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达
浅析《垓下歌》的真实性与倾向性
□王飞达
《垓下歌》作为英雄末路的悲怆挽歌,通过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自然而真实地将项羽举世无双的英雄气概和柔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深深地拨动了后代读者的心弦。本文将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对《垓下歌》中所体现出的文学作品的真实性和倾向性关系作细致的分析,并从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角度整体把握司马迁对于项羽这个人物形象的客观评价。
《垓下歌》;真实性;倾向性;文艺理论;司马迁
优秀的文学创作离不开真实性与倾向性的统一,无论是鸿篇巨制的长篇小说,还是短小精悍的诗歌、散文都是如此。没有真实性的文学作品,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没有倾向性的文学作品,得不到读者的认可。真实性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必然会体现出它的进步倾向性,倾向性源自真实性的创作过程当中,并作用于文学作品的真实性,因此,真实性与倾向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古往今来,文人墨客都十分重视文学创作的真实性与倾向性问题,并深深地影响了当下的文学创作。
我国古代文论家刘勰曾经说过:“酌奇不失其真,玩华不坠其实。”①意思是进行文学创作时要真实地表现生活;鲁迅也认为,“真实是文艺的第一紧要事,因为真实,所以也有力。”②毛泽东在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也提出:“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③因此文学创作活动必须植根于客观真实的社会生活,坚持“实事求是”的创作原则,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实现文学创作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使文学作品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相反,如果背离了现实主义真实性的创作原则,就会陷入主观唯心主义的创作误区,拉萨尔的《弗兰茨·冯·济金根》的失败便是最好的例证。马克思在致拉萨尔的信中提到:“拉萨尔最大的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④恩格斯也赞同马克思的看法:“拉萨尔为了观念的东西忘掉了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了莎士比亚。”⑤拉萨尔把《济金根》的失败归结为没有联合农民进行正确的革命起义,以及错误的策略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他这种违背历史真实、主观臆造出的思想严重地偏离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真实性原则,隐藏了社会历史发展中的本质问题。那么,如何才能达到文学创作的真实性要求呢?司马迁的《项羽本纪》中记载的《垓下歌》便是极具说服力的。
《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项羽和刘邦决战时,在身处垓下,兵少食尽、四面楚歌的困境之下所作的绝命诗,既彰显了项羽作为英雄人物的罕见自信,又透露出无尽的愁绪感伤,短小精悍的文字,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情感,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但是《项羽本纪》中记载项羽是一个不喜读书的人,为何会突然吟诗作赋呢?再者,在那战火纷飞的紧急关头,又有谁能记录下项羽的这首绝命诗并为其流芳百世呢?因此,这首诗并非项羽本人所作,那又是谁能如此真实地表现出项羽的所感所惑呢?而且众所周知,司马迁是一个工作态度十分严谨的史学家,为了考证事实的真相,他甘愿跋山涉水,四处奔波,周游列国,即使是无关紧要的野史,他也能追其根源。关乎朝代更迭的历史大事,他更是了如指掌,如数家珍。那么为何司马迁要将这首有待考究的《垓下歌》放进《项羽本纪》当中呢?正确的推论是,司马迁就是《垓下歌》的作者,他为了塑造末路时项羽的英雄形象,烘托悲怆的氛围,从而创作了这首源自历史真实,却又没有逾越历史真实界限的诗歌作品。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失败的原因,在司马迁看来是因为他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⑥项羽夸耀自己的功劳,狂妄自大的性格使他不效法古人,认为国家统治只需要武力就能实现,这与《垓下歌》所表述的人与事不谋而合。“力拔山兮气盖世”一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项羽叱咤风云的业绩。他少年气盛,力能扛鼎,巨鹿之战更是将他所向披靡的才能发挥到了极致。他用自己的英雄气概力挽狂澜,称霸一方,过于夸大个人力量,具有目中无人的傲慢的处世态度。“时不利兮骓不逝”这一句将项羽的悲叹彻底宣泄出来:时机于他不利,战事于他不利,连与自己并肩作战的乌骓马都不肯前进了,一种英雄末路的凄凉之感油然而生,令人倍感苍凉。虽然已是身经百战的将领,但是终因不善用人,也不会审时度势,更不得民心,而落得孤军奋战的结局。“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两句抒发了项羽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叹。曾经叱咤风云的将军,在穷途末路之时,竟不能保护自己心爱的乌骓马和虞美人,这里表现了项羽千古柔情、重情重义的人物形象与他多愁善感、优柔寡断的性格。司马迁的文学创作忠于真实性的原则,在还原历史真相的基础之上弥补史实资料的缺失,真实地再现了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本质性格。鲁迅在分析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时提出:“支绌的原因,是在要使读者信一切所写为事实,靠事实来取得真实性,所以一与事实相左,那么真实性也随即灭亡。”⑦所谓真实性不能是虚构的生活真实,但也并非一定是历史的真实,因为“艺术的真实并非历史上的真实……后者须有其事,而创作可以缀合、抒写,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也。”⑧文艺创作的真实性原则,不能主观唯心地臆造出不符合历史真相的内容,不能毫无选择地囫囵吞枣。艺术创作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具有高度概括性,典型性和艺术性的特点。
文学创作要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但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要进行艺术的加工再创造,在这个过程中要求作者对题材和内容进行提炼和概括,作者的思想情感就会在认识和把握艺术形象的过程中自然流露,从而不可避免地融入了主观意识形态,这就是文艺创作中所体现的倾向性。恩格斯在致敏·考茨基的信中提到:“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需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同时我认为,作家不必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⑨在进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时候,首先需要正确地认识现实主义关系,然后借助作者的生活经验对世间万物、社会人生进行审美方式的评论与总结。这种评价是流露在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的,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作者的见解越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越好。我所指的现实主义甚至可以不顾作者的见解而表露出来。”⑩尽管倾向性带有个人意识色彩,但这是在社会意识形态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并不违背历史的真实性要求,同时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同,也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表达方式。
《项羽本纪》在表现司马迁的个人倾向性方面做了很好的诠释。项羽是《史记》中被重点刻画的历史人物之一。虽然性情暴躁、穷兵黩武、刚愎自用使得他不得民心、众叛亲离,但是他又有别于专制的帝王将相,不仅具有慷慨激昂的英雄气概,又体现出优于先秦诸家思想的进步性,所以他得到了司马迁客观中肯的评价和认可,所以在《项羽本纪》的结尾,司马迁会有褒有贬地对项羽的一生进行客观的评价,而不是全盘否定。更何况项羽的对手刘邦一直以来都被司马迁塑造成阴险狡猾的小人形象。通过《史记》中关于项羽和刘邦的记载,我们可以明确,项羽在司马迁的主观意识中占据更高的地位。《垓下歌》中“乌骓马”“虞美人”所体现出的是项羽大丈夫、硬汉形象所具备的人性和人情的光辉,这与刘邦在面对项羽追杀时为自保性命而将亲儿女推下车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司马迁看来,刘邦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不择手段、乐施计谋的无赖流氓。但司马迁并没有将强烈的个人情绪强加给历史人物,而是将个人化的爱憎情感融入到文学创作当中,把自己壮志未酬的委屈以及深受戕害的悲愤隐藏在《史记》的字里行间。司马迁通过高超的文学修养在意识形态领域取得了胜利,即获得了艺术上的成功,又予以读者心照不宣的启示。《垓下歌》作为真实性与倾向性高度统一的文学作品,高度概括了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对后世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优秀的文学创作要求文学作品能够达到艺术的真实性与倾向性的完美统一。首先作者要准确地、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之上,才能进行倾向性的再创造,否则被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会是千篇一律的,缺乏典型性的。这就要求文学工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时,要考虑到事物本身固有的真实属性,可以加以适当的突出、强调与提高,但是不能过度修饰或掩盖事物本身的面貌。值得肯定的是,司马迁的文学创作是符合真实性与倾向性相统一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理论的。在当下,我们要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创作理论指导文学创作,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论来认识世界,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实现艺术的真实性与倾向性的高度统一。
注释:
①刘勰.文心雕龙[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89.
②鲁迅.漫谈“漫画”[A].且介亭杂文二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42.
③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A].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53.
④马克思.致斐·拉萨尔(1859年4月19日)[A].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一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22-25.
⑤恩格斯.致斐·拉萨尔(1859年5月18日)[A].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一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26-31.
⑥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1992:340.
⑦鲁迅.怎么写[A].三闲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34.
⑧鲁迅.1933年12月致徐懋庸信[A].鲁迅书信集(上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
⑨恩格斯.致敏·考茨基(1885年11月26日)[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4: 672-674.
⑩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1888年4月初)[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4:682-685.
(作者单位:山东省诸城市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