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探析
——以《成都全接触》为例

2016-04-11 21:28肖玲
视听 2016年12期
关键词:新闻节目民生受众

□肖玲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探析
——以《成都全接触》为例

□肖玲

技术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格局,催生出微博、微信等新的媒介体系,新媒体已经成为受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媒体的崛起对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而言,既是时代机遇,也是时代挑战。顺势而为,改革创新,秉承互联网“开放、自由、共享”的精神,坚持立足民生、贴近生活的理念,才能开创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的新局面。本文通过对成都电视台《成都全接触》节目的分析,探析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现状,并对其发展提出建议。

新媒体;民生新闻;电视节目

一、地方民生节目的发展优势

《成都全接触》是成都电视台公共频道2004年4月全力推出的一档大型民生新闻直播类节目。“生动的新闻现场,快捷的第一时间,贴近平民的新闻视角,”构成了节目的三大基本要素。《成都全接触》将成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形式展现在观众眼前。在新媒体背景下,《成都全接触》通过以人为本的议程设置和开放共享的思维理念赢得了观众的信任。

(一)以人为本的议程设置

民生问题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关注民生是媒体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提高影响力和公信力的重要途径。《成都全接触》将节目定位为民生新闻,以“记录成都每一天”为口号,关注普通百姓身边事,帮助百姓解决实际问题。

1.关注身边小事,为市民生活提供便利

地方民生新闻节目最重要的特征优势在于本土化,只有关注本地市民的衣食住行,精确把握受众需求,为受众生产和生活提供指导和帮助,才能得到认可和接受。例如,在成都地铁四号线开通第一天,《成都全接触》抓住人们对地铁四号线的关注心理,全面报道了地铁四号线的基本情况,包括乘客流量、乘车用时和四号线的各个站点以及与一号线和二号线的换乘站点,为市民乘坐地铁出行提供便利,获得市民一致好评。

2.关注时事,贴近生活

新闻节目,无论是地方的,还是全国性的,对时事热点的把握是基本。把握时事热点,才能彰显新闻本质,获得受众的支持。东航MU564航班因为超售机票导致40多人无法登机,《成都全接触》通过采访航空公司和相关法律人员,为受众提供最新消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办法。

3.反映民声,切实解决问题

“民生性”是地方民生新闻节目广受关注的重要原因,报道本地普通受众的身边人、身边事,受众在心理特征上产生极强的亲近性,这种地缘亲情拉近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增强节目对受众的吸引力。通过节目传递民情民意,表达受众的心声,发挥媒体的作用,为受众解决困难,为受众生活提供更多便利。通过报道受众身边的典型事件、典型细节,赋予其一定的情感、价值和判断。通过媒体的新闻报道,不仅告知受众身边发生了什么,而且引导受众正确看待和思考新闻事件,不仅增强节目的关注度和收视率,更能发挥媒体的社会价值。

(二)共享开放的传播理念

新媒体的发展给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带来巨大机遇。所谓民生,《辞海》中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也就是人民生活的状况。据此,民生新闻节目多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以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人人都是传播者”,普通受众也可以传播身边事,表达自己的心声。地方民生新闻节目也紧抓机遇,顺势而为,搭建了互联网、广电网和通信网的融合平台,将个体受众的能量聚集起来,通过互联网构建突破时空局限的网络结构。电视、官方网站和微博同时传播信息,三者相互补充,打造了新媒体时代下的传播新格局。

1.秉承民生理念,发挥受众作用

新媒体时代,地方民生新闻节目纷纷顺应时代要求,开通了官方微信和微博,作为传统电视直播的补充,三者共同发挥作用,突破时空限制,发挥更好的传播效果。地方民生新闻节目的官方微信和微博,秉承了“民生性”的理念,内容丰富,类型多样,贴近生活。与电视节目相比,微博的内容更加丰富,囊括娱乐、生活、时事等各个方面,与电视直播节目相互补充。

以《成都全接触》为例,其官方微博、微信以平民化的口吻,用简洁风趣的文字、配上轻松幽默的图片,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传播新闻。受众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平台,将身边的新闻传递给节目组,这样就打破了传统的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单向传播模式,形成了受众和媒体共同生产新闻的局面,增强了受众的主动性,发挥了受众的力量。

2.解放话语权,打造开放的传播环境

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的崛起,使得公众话语权得到彻底的解放,受众更加愿意也更加容易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传统媒体利用“民生+互联网”的形式,以互联网为依托,用受众喜爱和习惯的方式,获取信息、传播信息,增强与受众的互动与沟通,打破媒体与受众之间的隔阂,使得媒体知民心意,说民心声,为民办事,获得受众的认可和支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较强的公信力。

通过微博、微信平台,受众可以在后台留言,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心声。节目组及时查看、回复,与受众交流和沟通,打破了受众与媒体之间的界限,打造了开放和平等的传播环境。

二、地方民生新闻节目在发展中的不足

(一)内容琐碎,缺乏高度

民生节目多是在“大众情怀”的思路引导下,选择使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传递信息,对生活进行原生态的简单描摹。节目内容多简单停留在及时报道社情、引起观众兴趣的层面上,认为街谈巷议即为民生、市井新闻即为民生,节目难免琐碎肤浅,缺乏理论高度和价值意义。

《成都全接触》在题材上主要选取刑事治安案件、天灾人祸、情感命运、纠纷投诉、奇闻逸事,也掺杂了一些猎奇类的新闻。为博眼球,其内容难免庸俗、琐碎。如对居民门前马蜂窝的报道,虽然贴近生活,但毕竟是个案,不具备推广的意义,这样的报道不免琐碎和肤浅。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节目大多数倾向于反映新闻事实,没有站在理论的高度对受众进行正确的引导,媒体的社会价值有所欠缺。

(二)新旧融合,流于形式

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新媒体的崛起,整合新闻资源,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媒体发展的主旋律。新媒体的崛起为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推动了地方民生新闻的发展和创新。地方民生新闻节目在推动媒介融合上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媒介融合缺乏深度,流于形式,借助了互联网的外壳,并没有深入探究其内涵,新媒体的强大功能和作用无法完全发挥。

媒介融合并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融合,打造全媒体平台不仅仅是在微博上开通官方账号,应当是打造“一次采集,多品种生成,多元化传播,全方位立体化报道”的平台。《成都全接触》官网微博上的内容与其电视上直播的内容关联度不高,官方微博上的内容过于生活化和娱乐化,并没有对电视直播内容进行报道或评论,电视和微博之间没有形成有力的补充,没有发挥出新旧媒体融合下的多屏传播的效果。

三、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发展的建议

地方民生新闻节目虽然借助新媒体的发展获得了较好的口碑和一定的关注度,但是,在媒体竞争激烈的时代,想要在竞争中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持续的竞争力,还需要继续改革和创新。

(一)理念:平民视角,互联网思维

地方民生新闻节目作为主打“民生”的节目,“民生性”是其立于不败之地的基本保证。使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传递信息,及时报道社情,快速反映民声,贴近受众,聚焦社会,才能引起观众兴趣。

但是,民生不仅仅是街谈巷议、市井生活,还应当使受众获得发展。民生新闻不仅仅要反映受众的生活状态,更应该为受众提供有用信息,切实解决受众的问题和困难,为受众的发展提供帮助。

以网络为传播手段的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模式,以“平等、开放、共享、自由”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思维正在深入传播领域。在新媒体背景下,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应当深入认识互联网思维并将其运用在传播中。在新闻生产和传播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受众的主体作用,为受众提供新闻信息平台,让受众发挥挖掘新闻的力量,增强和受众的互动与沟通,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了解受众的喜好,传播受众生产和受众喜爱的新闻。推动媒介深度融合,开通微博、微信等平台,增强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准确度,同时,使电视新闻直播和新媒体新闻传播形成良好的补充,为受众提供全面、完整的新闻。

(二)内容:立足地方、贴近大众

地方电视台由于人力、物力和资源有限,在节目制作和生产上无法与全国性媒体相比,但是由于地缘关系,受众更容易产生接近性和共鸣。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在题材选择上应当立足当地,以当地发生的新闻为主,报道受众身边发生的事情,使受众更易产生心理接近感,吸引受众的眼球。

“民生”是民生新闻的生命力,贴近大众、贴近生活是民生新闻的追求。民生新闻的内容应当紧紧围绕大众生活,多样化、全面化、典型化,包含各阶层、各领域,挖掘具有代表性和竞争力的内容,提供解决困难的办法,在增强受众兴趣的同时提升自身竞争力。

新媒体背景下,受众获知信息和传播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媒体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获取信息便利的特征,了解受众的喜好,传播受众喜爱的信息,加强与受众的互动,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获得受众的信任和支持。同时,也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通过新闻报道和评论对受众进行正确的引导,传播正能量,发挥媒体的社会价值。

(三)形式:新媒体、微直播

新媒体时代,传媒生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地方民生新闻身处不断变化的传媒生态大环境中,也应当顺应时代潮流,适应新媒体传播环境,全面整合资源,利用自身固有的优势,推动地方民生新闻节目报道方式的创新。

新媒体用户群庞大,传播迅速及时,地方民生新闻节目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对时效性较强的活动和新闻进行在线微直播,在扩大受众群体的同时也增强新闻的时效性,同时,还能及时与受众互动和交流。

对于一些社会热点话题或者有争议的话题,可以在微博上设置话题,组织话题的讨论,引导舆论,使受众参与其中,在接收新闻的同时创造新闻,收获良好的传播效果。

四、结语

新媒体的发展给地方民生新闻节目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机遇。新媒体与地方民生新闻节目的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地方民生新闻节目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拓展生存空间,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新媒体时代得以生存和发展。

1.张毓强,叶鸿宇.民生新闻十年:历史、现实与突破之道——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与创新论坛暨十年回顾展评会会议综述[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04):68-70.

2.陆晔,王硕,侯宇静.突破从“民生新闻”开始——《第一时间》与地方电视新闻发展前瞻[J].现代传播,2004(04):48-50.

3.董天策.民生新闻: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06):88-95.

4.大民生战略:电视民生新闻创新的突破口——访湖北广电总台电视经济频道总监张建红[J].新闻前哨,2010(11):41-43.

5.田莉.地方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创新[J].新闻传播,2014 (14):85.

6.赵冬梅.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的趋向与完善——以秦皇岛电视台《今日报道》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52-154.

(作者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新闻节目民生受众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编排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