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花伟
作文:少了想象力怎能行?
——一堂故事化作文课观后有感
■王花伟
当下,很多作文教学其实偏离了写作学的基本规律,技术主义的泛滥,让作文丢掉了内容和灵魂。祝荣泉老师的“故事化作文教学”为作文教学如何从技术主义的泥潭中走出来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作文教学故事想象力
江苏师范大学魏本亚教授的研究团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今的作文教学相当多的是在“教作文方法”。沿着这个结论,我们会发现,很多作文教学其实偏离了写作学的基本规律——写作不是基于体验的创造性和个性化表达,而成了按照某些技术进行的语句组装。技术主义的泛滥,让作文丢掉了内容和灵魂。
有幸聆听了“故事化作文教学”主张的代表人物祝荣泉老师的一节作文课,题为“作文:编点故事又何妨”,深受启发。作文教学如何从技术主义的泥潭中走出来,让作文更接近学生的生活、更接近故事应有的表达方式,本课给出了全新的思路。
课堂开头便提供了一个故事情境:“校园的西南角,靠近人行道的栅栏边,长着一棵约莫一人高的苹果树。一到秋天,通红的果子压弯了枝头……”学生可随意把故事编下去。对话中,教师悄悄归拢了故事的演绎方向:苹果树只有一人高,校园里的孩子调皮贪吃,站在人行道的栅栏边,伸手就能够得着果子,为何树上还硕果累累呢?
然后,教师假设了以下三种人,让学生据此分组编写故事,并展示、点评:
树下生活着的同学们:一天,一个调皮的小男孩来到树下……
驻足称奇的路人们:几个路过的行人不禁停下脚步,啧啧称奇。一个说:……
闻风而来的记者们:有个记者听闻此事,觉得是个很好的题材。他来到学校,想揭开神奇的谜底……
接着,教师出示张丽钧《长在校园里的山楂树》一文(大致情节:校园里的山楂树上结了满树通红的果儿;孩子们呵护山楂树;三个路人围绕山楂树之谜发表各自的意见,认为打了药水云云,揣度人心之恶;记者采访校长,原来如此:校长与孩子们约定,山楂一颗不少,就让孩子们过山楂节)。
最后,教师大声告诉学生,“作文,编点故事又何妨”,并归纳了“一个原则:真实的虚构,虚构的真实”“两个方向:做足大事件,做强小细节”“两个注意:故事,如剥茧抽丝,得慢慢来;故事,如图穷匕见,总得给人些意外;故事,如化蛹成蝶,沉默是为了更高地飞翔”等三个“编故事”的要点。
纵观本堂课学生的作文表现,与一般的作文技法训练课的四平八稳相比,学生创作故事的想象力出人意料,针对三种角色体验,学生给出了故事的N种可能。并且,有学生注意到了各个角色在文章中的意义与作用,给故事最终的谜底揭示留下了空间。
究其原因,是故事情节的张力,挑战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有与生俱来的表达故事的兴趣和欲望,教师精巧的教学设计恰恰迎合了学生的这一特点和需要。
扮演树下小男孩的学生,必定回答了为何调皮的小男生最终没有采摘山楂的问题,并引发了关于他心理活动的生动描写。
扮演路人的学生,有前面“啧啧称奇”的铺垫,必定想方设法表达如何称奇,设身处地设计人物的语言,并增添了文章的悬念。
扮演记者的学生,当然更具挑战,如何设计一个充满诗意的传奇的故事结局?他们编了与去世的老师、同学的遗愿有关的一个结局,让山楂树成为某种精神的象征,代代相传。
综上,教师没有事先教授作文的什么技法,学生却将作文的技法不知不觉地应用在编故事的过程中。由此可见,作文技法并不是作文及作文教学的首要因素,想象力才是核心因子和源源不断的动力。
中小学作文教学,“观察生活”“描绘生活”的务实,与重视通过想象力实现的合理虚构,应该并举。一味以“务实”为作文教学导向,是十分片面的。作文固然要重视生活体验,但发挥想象力这个作文通道的开辟也很必要。
分析本课案例,我们可知:想象力与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和故事架构(虚构)水平也是密切相关,互为影响关系的。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表明,人的道德成长是呈认知水平阶梯式发展的,与年龄密切相关。而所有的故事,都是时间的故事。学生作文水平低幼化的问题,从一定程度来说,就是其道德认知水平低幼化的问题,是逼仄的生活所导致的。过重的学业压力,让初中生过早地失去想象力,失去理想主义。这也是祝荣泉老师设计本堂课的目的所在——对抗生活的平庸,克服学生作文素材陈旧、内容保守的作文通病。
生活的平庸,也带来了作文叙事力(有学者称“故事力”)的平庸,表现为故事的平铺直叙和情节的一览无余:与“故事”特征有关的制造氛围、设计悬念、一波三折、引人入胜、铺垫照应等叙事元素,在学生的作文中很难见到。故事的情节设计也是需要想象力的。作文教学,如果仅仅是语言的修辞教学,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它无法培养学生对具体故事的情节架构能力。
作文中想象力培养的问题,不仅仅是作文的问题,更是人的成长的问题。
我们首先要去除对于作文教学的偏见:作文,不是能不能、编不编故事的问题,而是会不会编故事的问题。如何通过刺激学生的想象力去达成会编故事的能力呢?通过对本课案例的分析可知,学生只有在“故事”的海洋中畅泳,才有可能获得故事力的长足发展。以下几种方式值得尝试:
1.在阅读中收获故事模型。
故事是无限的,但故事的模型是有限的。譬如本课教师从张丽钧《长在校园里的山楂树》中寻找到教学的契机,也为学生找到了讲述故事的模型。这个模型以生动具体的例子,告诉学生如何建筑故事的城堡,如何把故事讲得半含半露,如何编制“出乎意料,情理之中”的故事逻辑,等等。与其让学生搬弄生硬的技巧,倒不如让学生在面对适当的故事时,采用合适的故事模型:读优秀的短篇作品,分析掌握其背后的故事力元素,并灵活引用,做到故事的“神似”而非“形似”——仅仅堆砌辞藻华丽的语言,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2.在生活中培育故事精神。
用故事的眼光看生活,那么生活就是故事。好的语文教师是能与学生一起生产和制造故事的。有人说,故事是语文课程的晴雨表,此言不虚。作文的技法训练,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生产流水线,是产生不了故事的。故事精神,与优雅有关,与诗意有关,与批判有关,与人文关怀有关,与理想主义有关。世界上所有的故事,都是自己的故事。故事精神,就是让学生关注柴米油盐,也关注诗和远方。
3.在作文中培育故事能力。
人的一生,离不开故事的滋养。儿童比成人更需要故事,他们更愿意在故事中接受成长的道理,作文也是。作文教学,从命题形式来说,可以多一点改编故事、续写故事、扩写故事;从课堂教学来说,同题同素材故事的展评不能少,让学生找寻故事讲述的最优方式;同时,平时的练笔,不妨多写“微故事”“微小说”,以提升学生架构故事整体的能力。当然,故事的讲述不是不要技术和方法,但不是强调传统作文教学只重视语言形式的方法,而是重视故事情节艺术处理的方法。
学生一旦成为故事真正的主人,想象力便不可遏制地让作文思如泉涌。
(作者为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初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