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逆转现象的规范与策略

2016-04-11 21:28:17马雅虹冯淇
视听 2016年12期
关键词:真实性媒介现象

□马雅虹 冯淇

新闻逆转现象的规范与策略

□马雅虹 冯淇

新闻逆转现象的发生绝不是偶然,它是市场经济下媒体环境深刻变化的产物。本文主要以银川频道《新闻开讲》报道的“中国游客泰国铲虾”事件为例,分析新闻逆转现象的特点、成因,以新闻真实性和马克思报刊有机理论为理论支撑,对新闻报道中的失范进行反省和思辨,探究如何保持新闻真实性,并提出规范新闻逆转现象的合理化建议。

新闻逆转;真实性;规范;策略;马克思报刊有机理论

一、新闻逆转现象案例

泰国星期日报官方微博于2016年3月18日报道,一名泰国网友通过“脸书”分享了中国游客在泰国清迈一酒店自助餐厅疯狂铲虾的视频。视频发布21小时即突破31万观看次数,网友纷纷留言吐槽:生下来到现在没吃过虾吗?

21日,银川频道《新闻开讲》栏目对这起事件进行报道。“近几天,有一个视频被疯传,在一个泰国餐厅里一群中国游客为了把钱都吃回来,多占点便宜,用盘子直接去铲虾。正当人们纷纷指责这些游客在国外的行为没有素质丢脸的时候,似乎又发生了些逆转,有游客说当时夹子不见了,他们不得已才用盘子去铲的。但是不管怎么样,中国游客爱抢、爱占小便宜、不遵守秩序的形象已经越来越成为外国人对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印象。有人分析,这其实跟中国人从小成长的环境有关系,他们都有经历过饥饿年代,造就了他们就想多吃点的习惯,因为在那个时候你不抢就会吃亏。另外,中国人还有一种从众的心理,看到别人干什么,哪怕自己并不爱吃虾,也要跟着去干,否则就会吃亏。总之一句话,宁愿吃撑了,也不愿去吃亏。”

23日,泰国王权免税店发声明证实该视频的拍摄地点为该公司的自助餐厅,而视频却是两年前的视频。声明指出,已对餐厅调整改善,近两年用餐秩序良好,很少出现不文明情况。当餐厅还原事实以后,大众舆论又出现由喷手变为维护者的角色转换,事件也逐渐淡出大众视野。

二、新闻逆转现象的概念及特点

(一)新闻逆转现象的概念

逆转新闻这个词首先出现在2013年底新华网《盘点2013十大逆转新闻》一文中,因该文的广泛转载、传播为人所熟知。但是该文并没有对这个概念进行解释。逆转新闻作为一种新闻传播现象早已有之。新闻逆转现象指最初报道的新闻向相反的方向转变,随着新闻报道不断深入,事实真相被更加客观全面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立场急剧逆转,并表现出与之前截然相反的态度。

(二)新闻逆转现象的特点

1.舆论呈倒“V”型趋势发展

在本案例中,当视频流传出来以后,可以说是一夜之间舆论出现大面积斥责的声音,@傲骨天蝎:“可怜啊,没吃过虾,砸锅卖铁才出趟门吧,丢人。”甚至出现两军对垒的现象,@快递打的的的哥回复@随风逝:“你就是网络上不了解事实的喷子,拜托去看看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吧,幼稚。”当餐厅还原事实真相以后,大众舆论发生反转,事件也逐渐淡出大众视野。新闻逆转现象就好比一个上坡下坡的过程,呈现倒“V”的走势。新闻逆转现象最吸引人关注的不是事件本身的反转,而是舆论态度的180度逆转,上一秒在谩骂甲方,下一秒可能就变成甲方的维护者。舆论走嘴不走心,倒“V”模型始终存在于类似逆转事件案例发生、发展、高潮、结束的过程中。

2.始作俑者成分复杂

新闻逆转现象的始作俑者成分复杂。新闻记者在采集新闻的第一个环节就带有不确定性,新闻生产过程是个动态的过程,新闻信息的传播是不定性的活动。新闻发生逆转的过程也并非一个人完成,可能是个人、媒体或多方共同的力量。可见,新闻逆转现象的始作俑者不是单一的某个人或团体,它是在全社会共同作用下引发的新闻大爆炸。“泰国铲虾”这一事件既有新闻工作者、主持人、媒介的责任,也包含大众的责任,可以说是在全社会各种复杂因素共同推动下引发的新闻爆炸。

三、新闻逆转现象的成因分析

(一)新闻伦理的缺失

1.新闻伦理的核心是新闻实践

从主持人的播报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该新闻来自于网络的转载,主持人并没有进行信息核实,并根据“有人分析”这一模棱两可的字眼进行报道。面对媒介经营上的困难,有的媒体把经营压力转移到基层记者站或是记者身上,将经济效益作为考核的主要标准。记者及其消息来源之间是一种错综复杂的共生关系。记者明白自己必须拥有可靠的消息来源,有吸引大众的新闻点。这种利益链条关系着记者的职业发展空间,有时这种外在的压力会影响新闻报道的质量,致使记者在采写实践中偏离了新闻伦理的规范。

2.把关具有高度的主观性

基于主编自己的“经验、态度和预期定式”得出结论,这种把关方法已经受到了质疑,把关人自身均有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好坏善恶的评价、选择的决策策略以及影响其做出拒绝或选择某条信息的决策的价值,具有高度的主观性。虽然传播组织有自己的优先权,所有人员的活动必须在组织的范围之内进行并为其效力,但无法逃脱这样一个现实,即把关人也要维系社会体系,并从这个体系中维持生计。《新闻开讲》栏目把关人明显的失职行为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二)市场经济下媒介环境发生深刻变化

1.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市场占有额大幅下降

在产生新闻逆转现象的原因中,从现象上看,虽然大量表现为新闻工作者思想和工作作风上的主观原因,但其根本原因却在于政治和社会上的原因。媒介市场环境,在改革引导下发生了深刻变化,其基本形态就是竞争。从上世纪80年代,直至互联网的出现,电视一直处于卖方市场,随后媒介数量急剧膨胀,再加上国外先进媒介涌入中国,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媒介进入买方市场。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行业日渐萧条,电视收视率急剧下滑,不少电视人纷纷离职或转行。在新媒体行业的冲击下,提高收视率就成为某些新闻人唯一的追求,新闻质量明显下降,新闻逆转现象正是这种复杂的市场环境下的产物。

2.受众需求发生变化——追随时效性

受众是媒介的消费者、媒介营销的市场诉求对象,受众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收视率。受众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媒体参与者,使用媒介的目的各不相同。为了吸引受众的需求,各电视台也纷纷打造自己的形象,比如湖南卫视喊出“快乐中国”的口号大打娱乐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受众的市场需求不断发生变化,由于新闻媒体必须维持受众的忠实度,因此受众的观看习惯也会影响记者对新闻信源的选择,受众新闻浏览习惯的改变直接影响新闻节目的制作。人们对新闻的追随主要体现在时效性上,如何维持时效性和真实性的平衡成为新闻业的一大难题。

四、新闻逆转现象的失范与反省

(一)属性议程设置

媒介加大对某些问题的报道量或突出报道某些问题,能够影响受众对这些问题重要性的认知。在新闻编辑中,作者会把能够触发大众感发、大众敏感的词汇着重提取出来,掺杂在事件叙述中。中国人的素质问题是我国人民的一根敏感神经,偏偏该主持人用了“为了把钱吃回来”“占便宜”“不遵守秩序”等敏感词汇,含蓄告知大众某些中国人是没有素质的代表,迎合受众中国人道德自我矮化的泛道德主义心理倾向,从而与主持人产生共鸣。主持人对中国游客素质低冷嘲热讽,这种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会使大众失去理智,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二)以坏新闻制造口水大战

死亡、失业、悲剧、工厂倒闭以及堕落都是有关某个人的坏新闻,同时又能是新闻工作者的好新闻。有时新闻工作者可能会通过寻找人们对某个事件的敌对反映或评论意图挑起并报道某个“争论”,从而制造“坏新闻”。幸运的话,他们还会掀起一场“口水大战”。例如2月25日,媒体报道河南省鲁山县民办教师丁学玉工作26年之后才知道已经被教育局辞退,质疑当年的辞退是被人“顶包”。鲁山县委群工部部长汤钦在接受采访时态度冷漠并涂抹护肤品,“抹香香”领导遭到网友强烈谴责,舆论纷纷倒向丁学玉。后来有记者调查发现,丁学玉可能是因为超生被辞并且当年已领离教证和离教补助金。“抹香香”当事人称,曾帮着协调调阅档案,只是这段没在节目中播出。

(三)新闻真实性的规律无法改变

1.新闻真实性原则

虽然逆转现象不断出现,但逆转新闻并非绝症,新闻真实性的规律无法改变。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的基本属性。对于许多工作者而言,真实性仍然以“被检验和解释的事实”的形式呈现出来。虚假新闻始终是正直的新闻人对抗的恶疾,对于电视栏目来说,真实性提高了,电视新闻便有人看了。

2.马克思报刊有机理论

“报刊的有机运动”是马克思在1843年提出的,经过多次论述,形成了一种较为完整的关于报刊报道新闻的过程理论。该理论认为,每篇报道由于侧重面的不同,单独看起来可能是片面的和有偏差的,但只要报刊的有机运动在正常地运行,事件的真相就会逐步清晰地表现出来。新闻逆转现象有效印证了马克思报刊有机理论,事物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虽然由于内在或外在的原因,新闻可能会偏离事实,但逆转新闻最终走向了真实,真实性是逆转新闻的根本属性。

五、新闻真实性的规范和策略

(一)健全新闻生产机制

1.专业的新闻生产流程管理体制

新闻逆转现象的出现,与媒体人草率的处理新闻密不可分,健全新闻生产机制,建立健全信息核查制度,让媒体人有章可循,是避免新闻逆转、保持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手段。值得一说的是,由于惧怕权威,普通百姓更倾向于匿名举报。西方一些主流媒体对匿名消息来源的使用十分谨慎,并且有严格的信息核查制度,或设立信息核查部,或进行信息核查工作。这一制度最早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这对我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打造专业的新闻团队

新闻逆转现象的发生,不仅欺骗了受众的感情,而且消解了新闻和媒体的公信力。专业主义本应是新闻媒体的安身立命之本,道听途说实则是对新闻人本身的侮辱和诋毁,新闻逆转现象的出现与新闻工作者自身的职业素养密不可分。为了使媒体重获公信力、权威性,重振电视行业昔日的辉煌,必须打造专业的新闻生产团队。

(二)建立健全责任承担制度

新闻逆转现象愈演愈烈,原因之一就是无须承担严苛的责任。逆转新闻和虚假新闻虽然存在一定的相同之处,但二者新闻真实性的本质是不同的,所以不能把新闻逆转现象当作虚假新闻处置,虚假新闻的治理依据不能成为逆转新闻的法律准则。

新闻逆转现象的出现,乃是媒体的失职,官方的态度和处置则显得尤为重要。这里所说的官方,既包括产生这种现象失职一方的代表单位,也包括对该新闻事件负有行政与管理职责的权力部门。新闻逆转现象中,新闻源涉及的单位或个人和新闻把关失职的新闻媒体都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我国新闻界有一种现象,即报道假新闻的媒体在向公众进行道歉时,往往特意强调假新闻炮制者的身份是“聘用记者”。作为记者,只要允许采访,并且让他们的作品问世,对于新闻单位来说,就要对他所采编新闻的真实性负责并承担一定的责任。

(三)建立受众监督机制

由于新闻源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而单凭新闻记者很难分辨真伪时,受众应发挥他们无穷的力量。交互沟通能使新闻真相较快公布于天下,本文提出的案例正是在受众的作用下发生了反转。受众解读新闻是一种社会互动认知的过程,但受限于自身背景的影响。建立受众监督机制,鼓励受众参与到新闻传播的过程当中,是十分必要的,这种参与感会激发百姓监督社会不良现象的热情,引导舆论正能量。由于出身、地位、阶层不同,在新闻热炒的大环境下,受众更应该坚持冷思考,从当事人的角度解读新闻,避免跟风现象,做好舆论的监督者。

(作者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真实性媒介现象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广告的真实性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商周刊(2017年5期)2017-08-22 03:35:13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3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传播(2015年22期)2015-07-18 11:04:06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