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系塞北 播洒大爱
——追记阳高县龙泉镇司法所原所长李培斌

2016-04-12 06:02钟祖文晋祖文
支部建设 2016年7期
关键词:群众

□ 钟祖文 晋祖文

根系塞北 播洒大爱
——追记阳高县龙泉镇司法所原所长李培斌

□ 钟祖文 晋祖文

他只是一名基层司法调解人员,却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被授予央视2012年度法治人物“特别贡献奖”……获得县以上荣誉7700多项。

他只是一名副科级干部,官不大,但在山西省阳高县及周边地区老百姓心中却举足轻重。

2015年10月15日,因连续加班积劳成疾,阳高县信访服务中心主任、龙泉镇司法所所长李培斌,在参加全市司法所所长培训期间,突发心脏病不幸殉职。他的突然离世,留给人们无尽的怀念和追思。

他心中有党——对党有着深厚的感情,时刻想着自己是党的人,始终把党的事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3030多年来,李培斌对党的信念坚定不移,对党忠诚的政治本色始终不变。 在基层调解岗位上,在长年累月奔波中,用心维护着基层党员干部的形象,用情赢得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党和政府不会不管大家,我就是党和政府派来解决困难的。”自1984年从事基层民事调解工作起,李培斌嘴边总是挂着这句话。在阳高县及周边地区,他的“名气”很大,是众所周知的金牌调解员。李培斌说:“调解工作真的好苦好累。很多时候,我心中的火气也一蹿老高,但这是代表党和政府在履职,只能心里窝着火,脸上带着笑。”农村基层矛盾繁杂,经济纠纷、家长里短、宗族争斗,吃了亏、受了气,总要找个说理的地方。从担任司法所长那天起,李培斌的工作就一直如绷紧的发条。30多年来,调解了数以千计的民事纠纷,制止了上百起群体性械斗,劝说50多对处于离婚边缘的夫妻和好如初,使30多名遭遗弃的老人得以安度晚年,让1616名失足青年改邪归正,22名社区矫正人员痛改前非、迷途知返……一件件小事,换来的是千家万户的安宁和基层社会的和谐。正如他自己所说:“把乡亲们的事办顺当了,基层就稳当了。”

“在群众眼里,我代表着党的形象。”熟知李培斌的人,都知道他是个对自己有要求的人。有人说:“他是党的‘乖孩子’,党叫干啥就干啥,党不提倡的、党反对的,哪怕一丁点儿错误他也不会犯。”当选为十八大代表后,他对自己要求更高、更严了。行走在大街小巷,魁梧的身板挺得笔直;对上对下,与领导群众交往,他都很谦逊,满脸真诚的微笑;听到对党不利的言辞,总是和颜悦色地引导。在工作中,李培斌摸索总结了用情感染法、以柔克刚法、正义震慑法、亲情促动法等“人民调解十法”。如今,这套调解法则已在山西司法系统推介,成为了人民调解工作的“活教材”。他还作为山西省的唯一代表,当选为中华全国人民调解员协会第三届理事。

“培斌把组织给的荣誉看得比生命还重。”他的妻子杜润梅说。家里有三个大箱子,装的都是他的获奖证书和奖杯。生前,他总是把证书摆在显眼位置,把奖杯擦得锃光瓦亮。家里有台洗衣机,是县里20122年奖的,外壳上贴着的红纸写着“首届道德模范”字样,至今依然十分清晰。在他的办公桌上,摆着一张放大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留念照片和两面五星红旗。2013年兼013任阳高县信访服务中心主任后,他的工作压力更大了,担子更重了。他明知自己有高血压、高血脂、胆结石病,但仍拼命地工作。一次胆结石急性发作,他痛得要命,妻子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劝他和领导申请换个岗位。李培斌说:“难受就撂挑子,这还是个共产党员吗?”到医院做完手术的第二天,李培斌缠着绷带赶到现场调解了一场纠纷。他生前一再跟妻子说:“我可能随时倒下,我死后不要给组织添麻烦。”他还常叮嘱孩子:“你们要听党的话,跟党走!”

他心有大爱——始终把群众装在心中,时时处处关心群众疾苦,设法帮助群众解决难题,用真情赢得了群众信任;群众把李培斌当作亲人和依靠,有困难首先想到他,有喜事也会及时告诉他。他用心践行着共产党员为民服务的宗旨,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群众心坎上。

“有事情,找培斌。”在阳高,这是一句家喻户晓的口头语。“老百姓在最无助、最无奈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亲人。他找到我们,就是把我们当成亲人,我们要对得住这份信任。”这是李培斌的口头禅。去年8月,古城乡下娘城村农民邵日联,在内蒙古临河打工受重伤,法院判决后遇到执行困难。邵日联家人找到李培斌,李培斌陪着他们三赴临河,讨回了44万元工伤补偿款。“来司法所找咱的人,不是背着气,就是带着怨,不管是谁,都要热情接待,让他们带气而来,带笑而归。”“善人要善对,恶人要恶对。但不管好赖,人心都是肉长的,他就是块石头我们也要把他焐热了。”李培斌经常这样教导他的“徒弟”龙泉镇助理司法员鲁学虎。“有的纠纷调处,一次、两次、三次根本没有效果,师傅就十几次、几十次做工作,磨破嘴,跑细腿,受冷遇寒无所谓,遭白眼全当下酒菜。”鲁学虎这样评价他的师傅。

中组部追授李培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李培斌,男,汉族,山西省阳高县人,1965年99月出生,1984年7月参加工作,1990年11月入党,党的十八大代表,中华全国人民调解员协会常务理事。曾担任阳高县马家皂乡农业技术推广员、司法助理员,龙泉镇司法所所长、阳高县信访服务中心主任。2015年10月15日,李培斌同志因连续工作,劳累过度,突发心肌梗塞不幸去世,年仅5500岁。

为表彰先进、弘扬正气,激励广大党员干部践行“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要求,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经中央领导同志同意,中央组织部决定,追授李培斌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中央组织部号召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党员干部向李培斌同志学习。学习他对党忠诚、牢记使命的政治品格,做到心中有党,把牢政治方向,强化组织意识,时刻想着自己是党的人,始终把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学习他一心为民、心系群众的公仆情怀,用真情真爱践行党的宗旨、赢得群众信任,用实际行动密切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学习他恪尽职守、迎难而上的担当精神,立足本职岗位,认真履职尽责,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业绩;学习他淡泊名利、严于律己的道德情操,守纪律、讲规矩,甘于清贫、无私奉献,自觉维护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各级党组织在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中,要组织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向李培斌同志学习,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党和人民利益至上,立足本职,奋发进取,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培斌爱穷人,是我最亲的人。”在培斌的葬礼上,富贵村79岁的老人袁桂如嚎啕大哭,“你走了,我依靠谁啊?”她和李培斌的相识,缘于刑满释放、患了脑瘫的儿子张建国。服刑14年的张建国,出狱时口齿不清、行动不便。太原一监三次将其送回老家,都被袁桂如拒之门外。原来,袁桂如是个孤寡老人,靠拾荒为生。李培斌知道原委后,跟省、市司法、民政部门联系,为张建国解决医疗费、生活费3万元,找残联给张建国办了残疾证、配了轮椅,帮母子俩办理了低保。每逢节日,他总要买些衣服、面粉,带些钱去看他们。2013年大013年初二,张建国突然过世。李培斌从百里之外赶到富贵村,帮着料理丧事。从马家皂乡到龙泉镇,阳高县文联主席余跃海和李培斌同事多年,熟知培斌太多的故事和话语。“培斌常说,咱父母就是扛弯弯钩(锄头)的,不能吃了几天公家饭,就看不起老百姓。”“那种接地气的调解方式,也不是哪个人都能学来的。上访的人坐在地上,他也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娘长大娘短的,一下子就把距离拉近了。”

“培斌收入微薄,但他借钱也要接济群众。”几个月前,培斌的工资才涨到4023元。他的工资一直由妻子管着,这是全家生活的依靠。但他心里经常牵挂着困难群众,过年过节总要去他们家里坐一坐,看看灶前有没有柴,缸里缺不缺米,临走时还要掏点钱塞到他们手里,少则五十元,多则一二百元,每年为此支出两三千元。不好意思和妻子要,就跟要好的朋友借,再用买衣服、吃饭省下来的钱还。直到他去世时,留给家人的是一堆证书、奖杯,看望群众和盖房时的借款,以及一个牛皮纸袋子,里面塞满各种根本无从报销的差旅发票,有北京、太原、阳高的,有油票、车票、住宿票。

“群众都点赞,三十年无差评。”在阳高,老百姓都说培斌人好,即使问题没有完全解决,那份热心肠也让人感动。在龙泉,甚至更远的地方,老百姓有点好吃的,总想送给他。几块新炸的油豆腐,几根新摘的嫩黄瓜,表达着真诚的情意。有了喜事,小孩升学了,甚至牛羊生崽了,也会想着告诉他。李培斌去世的消息传回阳高县,人们无不惊诧、惋惜:“常言说,好人常在,可为什么你却匆匆离开?”“英年早逝,苍天当哭,民有疑难可问谁?”人们在宣泄悲痛的同时,都说“培斌是为老百姓累死的”。当培斌的灵车由大同缓缓驶入阳高县城时,来自城乡的干部、教师、工人、农民开着私家车,自发加入护灵车队。车队驶入县城,街上行驶的机动车、自行车等主动让路;街道两侧,数万老百姓纷纷洒泪相迎。李培斌去世四个多月了,景家庙村60多岁的老支书荆万峰说起他还忍不住抹眼泪,好几次失声痛哭。李培斌把赤诚的心掏给了群众,群众也报以一颗颗滚烫的心。

他敢于担当——基层矛盾纷繁复杂,民事调解困难重重,但李培斌把它当作人生的事业,倾情投入,急事难事冲在一线,工作不分分内分外,没有上班下班。他三十多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和出色业绩,构筑了人生追求的精神高地。

培斌不怕困难,再硬的骨头也能啃。从县里到乡里,有了特别难缠的事情,领导们总会第一个想到培斌,而培斌也总能不辱使命。龙泉镇景家庙村曾是县、乡挂了号的“问题村”,村民多以杀猪宰羊为业,民风彪悍,干部说起来都十分头疼。乡里自然把蹲点任务交给培斌。他一家一户上门走访,了解村情,然后请来县公检法的同志现场解决纠纷,化解了积压的大量矛盾。李培斌带着村支书荆万峰跑政策、要项目,修水塔、修路、打井、换地下水管、建大棚。荆万峰说:“景家庙村现在全部是水浇地,原先一亩旱地一年满打满算1000多元收入,现在蔬菜大棚一亩地有1万多元的收入。”

危难关头,培斌总是挺身而出。雨季抗洪,他说“我块头大,水冲不走”,一直打头阵。暑期大雨,蔬菜大棚被水淹,群众吵着闹着要赔偿。培斌赶到后,二话没说拿起桶就往外掏水。在他带动下,干部群众一起排水救灾,把损失降到了最低。矛盾调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惊心动魄的场面。龙泉镇安定营村民李亮,有一年跟村支书闹矛盾,喝醉后带着板斧找村支书“算账”,支书往后躲,李亮往前逼,围观的人都不敢上前拉架,眼看就要出人命,恰好赶到现场的培斌二话没说,冲上前去就夺板斧,李亮一斧子扫过去砍在培斌左手上,鲜血顿时流出来。培斌忍痛把李亮抱住,和赶来的家人一起把李亮送回家。事后,险酿大祸的李亮十分感激。多年工作中,类似的危险情形发生过多次,一起参加调解的干部劝培斌注意安全,不要动不动就冲上前,以免伤了自己,但培斌说:“不怕,我打头,你们跟在我后面。”

培斌是个爱管闲事的人,走到哪都有操不完的心。有一天,李培斌在下乡的路上发现路边搭着一顶小帐篷,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妇人在帐篷里拿着小水壶,提着干馒头,地上铺着羊皮褥。简单询问后,得知老人因对拆迁补偿不满意,所以搭起帐篷,准备打持久战。随后,李培斌马上找到开发商协商,老板性格很犟,他运用以柔克刚法耐心劝导,把道理讲到家,又用物权法的相关知识进行规劝,开发商最终接受了李培斌的调处。最后,开发商补偿老人9000元,比原来增加6000元,李培斌还帮老人办理了高龄老人农村低保。30多年来,李培斌不知化解了多少纠纷。医院有医患纠纷,学校有家校矛盾,婆媳吵架、邻舍斗殴,甚至邻近的内蒙古、河北的一些民事纠纷,只要找到他,他从不推诿。有人问他:“不是你辖区的事你也管?”李培斌咧嘴一笑:“咱是人民调解员,只要群众有需求,再远也去。”

他无私忘我——对工作任务十分上心,对群众利益十分关心,对自己的地位、利益、荣誉却看得很淡,从来没有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更没有向群众要过一钱一物。李培斌做事坦坦荡荡,做人干干净净,一身正气,清正廉洁,自觉维护着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

培斌是公认的能耐人,但生活却一直清贫困顿。在熟悉培斌的人眼中,他善于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大事小事都能摆平。他的影响力很大,人脉关系很广,政界的领导、商界的能人对他都很敬重。大伙认为他这样的人,经营自己的日子理应不在话下。可让大家没想到的是,参加工作以来,他家里的日子一直不宽裕。2012年李培斌当选十八大代表后,家里竟然找不出一件像样的衣服参会,才花了100多元给自己做了一套新衣服。他先后租了六次房,每次搬家,没有一件贵重物品。人们开玩笑说:“别人搬家,大柜小箱。培斌搬家,一堆纸匣。”有一回租的窑洞只有1100多平方米,中间还立着一根柱子,顶着快塌的顶棚,客人来了连个下脚的地方也没有。家里摆着一些腌菜缸,他说:“买鲜菜贵,腌菜吃的时间还长。”直到三年前,他才在城边买了一块地基,盖起三间小平房,盖房的钱是东拼西凑借的,至今仍有几万元欠款。

李培斌在乡村进行民事调研

培斌有挣钱的机会,但缺钱却成了他的“软肋”。培斌没留下什么钞票,倒是有个塞满各种发票的牛皮袋子。日子紧张,有人劝他干点“实际的”,他却说:“能吃饱就行,能把祖辈用的锄头挂起来,知足了。”要让李培斌以权谋私,他就跟人急眼。在调解纠纷的过程中,也有人托人情、送重礼,他坚持秉公办事,绝不收礼。他给许多信访人员解决了难题,帮助不少刑释解教人员落实了生计,而他的妻子多年来工作始终没有着落,一直靠给人打临工,挣点微薄的工资。

培斌生前舍不得用小车,总是骑着那辆旧摩托。当选十八大代表后,省司法厅考虑他工作更加繁忙,给他配了一辆轿车。但他除了下乡、开会走远路外,很少使用,多数时候还是骑着那辆已经骑了15年的摩托车,主要就是为了节省油费。三年多了,小车跑了不到3万3公里。他的助理鲁学虎说:“出门办事,他总是骑摩托带着我去给人家调解。”他的妻子杜润梅回忆说:“在马家皂乡工作那会儿,培斌成天骑个破摩托,不管刮风下雨,没完没了地工作。”“唯一坐过一次他的小车,竟是从市里接他的骨灰盒。”

培斌也不是不顾家,是确实没有时间。杜润梅说,有时间也会去买个菜啥的,出去开会也会想着给孩子买件衣服。可就是太忙了,有时刚回到家,电话就响了;有时刚端起饭,又撂下了碗;有时深更半夜,也被叫出去。老百姓没有节假日、上下班的概念,他的生活就没有规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是这样。培斌人好,对老母亲很孝顺,房子一盖好就把老人家从村里接过来,安顿到上房,了却了多年的心愿。他自己住在南房,炕短,个头高,他睡觉连腿也伸不直。他女儿出嫁到新疆半年多,办“回门”的糕面也买好了,可一直没来得及办。女儿给他打电话,他总是说“正忙着,你回来再说吧”。没想到,婚礼上的嘱托竟成了父女的诀别。

李培斌是一个普通的基层党员干部。他的一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每一件事都让人体会到共产党人的崇高境界。他用30多年、上万个日日夜夜的操劳与付出,让老百姓从他身上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他走在化解矛盾、调解纠纷的披荆斩棘之路上,拿命付出,倾情奉献,用忠诚和担当坚守着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共产党人的奉献之歌。

(责编:郭宁虎)

猜你喜欢
群众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托起滩区群众稳稳的幸福
常坐“矮板凳”——多跟群众拉家常,不给群众摆架子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双下沉、两提升”浙江医改提升群众获得感
吃瓜群众的真相,你怎么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