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耀华
姜文电影中的暴力影像机制研究
□秦耀华
摘要:与当下只顾疯狂捞钱的大部分中国电影导演不同,姜文从来不是愿意拍摄快餐电影以博取名利的导演。他不屑于盲从,他向我们展现的电影世界,都是在尽力展示自己心中所想的电影应有的样子。姜文精雕细琢的暴力影像,也向电影观众倾诉着什么,而电影观众自然投桃报李,这就是所谓的姜文电影中暴力美学的价值。
关键词:姜文;暴力美学;影像;机制
姜文是中国电影界的另类人物,姜文电影是中国电影界的独特存在。姜文电影,不仅风格迥异,而且无一不展示了姜文作为一个导演所具有的才华与素质。在国内外都有大量的姜文粉丝,也有大量研究姜文电影的电影从业者,姜文现象是电影界的一道传奇。
姜文是个有着鲜明性格的男人,他性格中所携带的倔强、不屈与质疑不仅促使姜文电影中暴力美学的诞生,而且这种暴力美学也受益于独特环境和个人性格影响,因而具有鲜明的特征。
(一)暴烈的声音氛围
姜文是一个由演员出身的导演,他的电影一直被影评人认为有“话剧性”,这说明姜文非常懂得利用语言来制造电影氛围。首先,姜文很擅长运用“脏话”,他对脏话的使用更多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如《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马小军拿望远镜偷窥老师一段,马小军偷窥到为人师表的魏老师撒尿的过程,激动之下马小军连骂三句:“我操!我操!我操!”这绝对称不上高雅,但却能很好地体现马小军当时激动的情绪以及发现新大陆的自鸣得意。其次,姜文懂得如何使用音乐语言,例如久石让的《太阳照常升起》不断地出现于姜文的电影中。这首曲子高亢、激进、昂扬,充满了夏日正午阳光的热烈,充分展示了人物横刀立马、峥嵘不屈、荷尔蒙极高的英雄形象,这样的音乐语言自然也是鲜血淋漓却极富美感的暴力美学。再次,姜文对介乎俗雅之间的“方言”的使用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马小军与他的伙伴们说着一口流利的“京片子”,在《鬼子来了》里马大三与挂甲台村村民们则操着唐山话,《让子弹飞》甚至于出现了川话版。这样的暴力使用方言正是姜文对方言的独特见解。
(二)暴力表现的荒诞化和戏谑化
姜文的电影一直充满笑点,甚至连暴力的使用都做到笑点十足,这也成为姜式暴力美学的特点:暴力表现的荒诞化和戏谑化。在《鬼子来了》里,马大三雨中持斧追杀日本兵一场中,在马大三愤怒的砍杀下,斧子头甚至被砍到嵌入鬼子的背里,一用力竟然只拔出了斧子把,而面对拿着斧头把杀红眼马大三,日本兵依然是四散奔逃。该场面荒诞可笑,导演姜文采用了戏谑的态度审视之前狐假虎威战败后如丧家之犬的鬼子,展示了整部《鬼子来了》里最“解气”的一场。又如,在《让子弹飞》里,小六“剖腹验粉”,剖出来的粉冒着热气完完整整,验出了到底吃了几碗粉,却也死于剖腹。荒诞不经的暴力场景,将姜式暴力美学鲜明地与其他导演区别开来。
与当下只顾疯狂捞钱的大部分中国电影导演不同,姜文从来不是愿意拍摄快餐电影以博取名利的导演,他不屑于盲从,向我们展现的电影世界,都是在尽力展示自己心中所想的电影应有的样子。姜文精雕细琢的暴力影像,也向电影观众倾诉着什么,而电影观众自然投桃报李,这就是所谓的姜文电影中暴力美学的价值。
(一)导演与受众双方的情绪宣泄
姜文在现有中国电影审查制度下受到“委屈”,从《阳光灿烂的日子》被禁,到《鬼子来了》违规参赛至今未解禁,再到《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审查的“为难”,虽然姜文不曾言明也不能反抗,但《让子弹飞》中姜文终于一身匪气霸气地带领人民成功掀翻了暴政的船。这不能不说是姜文本身作为导演的一种情绪宣泄。从受众的情绪宣泄来说,受众生存于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人与人被高楼大厦所隔绝,彼此之间越来越缺乏信任与交流,而牢笼般的现实通过政治、经济等手段囚禁了人类的个性,导致人们的各种愿望得不到实现,各种欲望得不到满足,甚至连灵魂都感到空虚。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借助外物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就变得十分自然。姜氏暴力美学在刺激受众感官的同时,又摆脱沉重的道德枷锁戏谑地调侃甚至调戏了现实世界。这样的姜式暴力美学,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姜文的每部电影都是现象级电影了。
(二)对当代人生存方式的体现
资源的有限导致文明将竞争机制引入了人类社会,人类在竞争机制下往往采取暴力的方式来攫取资源,而当代人对周遭的一切又时时刻刻保持着警惕。从精神层面上来说,当代人很少经历肉体上的摧残,但更多经受的是精神暴力。《太阳照常升起》里文革时代扭曲的人性,《鬼子来了》里猥琐懦弱的马大三,《让子弹飞》里怯懦的鹅城百姓,无一不体现出人们精神的匮乏和生存的困境。当下的时代是消费时代,是经典缺失、深度缺失、意义缺失的时代,暴力美学生成于消费时代,并被消费刺激着发展,但却折射出人类在残酷竞争状态下的虚弱和空虚,指引人类去反抗高压的生存环境和长期存在的精神暴力。从体现当代人的生存方式到意图打败现实世界所存在的暴力,姜式暴力美学点燃了自己的星星之火。
当下的中国电影深陷于泥淖之中,国内电影票房虽然是不断创造着新的记录,但仔细审视下来,刨去那些质量低劣的“粉丝电影”和好莱坞电影所产生的票房,真正由中国好电影创造的已所剩无几。在这种情况下,姜文不仅走出了自己独特的道路,而且其电影中暴力影像的生成机制,给了我们许多宝贵的启示。
(一)暴力影像必须服务电影表达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暴力的历史。在人类早期,暴力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所必须的手段,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也在对暴力进行着反思。暴力美学电影是人类在电影领域对暴力进行探究与反思的“实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既然是在电影领域的“实验”,就必须服从于电影本身的规律,其中最重要的是暴力影像必须服务于电影表达,单纯的暴力是无意义的,是愚蠢的,更是邪恶的。在姜文电影中暴力被赋予了深层次的意义,如马小军的暴力是青春期的荷尔蒙呈现,马大三的暴力是内心的愤怒和觉醒,张麻子的暴力是反抗暴政的必须之举。姜文在电影里对暴力美学的实验,都是将暴力影像作为载体,努力做到暴力与美学的结合,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暴力美学。
(二)影片要立足于契合受众感受
现阶段浮躁的中国电影圈的导演,或是忙于圈钱,或是忙于所谓的不切实际的“冲奥”,他们失败的通病是:完全忽略了受众感受,而活在导演自己的世界里。在这种混乱的情况下,一方面出现了一大批甚至不能称之为电影的“糟粕”,挑战电影观众的智商,反复试探着电影观众的底线。这些只有量没有质的影片,只能使中国电影在泥淖里越陷越深,于中国电影发展无任何益处;另一方面出现了大导演拍出来的大烂片,究其原因,烂就烂在导演脱离观众而不自知。这里不得不承认,姜文也容易脱离群众,就比如花重金打造的《太阳照常升起》,电影口碑虽还尚可,但票房确实惨不忍睹。由此可见,脱离群众,不契合受众的感受,不踏踏实实做电影,虚假的泡沫终究会破裂。
电影中的暴力应该服从于电影本身,如果只是单纯地胡编乱造或者炫耀推崇暴力,那么就没有所谓的暴力美学的存在。姜文电影中的暴力是导演对于美学的探究,是对暴力的反思和认识。姜文深刻的思考赋予了其作品很高的价值,也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面对以好莱坞电影为主的外国电影的冲击下,姜文为中国电影树立了一杆具有鲜明特色的旗帜。姜文电影中的任何一部都能独步影坛,确立其作为国际知名导演的地位。他依然在探索无尽可能的电影语言,也依然在不断地深入内心,挖掘灵魂。姜文电影的独特之处,也许对于大部分同时代及之后的电影人来说是望尘莫及的,但姜文“艺术至上”的导演原则和对自身电影理念的固持具有广泛的学习价值和重要的电影史意义。姜文电影不单单只是作为标本而存在,而应成为中国电影业界的标杆,激励中国电影从业者奋发向前。
参考文献:
1.姜文等.诞生[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2.姜文.骑驴找马[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
3.姜文.长天过大云[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
4.郝建.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新论[J].当代电影,2002,(5).
5.刘琨.电影中的暴力美学[J].电影文学,2010(24).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