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兆星
中国银行业改革方向
文‖王兆星
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建立覆盖非信贷和表外资产的资产分类、资本占用和风险拨备等制度,提升风险的度量与定价能力
2016年以来,中国银行业总体运行平稳。第一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03.8万亿元,同比增长13.4%,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继续得到有力支持。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4717亿元,同比增长6.3%,但增速放缓。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13.4%,拨备覆盖率175%,风险抵补能力仍然较强。但是,也要深刻认识到,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来自外部和内部的挑战。
首先,经济增长放缓和各项改革稳步推进,使银行业传统发展与盈利模式面临挑战。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实现,以市场化定价的存款替代品快速增加,银行体系资金成本上升,存贷利差收窄,盈利能力下降。
第一季度末,商业银行贷款同比增速已降至13.2%;商业银行净息差降至2.35%,已接近国际同行平均水平。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商业银行的风险逐步暴露,不良贷款持续攀升。
其次,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对银行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严峻挑战。2015年以来,全球汇率市场、股票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的波动进一步加剧,各类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不断上升,中国资本市场也出现较大波动。金融市场的波动将改变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与风险结构,影响客户的偿债能力。
而部分银行在寻求业务转型的过程中,倾向于追逐更多高风险、高收益业务,从而承担超出自身管理能力的风险。这些都对银行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此外,融资渠道多元化趋势进一步显现,使银行传统信贷业务面临挑战。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影子金融、理财、资管、私募、民间借贷等越来越活跃,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对银行优质客户的分流效应也不断显现,银行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正在下降,贷款占银行总资产的比例也在下降。
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银行的服务方式形成挑战。近年来,部分非金融企业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渠道进入信用中介、支付结算等传统银行业务领域,P2P贷款、网络借贷、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对银行业服务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银行监管标准日趋严格,对银行的风险与合规管理提出挑战。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监管当局对监管制度、标准及规则等都进行了重大改革,在资本、杠杆率、流动性等领域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标准,特别是对全球和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制定了更高、更严格的监管标准,构建了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相结合的新监管框架。作为扩大对外开放、融入国际社会的必然要求,中国也主动结合银行业现状,实施了更为严格的监管标准。
面对内外部各种挑战,银行业应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十三五”规划要求,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促转型。
首先,重新审视内外部经营环境,提升把握发展定位与发展战略的能力。银行业机构应结合自身禀赋条件,明确市场和业务定位,提高差异化竞争能力。大型银行可充分发挥多元化产品和渠道的优势,全面协调发展各类客户和各项业务,不断优化结构,向国际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中小型银行应充分发挥业务流程精简和决策灵活的优势,明确客户定位,走与自身经营特色、业务优势相匹配的专业化和特色化发展道路。
其次,积极推进业务模式和产品创新,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加快金融创新,是中国金融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银行业机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满足金融消费者需求和改善风险管理的现实需要。
但金融创新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加大金融风险。因此,银行业机构的金融创新应遵循“三个有利于”原则。
第一,要有利于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近年来的经济结构转型为银行业孕育了新的业务空间: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求银行探索投贷联动等契合创新创业企业生命周期特点的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居民消费升级催生多样化的消费性金融需求;“一带一路”建设对银行跨境业务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二,要有利于降低金融风险。金融创新意味着金融机构进入非传统的业务领域,容易带来新的风险。银行业机构要建立合理的风险定价模型,对业务和产品创新可能存在的基础资产质量风险、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进行全面评估,采取压力测试、风险对冲等方式防控风险。
第三,要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银行业机构的金融创新要坚持透明、简单和规范的原则,确保风险创造主体和承担主体的一致性,加强信息披露和投资者教育,不得向金融消费者转嫁风险、藏匿风险、延滞风险。
此外,加快完善公司治理体系,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在公司治理方面,银行机构要畅通党委与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层的沟通协调机制,重点提升科学、高效决策的能力。完善内部约束与激励机制,构建科学的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合理设定经营目标和考核指标,建立与长期风险责任相挂钩的绩效考核体系。
在风险治理方面,建立与银行规模、复杂程度和风险状况相匹配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和内控体系,推进表内外、境内外、本外币和母子公司的集团并表全面风险管理,确保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所面临的各类风险。
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建立覆盖非信贷和表外资产的资产分类、资本占用和风险拨备等制度,提升风险的度量与定价能力。在业务治理方面,根据不同业务的特点,分类实施分支机构制、条线事业部制、专营部门制、子公司制改革,推动管理模式、业务模式、服务模式和绩效考核模式的深度转型,提高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并加强不同类型业务之间的风险隔离。
主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服务客户需求的能力,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
一方面,加强大数据的采集和应用。对客户的交易信息、金融信息、物流信息、诚信情况等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依此精准营销、发现价格、防控风险、配置资源,实现复杂环境下的科学管理。
另一方面,增强融资产品的便利性。针对客户迅速增长的网络融资需求,设计开发出更多可以直接在线上办理、更贴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实现客户营销的精准化、业务审批的自动化以及风险控制的模型化。
此外,提升支付手段的及时性。按照“小额讲便利、大额讲安全”的原则,设计开发相关产品,满足客户日益增多的便利支付需求。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整体优化物理网点布局和加强电子渠道建设,打造新的网点业态体系,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金融服务体系。
(作者系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原文发表于《中国金融》)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上海分行
1992年8月28日,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并于1999年成为首家规范上市(股票交易代码:600000)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设在上海。良好的业绩、诚信的声誉,使浦发银行成为中国证券市场中备受关注的上市公司。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上海分行于2006年4月19日正式成立。目前下辖125家营业网点,数十家离行式自助银行,上百台散点式ATM、XDM机具,结合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浦发银行在全上海区域构筑了综合客户金融服务网络,为广大公司和个人客户提供全方位、高效率的现代化金融服务,为上海经济建设不断做出贡献。
地址:上海浦东南路588号 邮编:200120
电话:68887000 传真:68887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