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争做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 湖北省第一届少数民族文化政府奖揭晓26 名优秀民族文化工作者受到表彰

2016-04-12 07:54谭洁,郭用德,孔元元
民族大家庭 2016年1期
关键词:土家族湖北省少数民族

特稿

积极推进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争做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 湖北省第一届少数民族文化政府奖揭晓26 名优秀民族文化工作者受到表彰

20 15年9月18日,湖北省人民政府下发了《省人民政府关于第一届湖北省少数民族文化政府奖获奖人员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根据《通报》,湖北省人民政府决定授予王平等10名同志 “湖北省杰出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荣誉称号,王松等10名同志 “湖北省优秀少数民族文艺作品创作者”荣誉称号,王丹萍等6名同志 “湖北省优秀少数民族文艺作品表演者”荣誉称号。这26名获奖人员,是经全省各地人民政府以及相关单位逐级推荐申报,省评选委员会资格审查、初评、复评等严格程序,由省少数民族文化政府奖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最终确定的。

《通报》指出,近年来,湖北省广大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党的文艺工作方针政策,坚持先进文化方向,深入生活,潜心创作,涌现出一大批为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创作了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的优秀文艺作品。为表彰先进,引领风尚,进一步繁荣发展湖北省民族文化事业,不断推动民族文化工作再上新台阶,湖北省政府特对优秀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文艺作品创作者和表演者进行表彰。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争做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和《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精神,进一步繁荣发展湖北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湖北省于2010年下发了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意见》。该 《意见》提出,自2011年起,省政府设立湖北省少数民族文化政府奖,每4年开展一次评选活动,旨在为全省杰出的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和优秀文艺作品创作者、表演者,提供一个展示湖北省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风采的重要平台。同时,给予获奖者精神和物质奖励,调动广大民族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推动湖北民族文化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通报》号召湖北省民族文化工作者和广大干部群众以先进个人为榜样,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时期民族工作主题,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文艺精品,为民族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繁荣和壮大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一届湖北省少数民族文化政府奖获奖人员名单

(以姓氏笔画为序)

一、湖北省杰出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10名)

王 平(土家族)恩施州民族研究所所长

孙万心 宣恩县民宗局主任科员

何红一(女) 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陈哈林(土家族)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文联主席

张 勇(土家族)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团长

李爱民(土家族)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主任

倪东业 湖北民族学院体育学院院长、教授

黄柏权(土家族)三峡大学民族学院院长、教授

黄信波(土家族)神农架林区下谷坪土家族乡综合文化站站长

覃万勤(土家族)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文体局党委副书记

二、湖北省优秀少数民族文艺作品创作者(10名)

王 松(土家族)湖北民族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牟廉玖(土家族)原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巡视员

宋 乔 湖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

李传锋(土家族)原湖北省文联党组书记

杨秀武(苗 族)恩施州作家协会主席

周立荣(土家族)宜昌市文联主席

罗 彬 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

金 晖(土家族)湖北民族学院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唐静平(女) 湖北省群众艺术馆国家一级编导

黄念清(土家族)湖北省群众艺术馆馆长、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

三、湖北省优秀少数民族文艺作品表演者(6名)

王丹萍(女) 武汉歌舞剧院演员

王爱民(土家族)宜昌市夷陵区文化馆演员

张明霞(女 土家族)湖北省民族歌舞团演员

李 晶 恩施市非遗保护传承展演中心办公室主任、州曲艺家协会主席

谭学聪(土家族)恩施市非遗保护传承展演中心演员

潘华明(女 苗族)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副主任

湖北省杰出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10名)

民族研究的坚守者

潜心修学,默默坚守。23年风雨兼程,他一直坚持奋战在民族研究工作第一线,始终保持那份淡定与从容,矢志不渝地从事民族研究事业,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为繁荣与发展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并为之继续前行。

他长期致力于恩施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及出版工作,先后出版《中国竹文化》等研究专著5部(含合著),发表《唐崖覃氏源流考》等研究论文40余篇,参与主编《恩施州民族研究丛书》5套共计47本,主持完成研究课题6项,组织召开恩施州民族研究学会专题研讨会5次,先后被授予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先进个人、全省民族宗教系统先进个人称号,其研究成果3次荣获恩施州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

物色尽而情有余

一位汉族干部,怀着对少数民族的真情热爱,20年如一日,全身心投入到民族文化建设事业里,把知识和才智用到了地方发展和民族研究上,把辛勤的汗水洒在了民族特色工程、特色村寨和特色民居的打造中,将平凡的工作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留下了坚实而多彩的足迹。

孙万心从1995年调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民宗局工作至今,多年来怀着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真心热爱,为民族文化的推介、建设、研究、创作栉风沐雨、献智尽力。参与组织策划、编纂出版了3套《宣恩县民族文化丛书》;参与完成了宣恩县城“文澜桥”“苗族钟楼”的建设设计;担当了建州30年庆典表演服装总设计;完成了寻访命名、组织推荐州级四批次民间艺术大师和二批次县级20名优秀民族民间艺人活动;参与策划设计、指导打造宣恩县特色民居及村庄整治,规范推行了“青瓦白墙、飞檐翘角、栏杆跺脊、木门木窗”的“宣恩模式”及建筑标准;积极撰写了30多篇民族研究、调查报告、人物特写和专题通讯文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民族文化讲台33年的坚守

她敬业爱岗,在讲台上一站33年。她深知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根基,作为一名民族大学的教师,具有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光荣使命。她激发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培养了一批批痴迷于中华民族文化,具有特殊才艺和国际眼光的民族大学生。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她把教学与科研延展至海外,在境外发现并研究中国瑶族的典籍文献,为跨境民族研究作出应有贡献。

从1995年出席北京“世界妇女大会”,到2008年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作专题讲座;从2013年在纽约联合国总部讲授中国剪纸艺术,到2014年参加美国第48届史密森民俗艺术节……何红一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促进传播了中华民族文化。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成员,她尤其关心地方民间剪纸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撰写抢救性科研报告和提案建议,为湖北省民间剪纸申报世界级“非遗”作出了贡献。

30多年过去了,何红一仍然一如既往地坚守在教学工作岗位上。她严谨治学、淡泊名利、坚守职业道德和学术诚信,将自己对民族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心得传达给学生。

文坛拼命三郎

15年,与癌症周旋,无数次从死亡的边缘归来又继续投入文艺工作。15年,出精品出人才,出影响出活力,出创新出效益。一个县级文联风生水起,声名远播。陈哈林,一个被誉为与死亡赛跑的文艺工作者,名副其实的文坛拼命三郎。

陈哈林开拓性地开展联络协调服务,团结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土家族汉族文艺工作者,在服务地方中心工作、服务基层群众、服务艺术家,推动土家长阳文艺事业发展、提升长阳文化软实力、推动长阳地区文化繁荣,服务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多次被宜昌市文联评为先进。他以土家族普通百姓为素材,写下了一篇篇让人发笑让人落泪的感人文字,先后出版散文集《石板街的记忆》《汪洋庄》《冒气的故土》和诗集 《草鞋上的非非》等,其中《汪洋庄》荣获“首届中华之魂优秀文学作品一等奖”。2013年 6月,他被国家人社部、全国文联表彰为全国文联系统先进个人。

勇于进取 勤于躬耕

大山给了他刚毅的品格,茶乡融入了他感恩的情怀。他率领团队韧奋前行,获取了一个个荣誉;用他的作品真挚地倾诉自己的心声,不为时尚所惑,不为功名所累;扎根民间、服务基层是他不懈的追求;用心歌唱、回报社会是他本真淳朴的人生价值取向。他就是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团长张勇。

5年来,在他的领导下,民族歌舞团在基础设施、队伍建设和剧目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送戏下乡达千余场,组织创排的精品节目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国艺术节、湖北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宜昌市首届艺术节上先后获得大奖。他个人公开出版了原创歌曲专集和CD音乐专辑,更有大量作品见诸于音乐刊物和各类演唱会。2014年,张勇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炫丽舞台 精彩人生

作为南剧第十一代传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南剧团团长李爱民,以刚毅果敢的性格、灵活睿智的头脑、多样高效的举措,高高地擎起了湖北省少数民族戏剧保护的大旗。

他带领剧团常下乡、下远乡,吊脚楼上演南剧,打谷场上跳摆手。他和剧团全体演职人员将党的民族政策送到了群众手中,促进民族团结、繁荣农村文化。在20多年的舞台生涯中,他经过不断的学习、探索、总结,终于熟练驾驭铜锤花脸和架子花脸,形成了独特风格。先后在大型南剧 《土司夫人》《花开时节》《税务魂》《会喝酒的女人》《女儿寨》《走过风雨桥》等剧目中担任主要角色,多次参加湖北省、恩施州专业剧团汇演并屡获大奖,并将南剧成功申报为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李爱民组织创作了大型南剧《女儿寨》,演出获得空前成功。2011年该剧在湖北省首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获得特别贡献奖,2012年在首届湖北艺术节中获得楚天文华优秀剧目奖,2013年在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中荣获银奖。2013年,他被授予恩施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恩施州首届杰出文化新人等荣誉称号。

民族传统体育的播火人

他30年扎根民族地区长期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和研究工作,他带领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团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挖掘、整理、提炼、进行教学推广和普及,经过十余年的艰辛打造,在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上取得显著成绩,并获得多项成果。其专著《土家族民族民间体育开发与研究》对民族体育项目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和学术价值。现承担着国家教育部、国家西开办等省部级课题10余项。近年来,他先后被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和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全国民运会先进个人、全国优秀体育工作者、湖北省群众体育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他长期主持湖北省民族体育赛事及筹备工作,参与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湖北队管理工作,为湖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湖北民族传统体育的播火人。

民族研究园地的辛勤耕耘者

他用坚定的脚步丈量武陵大山广袤的土地,他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抢救记录民族文化遗产,他以焚膏继晷的精神著成武陵民族研究的累累硕果,这就是一位土家族学者的文化情结,一位普通教师的社会担当。

黄柏权教授在武陵民族研究领域和民族文化保护传承领域默默耕耘30多年。他率领的团队已成为武陵民族研究的重要力量。在研究中提出了“武陵民族走廊”等学术概念,倡导和主持了“武陵民族走廊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等项目。他参与了多项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纪录片的拍摄以及文本撰写,《武陵土家人》等纪录片的策划和拍摄,并承担了“唐崖土司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工作和10多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规划和策划任务。2014年,他率领的三峡大学民族学院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大山里的文化坚守者

他十年如一日,积极服务当地文化事业发展,弘扬传承民族民俗文化。虽已年过花甲,但仍为宣传土家族“堂戏和皮影戏”而积极奔走、贡献力量,用实际行动诠释一名大山里的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坚守与执着。他就是基层文化战线的老“黄”牛、神农架林区下谷坪土家族乡综合文化站站长黄信波。

2006年以来,在他的努力与推动下,下谷坪土家族乡率先恢复了综合文化站,完备了文化站基础设施,为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打下了坚实基础;还建立了全乡6个村和1个社区的图书室及远程教育、电子农家书屋等,实现全乡文化建设工作的全覆盖;组建了下谷坪乡群众文艺演出队,成为推介当地民俗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近年来,他投身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挖掘土家族“堂戏和皮影戏”传统戏曲,认真做好收集、整理、传承工作,先后成功申报并录入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项目;挂牌成立了下谷坪“堂戏和皮影戏传习馆”,并组建了5支堂戏和皮影戏演出队、11支民乐队,目前正以“全面提升和打造下谷坪堂戏演绎质量”为目标向湖北省艺术节献礼冲刺,继续为打造下谷坪土家族“堂戏”这一地方传统文化名片不懈努力。

工作期间,黄信波负责的综合文化站连续3年来考核优秀居全区之首;2013年,下谷坪乡文化站受到国家三部委表彰并授予服务农民服务基层的先进集体;2014年,下谷坪乡被湖北省文化厅评定为 “民族文化艺术之乡”;2015年,其本人被评选为湖北省杰出少数民族先进文化工作者。

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知心朋友

半个世纪的坚守与跋涉,使他成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坚强卫士、不断创新和弘扬先进文化的带头人。他策划导演的文化艺术活动成为一幕幕底蕴深厚、特色浓郁、气势恢宏的民族文艺活剧,夺得了一项项宜昌市、湖北省乃至全国的文化大奖。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覃万勤以过硬的业务能力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带领一班人,以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群众文化普及提高、民族艺术精品创作和基层文化人才培养为己任,成功申报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23项,培养优秀传承人75名。组织策划“土家歌王擂台赛”“万人长阳巴山舞”“武汉土家文化周”及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以及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成立10周年、20周年和30周年庆典等大型活动30余次。在其努力下,长阳文艺队伍不断壮大,新人新作层出不穷,在全国、省、市比赛中获奖百余项。

湖北省优秀少数民族文艺作品创作者(10名)

将青春融入舞蹈

他是湖北民族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2012年他被评为湖北省学校艺术教育先进个人和恩施州跨越青年先锋,2013年被评为恩施州杰出文化新人。2011至2015年连续5年编导作品参加中央电视台“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文艺会演,舞蹈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2014年9月,其编导作品《土家女儿情》参加湖北省第五届大学生艺术节获得舞蹈类一等奖,作品《呔嘎嘎》《亘古裂变》《花爻裤》《龙船恋歌》《荷韵》获得舞蹈类二等奖,作品《踩瓦泥》《激情飞跃》获得舞蹈类三等奖,同时还获得优秀创作奖和优秀指导教师奖。撰写的学术论文《土家族民间舞蹈在民族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获得教师组二等奖,学术论文《从土家族舞蹈在民族高校的实践与运用中看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获得教师组三等奖。王松对研究、普及、推广和宣传本土民间舞蹈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将高等院校艺术教育与地方文化发展结合起来,用青春的热情、汗水,浇灌出一道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彩虹。

执著的进取意识 独特的艺术风格

牟廉玖,土家族,现年72岁。他既是一位民族文化的优秀创作者,也是一位民族文化工作的优秀组织者。

在他任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期间,促成国家民委和文化部在湖北省召开首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现场会;报请湖北省委、省政府批准,在全国率先在财政上设立省级民族文化发展资金;将恩施州歌舞团更名为湖北省民族歌舞团。2001年,他担任团长和艺术总监,创作了民族歌舞《春满峡江》,在参加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时,一举夺得创作、演出、舞美和组织等4项综合性大奖,成为全国获奖数量最多的团队之一。

2005年退休后,他把自己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民族文化的创作中来。他与民族地区的曲艺工作者合作,用恩施耍耍、恩施扬琴、恩施三才板、长阳南曲、利川小曲等形式,创作了大量曲艺作品;在戏剧方面,完成了《清江三部曲》《廪君与盐水神女》、大型歌剧《巴蔓子》和大型音乐剧《土家女儿会》的创作。十多年来,由他作词的音乐作品,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音乐“金钟奖”等多项大奖。他本人入选2013年 “湖北省年度音乐人物”。

音乐使民族的气质更高贵

集音乐创作、录制、编辑于一身的音乐大家,33年致力于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潜心研究湖北少数民族的音乐词汇及特色,力求音乐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和活力,用与时俱进的音乐形式,声乐、交响乐乃至流行歌曲来表现湖北少数民族的精神风貌,在他的音乐中,我们感受到了鄂西小伙豁达憨厚的笑声,看到了土家姑娘朴实灵巧的舞姿。

他长期坚持少数民族题材文艺作品创作,曾参与主编的《湖北名歌大家唱》收录了《龙船调》《黄四姐》等湖北民族风格歌曲多首,该专辑作为湖北省委宣传部对外宣传的礼品受到关注。

宋乔创作的其它少数民族题材作品如瑶族舞蹈《拍打舞》曾获2010年第八届中国民间艺术节金奖,获奖歌曲 《巴舞土风》《放鱼鹰》《小女婿》《呛朗说》等由于受到当地民众的喜爱而流传,被收进恩施、钟祥、京山民歌集并制作成合集广为传播。这些作品为扩大湖北省少数民族文艺创作作品在全省、全国的影响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彩笔描绘武陵土家

李传锋,湖北省优秀的少数民族作家领军人物,是湖北较早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土家族知名作家。1973年至1984年,历任文学期刊 《湖北文艺》《长江文艺》编辑、小说组组长、编辑部主任。1984年至1995年,任大型通俗文学期刊《今古传奇》主编、社长。他情系民族家乡,多年来对湖北民族文艺建设和人才培养倾注了满腔热情并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以其数百万字的小说形象地描绘土家族的精彩历史和改革开放的鲜活现实。他的长篇小说《白虎寨》是一曲新农村建设的时代之歌,其长篇历史系列小说《武陵王》(合著)被评论家们誉为“湖北历史小说创作的新成果,民族文化工作的新收获,是一部具有土家族史诗性的力作”。

他长期从事文艺期刊编辑和文艺管理工作。其代表作《退役军犬》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部分作品曾获省、市文学奖,收入《中国新文艺大系》等权威文集,创作情况被收入 《土家族文学史》《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史》《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名人录》《湖北文艺家传略》《中国少数民族专家学者辞典》等书。1990年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德艺双馨的民族诗人

杨秀武,从老高山石窑一名普通的农民,到英语老师,到鹤峰县的一名机关干部,再到恩施州作协主席。不断改变和转换的是他的个人身份,永远不变的是他诗人的本质、品性和他多年对诗歌的那份热爱、理想和追求。杨秀武的文学作品,展示了恩施多民族的华美姿色,委婉含蓄地传达了一个山地民族自身鲜亮的思想火光与深沉的生命喟叹,热情讴歌了民族大团结、文化大繁荣、经济大发展,是一曲又一曲发自诗人肺腑的歌咏。

杨秀武的诗歌,是湖北省少数民族文学一个独特的存在,也是研究中国民族诗歌不可绕开的一环。就诗人与诗歌的思想力、影响力、规模数量而言,他是第一位用诗歌把湖北少数民族题材书写提升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与宽度的诗人。他是一位德艺双馨的少数民族作家,一直坚持固守一种民族情怀、一种奉献精神、一种文学担当的文化自觉。先后获得湖北屈原文艺奖、湖北文学奖。2008年,他获得了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是湖北省到目前为止,获得国家级文学大奖的第一位少数民族诗人。

传递民族乡音

以赤子的情怀,拥抱一片土地的乡情;以诗人的笔触,打开一片山河的乡恋;以人性的光芒,传递一个民族的乡音。

他带着巴山楚水的灵性,在民族的源泉中兼容人类普遍的生命温暖,以酣畅浓烈的情怀,以粗狂张扬的生命激情,在自然与心灵的双重版图中,一路走来。

周立荣1982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收获》《十月》等刊物发表作品300多万字。所著作品 《江河恋》《巴土恋歌》分别荣获中宣部第十二届、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湖北省第八届、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特别奖;《巴楚天堂》获中国文联“中国梦原创歌曲”优秀创作奖;《巴山女》获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优秀作品奖、湖北省第八届“百花书会”一等奖;《小康路上》获全国第十一届人口文化奖;《屈原魂》获“中国音乐杯”原创歌曲大赛词作金奖;《爹是山里男子汉》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届 “长江歌手通俗歌曲大赛”二等奖;《敢问路在何方》获湖北省首届少数民族文学奖;《背篓人生》获湖北省第三届音乐舞蹈大赛词作奖;《我的土家族》获湖北省第四届音乐舞蹈比赛词作奖;《木叶相思》获湖北省民间音乐舞蹈大赛二等奖;《九曲清江弯弯水》获湖北省民歌电视大赛新作品奖;《大山之恋》获湖北省第四届新人新作大赛词作奖。

我以我笔画土家

罗彬的获奖,缘于他对于土家族民间美术长期而卓有成效的研究,他与夫人辛艺华教授合著的《土家族民间美术》一书,首次系统、集中地展示土家族民间美术的历史与现实,是一项开拓性的学术成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此外,他在民族美术题材创作方面成果显著,其代表作《傩戏》系列用水墨的方式体现出土家人特有的民族精神。

《土家族民间美术》一书,经过持续多年田野考察及研究,以翔实的文字及图像首次综合性地再现土家族民间美术独具魅力的历史及现实,是一项具有开拓性意义的重要学术成果,该书先后获得国家民委、文化部、教育部等多项社科优秀成果奖。

他用成熟而有个性的水墨创作实践了民族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他的《傩戏》系列均以土家傩戏为题材,表达了土家人对生命的尊重,无论是对于扩展民族美术创作题材,还是在专业学术领域,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民族艺术的坚守者

他是执着的土家汉子,怀揣对艺术的虔诚之心,行进在武陵山的青山绿水间。金晖,艺术学博士,湖北民族学院艺术学院教授,长期致力于区域性的民族艺术研究,长期从事民族艺术、油画、新媒体艺术教学及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工作,先后主讲素描、色彩、油画、影像基础、新媒体艺术、创作、毕业论文等课程。曾参与5项地厅及省部级立项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在核心期刊和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和作品60余件,用手中的画笔抒写其时代发展的自然与质朴之美。

从青葱少年步入中年,他在近30年的时间里,以艺术家、教师、学者、管理者等多重身份,诠释了对民族艺术研究坚守的社会意义。他长期坚守在恩施地区从事民族高等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与理论研究,不仅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执教能力,而且在美术创作中,紧扣时代脉搏,努力创作积极向上的美术力作。其作品表现出对民族地区以及社会生活等题材的关注,逐渐形成了独特创作的风格和面貌。同时,还注重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转换理论研究,且成果颇丰,为恩施民族艺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带头作用。

向民间艺术敬礼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唐静平深深热爱着自己的事业。她先后为“土苗兄妹”“撒叶儿嗬组合”“长辫子组合”编排辅导参加青歌赛,连续两届获得“CCTV青歌赛”原生态金奖和民族组优秀奖。她担任编导的民族歌舞 《追爱》2012年闪耀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至今仍然在大型民族歌舞晚会 《魅力湘西》中演出。她以不懈的努力在打造民族民间艺术精品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她创作了大量少数民族优秀艺术作品,受到群众喜爱并广为流传,原创风情歌舞诗 《神农架梆鼓敲起来》《三峡,我的家乡》先后荣获湖北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湖北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大奖;舞蹈《出来哒》《叭一口》《哩嘞响》《爱在山水间》《来凤土家摆手舞》《五峰板凳龙》,音乐、曲艺作品 (担任编导)《鼓盆歌》《古琴台》《群星耀中华》《美酒喷喷香》《汉腔楚韵唱湖北》等一批作品获得文化部群星奖、创作奖、中国舞蹈荷花奖;个人曾获湖北省楚天文华编导奖、屈原文艺优秀作品奖,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荣获文化部全国“群文之星”称号。

土家文化的时代歌者

他从土家山寨里走来,带着白云的情怀;他在长江汉水边成长,踏着琴台的节拍。

从艺45年来,他始终奋斗在全省文艺事业的第一线,他敏锐、细腻地捕捉生活的灵感,以富有浓郁地域特色和浪漫诗意的语言,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歌曲,描绘出一个绚丽多姿的土家风情园。

2010年,黄念清被文化部授予全国“群文之星”;2013年,被文化部、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文化系统“艺德标兵”,同年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他的数十部作品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屈原文艺奖”“楚天群星奖”和全国“群星奖”,其中由他作词的民族歌舞《追爱》登上 2012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由他创作的土家族歌曲《哪门搞起》《美酒喷喷香》2013年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在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由他担任编剧之一的土家歌舞诗剧 《嗯嘎·女儿会》荣获表演金奖、编剧奖等11个奖项。

湖北省优秀少数民族文艺作品表演者(6名)

土家灵魂歌者

她因一曲《三峡,我的家乡》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她所演绎的土家音乐作品堪称经典、广为流传。她所指导的土家民族音乐及土家原生态音乐作品在中国音乐历史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她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她就是毕生用音乐诠释土家民族精神的灵魂歌者、推动土家文化走向世界舞台的艺术家——王丹萍。

2010年,王丹萍出版并发行了具有浓郁土家音乐元素和风格的个人声乐专辑《巴土风情》。多年来,她演唱了许多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土家原创音乐作品,其中代表作有:《三峡,我的家乡》《女人歇不得》《巴土风情》等等,尤其是《三峡,我的家乡》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被评选为“当代中国二十世纪经典民歌”。

多年来王丹萍一直担任 “青歌赛”湖北代表队的声乐总指导,辅导李琼、“土苗兄妹组合”“撒叶儿嗬组合”“西兰卡普组合”“比兹卡组合”等歌手在“CCTV青歌赛”上获奖。

原生态的天籁之音

有一种声音叫天籁之音,有一种坚守叫锲而不舍。只因为痴迷于老祖宗传下的文化遗产,一路唱着父亲的山歌,王爱民意外收获了多项国家级大奖,一次又一次登上国际国内的顶级舞台,他“金子般的嗓音”震撼了广大听众。成名之后,他依然扎根基层、贴近人民,他坚信:人民的才是鲜活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他是一个民间艺人,从乡亲们的红白喜事,一路唱到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唱到上海世博会开幕式,唱到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从一个农民,到一个专业演员,再到一个文化干部,他在各种比赛中收获进步,在进步中成长成熟。2004年的全国“歌王奖”、2005年全国四进社区展演金奖、2007年全国原生态民歌大赛金奖、2008年CCTV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原生态组金奖,蝉联第八、九、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王爱民几乎囊获了中国原生态所有的最高奖项。他的歌声不仅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也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唱响,为传播和弘扬民族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传扬土苗文化的虔诚使者

专心从艺、用情创作,她把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化作一个个美妙的音符,把传承民族文化视若生命。她是武陵山区执着的灵魂歌手、她是清江岸边多情的土家幺妹、她是土苗之乡虔诚的文化使者,她把土家民歌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唱响,她用歌声把恩施土家族苗族文化向世界传扬。她就是张明霞,一位传扬土苗文化的虔诚使者。

张明霞是湖北省民族歌舞团独唱演员,她多次代表恩施、代表湖北参加国内外交流演出,在第十三届“CCTV青歌赛”中获得原生态唱法金奖。2009年,张明霞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以一曲《山乡春来早》让全国观众记住了恩施。张明霞坚持随湖北省民族歌舞团“送文化下乡”,为普通老百姓演出多达上千场;她关爱留守儿童、帮助弱势群体,以她名字命名的“明霞中队”激荡着孩子们的梦想;她为传承恩施民族文化不断虔心创作,坚持用歌声推介恩施。

演绎精彩艺术人生

作为一名青年曲艺演员,怀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李晶演绎了精彩的艺术人生,在曲艺的舞台诠释着艺术的真谛,向社会打开了一扇了解恩施民族文化的窗口。他用艺术传递对人民的感情和对社会的爱心,释放出艺术的正能量,鼓舞人民向小康目标奋勇迈进。

李晶现任恩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演中心办公室主任、恩施州曲艺家协会主席。他从小酷爱曲艺,自幼跟随著名快板艺术大师张志宽先生学习。16岁入伍成为一名文艺兵,多次参加全军文艺汇演,被部队评为优秀士兵和先进工作者。2004年,参加全国首届中部六省曲艺大赛, 荣获银奖;2005年,参加全国快板擂台邀请赛,荣获银奖;2008年,参加中国第八届艺术节暨第十四届群星奖大赛,荣获表演奖。李晶的表演不仅有传统快板书的脆、平、爆、美的特点,又具有“唱有韵、声有情、动有功”的艺术水准,是湖北省曲艺界崛起的一颗新星。

土家文化的一个音符

他自称是一群人一条江的传人。他质朴的表演、高亢的嗓音,从田间地头穿越深山峡谷,直抵艺术高堂。民间文化深远的感召力,吸引和滋养着他,一路传承,不离不辍;唱不够、爱不够,是一种融入血液、深入骨髓的情感。谭学聪说,我这一辈子就做好一件事,唱好一首歌。

谭学聪从8岁开始跟村里的父辈们学唱山歌、学跳“撒叶儿嗬”。至今,40多个春秋过去,他毅然放弃了许多外出的机会,始终守护着这方热土。2008年他组建 “撒叶儿嗬组合”,2010年获得 “CCTV青歌赛”金奖。之后,他又多次获得省级、国家级大奖。他不失本色,不骄不躁,没有懈怠。积极培养后继人才,先后收徒授艺达500多人,出资帮扶家乡三里城村组建“撒叶儿嗬”传承队伍。在他的支持和带动下,已组建了3支民间表演队,常年走乡串户,服务农村,每年表演近500场次。2014年开始,他常年免费为恩施市职中旅游班教授山歌、民歌,已授课150多课时,并将继续进行。他多次参加对外的交流、展示活动,为恩施乃至湖北省的文化传播和非遗传承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武陵山中的一朵小花

她植根于土家民族文化的沃土,绽放于南剧艺术的舞台。她上过《女儿寨》、陪伴过《唐崖土司夫人》、赴过《百家宴》、品过《一碗油茶汤》、做过《两双绣花鞋》……她荣获过楚天文华表演奖,是全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表演奖获得者,也是湖北省上山下乡演出先进个人。在荣誉、鲜花、掌声背后,她品尝过攀登艺术高峰中的酸甜苦辣。练功房内的忍耐、走村串寨中的攀爬、烈日的炙烤、寒风的吹打、清贫的煎熬、去留的纠结,最终她选择了坚守。坚守让她艺术修养日臻成熟,坚守使她成为民族文化新秀。她就是新一代南剧艺术传人潘华明。

潘华明是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的国家三级演员,多年的舞台实践经验和扎实的戏曲表演理论知识让她塑造了无数栩栩如生的舞台形象,也为她赢得了一项项殊荣。在2012年首届湖北省艺术节中,她因饰演大型南剧《女儿寨》的女主角覃玉仙荣获第十届楚天文华表演奖;在2013年第三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中,荣获优秀表演奖;2012年,被湖北省文化厅授予“百团千村万场戏”巡演活动先进个人;2014年,被恩施州妇联授予“巾帼建功标兵”,并被咸丰县委、县政府授予第二届“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编 后:2015年 9月 18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发出通报,表彰第一届湖北省少数民族文化政府奖获奖人员,全省26名优秀文化工作者受到表彰。他们当中,既有长期奋战在少数民族文化一线的文艺工作者,也有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创作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专家、学者,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湖北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土家族、苗族、回族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86万。富于创新、勤劳勇敢的湖北各族人民,在悠久的历史岁月中,创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为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他们长期致力于文艺创作、表演、研究、传播,辛勤耕耘、服务人民,是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是全省文化工作者和各族群众学习的榜样。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广大文艺工作者当以先进为榜样,学习先进、争当先进,以讴歌时代、讴歌人民、凝聚力量、鼓舞人心为己任,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文艺精品,为全省民族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繁荣和壮大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组稿:谭 洁 郭用德 孔元元 李荣国 苏 林

猜你喜欢
土家族湖北省少数民族
土家族情歌
三峡地区土家族摆手舞艺术特征分析
———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土家族房屋花窗文化内涵及其艺术美——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湖北省2016年9月水产品塘边价格
湖北省水产品塘边价格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