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中词语误解误用现象的类型、原因及后果

2016-04-12 01:47
关键词:洪荒词语汉语

张 巍

(上海师范大学 对外汉语学院,上海 200234)

由于社会的发展历史变迁以及词义的引申发展,不同的人对某些特定词语的理解和使用或多或少会存在偏差,这就是词语的误解及误用。这种误解和误用在汉语史的不同历史时期都能看到,如联绵词“狼狈”唐代已被误解为两种动物(段成式《酉阳杂俎》),到了清代则进一步因误解而出现成语“狼狈为奸”,并一直沿用至今。对于汉语词语的误解和误用,目前学界的看法并不一致。黄金贵、唐莉莉(2011)举例说明了《辞源》等辞书对古代训诂语的误解误释;[1](P53)朱城(2015)也从准确性的角度列举大型工具书《汉语大字典》中因误解古注疏而产生的释义不确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2](P544)朱庆之(2010)则对“误用”和汉语词汇演变的关系加以探讨,认为误用也会产生新义。[3](P1)汪维辉、顾军(2012)同样认为词语因误解误用而形成新义,指出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陌生化,并将这种词汇现象称为词的“误解误用义”。[4](P1)顾军(2013)还选取了三个词语讨论其在近代汉语中形成的“误解误用义”。[5](P56)李运富(2013)专门针对成语的误解误用,分别从词义引申和同形异构两个范畴加以解释,认为这种新词、新义、新用法符合词汇发展演变的规律,具有不可扼杀的生命力。[6](P1)

词语的误解和误用现象近年来出现了增长的趋势,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主要探讨现代汉语中词语(包括成语)误解误用的类别,分析其规律和深层原因及影响,并讨论当前词语的误解误用是否产生新义。本文例句主要来源于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国学备要以及人民网、新浪网等网站检索到的新闻报道、博客、微博等。为了便于行文和节省篇幅,所引现当代例句,除非特别说明之外,一般不标具体出处。

一、误解误用的种类

1.拆分联绵词——望文生义

一种情况是沿袭前人的误解和误用。对联绵词的拆解,汉代已较为常见,刘熙的《释名》在词源学上的成就众所周知,在探索词源的方法和途径上对后来者启发很大,然其局限性也是有目共睹的,如对于联绵词的拆解随处可见。例如:“匍匐,小儿时也,匍犹捕也;藉索可执取之言也;匐,伏也,伏地行也 。”又如:“枇杷,本出于胡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 。”再如“墙”的解释:“又谓之囹圄,囹,领也,圄,御也,领录囚徒禁御之也 。”将联绵词拆骈为单进行解释,把探求复合双音词词源的方法移植于性质不同的联绵词词源研究,对联绵词进行结构上的分析是错误的,且产生了不良影响。当然,《释名》的缺点和不足是时代的局限造成的,但若时至今日仍犯同样的错误,就很不应该了。然而,对于前人误解的沿袭,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少见,如“犹豫、望洋”等。

《颜氏家训》对“犹豫”的解释见于《书证》篇:“《尸子》曰:‘五尺犬为犹。’《说文》云:‘陇西谓犬子为犹。’吾以为人将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如此返往,至于终日,斯乃豫之所以为未定也,故称犹豫。或以《尔雅》曰:‘犹如麂,善登木。’犹,兽名也,既闻人声,乃豫缘木,如此上下,故称犹豫。”这种误解延续到唐代,唐人孔颖达注:“犹,玃属。豫,象属。此二兽皆进退多疑,人多疑惑者似之,故谓之犹豫。”颜师古又说:“犹,兽名,善登木,此兽性多疑,常居山中,忽闻有声,即恐有人且来害之,每豫上树,久之无人然后敢下,须臾有上,如此非一,故不决者称犹豫焉。” 到了现在,人们还常说“犹犹豫豫”“犹什么豫”,甚至“犹而不豫”。

(1)他在窗口伸着脖子犹犹豫豫地打量了我老半天。

(2)我说她:嘿,犹什么豫啊!我要是她早买回家。

(3)犹而不豫,豫而不决,要纠结。

“望洋”一词出自《庄子·秋水》:“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意思是“(这时候),河神才掉过他的脸面来,对着海神仰天长叹”。其中的“望洋”是叠韵联绵词,晋时郭象注文指出“望洋”又作“盳洋”,“仰视貌”。后来也写作“望阳”“茫洋”“芒洋”“亡洋”,均仰望的意思。成语“望洋兴叹”本此,并非望着大洋兴叹的意思。然宋代已见误而拆解,林希逸撰《庄子口义》卷六解释“洋,海中也;若,海神名也”。元代继续沿袭,阴时夫撰《韵府群玉》卷六注解“望洋”曰:“河伯至北海,向若而叹。望,一音忙,仰视貌;洋,澜也。”今人因循误会并推而广之,例如:

(4)我们尝试想到小组会里面去堵他,但是就眼睁睁地看着我们内地同行们就进去了,说我们不符合规定,所以我们只能在外面望门兴叹。

(5)众多苹果手游用户只能望辅助而兴叹。

(6)你是否还在为雇佣一个本地主持人的高价望而兴叹?

还有“望天兴叹、望海兴叹、望河兴叹、望景兴叹、望房兴叹、望车兴叹、望股兴叹、望题兴叹、望图兴叹、望之兴叹、望渠兴叹、望鱼兴叹、望蟹兴叹”等,形成一系列的“望X兴叹”,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其中的X以单音节体词为主构成常见四字成语格式,也有多字如“望价格而兴叹”“望大学门兴叹”;偶见谓词性成分,如例(5)。它们表达赞叹、羡慕、遗憾或无奈等丰富感情。已有学者(如白晓红 1989[7]、赵付美 2013[8])对这种能产性结构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

“落魄”表示邋遢不羁、潦倒失意,因其为联绵词,汉语史上有不同的书写形式。明方以智《通雅》卷六:“落魄一作落泊、洛度、落度、乐托、拓落、托落。”“落魄”与“邋遢”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意义的分化上,前者语义重心指向内心,而后者语义重心在于外形。这两个词具有音近义通的同源关系,都是形容词。[9](P117)不过把“落魄”误解为动宾式复合词的大有人在:

(7)送给那些,失了足,落了魄,伤了心,失了恋的朋友。

(8)而是丢了魂,落了魄,伤了筋,动了骨,伤了元气,没了神气。

不仅是普通大众,甚至是以严谨著称的《人民日报》报系旗下网站亦概莫能外地多次出现误用,如例(8)引自人民网2009年8月3日的文章《莫让玄武湖“丢魂”“失魄”》。

另一种情况是今人顾名思义。近年来拆分联绵词的现象呈上升趋势,还有诸如“慷慨——慷他人之慨”“伶俐——伶牙俐齿”“滑稽——滑天下之大稽”“幽默——幽了他一默”等。这种拆分是否合法,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首先,对于联绵词的分解是有限的,并非所有的都能拆分;其次,可拆分的要看其群众基础,能否被大众接受;最后要看其使用频率。有的在近代汉语特别是元明时期基本定型且使用频率较高的用法,比如“伶牙俐齿”“失魂落魄”等已被收录在《汉语大词典》以及《成语词典》等当代常用工具书中,而且分开后的两个音节相互呼应,意义上仍具有整体性。

2.仿动宾式

“仿动宾式”,顾名思义,就是模仿动宾结构,将本来不是动宾式的词语理解并用作动宾式。这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单纯词,包括联绵词及外来词;二是离合词;三是其他结构合成词。

“滑稽”,指能言善辩,言辞流利。《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者,齐之赘壻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唐代已见将“滑稽”分开解释者,最有名的是司马贞对《史记》的索隐:“按:滑,乱也;稽,同也。言辨捷之人,言非若是,说是若非,言能乱异同也。”联绵词“滑稽”在现代汉语中作为一个整体,形容言语、动作行为引人发笑。但“滑X之大稽”的说法并不少见:

(9)背离了艺术创作的规律,其结果准是不伦不类,只能是“滑”艺术之大“稽”。

(10)挂出“中国收费”的牌子本是滑天下之大稽,因为中国并没有专门以收费为己任的部门。

“幽默”,在古代汉语中是并列结构,有两个常用义项:一是沉寂无声,如《楚辞·九章·怀沙》:“眴兮杳杳,孔静幽默。”二是昏暗,如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唐朝上》:“张孝师为骠骑尉,尤善画地狱,气候幽默。”现代汉语的“幽默”可谓“借形外来词”,音义上与英语humor对应,但词形为汉语固有。仿动宾用法如:

(11)有志于幽默且又有着良好的幽默素质的女性,皆可以潇洒地幽它一默。

(12)华老寥寥数语,不但幽了一默,而且又漫出一画。

再如联绵词“慷慨”,可以说“大慷其慨”“慷国家之慨”“慷公家之慨”“慷集体之慨”“慷百姓血汗之慨”“慷他人之慨”等,不一而足。

“考试”,现代汉语中是离合词,可以说“考一次试”,“考什么试”,“上好课,考好试”等。从结构上来看,“考试”是联合式,“试”本动词,有检验、检试义。《书·舜典》:“敷奏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同样,离合词“洗澡”,也是联合式。“澡”,《说文》言“洒手”,词义引申扩大,可以洗身体其他部位乃至全身。如《礼记·儒行》:“儒有澡身而浴德。”现在“洗澡”还可以说“洗个澡”“洗个热水澡”等。受此影响,并非离合词的联合式合成词“沐浴”也有说“沐个浴”的。如:

(13)给爱驹洗个澡,晚上自己也沐个浴,看实际裸重多少?

其他结构中仍以联合式居多。“感冒”,近代汉语中作为动词表感受,作为名词指疾病。从结构上看,“感冒”是联合式。“感”是感染,感受疾病。“冒”多指蒙住。《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下〉》:“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集注引程知曰:“冒者,神识不清,如有物为之冒蒙也。”意思是感冒之后,头脑昏沉、神志不清,有如被蒙住一般。也有人主张,“冒”是冒犯或者冒出。此备一说。现也说“感了冒”。

联合式动词“采访”本指探采寻访。晋时干宝《〈搜神记〉序》曰:“若使采访近世之事,苟有虚错,愿与先贤前儒分其讥谤。”现指采集素材,调查访问。如:

(14)哪天有空?我带你下乡看风景,顺便采个访。

常见的还有“旅游——旅旅游、旅个游、旅什么游”“奇怪——奇什么怪、奇了怪了”“迟到——迟了到”等。联合式之外的其他结构还有“废话(偏正)——废什么话”“演出(述补)——演完出、演一场出”等。例如:

(15)演一场出,挣一场钱,能不高兴吗?

(16)演完出,我要带着小妞儿回家过年。

3.对古语词包括成语的误解误用

如“窝心”当前可以算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两岸的同形词,指受到委屈、侮辱或诬蔑,不能表白或发泄而心中苦闷(见《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就现有的语料来看,“窝心”已见于清代文献,沿用至今。例如:

(17)邓九公满脸发烧,两眼含泪的道:“老弟,你不知道愚兄的窝心,我真对不住他么!”(《儿女英雄传》下)

(18)刘云是一语全无,身上的兵刃也叫黄三太给搜出去啦,心中这个窝心,要多么难受有多么难受。(《三侠剑》中)

(19)他窝心,他不但想把那身新衣扯碎,也想把自己从内到外放在清水里洗一回。

(20)张老汉一出车站就遇见了一件窝心事,在车站旁的一家小卖部里,骗子用80元的零钞兑换了他100元。

然而,与此相反,在中国台湾地区现在却解释为因某种原因而感到温暖、感动,心里产生的是愉快、舒服的感觉,大致与普通话中的“暖心、贴心、舒心”类似。如下面两例分别出自台湾词作家方文山的《亲爱的那不是爱情》和作家张小娴的《爱变成了水蒸气》。

(21)那温热的牛奶瓶在我手中握紧,有你在的地方我总感觉很窝心 。

(22)他做了令她感动的事,她会哭。他一句窝心的说话,就能让她淌泪。没有他在身边,她会哭。

受流行文化的影响,这种用法近年来波及香港地区乃至内地。如:

(23)最让我喜欢的桥段倒是朴仙女和老丁头的家长里短,配合着“围观天团”的调侃戏谑倒显出了几分人情的温暖窝心。

(24)他的体贴令她好窝心,可接下来听他说了后半段,令她哭笑不得。

事实上,中国台湾地区出版的最具权威性的《中文大辞典》对于“窝心”的解释也是“受侮辱或污蔑、饮恨于心而不能表白之谓也”。[10](P357)可见,这种误用是后起的,并于近年来开始盛行。

又如“望风披靡”,意思是草木随风倒伏,喻军无斗志,被敌对方强大的气势所压倒,常用作贬义。见《汉书·杜周传》:“天下莫不望风而靡,自尚书近臣皆结舌杜口,骨肉亲属莫不股栗。”也作“应风披靡”,如司马相如《上林赋》:“应风披靡,吐芳扬烈。”例如:

(25)我将会驱逐魔多的黑暗军团,全世界爱好自由与正义的人们将会望风披靡!

(26)恪尽职守,望风披靡。

由于成语的误用,难以看出说话者的意图。例(25)大概是想说人们顺应时势,云集响应。例(26)本来是某城市赞美穿越火线的消防战士巨幅宣传照下面的注解,而用了“望风披靡”之后,便不知所云了。

再如“洪荒之力”。先看“洪荒”,意指混沌、蒙昧的状态,借指远古时代,如“洪荒时代”“洪荒世界”(见《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南朝陈徐陵《在北齐与杨仆射书》曰:“凡自洪荒,终乎幽厉 。”再看所谓的“洪荒之力”,其实汉语史上并无此说。“洪荒”和“力”之间也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把两者附会糅合成“洪荒之力”是当下流行的玄幻类型作家“脑洞大开”想象出来的“天地初开之时足以毁灭世界的神力”,成为玄幻剧、玄幻小说中的常用词语;人气偶像主演的玄幻仙侠剧《花千骨》大热,令该词语为许多不看小说的人所知,并受到部分青少年受众的追捧。其实普通人与“洪荒”并无关系,更谈不上“洪荒之力”。2016年里约奥运会8月8日女子100米仰泳半决赛中,傅园慧以58秒95的成绩排名第三晋级决赛。赛后她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称没想到“这么快”,对自己的表现很满意:

(27)“你觉得今天的这个状态有所保留吗?”“没有保留!我已经……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了!”

傅园慧脱口而出的“洪荒之力”一时间被人们津津乐道,借助媒体及网络之力传遍天下。傅也因此被称为“洪荒少女”并一举成为“网红”。当然,大家都明白她所说的“洪荒之力”是指毫无保留地用尽所有力气。包括英国在内的不少国家和地区也在媒体上报道她的事迹以及其率性言辞。傅让更多不看小说、电视剧的人都知道了所谓的“洪荒之力”,使之一时之间成为当下热词而广为传播。例如:

(28)8月15日,财政部金融司司长孙晓霞在上海举办的第二届中国PPP融资论坛上表示,“我们将使出洪荒之力来推动PPP健康持续发展”。

(29)“你们知不知道,我今天开上海演唱会,连洪荒之力都用上了!洪荒之力,就是你们上海话‘拼了老命’知道吧,拼了老命!”

还有“七月流火”。出自《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孔颖达疏:“于七月之中,有西流者,是火之星也,知是将寒之渐。”这是说到了农历七月,大火星(心宿)位置逐渐西降下移,天气转凉了。“七月流火”多年来却常被误用来形容暑热似火,甚至指热情如火,至今不绝于各种媒体。此古语的本来含义已被通俗而异化。

汪维辉和顾军(2012)指出,一个词的某个意义一旦被语言社团所接受,它就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是一样的。对于在语言发展史上已经完成了词义变化、约定俗成的误解误用,只能尊重社会的选择,“将错就错”。[4](P6)这个观点笔者基本赞同。不过,将“七月流火”的这种用法作为误解误用而产生的新义,是值得商榷的。在一些重要的严肃场合,一旦发生这种误解误用,轻则有损斯文,重则闹笑话而被人诟病。比如:

(30)校长纪宝成今日(12日)在向新党主席郁慕明致欢迎词时表示:“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

该校长以“七月流火”指火一样的热情,一时在两岸传为笑谈,给其本人和学校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4.否定式的误用

比如“不尽人意”的说法是否合适?表达什么意思?先看两个例子:

(31)国家发改委已经对国内成品油价格进行了几次升降,但实际效果却不尽人意。

(32)和朋友一起看奥运会开幕式,虽然有些地方不尽人意,但总体感觉还是不错的。

例句中的“不尽人意”想表达的是不能完全符合心意。但“尽”并没有“符合”或“满足”的意思。成语“尽如人意”意思是完全符合人的心意,事与愿合。“尽”指“都,完全”。因此,“不尽人意”中并没有动词性成分,说话人是把“尽”当作述语,然而作为动词的“尽”表示“完”或“全部用出”,跟“人意”搭配在一起是不合适的。“尽如人意”的否定式是“不尽如人意”。例如:

(33)我们的工作有成绩、有起色,但也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要努力改进。

虽然“不尽人意”属于误解误用,但我们在北大CCL现代汉语语料库中仍检得317条,说明这种说法比较普遍,大家已经习焉不察了。

“难免不VP”中,“难免”是难以避免。“难免VP”就是不容易避免VP,即VP动作行为会发生;那么“难免不VP”当然就是VP这个动作行为不会发生了。请看例句:

(34)可以说是身在民中不识民,如此,工作难免不脱离实际,群众也就难免有意见了。

(35)人生总难免不遇到某种最尴尬、最狼狈、最无可奈何的境况。

例(34)到底“脱离实际”还是“不脱离实际”,用了“难免不”就容易误解;后面的“难免有意见”是清楚的,群众不免会有意见。这样看来,前面应该是 “脱离实际”了,换成“难免”就清楚了。例(35)同此。江蓝生(2008)指出,“难免不VP”最初也应该是不合乎逻辑的“病句”,只是由于句式简短,使用频率高,在使用过程中又发生了成分虚化,因而“习非成是”地合法化了。[11](P489)这种“习非成是”的否定式在美式口语以及美剧中也时有所闻。比如:“I don’t know nothing about computers.” 说话人用双重否定强调自己对电脑一无所知,并非“我不是对电脑一无所知”。这种说法在标准英语里是不被接受的,准确的表达应该是:“I don’t know anything about computers.”或者:“I know nothing about computers.”口语对双重否定不够敏感,人们习以为常。再如:“I didn’t do nothing.(我什么也没做。)”

5.临时仿制词

这是一种独特的构词方式,往往是更换现有词语中其中一个语素,将两个看似不易搭配的成分临时组合在一起,仿造出新的词语,表达某种特定的意义,以造成新奇的效果。黄伯荣、廖序东将类似的词汇现象归入辞格。[12](P258)

如“酸爽”。“爽”指的是顺服,畅快。“酸爽”是味觉和感觉的混合(仿“酸甜”“凉爽”)。这个词语被认为是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某食品广告捧红的。[13](P45)现用来形容味酸但爽口的食物,在人体“通感”的作用下,其用法有扩大化的趋势,可以形容感觉、感受或情绪。例如:

(36)陈皮拌黄瓜,酸爽可口。

(37)整套动作难度不大,30分钟的练习,带来30个小时的酸爽。

(38)国足输球也能这样酸爽,运气好或能惊天逆转。

又如“裸考、裸婚”。“裸”是露出,没有遮盖的意思。这两年出现的“裸考”主要指考前未复习;“裸婚”则是不买房、不买车、不买婚戒、不办婚礼、直接领证结婚的简单结婚方式。例如:

(39)我是去年裸考进的中直机关。

(40)用现在的话说,两人也是裸婚一族。

还有“蛋洗”。状中偏正式,即以蛋洗之。用鸡蛋来表示抗议,一大堆鸡蛋砸过去,蛋清蛋黄洒满一身,故称“蛋洗”(仿“水洗”)。例如:

(41)由民进党带领和煽动的民众在街头四处流窜,他们“蛋洗”传播车,向维安人员泼粪。

其他还有“迷妹”以及进一步仿制的“迷弟”“迷哥”“迷叔”等。本文为了体现这类词的“仿造”和“临时性”两个特点,均将其归入临时仿制词。

总之,词义的发展演变有其自身的规律,除了在语言的内因驱动下发生的词义引申之外,社会生活的发展变迁、新旧事物的交替以及这种误解误用,均属推动词义发展变化的外部力量。

二、误解和误用现象的原因和后果

本文所讨论的误解误用不同于修辞上的“飞白”或“拟误”,[14](P109)这种表达方式表面上违反了会话原则,实际产生了言外之意的语用效果。因误解而导致误用,首先是理解上出现了偏差。出现词语的误解和误用,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汉字表意体系文字的特点,容易让不少人因形求义、望文生义

如果碰巧字面理解似乎还具备一定的解释力时,这种可能性就大大增强。对联绵词的拆分理解和使用,就是一种望文生义,实际上并不明白词的确切含义,仅看中书写形式,从字面上牵强附会,从而对该词的使用也建立在不确切解释的基础之上。联绵词当因声求义,清代学者王念孙说:“大抵双声叠韵之字,其义即存乎声。求诸其声则得,求诸其文则惑矣。”(《广雅疏证》卷六)汉语联绵词是一声之转,两个音节联缀而成一个语素表示特定含义的双音单纯词,构成联绵词的两字是一个整体,只取它们的声音,而不能随意分开从字面上去拆解。

2.认知凸显:转喻机制在起作用

对于词语的认知,人们很容易关注词语的首字,往往第一个字其常用义项多多少少和整词意义相关(或看似相关)。比如“迟到”的“迟”,“演出”的“演”,“奇怪”的“奇”,“废话”的“废”,“感冒”的“感”,“考试”的“考”,甚至“滑稽”的“滑”(油滑)。以部分(首字)转喻整体(整词),以具体动作指代行为事件。拉考夫和约翰逊(Lakoff & Johnson,1980)指出,转喻是用突显、易感知、易记忆、易辨认的部分代替整体或其他部分。[15](P37)那么突显易感知的第一个字“迟”来指代“迟到”这一行为事件,用“考”指代“考试”这一行为事件,是很自然的;至于原本非动词的“废话”等,人们是把首字当作动词看待,有了动词中心语,然后模仿动宾结构,将动作后面的成分处理为动作行为支配或关涉的对象“宾语”,就不难理解了。在说出这些“仿动宾式”的时候,其实语义中心及重音均落在前面的首字。

3.对现有结构模式的类推、模仿

类推的前提双方具有某些相同的属性和特征,在此基础上推断出其他属性和特征具有相同性。比如由“裸体”“裸视”类推出“裸婚”“裸考”。否定式“不尽人意”的形成有两个可能:其一,“尽”可以有“尽情”“尽兴”“尽责”“尽力”等组合,据此类推出“尽人意”、进而否定式“不尽人意”的说法;其二,据成语“不近人情”直接类推出“不尽人意”。临时仿制词的形成主要通过模仿和类推。

4.受现有相关词语的干扰

“窝心”之所以成为当前误解误用较为多见的一个词,这跟“心窝”“暖心”等常用词的语义干扰是分不开的;同样,人们说“洗个澡”“沐个浴”的时候必然要受“洗个脚”“洗个手”“洗个脸”“梳个头”等述宾结构的影响。

5.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即时推广传播

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新媒体表现形式日趋多样化,其显著特点是交互性强,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一旦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人物(名人、明星等)对某词语误解和误用之后,更加剧了推广和传播速度。如参加奥运的体育明星傅园慧和近期在上海开演唱会的歌星田馥甄,对于“洪荒之力”的传播发挥了极大的推波助澜作用;“酸爽”一词能广为人知,恐怕也得益于明星的广告代言。

6.求新求异

成语的误解和误用须区分两种情况:一是有意活用的“陌生化效果”,或者是出于语用要求;另一种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明就里地误解误用,一旦被模仿传播,进而造成“集体无意识”地以讹传讹,这对于语言的规范化和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都是有损害的。

语言的约定俗成不能成为误解误用的托词和借口。毕竟不规范的语言现象不利于交际,不利于保持语言的纯洁性;而随意的错解误用,更容易造成语言使用上的误会和混乱。针对以上应分四种情况区别对待:第一种是具有较强大的生命力和接受度比如已经经过权威性的语言文字机构核查并收录进了工具书的,如“伶牙俐齿”“失魂落魄”等自不待言;第二种是正在接受大众的考验,具备了一定的群众基础,越来越多的人在使用和推广的,如“裸考”“裸婚”等;第三种情况是像“洪荒之力”“酸爽”等还需要时间的沉淀以及实践的检验,再来最终确定其去留问题;第四种情况是“迷妹”(表义含混)、“窝心”(两种相反倾向,易造成混淆误会)、“七月流火”(理解偏误)等,是要规范的对象。

另外,还要注意,第二种其实还包括虽然不合逻辑、不合语言规则,但使用频率很高的,如:仿动宾式结构、双重否定以及部分拆分联绵词如“犹什么豫”。从交际效果的角度看,双重否定以及部分拆分联绵词应该列入规范对象,可以减少交际双方的纠结,提高交际效率。至于仿动宾式结构,这应看作汉语动词内部表现出的一些离散性特点,值得进一步讨论。

词语的误解误用在其他语言中同样存在,可以说是语言的普遍特征之一。不能按字面理解的,如英语中的“proceed(前进)”和“procede(方法)”被混用(这种词语的误用类似于汉语中的“拟误”)。再如:

(42)Adlai Stevenson was called aneggheadby Richard Nixon during the 1952 U.S. presidential race.[16](P171)

句中的“egghead”在美国俚语中指有知识学问但古板的书呆子,若按字面来理解(秃顶/圆脸)就容易闹笑话。英语中专门有一个词语“Malapropism”(飞白辞格),通俗点说就是“荒唐的用词不当”,来自英国戏剧家里查·布林斯利·谢里丹(Richard Brinsley Sheridan)1775年的喜剧《情敌》(TheRivals)中的女主角马拉普洛太太(Mrs. Malaprop)。[17]此人才疏学浅却偏偏喜爱华丽辞藻,可惜往往一知半解、音形混淆、弄巧成拙,令人忍俊不禁。例如:

(43)I have since laid Sir Anthony’s preposition before her.

句中“preposition”(介词)当为“proposition”(建议)。后来人们普遍地把用词不当称作“马拉普洛风格”,并为此专门造词“Malapropism”。

日语中也存在类似的误用现象。例如名词“メモ”(笔记),日本人往往直接在该名词后面加一个动词的词尾“る”,把它变成动词来使用,即“メモる”。目前这种用法比较普遍,但并不合乎语法规范,因为显然“メモをする”更为标准。再如,表示可能的“られる”,很多人觉得说起来麻烦,直接把“ら”去掉变成“れる”,而这种省略已经被日本学术界所承认。这是在简约化和省力原则的作用下,人们说话时为了轻松省力,在不影响交流、不违背听感清晰原则的基础上做出的省减。

可见,误解误用现象是普遍存在于不同语言中的,自觉的误用(明知故“误”)主要是出于表达的需要,希望达到某种特殊的语用效果。而不自觉的误用原因是多样的。或者是音近或形近误用,或者是使用者对于词语的一知半解和不求甚解等。其遵循的途径一般是:个人的误解误用——小众的认可传播——大众的接受(高频复现,习非成是)——约定俗成——最终辞书收录。

三、结语

本文讨论所涉及词语处理建议也适用于网络词语或新词新语。当然,新词语离不开网络的传播,或者本身就是网络流行词语。2008年流行的网络用语 “囧”成为表情符号,以其楷书外观貌似失意的表情,在网络上迅速流行,因字形而被赋予了悲伤、郁闷、尴尬、无奈等新意,于是“囧照”“囧途”“又囧又萌”等词语一时间大行其道。作为流行语的“囧”是网络语言对汉字的一种重新解读,是发挥了想象力的“以形索义”,但与其造字本义(像窗牖之形,明亮义)相距甚远。对于跟本义相左或者不合逻辑、违反语言规则的词汇现象,人们往往习惯用语言的社会约定俗成性来解释。我们必须承认,语言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存在一些成分的不规则变化;但这种不规则变化,从开始传播到普遍认同和使用并且“习非成是”,最终达到约定俗成而形成新的约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语言社团对不规范用法具有相当大的宽容度,词语的误解误用必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在人们的话语中,经历了语言的大浪淘沙,它们是去是留,语言的发展规律自会做出决定。词语出现新用法,其存在状态大体表现为三种趋势:一是短期流行之后归于沉寂消失;二是继续在特定语言社团或较小范围内(如网络社区、学生群体)使用,但并不稳定;三是广泛传播,被普遍接受且渐趋稳定。那些只能短时间活跃在网络上而缺少现实基础的词语,以及词语的不规范用法,最终必然会被淘汰。在相信汉语“自净能力”的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属于规范对象的如何处理?总之,正误并非绝对,传播效果才是试金石。本文认为,词语的误解误用现象不仅在网络上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传播,需加以关注(2005年迄今,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每年依据10亿字的大规模动态流通语料库,利用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统计词频,跟踪汉语语言生活热点,获取语言监测数据并进行深度分析[18](P1))。这种用法若出现在较为严肃、严谨、覆盖范围广的新闻媒体和报刊上,是其得到社会承认的强烈信号;而作为新用法收录于具备一定权威性的相关辞书,则是其产生的“误解误用义”取得合法地位的标志。具体来说,使用范围广、传播时间长、出现频率高是衡量的主要标准。真正得到大众的认可和接受,并经历了时间检验的“误解误用”词,才能在现代汉语词汇大家族中生存下来。

[1] 黄金贵,唐莉莉.辞书误解古代训诂语三例[J].古汉语研究,2011,(2):53-58.

[2] 朱城.从准确性看《汉语大字典》释义误用古注的问题[J].语言科学,2015,(5):544-551.

[3] 朱庆之.论“误用”在汉语历史演变中的作用——社会语言学理论与汉语史研究札记之一[A].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第 18 届年会 (IACL-18)[C].哈佛大学,2010.

[4] 汪维辉,顾军.论词的“误解误用义”[J].语言研究,2012,(3):1-8.

[5] 顾军.论近代汉语中几个词的“误解误用义”[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6):56-58.

[6] 李运富.从成语的“误解误用”看汉语词汇的发展[J].江苏大学学报,2013(3):1-8.

[7] 白晓红. 谈谈“望×兴叹”[J].语文学习,1989,(9):36-37.

[8] 赵付美.从模因论的角度分析“望×兴叹”[J].辽东学院学报,2013,(3):66-69.

[9] 张巍.派生构词音义的历时分析——以邋遢、落魄、垃圾及其同源词族为例[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11-118.

[10] 林尹,高明.中文大辞典(24)[Z],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90.

[11] 江蓝生.概念叠加与构式整合——肯定否定不对称的解释[J].中国语文,2008,(6):483-575.

[12]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3] 徐瑞.“酸爽“的味道是什么[J].咬文嚼字,2015,(9):45-47.

[14] 李应洪,覃先美.英语误用词的理解与翻译[J].外国语文, 2013,(3):108-111.

[15] 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16] Wentworth, H. & S. B. Flexner. Dictionary of American Slang[Z]. New York :Thomas Y. Crowell, 1960; 2nd supplemented, 1975.

[17]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third ed.)[Z].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18]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猜你喜欢
洪荒词语汉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学汉语
找词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洪荒之力”竟然不是最大的力
RIMORDIAL POWR
洪荒力
Primordial P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