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人欢
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本地电视台如何作为
——以深圳卫视滑坡救援报道为例
□陈人欢
摘要:长期以来,每个城市只要发生灾害或事故,当地媒体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限制和困境。而本地媒体的自我设限不但使其失去舆论主导权,而且容易引发舆论次生灾害。本文以深圳卫视在“1220”滑坡救援报道中的一些探索为基础,探讨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本地电视台该如何作为,如何创新,如何引导舆论。
关键词:重大突发事件;本地电视台;舆论引导;创新
2015年12月20日11时40分,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凤凰社区恒泰裕工业园发生滑坡事故,造成数十人伤亡,这是深圳近年来发生的最大的一起重大突发事件,备受全国关注。
传统语境下,每一个城市只要发生灾害或事故,当地媒体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限制和困境。比如天津“8·12”爆炸事件发生之后,有文章直指天津几大媒体集体“失声”,也让舆论产生了当地政府“捂盖子”的猜测。
民众对媒体在报道重大事故时的需求,可以概括总结为反应迅速、信息准确、公开透明和人文关怀。在信息网络发达的当下,本地媒体在事故发生第一时间的失声,是丢失舆论主动权的第一步,也是让自身陷入舆论漩涡的重要原因。而此时外地媒体、新媒体等都会选择发声,这已经是新闻舆论次生灾害的新常态,直接导致了本土媒体舆论主导权的失去。
因此,本地媒体的作为和表现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地方救灾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卫视作为深圳本地主流媒体,在滑坡救援报道中,做出了一些探索和创新,本文对此作出研究探讨,希望能够在未来的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有所助益。
20号中午滑坡事故发生后,深圳卫视在几个小时之内做出反应,当天的下午17点开始首次滑坡救援特别报道,在之后的7天时间内,除了《正午30分》、18点30分的《深视新闻》和晚间《直播港澳台》三档常规新闻栏目外,还额外开了32档滑坡救援特别报道,其中包括每天9点的30分钟以上的特别报道,以及在白天整点时段播出15分钟特别报道。其中22号是特别报道最多的一天,从早上8点开始,全天的特别报道达到11档。在23日6时38分左右,第一名幸存者田泽明在被埋67小时后,被成功救出。对于救援的重大进展,深圳卫视在早上7点就开始了特别报道,这次直播时长达到两个小时。26号滑坡事故“头七”当天,晚间9点的滑坡救援特别报道扩展到60分钟,而当天的《直播港澳台》达到1小时34分钟,全面地回顾和梳理了整个事件过程。26号后,滑坡救援特别报道告一段落,之后的相关报道放在常规新闻栏目中持续跟进。从事后的收视调查来看,事故头七天不论是特别报道还是常规栏目报道的收视率都普遍高于常规情况的收视率,而且外地观众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一方面说明深圳滑坡事故备受关注,另一方面,也说明观众已经把深圳卫视作为了解滑坡救援情况的重要渠道。
滑坡救援报道也是一场媒体大战,仅电视媒体本身,央视就已经深入介入,事故头七天,央视的新闻频道每个新闻栏目,几乎都会有深圳滑坡救援的内容。而且由于央视的特殊地位,许多时候能获得一些独家的报道资源和权威解读。相比央视,深圳卫视优势在于熟悉本地情况,比较接地气,如何发挥主场优势,这很考验前方记者和后方编辑人员。
具体操作上,白天整点档的特别报道由于时间短,所以以最新救援动态为主,记者现场连线是报道的重要内容。深圳卫视在救援核心区、救援指挥部、安置点、医院等地设置了连线点,每个点的连线记者相对固定,后方的配合人员也相对固定,这样前方连线人员非常熟悉当地的情况,后方编辑也累积了经验,确保连线记者每次都有新进展。《正午30分》综合前一日和当天上午的进展进行重点报道,《深视新闻》由于自身特点,除了报道最新的救援进展情况外,更侧重官方权威消息的发布。9点的滑坡救援特别报道在于全景式展现当天滑坡救援的全貌,除了动态消息,还有许多救援细节故事和深度解读。其中救援细节故事方面,深圳卫视除了整合本台的资源,还整合了深圳广电集团多个地面频道的报道内容。因为地面频道长期关注民生新闻,在接地气、讲故事、挖掘细节等方面有许多优势,这可以说是和央视做出了区别。而晚上22点的《直播港澳台》,会在开头准备一分钟左右的用数据说话的开场白,请主播自己撰写文稿,总结当天的救援进展,在客观数据面前,诉诸柔性表达,做到有理有情。报道内容在更新了9点档消息的同时,后期还推出了评论。
特别报道期间,深圳卫视发挥2015年5月才启用的融合新闻中心的技术优势,利用三维虚拟现实技术制作了6期讲述,在晚间9点的滑坡救援特别报道和《直播港澳台》中播出,受到了各方点赞。
救援初期,尤其是23号之前,社会上对救援的进度是有比较多的疑问的。因此,深圳卫视在22号的讲述中就通过三维展示了一栋4层楼高的建筑物,被压成只有半层楼的高度时,意味着什么,又会给救援带来哪些考验。23号首位获救者田泽明被营救出来后,讲述则用三维虚拟现实模拟了在滑坡灾害发生后的这67个小时内,田泽明一直处在怎样的环境中,这对他获救又有怎样的帮助。24号到26号的讲述也是从不同的侧面讲述救援,特别是26号,讲述通过把坡上的土体比喻成一摞套起来的瓷碗,生动地解释了剪切力、摩擦力等物理概念。尽管只是一家之言,并非正式调查结论,但也非常形象地展示了“渣土滑动”能形成如此巨大土浪的可能原因之一。
除了电视本身,这次滑坡救援报道媒体大战还有报纸、广播等其他行业媒体的参与,特别是迅速发展的新媒体。在滑坡事故发生后几个小时,深圳滑坡就登上了微博的十大热门词,刷屏了微信朋友圈,这种病毒式传播的效率极高。以微信为例,腾讯的数据统计显示,2015年9月微信平均日活用户达5.7亿,以13亿电视人口计算,相当于44%的日到达率;而同时期全国电视观众的日到达率是63%,CCTV-1的日到达率是17%。比较来看,微信对社会公众的渗透水平仍明显低于电视,但是超过了全国最具影响力的上星频道。
从挑战的角度看,新媒体主要分流了电视观众的人数与时间;从助力的角度看,新媒体又可以成为促进电视节目传播与营销的有用工具。这次报道中,深圳卫视除了电视报道之外,还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和“壹深圳”客户端,即所谓的“两微一端”,及时发布消息并展开互动。比如电视的特别报道期间,就贴出“壹深圳”客户端的二维码,方便关注扫描。而在微信、微博和APP上则根据自身特点,上传精彩的电视视频片段和文字,希望引导用户进一步关注节目,实现联动双赢。滑坡救援特别报道期间,“两微一端”的关注人数和下载量增长速度也超过了平时。
数年前,重大突发事故发生后,本地媒体除了选择沉默之外,还可以打英雄牌、道德牌、感情牌。但是在今天,这种报道手段很可能引发反效果。面对新的媒体环境和民众心态的变化,深圳卫视这次坚持按照新闻规律和舆论引导的要求组织报道,坚持理性客观,不煽情,不引发二次舆论灾害。
在事故发生的黄金72小时期间,救人无疑是第一位的。如果当时就去追究事故原因和责任,就会冲淡对救人的关注。因此深圳卫视的报道都是以救人为主题展开,不跑题。而在报道的后期,在继续坚持救人是第一位的报道主题的同时,也加入各方支援、企业复工、防疫监测等方面的内容。
除了救援,事故原因、如何防止再次发生、如何追责等问题也是关注的焦点。这里就存在一个本地媒体介入时机的问题。深圳卫视把如何防止事故再次发生的重点报道放在26号事故“头七”当天,因为前一天国务院已经将事故定性为生产安全事故,代表善后处理进入一个新阶段。因此,当天9点的滑坡救援特别报道和晚间《直播港澳台》组织了深圳滑坡事故背后深层原因的解读,即如何破解城市发展的“渣土围城”问题。结合香港地区以及国外经验,介绍处理建筑垃圾,需从立法、管理和技术上三管齐下。
全国省级台里面,在本地发生重大事故后,本地媒体适时跳出本地视野和范围,主动出评论,还是比较少见的,这背后当然有比较复杂的原因。但是在如今的舆论环境下,如果最了解实际情况的本地媒体不主动评论,就等于将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放弃。因此这次在整个特别报道过程中,《直播港澳台》就适时推出了四篇评论,《深视新闻》推出一篇,新闻中心总监亲自把关,每篇评论的角度也是精挑细选。
滑坡事故的头两天,深圳卫视曾经有组织评论的计划,但为了避免冲击救援这个第一要务,综合考虑之后,暂时放弃了。23号救出了第一个生还者,《深视新闻》的《余志国观察》就强调,虽然黄金72小时已经过去,但是绝不意味着对生命的放弃。《直播港澳台》当晚推出的陈冰评论,重点介绍了国际舆论对信息发布透明的肯定,同时还提出深圳应急处置表现可圈可点。这篇评论的基调随后被新华时评、《人民政协报》等跟进。24号《直播港澳台》的管姚评论,在点评搜救进展的同时,还重点谈到滑坡发生后的深圳人的城市心态——镇定有序、冷静应对、注重实效、尊重规律。25号傍晚国务院调查组将此次滑坡定性为生产安全事故,《直播港澳台》陈冰的评论在肯定深圳市政府的态度和决心之后,表示相信深圳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能确保大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些评论很好地契合了深圳的“改革”形象。
处置突发事件,官方的新闻发布会是重要环节之一。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全媒体时代,电视直播并不是发布会内容传播的唯一渠道。比如天津爆炸事故前几次发布会中,记者提问环节均未被直播,但是互联网上各种手机视频、文字实录、记者手记却在官方披露之外拼凑起提问环节的全貌。
深圳滑坡事故发生以后,救援指挥部在6天组织了十场发布会,深圳卫视直播了其中八场,包括全部记者提问的环节,尽量做到公开透明。除了直播之外,更加注重的是对发布会内容的解读,将官方没有说透的话表达清楚。比如前几场发布会,公布的失联人员的人数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引发了外界一些疑问,22号第五次发布会首次公布了失联人员名单。为此,深圳卫视提炼了三个问题:失联人员信息是如何收集的;是否科学准确;在灾害发生后,失联人员数字为什么经历了几次调整。带着这些问题,编辑采访了专家,又搜集了大量的相关案例报道,用比较有说服力的方式反映了救援处置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原则。而在23号,则从发布会中防止二次灾害发生的内容里,捕捉到了西气东输管道的受损情况,以此为依据,整合了新华社之前的相关报道,并组织了相关专家的采访,从而回答了外界对于管道泄漏的疑虑。
(作者单位: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