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态势下地方院校新闻传播教育转型探析

2016-04-11 21:55金妍
视听 2016年4期
关键词:融媒转型

□金妍



融媒态势下地方院校新闻传播教育转型探析

□金妍

摘要:媒介融合以其不可逆转的趋势,对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的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挑战。地方院校新闻传播教育在融媒态势下问题凸显,唱衰声音渐起。本文从专业定位、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师资、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探讨了地方新闻传播教育如何成功转型。

关键词:融媒;新闻传播教育;转型

互联网背景下,自媒体大行其道,传媒格局呈现不同景观,新闻传播教育面临挑战。传统新闻教育矛盾重重,很多地方院校的新闻传播专业开始面临完不成招生计划的尴尬局面。唱衰新闻专业教育的声音也不绝于耳,此态势下,新闻传播教育的转型升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地方院校新闻传播教育被唱衰之困

(一)新闻传播教育呈现泡沫化趋势

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泡沫化”直接体现在培养学生人数绝对的供大于求。据“2013-2017年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透露,截至2013年,全国高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布点1080个,在校本科生23万。①相对于急剧扩张的新闻专业规模,传统新闻媒体的人才需求却是相对稳定。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的一项调查显示,新闻类的专科毕业生不再需要,对能从事一般记者、编辑工作的本科毕业生,需求量也已接近饱和;而且,为了进一步提高报道的质量,一些媒体在招聘人才方面不再局限于招收新闻学类专业的毕业生。

新闻传播教育的泡沫化还体现为人才培养定位的严重同质化。大多数地方院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行业培养方向还是以传统媒体为主,培养岗位也侧重传统的采、摄、编、播等岗位,地方院校人才培养计划向重点院校看齐,体现不出特色。

(二)新闻传播教育严重滞后

尽管学科教育有自己的独立性,但新闻传播教育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跟文学、哲学、历史等传统文科相比,它更关注当下,跟业界联系也更紧密。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领域风云变幻,尤其是媒介本身的变化更是快速,但新闻传播教育对此认知不力,严重滞后于业界。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新闻传播教育培养的学生和人才,主要还是针对和满足传统媒体的需要,我们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育方式、案例运用等,曾经满足的,是一个非互联网时代、完全垄断性媒体的生存发展。②

1.课程体系滞后,设置单一

课程体系设置是教学的核心部分,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关系到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目前,地方院校的新闻传播教育大都还是沿袭传统媒体时代的做法,课程设置单一,缺乏综合性。融媒时代,业界要求从业者既要会写、会摄、会剪,而且要能够熟练使用各种硬、软件;一条新闻作品在传统媒介发表或播出后,工作人员还要能根据微博、微视、客户端等新媒介特点进行翻新制作,即“一鱼多做”。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过分强调专业细分,对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的业务技能进行割裂培养,不符合融媒时代下媒介一体化的应用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且很多地方院校忽略了新媒体时代融媒知识的传授,很多专业课程已不合时宜,学生不愿听,教学效果差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师资不足,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地方院校在仓促上马新闻传播专业后,师资、实践资源不足,加之传媒格局风云变幻,教学实施更是困难重重。师资力量薄弱是最大困难之一。地方院校缺乏名师,也不具备吸引名师的条件。另一方面,具有实践经验的专职教师也很缺乏,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能够从现实传媒环境出发,给学生进行最真实、有用的教学,提升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现实中,很多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到高校任教,并没有媒体从业经验,而具有新媒体、融媒体工作经验的教师更为稀缺。

针对新闻专业实践性强的特征,各地方院校的新闻传播专业也一直在加大教学设备的投资,如购买摄录器材,建设编辑室、电视演播厅等。但是,在自媒体飞速发展态势下,新闻的采集、制作和播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设备陈旧,实验室、实践基地不足等问题开始突显,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大多数地方院校主要采用分批次、分小组的方式进行实验课程,2-3名/3-4名学生共用一台设备,设备不足,课时不够,学生操作技能锻炼非常受影响。

二、地方院校新闻传播教育转型之思

互联网迅速发展态势下,传统媒介和新媒介呈现出融合一体化发展趋势,需要的是既精通文字写作、图片摄影等技能,又能熟练使用各种媒介软件及硬件的“全能型”人才。在新闻传播教育呈现饱和的局势下,地方院校的新闻传播教育一方面要结合自身的特质,进行差异化定位;另一方面原有的课程体系、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实验教学严重滞后,不适应新的传媒时代发展要求,应积极思量转型。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吸收、融入融媒体基因,突破专业鸿沟,调整和改革传统课程设置,注重教学实践,提升师资水平以适应融媒体发展趋势。

(一)根据自身特色,明确定位

高校的扩招、利益的驱动使得新闻传播教育爆发式增长,而新闻人才培养质量却没跟上去,产生了新闻传播专业学生找不到工作,而传媒单位又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的现象。地方院校没有名牌大学、重点大学的光环,要寻求突破,只能依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差异化定位。

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差异化定位,首先要知悉自身的优势、特色,在明确自身优势的前提下开拓新的局面。地方院校的师资、设备等资源,无法与一流新闻传播学院抗衡,但地方院校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质,如江西的九江学院依托庐山文化、白鹿洞书院等优质资源,可考虑跟旅游学院合作,开设旅游新闻传播等专业,培养在旅游或文学上有优势的专门人才。依此类推,外语学院可以开设外语传媒系,政法学院可以开设法律新闻传播新闻专业,等。明确自身定位就意味着要抛弃简单地“拿来主义”,不能不考虑实际情况,照抄照搬重点高校的模式,而是要依据自身实际,充分利用自身的特点及资源,在各专业进行衡量、比较、整合,创新出一套合理又符合校情的合作培养计划。

(二)完善课程体系,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融媒态势下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的设置要密切关注我国的传媒动态,课程设置要体现出“新”和“跨”的特质。

1.课程设置要体现“新”

我国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市场日渐萎缩,对毕业生的需求十分有限,而各种新型媒体发展迅猛,对人才的需求也比较旺盛,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反映出这种变化。世界一流、历史悠久的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其每两年就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根据融媒发展的趋势,对原有的课程进行改革和调整,十分注重新媒体相关课程的设置,如“网络社会与民主”“网络视音频传播”等,将行业最新信息融入课程中,使学生所学知识更有针对性,能更加系统地掌握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及规律。

2.课程设置要体现“跨”

媒介融合趋势的必然性促使新闻传播学科教育的内部融合,要求院校打破专业壁垒,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目前,国际新闻传播教育纷纷与传播学、媒体学、信息学等学科融合,形成新的院系或者专业。国内一流重点院校也作出了表率。人大新闻学院为了培养更多的跨领域复合人才,2011年与法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合作,分别开设了“新闻学-法学”“新闻学-国际政治”两个实验班,突破学科边界,整合校内资源,为培养全能型新闻传播融合人才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完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力量

调整和优化当前新闻传播教育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师资力量势在必行。一方面,地方院校要对原有的教师进行知识重构和能力再生,有着不同专业背景的新闻学科教师,也需要突破专业局限,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建立媒介融合的思维观,对自己的专业进行重新定位。③鼓励教师通过学术交流、进修等方式重新架构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升能力,同时也积极引导教师把相当一部分的精力放在业务实践上,争取走出校门,到传媒业界进行实践锻炼,切身体会业界最新变动,积累实践经验,了解融媒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趋势,满足学生对融媒知识的需求。另一方面地方院校可以从新闻单位引进资深传媒从业人员加盟。高校可以适当选聘资深媒体从业者担任专业课老师,或者担任新闻传播院系学生的辅导员、班主任,或者请他们定期为学生举办讲座,使学生充分了解业界最新动态,形成新闻传播院校和业界人士的良性互动。这样,新闻传播教学就从以往的从书本到书本变成了从书本到实践,从安静沉闷的课堂到丰富多彩的社会和事件现场,由理论到实际,跟业界紧密相连。实际上,在国外新闻传播教育界,教员通常要具备中长期的媒体从业经历。

(四)积极引导实践,拓宽就业渠道

传统媒体减少,新媒体涌现,毕业学生过剩已是普遍现象。如何在僧多粥少的局面下,利用一切条件组织好学生的新闻实习,拓展新闻专业实践领域,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和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力就成了地方院校新闻传播教学工作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高校新闻传播教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课堂实践,即结合课程进行实习。融媒时代,高校要积极投入建设新闻传播学实验教学中心,包括印刷媒体实验室、视听编辑室、数字媒体实验室等,通过实验室,学生可以熟悉新闻的调查、采访、编辑与传送一套完整程序,并且能够制作出高质量的新闻报道,包括音频、视频、幻灯片等多媒体形式。学生在校期间经过专业的实践锻炼,为以后顺利步入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是课外实践,即学生在课程外进行新闻实践。目前大多数高校主要是遵循“校园实践——中期实习——毕业实习”三级实践的教学模式。“校园实践”不可忽视,现在高校都拥有自己的学生刊物、广播电台、电视台等自办媒体,另外还有一些大型校内活动的组织、策划、宣传等工作,都可以成为新闻传播专业大学生“练兵”的好阵地。“中期实习”主要是指经过一至两年的学习,有了一定专业知识储备后,学生要利用寒暑假进行新闻实习,这阶段的实习可在当地媒体进行,学校要对学生的实习成果进行审阅和评定。“毕业实习”是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重头戏,时间也比较长。这阶段的实习是面向全国,特别是一些媒体业发达的大城市进行的,学校应帮助学生落实实习单位,与之经常联系,解决学生实习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学校还要鼓励学生增强传媒实践的意识,使其有意识地利用一切机会进行实践。除了以上两方面的新闻实践教学工作,高校还应积极探索新的实践模式,拓展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新领域。

注释:

①搜狐传媒.全国新闻传播类专业布点1080个在校本科生23万[EB/OL].http://media.sohu.com/20131018/ n388467179.shtml,2013年10月18日.

②尹明华.新闻传播教学的“变”与“不变”[J].新闻与写作,2015(11):68.

③汤天甜.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0(8):34.

(作者系江西九江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师)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一般项目“地方院校新设文科专业实验课程开设现状及对策研究”(编号:JXJG-15-17-16)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融媒转型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主流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融媒创新调查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巧借外资之眼深度解读 聚合融媒之声提振信心——钱江晚报“加码中国”特别报道剖析
安凯转型生意经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别逃啊,霍金!——一次跨越时间的融媒采编行动
转型
以融媒之势扩大主题报道传播力——以嘉兴市广播电视台新闻实践为例
在细分市场建设有价值的融媒平台——每日商报供给侧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