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韩清
你关注孩子了吗?
——浅析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儿童的关注
文 韩清
在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过程中,教师如何秉承尊重儿童、关注儿童的理念,把孩子真正放在主体地位,是幼儿教师需要不断修炼的专业技能。本次园内教师参加区优秀青年教师评选,抽选的教学课题是中班科学领域《滚动》。
幼A:我玩的是薯片罐,我发现薯片罐可以滚来滚去。
师:你来做给大家看看,你是怎么玩的。
幼A上前将薯片罐平放在地面上,用力推动,薯片罐向前滚动。
师:把薯片罐横放在地面上,用力一推,薯片罐就往前滚动了。还有谁说说你玩的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幼B:我玩的是积木,我把几块积木垒在一起,用力一推,就全部倒了,发出“哗啦”的声音。
师:你玩的积木是什么形状的呢?
幼B:是圆柱体的。
师:如果你只有一块积木你想怎么玩呢?
幼B:还是推到。
师:你来试试吧!
幼B上前把圆柱体的积木竖立放好,用力一推,积木倒下滚到了教师的脚边。
师:倒下的积木是怎么到我的脚边呢?
幼B:是滚动。
反思:
1.学会倾听
许多老师在遇到幼B这种情况时,往往会打断孩子的讲述或不予理睬,另请其他孩子来说,因为他们认为幼B的回答与本节活动无关,不能任由他天马行空地乱说,可是这些老师忽略了教师应具备的教学品质——倾听,认真倾听也是对孩子的尊重和肯定。当我们在培养孩子倾听能力的同时,也要认真倾听孩子的声音,让其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2.鼓励体验
每个幼儿都是探究学习的主人,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是其终身发展的宝贵品质。在他们求知、探索的过程中,不同孩子的理解和发现可能会和预设的环节不一致,此刻,就需要教师支持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胆尝试,在活动中去体验、感悟,使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的经验,重建认知结构。
3.善于引导
大家都知道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如何做到呢?在教学活动中幼B并没有按照教案设计的从滚动的角度去进行观察与操作,执教老师没有规避这个问题,而是因势利导,帮助孩子在探索中发现了滚动这一现象。
孩子们坐在蒲团上,身后是装着操作材料的学具盒和记录单。教师一一介绍孩子将要操作的材料,宽胶带、塑料碗、电池……
师:这些物体滚动的轨迹一样吗?请小朋友将身后的学具盒拿到前面来。
幼儿纷纷将身后的学具盒拿到座位前面。
师:请你们等会儿操作的时候跨过学具盒,自己找一个空的地方进行实验操作,然后将得到的结果记录在操作单上,然后……
幼儿已经被学具盒里的的物品所吸引,急切地想进行操作,不停地摆弄着盒子里面的东西,有的已经把宽胶带滚到了前面。
师:请你们把记录单拿出来,谁来说说等会儿实验记录要怎么填写?
大部分孩子拿起了记录单,举起手来,个别几个仍低头玩着学具盒里物品的孩子在配班老师的提醒下,也把目光投向了老师。
反思:
1.活动前的关注
中班的孩子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材料的提供不仅要丰富还要能够配合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孩子的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的年龄特点也要作为投放时机、投放形式考虑的因素。执教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将观察比较滚动现象及原因,探索不同的滚动轨迹确定为活动的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挑选了两批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同时也充分考虑了幼儿座椅、学具盒的摆放。
2.活动中的关注
因为紧张,教师尚未交代好操作和记录要求就让孩子把学具盒拿了出来,在即将“失控”的时候教师能够适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不拘泥于活动的预设,适时地弥补了自己的失误。
有人将教学“生成”的过程比喻成师幼共同的教学探险,因为既然是探险就意味着必然会遇到各种不可预期的事件,无论是救场式的弥补还是艺术式的捕捉,各种偶然、突发的学习动机,都是基于对孩子的认知与了解。从孩子的特点出发,从孩子的已知出发,尊重幼儿的年龄差异和个体差异,让幼儿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我们要关注儿童的言行,在活动中了解他们,站在儿童的立场和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这样才能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泰山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