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恩樵
我的作文教学“二八律”例说
■刘恩樵
编者按:
今年4月举行的苏派作文教学名师精品课堂展评活动中,来自昆山国际学校的江苏省特级教师、苏派作文教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刘恩樵于沙龙研讨环节阐述了其“二八律”作文教学主张。受限于时间,刘老师在现场没有能够充分展开。活动结束后,他做了进一步的梳理。本期《苏派作文教学》栏目刊发刘老师的文章《我的作文教学“二八律”例说》,供大家参考。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尤其是数学等理科学科,不是锁住了课堂就可以让学生得高分。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实践课程,大语文教学策略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一直受到重视。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落实第一课堂,更要强化第二课堂。作文教学更是如此。“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作文教学不可能靠“窝”在课堂里完成,课堂只是起到“举一”的作用,教师必须充分地整合课外资源,拓展课外作文训练的渠道,以完善作文教学的训练结构,形成“二分在课堂核心训练”与“八分在课外大量实践”互补的作文训练结构。
我的课堂作文核心训练主要落实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对作文基本知识运用的指导;二是对学生作文的评讲;三是基于作文训练的交流,以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课外实践部分,我设置了班级图书馆,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会、语文雅集、“今日我开讲”等活动,要求他们每天写随笔,创办班级语文周报《第一语文》,为学生编辑作品集等。所有这些都指向学生的写作,旨在提升学生写作的基本能力。我曾经打过这样的比方:课堂就是加油站,加了油的汽车要到课外各种不同的道路上去跑。
古语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也是非常符合作文训练的规律的。作文教学必须坚守“二分薄发,八分积累”的原则,将积累放在重要的位置,给积累以充分的时间。可以说,作文教学就是促进学生积累的过程,优秀的作文都是在积累之树上结出的果实。哲学上有个基本的原理叫量变引起质变。大量的积累就是学生作文能力提升过程中的量变。有了充足的积累,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就会水到渠成。
那么,积累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呢?一是时间的积累,要让学生有充足的练习写作的时间总量。我在七年级至八年级的4个学期中,不间断地要求每一位学生每周完成5篇随笔,即使寒暑假也不例外。二是写作字数总量的积累。有了时间的保证,学生的写作总量自然也能够得到保证。每个学期,我班上的每一位学生至少能有4万字的写作量。三是思想与情感的积累。我在班里设置图书馆,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目的就是让学生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四是“写作感”的积累。经常性地、坚持不懈地写作无疑能让学生对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立意角度等形成一定的感觉。
我们总是希望学生的写作一出手就出类拔萃,其实,哪有这样的美事!我们要有“二分精彩,八分寻常”的意识,只有耐得住“八分”的寻常,方可获得“二分”的精彩;而有了“二分”的精彩,以此为起点,又可以延展为“十分精彩”。
这反映的其实是作文教学心态的问题。有了“二分精彩,八分寻常”的意识,我们就能客观地对待许多学生写出的许多普通文章,甚至是所谓的“差作”。我们不仅要能欣赏佳作,更要能欣赏“差作”。这里的“欣赏”,一方面是指能够看到“差作”中的闪光点,另一方面是要能够容忍“差作”的不足之处,在情感上给予这些不足以“零指责”,要从寻常中去培育精彩。我的学生每周坚持写5篇随笔,有很多都是极为寻常的,甚至是不成体统的,但是我绝不责备,甚至有所“纵容”。我的出发点是让学生觉得写作的过程有安全感,有自由感,有宽松感。这样,就能保住他们写作的自觉性,也就使他们写出精彩之作有了可能。在我的学生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某位学生大多数日子写得极为一般,但冷不防地就能写出一篇让你心头一颤的好随笔来。
作文评价虽处于一个完整的作文教学过程小循环的末端,但是,在我的理解中,它同时应该是下一个过程的起点。好的评价就是学生作文能力持续提升的动力。评价学生作文时坚持“二分评判,八分激励”的原则,评价的“风正”,才可以让学生的作文之舟“一帆悬”。
所谓“二分评价”,就是在期中、期末检测中给出分数等第的评判;所谓“八分激励”,就是在期中、期末检测之外的所有写作训练中,均要大量合理地使用激励性评价。
对学生作文进行激励的方式方法很多,我的做法大致有这样一些:不管写得如何,我给学生作文的等第一定是“优”;我会在学生的随笔本上,用我的书法根据他们作文的内容题词;我为班级所有学生出他(她)的作文专辑;在校园里,随处遇到学生,我都可以拍拍他(她)的肩膀,向他(她)竖大拇指,告诉他(她)昨天的随笔写得很棒;我能自制银杏树叶的书签或者在鹅卵石上题字赠送给学生,以奖励他(她)的写作;我会在他(她)400字的随笔后面写上600字的互动批语;等等。因为有了这么多自然真切的激励,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写作始终被一股赏识的力量推动着,因此,有一年暑假,我虽然布置了50篇随笔,但学生没有怨言,95%的学生都保质保量地完成。
写作需要知识、需要技巧,但是,写作有别于一般的技能,究其本质而言,它是用来表达个人的思想与情感的。在知识技巧与思想情感之间,还有一个重要的层面,就是思维。因此,作文训练的重点只需用二分之力训练技巧,而要用八分之力训练思维、提升思想。技巧是小技,思维与思想才是大巧,才是作文教学的根。只有抓住了后者,才是抓住了作文教学的牛鼻子,才能确保学生的写作水平能够得以持续提升。
如何提升学生的思想,包括思维呢?我的做法有这么几点:一是经营好班级图书馆,尽最大的可能让学生多读书,这是增加学生思想积淀的不二法门;二是举办读书报告会与时事热点对话会;三是举办多种形式的思想交流活动,让学生就某一问题各自阐述自己的看法。此外,我坚持每周举行一次“今日我开讲”活动;每学期举行一次语文雅集;每年带学生做一次语文游学,比如“跟着课本游绍兴”“带着《论语》游曲(阜)泰(山)”“烟花三月下扬州”等。这些活动看似与作文指导无关,但是,每一件事都是为学生的作文厚积思想。这样的训练是“本”与“源”,只有这样,学生作文才能呈现出小溪奔海、小树成材的态势。
写作是一种极为个性化的创造性行为。既然这样,教师就必须给学生的写作以极大的自由,写什么、怎么写、何时写、写多少等,都应交由学生自己决定,甚至有时候有的学生不在状态而不想写,也是可以的。教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其能够保持持续写作的状态,能够基本处于水平提升的状态。只有形成了这样的自由写作生态,学生才可能激发出写作的积极性与潜能。比如,我要求学生每周完成5篇随笔,如果有学生当天没写,我也不会指责,我的原则是,“可以一次不写,也可以两次不写,但绝不可以一直不写”。再如,我从不硬性规定学生每周的5篇随笔一定要写什么,最多只是提供一些话题供他们选择,因此,有的学生甚至就在随笔本上瞎画圈圈,以表达月考之后的烦躁,对此,我绝不会指责他们或撕掉此页,相反还会提醒他们也不要撕掉此页,从而让学生产生自由表达的安全感。因为有了这样自由表达的安全感,渐渐地,学生的随笔呈现出有样态的、有个性的写作。他们有的写诗歌,有的写小说,有的试写文言,有的仿改歌词,有的写班级史记,有的写班级人物传,有的写数学学习随笔,有的写科学幻想……
当然,在自由写作的同时,也是需要有些写作规范的,只是绝不要让规范超过自由。在我看来,坚持“二分规范”即可,要用“八分自由”为学生提供极为宽松的写作时空。
写作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有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让全体学生都能形成写作的习惯,能够用写作来表达自己对日常生活的感受与想法,用写作记录自己的人生历程,用写作为自己的生活与工作服务,而不是为了应试与升学而写作,不是为了培养作家而写作;二是要让所有人具备写作的基本技能,能够写出文从字顺、很好地表情达意的文章来,而不是仅仅为了在考试中获得高分;三是对一些文字敏感性强的学生,对那些具有一定的写作特长的学生予以鼓励与指导,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而这,也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即发现并唤醒学生的所长,然后加以指导与引领,让其具有属于他自己的人生亮色。因此,就写作教学的目标而言,我们既需要发现与培养一少部分有写作天赋的学生,更多的则是要培养绝大多数学生的写作习惯与基本的写作技能,帮助他们适应未来人生发展的需要。
在这方面,我的做法是:每到一个学年结束,都会让班里的每一位学生写写本学年的写作史,增强他们自觉写作的意识,然后收集、整理、编辑每一位学生的随笔集,让他们看到自己写作的过程;我还会为少数写作特别优秀的学生编印个人作品集,以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写作特长。所有这些做法,我都遵循着“二分特长,八分合格”的原则。
写作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而且,学生是写作活动的主体,一切的教学行为都要作用于学生,要靠学生来实现教学行为的目标。但是,作为教学行为的发端,教师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这样说,没有教师正确的理念、正确的策略与正确的方法引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与写作能力等就无法得到提升。就这一点来说,“二分学生,八分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关于作文教学的正确理念、策略与方法从哪里来?首先是要有对作文教学进行研究的热情,不能认为作文教学见效慢、学生作文区分度低而认为作文教学可以听之任之、随意随性,而是要致力于作文教学的宏观思考与整体设计,在微观层面上积极实践与研究。其次,要不断地学习与借鉴他人、他校、他地的好经验、好做法,并将其整合进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再次,要不断地开展属于自己的作文教学研究,以研究的姿态对待自己的日常作文教学。如果一名语文教师真正做好了这些,学生写作的兴趣以及能力、品位等,就会随着教师的“水到”而“渠成”。
(作者为江苏省昆山国际学校教科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