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永涛
地市级电视台对区域性地方文化抢救性拍摄的重要性及策略浅谈
——以十堰广播电视台文化类节目为例
□舒永涛
区域性地方文化是人类文明在一定范围内的智慧结晶,是在长期的生产发展过程中相对固定传承于某地的习俗、手工艺或民间文艺。伴随着现代文明的脚步,一些古老的地方文化因为难以产生市场价值逐渐被淡化,甚至慢慢消失。地市级电视台作为时代的记录者、文化的传承者,有便利也有义务对区域性地方文化进行抢救性拍摄并进行永久保存,以留住人类文明之根。
区域性地方文化是产生在一定范围内的人类文明结晶,严格说偏居一隅,具有独特性甚至唯一性。以湖北省十堰市为例,这里地处鄂豫川陕毗邻地区,属秦巴腹地,山区。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发展过程中,经过渐进式的自我意识唤醒和文明基因积累,逐渐形成了地域特点较为鲜明的生活习性、民风民俗和文化传承等。如郧西县的七夕文化、竹山县的女娲文化、房县的诗经文化、竹溪县的饮食文化、郧阳区的凤凰灯舞、武当山的道家文化等。这些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甚至是以一定范围内的居民居住区为界限,信仰不同,习俗不同、规矩不同。近些年,十堰辖区内有些地方文化被申报为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项目如武当武术、武当宫观道乐、伍家沟故事、吕家河民歌等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颇具影响,这些地域文化的存在增强了一座城市的厚重感。
区域性地方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人类智慧的象征。它的保护与传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类认同自我、珍爱自我的价值体现。以湖北省十堰市为例,这里是地域性文化的富矿区,在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曲、曲艺、杂技、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承。尤其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汉调二黄、吕家河民歌、武当山宫观道乐、武当武术、伍家沟民间故事、武当山庙会等在全国都颇具影响。
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在调研论证中笔者发现,许多区域性地方文化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且传承人队伍后继乏人现象严重。以丹江口市青塘村的国家级非遗武当神戏为例,截至2015年底,村子里能表演这一非遗项目的老人只剩下一位了,并且年龄超过70岁,且因其市场性差,基本没有收益,没有年轻人愿意学,这样就导致很多文化现象、文化样式、文化品格、文化精神有随着现有老传承人的逝去而辉煌不再、残缺不全,甚至永远消失,成为历史记忆的危险。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某一项或多项“非遗”只能存留于纸上或者模糊于人们的记忆中了。
因为可能消失,所以有意识的抢救性保留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现有年轻人不愿学、地域性文化传承后继无人的情况下,原生态的视频拍摄可以为漫长的后世留下充分的影像资料,这些资料在未来的某一天将会为研究某一领域的文化现象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电视媒体应该担当起拍摄记录的重任。
地市级电视台处于省级电视台及县市级电视台之间,其覆盖率和影响力与省级媒体无法比,但设备、技术和业务优势又比县级电视台强很多。因此,地域性文化的挖掘整理及视频拍摄工作地市级电视台具有比省级电视台更近的距离,比县市级电视台更强的业务优势。在许多地市级电视媒体中,都有关于地域性文化类节目的设置,比如十堰广播电视台的《风从山中来》《武当神韵》《十堰文体周刊》以及之前开设的《走读大十堰》《车城万象》《武当方圆》等。这些节目均以地方文化为原素材,有些甚至专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进行抢救性拍摄,比如十堰广播电视台文化旅游节目中心拍摄的50集大型系列纪录片《十堰记忆——十堰非物质文化遗产巡展》,该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的拍摄和记录,全方位展示十堰“非遗”的前世今生及保护现状,以真实、生动、原生态的镜头语言留住十堰正在逝去的文明。该系列节目的总编导认为:这是一项与时间和责任赛跑的紧急电视行动,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抢救工程。
地域性文化产生于本土,地市级电视台的大多数编导也来自本土,其创作者本身就对这些文化有着较深刻的认识和厚重的情感,也知晓里面的酸甜苦辣和传承现状,在采编节目的时候相对来说得心应手。比如在2015年,十堰广播电视台《风从山中来》和《十堰文体周刊》栏目就安排来自本地区的采编团队对本土的地域性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记录,内容主要包括民间艺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堰老手艺等,以及民间传说、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民间手工技艺等。这其中,仅民间传说就包括伍家沟民间故事、尹吉甫民间传说、女娲传说、玄天上帝传说、黄香的传说、沧浪传说、十堰野人传说、天河传说、白马山传说、赛武当传说等;民间音乐包括武当山宫观道乐、均州吹打乐、吕家河民歌、房县薅草锣鼓、向坝民歌、汉江号子等;民间舞蹈戏曲包括郧阳凤凰灯舞、玄武灯舞、凤凰彩船舞、郧阳花鼓戏、山二黄、郧西三弦、郧阳四六句、武当神戏、八岔子戏、房县皮影等;民间手工技艺包括郧县黄酒制作技艺、房县黄酒制作技艺、武当道茶炒制技艺、房县火龙、房陵烙画、郧阳三合汤、武当山冻豆腐制作技艺、竹溪蒸盆等;其他还包括民间信仰类的武当山庙会、武当山朝山进香习俗;民间知识类的武当山民间医药文化、武当山道教医药、房县酒规;以及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类的武当纯阳秘功、武当丹道等内容。
这些地域性文化的拍摄从一定程度上为许多即将消失的文化内容进行了记录,也确保了本土文化在声音、图像方面的留存。从另一层面说,即便这些地域性文化在未来的某一天彻底消失了、没有了,也有这些影像资料帮助后来的学者研究或探讨。
拍摄区域性地方文化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由于此项工作涉猎面广,既需要拍摄原生态的非遗项目,又需要寻找最权威的传承人,还得请专家进行访谈,节目摄制难度较大、周期较长、生产成本较高。对于地市级电视媒体来说,它需要专业的设备、专业的手法、适当的环境,还需要拍摄对象的配合,以及编导、摄像人员敬业的精神,但更重要的是前期的调研和优质的策划。一方面,对于地域性文化类节目的抢救性拍摄,首先就要选择那些珍贵的、传承人年老且后继乏人的,这样的一些文化更容易在时间的长河中消失,需要尽早拍摄记录,以免失去珍藏的机会。
另一方面,在调研和采访过程中,采编团队应该有一定思想,不能假大空,言之无物。在十堰广播电视台拍摄区域性地方文化的过程中,节目的负责人就要求,地方性文化类节目的拍摄要力求以人性的视角,讲述真实的人物命运和“地域性文化”的命运传承;用轻巧的表现方式,唤起受众的倾情关注,引发理性思考。
同时,要求采编团队在拍摄时紧紧围绕主题、主线,综合运用纪录片、专题片的表现优势,做到节目真实、故事曲折、文化珍贵、感人至深。在具体的拍摄过程中,需要编导和主持人通过纪实拍摄、传承人采访、“非遗”展示、历史资料、写意空镜补充、外围专家访谈等内容,表现“地域性文化传承”的必要性与现实性之间的冲突,表现传承人在文化传承责任与自身能力之间两难选择的困惑。以地域性文化展示和矛盾冲突贯穿全片,引发思考;以文化样式外表的唯美突显传承人内心的挣扎与渴望。另外,还得注意对精美细节的再现,包括对一些现场的长镜头记录,这样可以使抢救性拍摄的内容更具价值。
总之,对于地域性文化的拍摄记录工作是个极有价值但难度很大的工作,它不仅需要地市级电视台担当起责任,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过程中打前站,以有的放矢、有所为的态度,真正把那些珍贵的文化尽早珍藏于镜头之下,为后世留下更多视频财富。
(作者单位:十堰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