾,形成一种认知冲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种矛盾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文本本身的“矛盾”,这种“矛盾”大多是作者有意安排的妙笔。如《维生素C的故事》一课中描写了哥伦布的船队终于胜利返航了,但他的心情却越来越沉重。我们就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胜利返航应该是高兴的,为什么哥伦布的心情却越来越沉重?”学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感悟到哥伦布是以为将会看到船员们的尸骨,心里非常难受,正是这些船员的舍身精神,让哥伦布他们完成了探险的任务。另一类是阅读文本与已有知识、生活经验的矛盾。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讲到小女孩抽出了一根火柴:“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教师通过提问揭示了文本和生活经验之间的矛盾:“一根火柴发出的光和热,真有那么温暖那么明亮吗?小女孩为什么有这种感觉?”这样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思索,深入思考文本所蕴含的深意。

2.由浅入深,连贯追问

对于课文的关键处要抓住不放,提出一组互相关联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认识由表面逐步进入深层。如《月光曲》一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盲姑娘最后一句话的真实含义,教师提出一组问题:(1)盲姑娘刚才的话是“随便说说”的吗?(2)如果出自内心,不是随便说说的,为什么要说自己是“随便说说”的呢?(3)从中可以看出盲姑娘是怎样一个人?(4)听了盲姑娘的话,贝多芬会怎样想?这组问题由浅入深,通过连贯追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发展思维。

3.整合精简,直入重点

课堂教学既要力求透彻,又要讲究效率。能提一个问题解决的就不提两个问题,能直入主题的就不要绕弯子。如《诚实与信任》一课的第一段中,如果顺向提问,可以问:当时环境怎么样?小红车有没有违章?“我”有没有错误?“我”是怎么做的?……要问好多问题。如果创设一个情境,将这些问题精简整合成一个问题:假如你是交警你将如何判定这起交通事故的责任?学生非常有兴趣地进入这个角色,从文本中找出各自判责的理由,判定有理有据。此时再追问:作为一名交警,你觉得“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通过讨论,感受到“我”的诚实和对他人的信任。这样课堂由一个整合的问题直入重点,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阅读文本,深入文本,这样的问题是高效而智慧的。

4.搭桥铺路,化难为易

有些问题难度较大,教师要准备一些铺垫性问题,帮助学生实现思路的“接通”。如《爱如茉莉》一课的教学难点就是:“那株茉莉花如此平淡无奇,为什么妈妈说真爱就像茉莉?”这是本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搭桥铺路,帮助学生化难为易:“茉莉有什么样的特点?”“爸爸和妈妈之间的爱表现在哪些地方?”“这些事情和茉莉有什么相同之处呢?”教师通过这样的搭桥铺路,帮助学生从困境走向开阔的境界,帮助学生多角度、立体化地思考问题。铺垫性问题要力求引而不发、启而不露,教师只是搭桥,而要学生自己去走完思考的路径。通过思考回答,促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的提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有效的真问题引领学生走进广阔的文本天地,在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对话中不断地思考实践,提升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宋庆龄樟树文本
香樟树
宋庆龄
养女眼中的宋庆龄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香樟树,樟树香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樟树扦插繁殖研究进展
困扰宋庆龄一生的疾病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辛亥革命后的宋庆龄与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