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寒梅傲雪开

2016-04-11 19:55林晶晶朱可馨
党员生活 2016年4期
关键词:汉剧

林晶晶 朱可馨

“王荔,你一定要记住!我教你,不是让你成为我的徒弟,而是希望你成为汉剧的传承人,将汉剧艺术发扬光大。”

——汉剧艺术大师陈伯华

一双大眼睛,黑白分明,顾盼生辉;一双素手,芊芊而动,行云流水;一声吟唱,凄婉绝艳,动人心弦……舞台上的王昭君,美丽绝伦、唱腔婉转,令观众如痴如醉。3月22日晚,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新编历史抒情汉剧《王昭君》闪亮登场,主演王荔扮相甜美,出场就引来了碰头彩。她的演唱韵味纯正,“出塞”中马上行、斗风雪等武戏动作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赢得了满堂喝彩。“太美了,令人回味无穷!”观众对她精彩演出不吝赞美。

这位专业精湛、风格稳健的“大青衣”,就是国家一级演员,汉剧陈派(陈伯华)第五代传人、武汉汉剧院演出团第一副团长王荔。她的代表剧目有《王昭君》《宇宙锋》《失子记》《红色娘子军》《二度梅》《扈家庄》等,曾荣获第二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表演金奖、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表演金奖等,作为中国剧协最年轻的理事,“80后”的她是汉剧的新一代领军人物。

醉心学艺拜名师

12岁时,嗓音条件得天独厚、扮相甜美的王荔,从几千人的选拔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武汉市艺校汉剧科的定向培养生。

学戏,可不是一条轻松的路。上课第一天,老师给王荔扳腰,咔嚓一声,没受过系统专业训练的王荔竟痛得晕了过去。而这仅仅是个开始,从此,王荔每天从早上6点起床,到晚上9点下课,周末也每天至少4个小时的练功,从未间断过。

王荔出生在一个艺术之家,父母都是戏曲演员。一路走来,王荔也感激父母的陪伴和坚持。小时候,王荔想偷懒时,妈妈总是温和而坚定地鼓励她。练功房里没有空调,夏天闷如蒸笼,冬天滴水成冰,妈妈总是陪在她身边。

有人曾提出过“一万个小时”理论,即在一个专业上,学习的时间只要达到1万个小时,就可以成为这个专业的顶尖人才。在王荔20年的汉剧生涯中,她岂止付出了几万个小时!

在舞台上,王荔演绎的是百味人生,从少女到老妪,从大家闺秀到巾帼英雄,不一而足,这对演技是严苛地考验,她的绝招是“囤”。

平时,王荔喜欢看剧,但她最关注的,还是戏中演员如何演绎角色,“囤”各种各样有关戏剧的方法、体验,这种“囤”甚至已经成为了她生活中的一部分。在街上喝咖啡,她有时候就会仔细观察旁边的情侣,女孩儿撒娇的情态、眼神,她看在眼里,暗自揣摩,待有类似的场景出现时,就演绎得真实而有神韵。

王荔嗓音甜美,扮相端庄、大气,文武兼备,表演细腻,刻画人物传神真切。所谓名师出高徒,王荔师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艺术大师陈伯华。说起拜师学艺,王荔还有一段“勇闯医院”的故事。2002年,王荔即将面临毕业演出,她选择的剧目是经典的《宇宙锋》。在刻苦排练之余,王荔总感到差点感觉,又不知道是哪里不对。初生牛犊不怕虎,一天刚练完功,王荔怀着一股子冲动,就跑到陈伯华的病房里去了,“陈老师,请您教教我!”刚从练功房出来的她,满脸汗水,头发一撮撮地黏在脸上,情形狼狈但眼神坚定。

陈伯华给了她几盒磁带,让王荔回去听,过几天再来。过了几周,王荔又来了。陈伯华于是让她试试,一个出场动作后,陈伯华轻轻地说:“不对,再来。”王荔心中激动,陈老师愿意教自己了!短短的一个出场动作,王荔反反复复地演练了好几天。

在病房中,这一老一小结下了深厚的缘分。此后的13年中,患病在床的陈伯华就在病床上,指点着王荔,唱、念、做、打甚至服装和化妆,毫无保留却又严格要求。“大师从来都是点拨,能学到还是得靠自己悟。”一个眼波追随手流动的表演,王荔回去琢磨了好几天。她的勤奋和天分也让陈伯华十分欣慰,她对王荔说:“你和我孙女一样大,以后就叫我姥姥吧。”

陈伯华将自己的衣钵毫无保留地教给了王荔,王荔也不负众望,2012年初,她携新版汉剧《宇宙锋》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大获成功。全剧的精华“装疯”段落,不仅保留了陈伯华大师最经典的唱腔,表演的难度也极高。王荔和哑乳娘配合默契,情绪不断累积,眼神时而呆滞、时而流转,步伐摇曳,精彩绝伦。当时让梅兰芳的公子也真诚地感喟:“京剧要给汉剧鞠躬啊!”该剧目获得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金奖,主演王荔获“优秀表演奖”金奖,并夺得了中宣部颁发的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你是传人,不是徒弟。”陈伯华曾这样认真地对王荔说。王荔说,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长,自己是幸运的。最重要的是,自己不仅从陈伯华身上学到了戏艺,还学到了“豁达”而“志存高远”的境界。“姥姥将自己一生中无法实现的东西都交给我去完成。她说你的职责不光是演好角色,而是要关心汉剧的生死存亡,你一定要传承下去。”

千锤百炼方成才

俗话说,“一日不练,自己知道,两日不练,同行知道,三日不练,观众知道”。武汉市文化局艺术处处长杨菁,曾担任过武汉市艺术学校校长,对执着于“练私功”的王荔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不论是凌晨4、5点,还是节假日,空荡荡的练功房,都能看到王荔的身影。“即使是我大年初一值班时,也能在排练室看到她扔刀剑把子练武功。”杨菁心疼地说,“别看她在台上很光鲜,其实全身是伤。”

超乎常人的刻苦与努力,给王荔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身体素质。但王荔能够在舞台上绽放出夺人心魄的魅力,却源于她对汉剧深入骨髓的热爱和钢铁般的意志。回忆起王荔的成长历程,汉剧院老前辈程良美激动地说:“王荔历经坎坎坷坷,走到今天,非常不容易!”

2002年,19岁的王荔第一次获得了全国大奖。哪知,回来后,由于种种原因,王荔经历了长达3年没有戏演、没有舞台的黯淡时光。

在面临挫折和磨难时,有人选择了颓废、放弃,有人却经受住了考验。练功房锁了,王荔就在走廊里坚持每天练功;没有演出,她将空出的时间,学习识谱,去音乐学院拜师学习专业声乐,让自己的唱腔在汉剧甜美特色的基础上,更加浑厚有穿透力;大量的阅读书籍,和大学的教授、学者交流,提升自己对戏剧的深度理解;她去考过话剧,后来调到了武汉京剧院,扎扎实实地排练《望江亭》,学会了京剧的唱法和表演技巧……最令她感动的是,没有舞台,戏迷们把她请到戏迷协会,每周欣赏她的演出。

从19岁到22岁,凭着对汉剧矢志不渝的追求,王荔就在这种困顿中坚守。3年的宝贵青春年华,没有在舞台上大放异彩,却让王荔动心忍性,经受住了考验,变得成熟、大气。

“我这一生,要做一个像梅兰芳、陈伯华那样的艺术家。”早在艺校学艺时,王荔就立下了这样的誓言,即使没人相信,她只用加倍的刻苦和努力来证明。

3年蛰伏后,2006年10月,王荔获得主演《王昭君》的宝贵机会。时间紧、任务重,王荔自己读谱学调,扎实而不间断地练功。超负荷的排练,很多人都累趴下了,她仍然每天都提前到达排练场。导演心疼她,她总是说“不累”。当年,《王昭君》在第十届中国戏剧节上荣获最高奖——“优秀剧目奖”,这个奖打破了武汉汉剧院20多年来从未获得任何国家级奖项的纪录。中国戏剧协会的专家称赞她:“一上台就有名角儿范!”

在汉剧院生角黄彦安的眼中,王荔是天生的青衣演员。“身体素质好、声音条件好,扮相好,镇得住台。”但他最认可的还是王荔的工作态度。“她永远认真地对待你,使你不能不认真地对待她。”练戏是苦活累活,一般演员一场戏就累趴下了,但王荔能够连轴排,每一遍都精益求精,唱腔完整、动作到位。

在《宇宙锋》表演现场,王荔一圈圆场步伐优美、动作韵律感极强,与音乐伴奏搭配得天衣无缝,引得观众雷鸣般的掌声。台上一遍,台下她不知道走了多少遍。2015年寒假的一个清晨,汉剧院袁忠玉老师带着4个学生去练功,剧院里静悄悄的,但王荔已经绑着铁沙包在练功房跑圆场了。“大冬天只穿一件T恤,满头大汗。”袁老师心中赞道:“这就是楷模。”4个学生深受感染,整个寒假都自觉去练功,没有休息一天。

“王荔具有一种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她起早贪黑排练的习惯,积极影响着青年一代的演员。”武汉汉剧院院长黄朗欣慰地说。现在,王荔又有了新的目标,攻读艺术硕士学位。她要将更多文化的基因注入到汉剧艺术中,将汉剧诠释得更具魅力。

汉剧推广新大使

武汉汉剧院于1973年推出的汉剧版《红色娘子军》,不仅在武汉三镇火爆一时,还曾经两度进京演出,成为武汉戏曲界的骄傲。2014年,武汉汉剧院重新打造推出了青春版汉剧《红色娘子军》,由王荔担纲主演,大获成功,其中的选段也进京为中央常委演出,深受好评。

2015年10月16日,由湖北省博物馆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主办的“楚腔汉调——经典汉剧演出”在香港中文大学邵逸夫堂举办。为了给香港观众呈现更多的经典剧目,王荔与贾振南、熊国强、卢玉华、黄彦安等汉剧名家一口气表演了《打花鼓》《苏三起解》《哭祖庙》《蒯彻装疯》《宇宙锋》五个经典折子戏。观众极其热情,现场掌声不断。演出结束后,有个老记者激动地对王荔说:“1982年,陈伯华老师来的时候,我曾现场观赏过。真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再盼来你们。”

2015年春节期间,武汉汉剧院20多人带着两台根据莎士比亚名剧改编的新汉剧《驯悍记》和《李尔王》,前往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进行文化交流,吸引了众多观众。

演出前,王荔担心外国人对汉剧不够了解,舞台形式也不同于国内,想增加点惊人的元素。汉剧花旦行当有一种绝活——摘花戏(魔术)。王荔找到袁忠玉:“袁老师,这个亮眼,我想学。”摘花戏难度极高,有学生甚至两年都练不出来。拗不过王荔的坚持,也被她“戏比天大”的精神所感动,袁忠玉最终手把手地教起她来。手红了、破皮了、起茧了,王荔一声不吭,继续琢磨、练习。慢慢的,一朵花、一串花都次第出来了。最终,王荔花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学会了摘花戏,在《驯悍记》中掀起了一个高潮。演完后,几乎每个观众都上来找她合影。

有一对住在新泽西的武汉夫妇,特意坐火车来看戏。这对夫妇高兴地告诉王荔:“外国人买票来看我们的地方戏,来欣赏我们的城市文化,我们感觉扬眉吐气,非常自豪。”

有的人理解王荔多年的苦和累,有的人却仍质疑:“王荔爱出风头,这么刻苦就是为了拿奖、出名……”王荔却不这么认为:“只有我们拿了大奖,有了影响力,大家才能知道汉剧、关注汉剧、喜爱汉剧。我不仅现在要拿奖,一辈子都会追求奋斗不止。”

在当下,明星受追捧、收入高,排场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专业精湛的传统戏剧演员们的低收入、低名气。有许多地方戏甚至曾一度面临寒冬。2014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鼓舞人心的讲话。2015年12月8日,湖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鸿忠,在省戏曲艺术剧院调研并召开座谈会,要求推动和促进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的振兴发展。这不禁令王荔和汉剧院的同事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戏剧界就要迎来春天了。”

2015年12月,中宣部和省委宣传部的领导来到武汉汉剧院调研,鼓励王荔:“多出好戏,多出精品!”王荔也说:“武汉市委、市政府、市文化局都给予了汉剧及我个人很多的关注和支持,大家群策群力,都是想把汉剧推得更高更远。”

“不论是在国家大剧院,国际舞台,还是在乡村戏台,王荔的演出都是一个水准。她对艺术有一种责任感,更有一种高要求。”黄朗认可地说。

作为一个年轻的共产党员,王荔对自己要求严格。平时,除了完成繁重的演出任务,王荔还积极利用各种公益活动、文化交流的机会,宣传汉剧,为汉剧的蓬勃发展鼓与呼。

汉剧不仅走出了国门,在不断地求新求变中,也吸引了许多年轻戏迷的热捧。王荔曾多次走进武大、华科、武音等高校,开展演出、讲座等活动。每次活动结束,都有很多学生将她围住,和她交流。

有学生曾经问王荔,汉剧为何没有京剧、黄梅戏等戏剧流传广?

“汉剧注重人物内心的活动和情绪、唱腔复杂、婉转,独特的腔调使它对演员的要求很高,这也是我们寻求解决的问题。”王荔谈及汉剧未来的发展时说,“戏曲的美在于各个地方戏不同的风格,复杂腔调这一特点我们会保留下来,哪怕孤芳自赏。”

在王荔心中,汉剧有大美,即使再艰难也要坚持下去。身为武汉汉剧院演出团第一副团长的她也表示,未来将会在培育新人、打造专业宣传策划团队、尝试新媒体手段等方面更加努力。“我要用一生奋斗来兑现自己的承诺,将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汉剧艺术传承下去,进一步发扬光大。”说这番话时,王荔的眼里充满了坚定与自信。

责任编辑 何四新

猜你喜欢
汉剧
荆风楚韵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汉剧
地域文化视野下的汉剧研究新成果
——读陈志勇《汉剧与汉派文化》
武汉市汉剧剧场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1949年以来汉剧表演艺术资料述论
广东汉剧的文化解读探讨
梁素珍广东汉剧旦角表演艺术特色简析
“南国牡丹”
闽西汉剧进课堂的困惑与策略
民国时期汉剧坤伶登台与舞台新变——以汉口《罗宾汉报》《戏世界》为中心的考察
略论大埔汉剧之乡的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