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胜宇 李程
(鲁迅美术学院 辽宁沈阳 110004)
对中国美术考古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孙胜宇 李程
(鲁迅美术学院 辽宁沈阳 110004)
本文主要通过对当今中国美术考古研究的梳理发现其中的一些问题。现在美术考古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在研究对象上与考古研究对象与美术史研究对象交叉得太多,它的主要研究方法地层学、类型学来自于考古学科研究方法,所以美术考古要想成为一级学科非常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本人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美术考古 研究对象 新看法
美术考古学的学术概念来自西方,1929年首次引进中国。在其引进中国的几十年间,学术界并没有特别注意其科学的定义、学科的归属方面的问题,这一工作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才开始进行。
1986年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中首次出现了“美术考古”的词条,并称其为“考古学的分支,特殊的考古学”,同时也指出了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的,虽然有些地方还不尽完善,但对于之后美术考古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91年杨泓先生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中开列了“美术考古学”的条目。在这个条目中杨泓先生第一次较为完整的阐释了美术考古的研究性质、对象、范围、方法、分类的看法。他还指出了研究重点在宋元之前,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五类:建筑、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宗教美术。由于受到当时历史条件和知识水平,杨泓先生对其阐释还存在较大的缺陷,比如美术史的研究方法也可以是美术考古的重要研究方法。但总体上说杨泓先生是中国美术考古学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在专著中也有学者对美术考古学作了定义,比如刘凤君1995年出版的《美术考古学导论》。2004年孙长初的《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一书出版,他提出了自己的定义:“中国艺术考古是以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出土的古代艺术遗迹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考古地层学、文化人类学、图像学研究方法,以及对中国古代文献的参考和对传世艺术品的比较研究阐明中国古代的精神文化的巨大成就、古代艺术产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艺术”是大于“美术”的概念,其中于美术之外还包括了音乐、舞蹈、文学等内容,他们的学科性质与美术并不完全一致。在此我们可以看出孙长初是在说明艺术考古与考古、美术史的区别以构建出一套属于这个新兴学科的理论体系,这个定义可作为参考。
2008年顾平、杭春晓、黄厚明合著出版了《美术考古科学体系》一书提出:“美术考古学属于考古学与美术美术史学交叉学科,作为单独的学科,他既不同于考古学,也不属于美术史学......”在其书目中他们为了构建一个新学科的体系提出了属于自身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其中最有价值的要数“物态学”理论的提出。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学者对于美术考古学科的建立不断努力着,从理论的引进到成为考古学的分支,之后又有很多学者想为其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而进行理论支持。从学科的研究对象、目的和方法到研究个案的解析他们都在论述这与其它学科的区别所在。
现在美术考古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在研究对象上与考古研究对象与美术史研究对象交叉得太多,它的主要研究方法地层学、类型学来自于考古学科研究方法,在顾平、杭春晓等人合著出版了《美术考古科学体系》;孙长初的《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中提出的图像学、风格学等研究方法来自于美术史研究方法,面对这这些问题笔者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1.1 内容延伸的问题
增加学科的内涵是有利于学科发展的,但是针对现在出版的著作,在他们的阐释中其实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的。在对其进行论述时我们首先要明确的美术考古研究的对象是从客观存在的实物为出发点的。
杨泓在其《美术考古半世纪》中指出了美术考古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五大类,建筑、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宗教美术,可以说这五大类与美术史研究的方向和考古的研究方向是脱离不了关系的。为了创立新的学科体系孙长初在其著作《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中指出美术史研究的对象除美术之外还包括了音乐、舞蹈、文学等内容,在其表述时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这些音乐、舞蹈、文学的载体是什么呢?比如一个汉代的舞蹈俑难道不属于美术史和考古研究范围吗,它难道不属于杨泓指出的五大类之中的雕塑吗?所以孙长初在此属于偷换概念以寻求学科特色的范畴,也就可以说他所提出的这些研究对象不能看成是它单独的特色研究对象,如果拿这些东西来建立一门新的学科是不成立的。
刘凤君认为:“中国美术考古的遗迹和遗物可初步概括为雕塑、佛教造像、画像石、画像砖、绘画、建筑、玉器、铜器、石碑、墓志形制以及其它古代工艺美术等十大类,这种分类方法看似内涵增多其实和杨泓的五大类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在形式上扩大了,其理论意义不大。再者其逻辑是不通的难道雕塑不包括佛教造像、道教造像吗?
2008年顾平、杭春晓合著出版了《美术考古科学体系》一书已提出美术考古的研究对象是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实有化方式存在的人工作品。具体而言,它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人类现实社会有关的考古遗存,包括居住建筑的内外陈设、城市遗址、日用器物、宗教与祭祀的遗迹、遗物等;一类是与丧葬有关的考古遗存,包括地面陵园与地下墓室。陵园又包括建筑及其设施,墓室包括建筑构造、布局陈设、随葬品等。
在此其实顾平与杭春晓把美术考古的研究对象扩大到了极大化,这样在其理论中就存在了问题,比如我们在辽宁的法库县辽墓中出土的了两件随葬品是《深山会棋图》、《竹雀双兔图》,这两件是属于陪葬品,如果按照其分类应该属于第一类,但是在后面的美术考古与美术史的区别中提出了传世作品不属于其研究范围,如果美术考古学者不去研究流传作品,那么你们哪有能力去研究这两件艺术品了。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个结论,扩大研究范围并不是建立学科体系一个很好的方法,这只会让自己的理论体系逻辑上说不通。面对这美术史与考古这两座大山,美术考古在选择其研究对象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它的研究对象往往被“美术”、“考古”这两个词给限定住了,所以很难在他们森林种发展起来,也就是在创立新的学科想要在研究对象上找到突破是件非常难的事情,所以说我们在建立美术考古的理论体系是要十分注意,不要轻易在研究对象上下文章。
1.2 研究对象的不确定性
其实从第一节我们就能看出美术考古其研究对象是模糊不清的,各个学者都想往外延,以增加其内涵,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往往有些困惑——研究对象的不确定性。
首先不确定在第一章已经说明,至于如何解决倒不如用杨泓的总体概括分类法。否则很容易出现逻辑上的错误。
其次想要讨论是其研究时代的问题。杨泓以为:“美术考古学的研究年代范围,上起旧石器时代,下至各个历史朝代,所以它既属于史前考古学的范围也属于历史考古学范围。但其研究重点,主要在宋元时期以前。宋代以后,由于历史文献日益丰富,存世遗物繁多,田野考古的重要性相对降低,因此在美术考古研究中就不占主要位置。”阮荣春、黄厚明、杭春晓对此的意见是:“与其说美术考古的研究重心在宋元之前,倒不如说考古研究重心在宋元之前更合适。因为宋元以后的家具、冥币、钱币、陶瓷、建筑都是美术考古需要关注的对象,而这些方面也是目前美术考古学领域相对薄弱的环节。
确实如此,在杨泓、郑岩撰写的《中国美术考古学概论》也只讲到宋元。这些都与考古重合得太多了,很难在此有什么突破了,我们不如跳出考古之前的窠臼向外张望说不定有新的成果,我们不能因为考古不重视我们就比他们更不重视,我们不要把那些专家学者的话当成是锦囊,而是要冷静下来思考考古、美术史在那些研究上还有不足之处,我们就抓住它们的弱点把其转换成自己的优势,这才是真理。
也就是说我们不要把自己研究对象限定死了。否则永远都不会有什么出路。
1.3 研究方法的借鉴与新发展
美术考古作为新兴的学科之所以呈现出一个孩子两家养的状况是与其研究方法分不开关系的,美术考古学的基本方法是地层学与类型学,这两种方法借用的是考古学的研究方法。风格学、图像学的运用借用的是美术史的研究方法,所以要在这些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肯定是不够的。但是作为一门刚兴起的学科其方法的借鉴是必不可少的,那此时我们不能排除任何对与美术考古学科建立有利的研究方法。我们只有综合众家之所长,集合自身的特点才能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研究方法。
2008年顾平、杭春晓合著出版了《美术考古科学体系》一书“物态学”理论的提出可以说对与学科的建立是比较有意义的,这在绪论中有所涉及。1.研究对象可采取中层研究方法2.研究创作媒介的物理属性3.研究创作主体与个人精神需求者以及社会的关系4.研究客体要放到特定的环境来研究等。可以看出学者们在极力的为美术考古学科努力着,但是这又存在这一个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一旦被美术史学者、考古学者掌握,美术考古学者们又得掌握属于自己特色的内容,否则又被他们归纳到自己门下了。也就是我们不能单单走一条老路,还得归纳整理出更多特色性的研究方法,以壮大自己的学科实力,这样才能与其它学科相媲美。
再者我要指出的我们尽量不要对美术考古下“死”定义,比如说其是考古学的分支,以田野考古为基础或是说美术史的分支等,一旦定义下得过“死”它会限制思维方式,限制学科的进展。
2.1 美术考古与博物馆原始艺术展示自然态恢复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理论上下文章,并没有仔细去思考过美术考古对于当代社会有多少意义,在我看来美术考古在当今社会是一门需求量极其大的学科,无论在人文知识方面,还是在社会娱乐方面。在本章中我只是例举两个例子,以备参考。
在中国,全景画、半景画开始慢慢走近人们的生活,为了更好的让世人了解过去的历史或展现祖国的大好江山及祖国的发展历程。为了更好的配合全景画或半景画的观赏,与表现画面有关的实物也被一一呈现出来,是画作真实感和感染力更加强盛。如鲁迅美术学院创作的全景画《攻克锦州》、《徐州会战》等;深圳市博物馆的半景画《民俗》系列都是极好的例子。
其实在博物馆对于原始文物的展示上,可以把挖掘的考古文物恢复原始生产生活场景,这样既体现了考古的价值也体现了艺术的价值。这种恢复原始生产生活的场景也就是所说的自然态的恢复,只是这种恢复是在展厅中,而不是在理论上。这种自然态的恢复在陕西半坡博物馆存在一些,只是那些没有拿原物来进行组合,紧紧是通过缩小比例仿照物来替代的。
这种原境的恢复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类墓葬,第二类世俗生活。这种自然态的恢复能让观者更直观的感受到原始艺术它本身的内涵,能更好的达到普及文化的效果。
2.2 美术考古与古装影视
美术考古很多时候都在复原这一个古代历史原境,但是在当今的古装影视剧中却有很多漏洞,明显美术考古在这个方面没有发挥作用,比如魏晋时期出土的生活器具如何构成当时的生活状态。美术考古学家研究完之后,也有应该对古装剧进行专业指导,如果学习美术考古专业的人把这项本领运用到古装影视剧中去,明显就扩宽了美术考古它的学科特色,这样才有能力与其它学科进行一番较量。
在此我试举一例进行详细的阐述。1990年大陆拍摄了一部古装神话电视剧《封神榜》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但是当我们仔细观察其中的道具时我们明显发现了很多纰漏。在商朝末年居然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样式的青铜器,如今,这种纰漏出现得更多。
面对着当今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我们在进行文化产品生产时一定要综合文化知识,把该运用的知识一定要运用到社会的发展上去,不然当文化进行出口活动时世界对中国的认同感明显会打折扣,这样就不利于中国自身的建设,所以在此我希望能够引起美术考古的研究者们注意。
美术考古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理论体系的建设上虽然都在努力着,但是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不要把定义下得过“死”;吸取众家之所长根据自己独特的优势不断发展其理论;谨慎向外延扩宽,可以适当与当代社会接轨,这样才能创立出一套有自身特色的理论体系,这样才能有实力与其它专业相抗衡。
[1]刘凤君:《美术考古学导论》,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孙长初:《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
[3]顾平、杭春晓、黄厚明:《美术考古科学体系》,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杨泓:《美术考古半世纪》,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
[5]杨泓、郑岩:《中国美术考古学概论》,中国社科院出版社,2008年版.
J0
A
1674-2060(2016)02-0300-02
孙胜宇(1991—),男,辽宁盖州人,鲁迅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透视理论及应用研究。李程(1993—),男,湖南沅江人,鲁迅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外美术交流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