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琦
浅谈谢晋电影的时代性
□张琦
摘要:谢晋在新中国成立之际涉足电影界,从事导演的工作,在超过五十年的创作生涯里,创作出多部经典电影,成为“中国观众最多的导演”。政治主流意识形态的体现是其在中国电影史上赫赫留名的一个原因。本文将从谢晋电影整体创作的时代性特点入手,并结合其作品进行解构,剖析谢晋电影在中国电影史留下深刻影响的时代性因素。
关键词:谢晋;电影;时代性;政治意识
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以一种全新的政治意识形态建立新的国家政权体制,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逐渐将国家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进行铺展与渗透。电影作为反映社会现状和时代特征强有力的媒体手段,伴随着社会的每一个阶段,以其特有的方式不断作出响应。谢晋在新中国成立之际涉足电影界,以25岁第一部助理导演的电影《哑妻》作为起步点,至77岁拍摄最后一部电影《女足九号》,这期间有不少作品在国内外都产生极大回响,并频频获奖,并成为新中国首屈一指的大师级电影艺术家。谢晋在中国电影行业耕耘了半个世纪,对中国电影史尤其是新中国以来的电影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谢晋1923年出生于浙江上虞的书香门第,自小就对戏剧有浓厚的兴趣,高中毕业后不顾家人的反对,义无反顾地报考四川江安国立剧专话剧科,师从曹禺、洪深、焦菊隐等名家,1948年任电影《哑妻》助理导演,从此开始了他逾半个世纪的电影导演工作,成为“中国观众最多的导演”。
谢晋曾说过:“一个比较重大的作品,总归是要跟国家的命运、时代特征、人民关心的东西联系在一起的。”新中国成立半个世纪以来,社会政治风云变幻,谢晋一直紧扣着国家形势和时代特征进行创作,并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思考,将自身对国家、社会及时代的思考展现在电影作品里,因而其作品主题往往是对民族历史的反思、国家政治前途的关注以及时代变迁的刻画。20世纪60年代带有浓厚文革时期特色的《红色娘子军》,70年代反映文革时期医疗改革的《春苗》,80年代对极左路线进行批判的《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90年代纪念香港回归一周年的献礼片《鸦片战争》……①谢晋的电影作品完整地勾勒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民族历史进程,有着浓厚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及鲜明的政治倾向性,注重用作品演绎权威的历史话语。
(一)隐性的反文化
学界普遍认为,在电影的创作中必须存在二元化的主题冲突,如警匪片中的“守法与违法”、科幻片中的“已知与未知”、爱情片中的“爱与不爱”等,究其根本在于与时代的“文化与反文化”的二元性展现。在谢晋的电影作品中,电影主题大多是以主流政治意识为主,如20世纪50年代的《女篮五号》,以“爱情与纪律”为二元化的矛盾冲突点,而在当时的主流文化里,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纪律是代表集体的意识形态,而爱情是个人的情感,电影服从于社会的价值体系,女主角林小洁最后意识到纪律的重要性,在二元化的主题冲突中,个体服从于集体,反文化处于隐性状态。而当时的好莱坞电影往往是将反文化置于显性,同样是个体与集体利益有所冲突的时候,大多以个体的力量冲破集体的约束,以反文化的胜利为结尾。这种二元化矛盾冲突处理方式的不一致,深刻体现出当时的中国与外国的意识形态的差异。②
(二)人物的典型刻画
正义战胜邪恶、大团圆结局几乎是电影情节的构造公式,在谢晋的电影里,同样将这种公式套用于情节的发展中,但有所不同的是,谢晋对人物的刻画也有其独有的固定模式。谢晋电影里的角色通常有三种典型类型,一种是代表正义的共产党人,一种是代表恶势力的反动派,另一种则是广大人民群众。③在谢晋不同的影片中,这三种类型的典型人物都有相似性的存在,如竺春花、吴琼花等人民群众是质朴、勇敢的,且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像洪常青、肖旅长等共产党人的形象则是典型的“高大全”,既有俊朗魁梧的外形,又有远大的理想,在性格和品行上几乎没有缺点;而代表反动派的反面人物,如南霸天,则是丑恶的嘴脸,没有一点儿善良的品质。这种人物的典型形象刻画有着鲜明的政治意识形态特征,与党和国家在建国以来所提出的口号、纲要相紧扣,是国家主流价值观在谢晋电影中的典型体现。
(三)个人意识的体现
谢晋坚持电影创作五十多年,电影作品的产出一直没有中断,而在这连续的的电影创作历程中,谢晋个人对国家、社会和时代的思考在他每个时期的电影作品中都有非常鲜明的体现。如在文化大革命之前,谢晋一直在摸索着如何迎合主流意识的需要而创作,如《女篮五号》《舞台姐妹》;在文化大革命中则能代表主流政治意识而创作出典型的电影作品,如《红色娘子军》;文化大革命过后,谢晋从电影作品中开始反思过去,对传统的政治意识开始产生质疑和批判,如《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到了80年代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相互碰撞的时期,谢晋在两方的思想路线中迷惘,一反其“政治天职”的创作思想,在作品中疏离主流政治,创作出《最后的贵族》《老人与狗》等虚化政治与历史背景的作品;当进入90年代,中国社会平稳发展,谢晋在电影中再度回应热点政治话题,重新回到与政治互动的创作轨迹上来,作品有《鸦片战争》和《女足9号》。
谢晋的电影作品从主题的表达、人物的塑造以及情节的刻画上都带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浓重的主流意识痕迹,这让谢晋的电影带有十分鲜明的时代性,这同时也是谢晋对中国电影产生巨大影响的原因之一。上文从谢晋电影的整体风格分析其时代性的特点,以下将以谢晋的《芙蓉镇》为例,从作品中解构谢晋电影的时代性。
(一)人物及环境的设置
在电影的开头,来到芙蓉镇卖米卖豆腐的胡玉音就被国营商店经理李国香查营业执照,胡玉音说了一句:“我就知道,你们欺负我是外来的。”其后人物之间的相互碰撞、矛盾的产生和激化都围绕本地的和外来的之间的关系进行。而回顾当时的时代背景,《芙蓉镇》改编自古华发表于1981年的同名小说,电影于1986年拍摄。在20世纪80年代,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走上改革开放的新道路。外来者所代表的是新的政治秩序,与当时时代形势相结合,是以外来者的新身份打破固有旧的不平等的传统秩序。④
随着情节的展开,胡玉音遭到李国香的逼害和打压,电影中所拍摄的环境也随着胡玉音的遭遇而选择灰蒙蒙的清晨以及悲凉的黑夜作为衬托,渲染胡玉音的悲惨及绝望,同时也以这种气氛表达对传统秩序下的这段沉重历史的无声控诉。
(二)语言及情节的设置
《芙蓉镇》通过大量“打击新富农胡玉音”“右倾分子黎满庚必须悬崖勒马”“假左派、破鞋李国香”等富有时代特征的口号语言,以及虚实相切、重合的镜头,将历史重现眼前,强化对过往历史的表达,将导演对历史的思考传达到观众中去。
在情节上,在胡玉音和李国香的斗争里,一方面,胡玉音遭受不幸以后仍在动荡中不屈不挠地坚持,与秦书田的爱情给黯淡的生活带来了希望;另一方面,李国香也和“土改根子”王秋赦开始了一段苟且的关系,让李国香的反派形象更显得浅薄和粗鄙。在结局中,胡玉音的“胡记米豆腐”重新开张,王秋赦则疯疯癫癫无力地叫着:“运动了……”谢晋将电影作为对一个时代描述和思考的工具,通过两种有着明显区别的人物情节铺展和结局设置,在戏剧性的叙事中表露出他对历史的反思。
谢晋作为中国电影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艺术家,其成就在于在每一部电影作品中。他通过时代性的表达,反映了自己对国家、政治、历史的思考,将时代刻画在电影中,以电影的手法对时代进行了独有的解构。
注释:
①徐媚,汪开庆.重审“谢晋模式”:谢晋电影的时代精神[J].长城,2012(2):181-182.
②陈犀禾,黄望莉.最后一个大师——论谢晋电影的政治意识、女性形象和叙事风格[J].当代电影,2014(1):21-22.
③佘爱春,陆楚琼.再论谢晋电影的政治化倾向——以影片《芙蓉镇》为中心考察[J].理论月刊,2009(8):113-114.
④吴荣生,钱春莲.现实精神与戏剧表征的融合——论谢晋电影的艺术品格[J].现代传播,2009(3):66-67.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