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苏州园林曳拓展阅读要要要紫金庵罗汉堂

2016-04-12 00:36
初中生世界 2016年2期
关键词:释迦牟尼紫金罗汉

老 克

课堂延伸

★叶苏州园林曳拓展阅读要要要紫金庵罗汉堂

老克

紫金庵虽小,却是一座资深的古庵,有着1400年的历史。然而最让紫金庵声名远扬的就是那堂“精神超忽,呼之欲活”的泥塑罗汉像。这些罗汉塑像,相传是南宋浙江杭州民间塑手雷潮夫妇的作品,已有800余年的历史。

走进紫金庵的小院,我们发现院门和别的庵门不一样——没有正对大殿,而是在一侧。后来才发现,里面有一个“看门罗汉”,目光正对着这院门。

走进光线很暗的大殿,正面佛座上供奉三世佛,二弟子迦叶和阿难侍立于释迦牟尼佛两旁。正中的释迦牟尼佛像,眼睛微闭,眼睑下垂,无论你从哪个方位看,释迦牟尼的“慧眼”都在安详地看着你。尤其是两旁迦叶和阿难的服装,几乎像是布做的,那些飘带,那些衣褶,让人不敢相信这是泥塑。

不过,最经典的是两侧的十六罗汉塑像,不但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或冥想,或畅谈,或愁苦,或开怀,而且许多雕塑的细节非常精致,连衬衣、中衣、袈裟都层次清楚。那天,我们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罗汉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互动的,比如那个“降龙罗汉”两眼炯炯有神,顺着他的目光看过去,原来一条小龙盘在柱子上;比如旁边的“藐视罗汉”出于妒忌,目光是藐视的,内心却又是佩服的,因而脸上显示出复杂的表情。看到这些充满世态人情的泥塑,我们只能屏住呼吸,不敢大声说话,生怕惊扰了这些罗汉。

说真的,看到这些栩栩如生的罗汉,我突然对那对南宋的民间工匠雷潮夫妇,既肃然起敬,又十分好奇。这对杭州夫妇是怎么跑到苏州东山来的?他们究竟是怎样的生活状态?不过现存有关雷潮的资料特别少,因为只是民间工匠,也没有正史来记载他们。记得20世纪80年代,我见过一本叫《雷潮的故事》的连环画,讲雷潮是穷苦人家的孩子,从小替人家放羊,因为夜里老是丢羊,经常被主人打骂。后来,他就用泥巴做成“真人”,放在羊圈旁站岗,倒也能以假乱真,所以他是典型的自学成才。再后来,雷潮成为南宋非常知名的雕塑高手,传说杭州某寺庙的五百罗汉就是他的作品。

雷潮一生颠沛流离,有时连饭都吃不饱,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流浪艺术家,庆幸的是他遇到了自己的妻子——同样也是位雕塑高手。传说夫妻俩一直想找个清静的地方住下来。那年,他和妻子来到洞庭东山涧廊,看到这里群山环抱、苍松翠柏、鸟语花香,正是他们向往的桃花源。

当时紫金庵的当家法师道宏,久闻雷潮的大名,便热情款待雷潮夫妇。他有心要塑一堂罗汉,就慢慢和雷潮夫妇商量。雷潮夫妇提出不塑那种千人一面的大耳金身佛像,如果要塑,就塑玄奘译的《法住记》中的十六尊罗汉,这些罗汉要和凡人没有两样,要表现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可见,真正的艺术家,首先考虑的是艺术追求,而不是谋生的饭碗。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合作要彼此信赖。道宏法师明确表示,尊重艺术家的眼光和想法,只要雷潮夫妇说一声缺什么,他都可以去募化,动用一切力量来满足创作需求。

雷潮夫妇决定之后,就认真研究《法住记》,苦苦揣摩罗汉的形象,反复琢磨透了才动手,在制作过程中,也是不断探索和研究。据说,夫妇俩为了塑造这十六尊罗汉,整整用了十六年工夫。这也再次证明:不管哪个朝代,真正的艺术不一定是名家大腕的专利,那些民间匠人也能弄出好东西。只要有了“匠境”,人生追求就大不同,就会出现像雷潮夫妇所创作的这样的不朽作品。

(选自2015年第3期《东方》,本刊有删改)

鉴赏空间

叶圣陶的《苏州园林》语言精练,结构有序,突出了苏州园林的艺术追求:“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接着,分别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入手,写苏州园林设计的细致脱俗和匠心独运。《紫金庵罗汉堂》的匠心则表现在塑像的细节和神韵上,那些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文章在写作上有所侧重,没有对十六罗汉一一进行描写说明,而是追述雷潮夫妇的创作条件和背景,重在赞美雷潮夫妇作为普通匠人的不凡匠心。但无论是《苏州园林》还是《紫金庵罗汉堂》,都揭示了一个道理:艺术创作在于别具匠心。

咱读有所思暂

画家绘画,经常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以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请结合《苏州园林》和《紫金庵罗汉堂》,谈一谈这种手法在写作中运用的好处。(李青/设计)

猜你喜欢
释迦牟尼紫金罗汉
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Transference of Things Remote:Constraints and Creativity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Jin Ping Mei
顾绣罗汉朝观音图轴
2018年紫金矿业按权益保有资源储量
少林功夫拳(四)
紫金之王
释迦牟尼葬礼再考察——兼析传译者及解读者对涅槃经的重构
贪珠罗汉
李宏禹作品
紫金传媒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