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苗苗
情境创设,你让孩子走进去了吗?
田苗苗
一次去聆听一位青年教师的语文课,讲的是《普罗米修斯》。在进行“没有火”这一环节时,老师力在创设情境将文本语言形象化、动态化、情感化。
师:“很久很久以前,地面上没有火,人们只好吃生的东西,在无边的黑暗中度过一个又一个长夜。”同学们,想象一下,没有火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有些沉默,可能问题有些突然,一下子思维没有转换过来。)
师:那同学们想一想,你遇到过停电的情况吗?
生:有一次我写数学作业正为一道题为难的时候,停电了。
师:那你是什么感受?
生:突然有些不适应,有点盲人的感觉,拿东西都不方便。
生:我有一次正和朋友在家玩,突然停电了。
师:那你的感受呢?
生:最后我们俩找到了过生日时剩下的蜡烛,点起来,顿时觉得好温馨啊!
(老师一见学生的回答有点不着调,慌忙打断学生的话。)
师:总之没有电,我们就会感觉到不方便。可文中的人们连火也没有,那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啊!“人们只好吃生的东西”,人们会吃哪些生的东西呢?
由于前面学生没有进入情境,后面的回答浮于流水,说说笑笑,走了过场,在此就不一一呈现。
上面的案例展示中教师的一番用心为何落下如此效果?暂且抛开教学机智,单是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就很值得反思。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借助联想和想象,旨在让干瘪的语言符号化为鲜活的画面,让孩子走进作者的生活,文本的世界。应该说这位青年教师具有较强的新课改意识。她意在凭借文本语言,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经历相关的生活,唤醒学生的相似经历,想以学生曾经有过的生活情境诱发真切情感,让学生凭借类似情境,再次进入文本,以己度人,感受其情。只可惜她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创设情境的有效性。
实际上,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非常清晰:创设情境让学生回到那个久远的年代,从而体验到没有火,人们生活在黑暗中是怎样的恐惧与不安,是如何的不便与痛苦,与后面“有火”的画面进行对比研读,从而更好地体现普罗米修斯取火种的必要性。且看名师王菘舟老师有关这一部分的解读:
师:孩子们,让我们注视第一个画面,想象一下,没有火,对于人类意味着什么?我们看,没有火,人们只好吃生的东西;今天吃,明天吃,今年吃(声音提高),明年还是吃(声音降低),天天如此,年年如此,看看你面前出现怎么样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
生1:我仿佛看到了人们吃这些生的东西,非常难受,吃不下去,但是不吃不行,因为人们会饿肚子的。
师:好,你又看到了什么?
生2:我看到人类拿来打回来的食物,清洗干净后,直接放到嘴里吃。人们很难受,人们喝生的水,吃生的食物,就会得病。得病后没有药,就会死亡。
师:这样的生活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茹毛饮血。
师:我们继续看,没有火,人们只好在无边的黑暗中度过一个又一个长夜……你想象一下,太阳下山了,黑暗笼罩着大地。这时候,人们看不见什么?
生3:人们看不见猛兽,还有看不见和别的人在什么地方,容易碰撞到对方。
师:还看不见什么?
生3:还看不见打猎的动物。
师:还看不见什么?
生4:还看不见前面有个大悬崖或者什么东西。
师:好,甚至连自己都看不见,人们就只剩下这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这个时候,人们的外面,林子的外面,传来豺狼的吼叫,传来虎豹的长啸。你的心会感到什么?你会感到……(说到后面,师请学生发言)
生5:我会感到害怕,心都怦怦跳。
师:你会感到……
生6:我会感到害怕,万一有个猛兽把我吃了怎么办?
师:你会感到……
生7:我会感到很不安。
师:是啊,把这种害怕,把这种恐惧,把这种不安带进去,我们再来读一读第一个画面……
由此自然导入第二部分“有火”画面的阅读。不难看出,在王崧舟老师的课堂上,这种别具匠心、引人入胜、诱发真切情感的情境创设,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开启心扉,兴味至浓。学生们在一个个逼真的情境创设中,一步步地跟随着王老师走进了那个终日黑暗、茹毛饮血的久远时代,在最短的时间内跨越了时空,更深刻地进入了文本,想象飞扬,情感激发,达到了教学目标之所在。真乃是身在课堂,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是由一个个静态的语言符号组成的,它们如同一个个沉睡的生命体,等待着读者去激发、去唤醒。如何有效地触摸到语言文字的温度?通过创设情境走进语言文字后面的立体世界,就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教学策略。
怎样有效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文本深处呢?笔者有几点心得——
首先,教师要注意以情激情。
一节课学生学习情绪的高涨与否,是与教师的情绪息息相关的。所以教师要将自己的“情”调整到最佳状态。所谓最佳,不但指教师上课的状态精神饱满,目光有神,语言准确优美,富有感染力,更是指教师对于文本情感的准确把握。《山中访友》是李汉荣先生的一篇散文,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教师如果“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和学生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地“走进山林”,一起探访山中的“朋友”,时而古桥流水,时而鸟声鸣啭,时而雷雨交加,时而月白风清,我们就会强烈地感受到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浪漫的激情和意境。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激发和把握非常重要。而《怀念母亲》是季羡林老先生以回忆的方式写了对两位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这一篇课文的解读,教师在课堂上就要将那“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的凄凉揉进声声文字中,更要在情境中和孩子们一起“怅望灰天,在泪光中幻出母亲的面影”,体会那种抱“终天之恨”的“思潮起伏,寝食难安”。以情激情,就是要教师在不同的文本中准确把舵,以教师的感情流露调整学生的感知温度,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吕叔湘先生曾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把课教活了。”这一个“活”字,不单单体现备课之活,更是情感之活。
其次,创设情境还要注意找好文本的“节点”。
有的课文导语部分就是非常好的情境创设点。借助于文本的优势,教学伊始就可以奠定整堂课的基调,使学生在或激昂或幽默或淡雅或愉悦的气氛中学习。例如王崧舟老师在执教《枫桥夜泊》时,就以陈小奇《涛声依旧》的歌词进行情境品读,学生读出“无眠”的韵味之后,又通过创设张继、王士祯的诗句情境,无形中进入本文教学的题眼“无眠之境”。对于这样一些意境深远的文字,情境创设就起到了非常好的拉近、悟情、赏析之作用。有的文本课尾之处也可以做到“意犹未尽”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再回首”整节课的学习,加深对文本整体的领悟,最终给予孩子们一个情感的课堂、一个对话的课堂、一个开放的课堂、一个感悟的课堂。例如《威尼斯的小艇》,最后一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巧设问题进行情境创设,实现所学所得的进一步整合和升华:“假如你是作者,真的到了威尼斯,真的坐上了威尼斯的小艇,你看到了那里的人们,那里的月光,那里的一切,你最想把哪个地方拍下来,给你的亲人进行介绍?”教师同时配以一些拓展资料,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理解文本、运用文本、表达文本、丰富文本,把语文课上到学生心里去。总之,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情境创设点,有的可能适宜于重点段落处,有的可能是在课文难点段落处,还有的可能把含义深刻的关键词句、课文的细节处或空白处作为情境创设的节点。无论怎样取舍,教师都要充分解读、恰当选择、准确定位,将情境创设得合适、到位、有效。
还有一点,那就是情境创设的形式也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有些情境是由问题引起的,那就可以根据学生好奇好问的特点,设置新颖、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之更好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还有些课文与音乐有关,这时就可以创设音乐情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品读力度。例如教学《二泉映月》时,就可以让学生用心倾听这首名曲,在学生谈完自我感受之后,教师插入阿炳的背景资料,二次聆听,看看与课文实现了哪些情感、内容上的共鸣,由此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感和兴趣感走进课文、激活语言思维。此外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画面情境、联系学情创设表演情境、巧设悬念设置质疑情境、联系生活拓展情境等。总之,各种情境方式的选择,只要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学生能够在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充分地与老师、文本对话,就能够优化语文课堂,为达成教学目标发挥最大作用。
责任编辑黄佳锐
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情境创设就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和改造,把学习活动变成学生的精神需要。所以根据文本语言创设有效的情境,使师生、生生能够赏读语段,倾心对话,从字里行间获得更为深层次的理解和体悟,并内化为真挚的情感,激情的朗读,流畅的表达,丰厚的素养,学生们就能在知识中适意安居,在精神中自由徜徉,在生命中享受成长。
(作者单位:山东威海市塔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