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梅州市梅江区城北镇中心小学 张 玲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作文教学
文/梅州市梅江区城北镇中心小学张玲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一直被誉为语文科 “难点”的作文教学,因信息技术的介入,也悄然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作文是一个艰苦的创造过程,它需要在大量的生活感知及知识积累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选择、加工、想象、创造,最后着上鲜明的个性色彩用文字表达出来。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凭回忆和想象来完成习作,通常无从下笔,不知所措。久而久之,作文就成了 “难题”。
信息技术凭借其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用创设情境,开放课堂等方式将写作对象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物可观,有情可发,有话可说。如:写景物,景物可即时出现在眼前,任学生尽情欣赏;写物体,物体可立马呈现在屏幕上,供学生一览无余;写人物,人物可随时被 “请”进课堂,与学生进行近距离接触……文字、声音、图像同步进行,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一齐调动起来,刺激学生的心理和情感,诱发写作欲望,激发写作兴趣,真正为学生营造自主、快乐的作文氛围。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写好作文的关键是要有丰富的积累。体验生活和大量阅读 (海读)是丰富学生作文积累的最佳途径。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学生毕竟年幼,要走出校门和家门去体验生活,都得有家长老师陪同,不然安全无法保障;海读需要有充足的书籍供学生选读,一般家庭难以达到这个要求;到图书馆借阅等途径同样存在安全隐患。
“足不出户尽知环球事,鼠标轻点畅读天下书”,信息技术就像是一座桥梁,沟通着学生与大自然及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有效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扩大积累。只要打开网页,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任何一门学科和领域的知识信息都会呈现在面前,任学生了解和引用。通过网络平台,学生可进行生活体验,可查找、收集、整理资料,可快乐阅读、饱览群书等等。日积月累,学生的素材库日益壮大丰富,为写好作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的作文干瘪空洞、“假话、大话、空话”连篇,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写作时没有内心的召唤,没有情感的共鸣,没有灵感来临时的灵气。好文章通常在作者灵光一闪时倾泻而出,一气呵成。但灵感的闪现除了需要丰富的积累外,还需要 “情”来诱发。当情绪饱满,情之所至,情难自禁时,往往就是灵光飞溅、笔头生花之时。
信息技术能拉近时空距离,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引发出真情实感,等待灵感的降临。如写 《记一次运动会》,教师运用多媒体把运动会中激烈精彩、扣人心弦的一幕幕重现于课堂上,并以 《超越梦想》这首高亢激昂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适时加上声情并茂的解说。声光像的立体冲击,顿时把学生拉回到已渐渐远去的学校运动会上,回忆的闸门瞬时被打开,难忘的欢笑和泪水,刻骨的感动和喜悦,犹如潮水席卷而来。学生情绪被一点点拉高,情感在一点点积聚......待思绪万千,感情满溢时,他们就会产生需要倾吐和宣泄的强烈愿望。此时提笔,就容易达到灵感迸发、文思喷涌、下笔如神的境界。
以往的习作批改大多高耗低效、事倍功半。教师要耗费很长的时间进行眉批细改、评议总结,工作繁重,苦不堪言。但付出未必有回报,学生们对教师的批改往往熟视无睹,冷漠应付。
课程标准中指出:“作文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用信息技术平台评改作文,使作文评改不再是教师一人的独角戏,而是全班总动员的群体戏。如,将有代表性的作文投影到大屏幕上,师生共同讨论修改。修改完后,将修改前后的作文展示在大屏幕上进行对比,让学生明白修改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养成写完作文后自觉修改的好习惯。这样既节省了时间,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如,把学生的习作随机发到同学的邮箱里,要求修改好后发回给本人。每个学生都是小老师,在批改同学作文时,自己也取长补短,获得进步。
传统的作文教学都是一个模式:教师出题指导——学生自由写文——教师评改总结。在这过程中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毫无乐趣可言,更谈不上写作的幸福感、成就感。
信息技术为学生创建了一个个富有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写作空间,如博客、QQ空间、微博、微信朋友圈等,让写作方式变得灵活多样,丰富多元。学生每时每刻都可以进行创作,不拘于什么形式,不拘于什么内容,或长或短,或图文并茂,或现实或虚幻……一切源情而发,想写就写,天马行空,任意驰骋,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网络平台公开自由,传播速度快,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分享出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关注和反馈。学生在此间可以体验到写作的成功和快乐,内心得到极大的激赏,因而热衷写作,并享受写作。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