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瑞
(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庆246133)
高校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思考
方瑞
(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庆246133)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融入到立德树人的实践活动中,是促进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高校在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过程中,应当尊重大学生主体性地位,强化动态管理,适应时代语境从而实现良好的育人效果。高校应从提升校园建设文化品味,拓展中华优秀文化传播渠道,提高校园文化活动水平,增强教育者文化素养等方面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功能的发挥。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文化育人;长效机制
青年朋友们进入大学后信息来源的途径更加多元和广泛,作为个体的社会化程度也更高。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的深刻变革和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大众化的巨大变化,这些都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于当代大学生的进步和成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高校应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新方法,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和有效性。
1.1是实现民族复兴的迫切需要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与师生进行座谈时指出[1],“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则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建构文化自觉的重要源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是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促进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图伟业中,高校应肩负起文化传承的重大时代使命,开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思想教育资源,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增强祖国整体竞争力,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
1.2是化解教育问题的内在要求
当代大学生存在着课堂积极性不高,轻视理论学习,学习目标不明确;个性意识强,心理承受力弱,不适应高校的生活和学习节奏,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悲观失望;理想信念淡薄,价值取向扭曲,过分强调实用主义,注重物质和短期效益,偏向功利主义,忽视个人崇高理想和精神价值的追求,缺失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位而形成的教育问题。解决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求解决的途径和方法[2]。
当下部分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德育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不足,不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教育方式方法也较单一。在现有的高等学校教育体制和评价机制下,高校往往注重发挥专业教育水平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传统文化为主导的人文教育却在高校教育环节中被“弱化”,甚至被“边缘化”。基于由此产生的教育弊端,高校应摒弃为社会生产统一尺寸“螺丝钉”的培养目标,将学生技能培养和人文素养培育并重,将学生知识灌输与良好人格养成并举,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创造才干,发挥最厚重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用。
1.3是提升大学生素养的坚强保证
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年的风雨沧桑而不衰,强力支撑着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中华民族发展和进步的宝贵文化遗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加强修身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大学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可以陶冶性情,增长才干,增强个人的人文素养,形成良好的个人修养,提高个人的思想境界,从而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爱国情操。在高校德育过程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高等教育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培育结合起来,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力,树立家国情怀,可以不断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修养,培养大学生的人格魅力和自律精神,启发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和奋斗精神,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2.1坚持学生主体性和客体性相结合原则
高校德育工作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当今众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虽多强调文化育人,但在践行过程中采取直接灌输的方法,故难以收到教育成效,甚至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针对这样的不良现象,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理解关心学生的基础上,需要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采用大学生所喜爱的表现形式,使用年轻人的话语体系,满足大学生的现实关切,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滋养大学生健康成长。在开展文化育人工作之前,应充分了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做到有的放矢。大学生群体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群体,他们富有创造性,是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者应引导他们注意观察社会生活,学会不断使用文化视角解读社会现象,并尝试解决社会发展的各类问题,实现从接受文化到运用文化,再到不断弘扬文化的提升。要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及时调整教育方法,完善教育内容,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增强教育成效[3]。
2.2坚持制度化和动态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高校育人工作是一个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需要根据学生具体实际情况,对德育的形式、手段和途径进行动态性调整。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必须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载体,顺应时代和学生群体的发展变化,将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不断寻求最优的现代语言和形式去推广和复兴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文化发展的生命力。对育人效果好的措施和手段要不断固化,形成“新传统”。对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方法和途径,要改变思路,另取他法。应逐渐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德育中的长效机制,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发展情况不断丰富和完善教育内容,充分发挥高校政工队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已经取得良好教育效果、受到学生广泛欢迎的举措要上升为学生日常教育的制度规定,并强化落实,形成长效机制。
2.3坚持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包的民族,中华文化也是一个在与外来文化不断碰撞,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而逐渐发展形成的优秀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4],“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大学生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主动性,并在对传统文化不断探究中加以创新和发展,要处理好继承和弘扬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要按照时代发展特点和规律,对充满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教育素材进行现代表达,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激活其生命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完善、拓展,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积极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传承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3.1发挥校园环境育人功能,提升校园传统文化氛围
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和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氛围对学生精神境界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教学楼群、运动场馆等建筑风格也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前有的高校积极开拓新校区,建筑风格西化严重,积极追求欧美风、英伦范,轻视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设计,忽视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校园建设对师生进行精神熏陶的独特功能。高校在校园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建筑美学之中,提升校园的文化品位,不断优化文化育人环境。修建蕴含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建筑、文化长廊、文化广场,树立学校创办人、文化名人的雕像,优化教学楼及相关公共设施的文化传播功能,挖掘发挥校史馆、历史遗迹等校园景观的育人功能,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载体建设,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
3.2加强传统文化精品课程建设,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渠道
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学习和认知途径相对较少,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工作,要加强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地方文化、戏曲文化等精品课程建设,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培养方案,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开设《大学语文》、《中国文化概论》等文化通识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质教育学分纳入学生考核评价系统。精心设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渗透到宏大理论阐释中,用现实的内容,多样的形式,生动的表达增强教学效果的现实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程在德育工作主阵地、主课堂作用。在网络信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语境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传播精神文化产品潜移默化的作用,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拓展文化传播渠道,“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3.3开展高雅文化活动,实现高校美育和德育相互促进
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将优秀传统文化寓于丰富的校园实践活动中,开展各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体活动和实践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注重教育性和思想性,积极发挥高雅文艺活动的德育功能。依托高校人文学科,定期开设国学讲堂、文化讲座,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增强学生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定期开展感动校园人物评选,宣传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表现突出的新时期典型人物和事件。发挥传统节日活动的教育功能,开展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主题教育活动和主题团日活动,开展祭扫烈士、成人礼、中秋诗会、爱老敬老等文化传承活动,学生在参与各种节日文化活动过程中,切身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无穷的魅力、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感染力,营造尊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5])。
3.4提高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校老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文化的传播者,更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榜样,高校教师要针对教师品德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当下部分高校教师重业务素质、轻思想道德修养,部分教师的师德不高受到媒体的关注,高校课堂的纪律松散,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也时常见诸媒体。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教师对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不仅是口耳相授,更在于教师的亲身示范,践行千古传承的敬业乐教职业操守。高校教师培养推动历史和社会进步的高水平人才,教师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到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高校教师要加强传统文化学习,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增强甘为人梯的奉献意识和认真负责的职业操守,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
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千年来一直维系着中华民族不断创新超越,不断克服各种苦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源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时代呼唤。高校要不断强化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增强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3]习近平.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N].人民日报,2014-07-09.
[4]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2-18.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1-162.
责任编辑:吴艳玲
On Colleges’Role in Promoting the Cultivating Fun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ANG Rui
(Anqing Normal College Faculity of Arts,Anqing 246133)
Abstract:Moral education is the basic task of education.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ncorporating it into the practical activities of moral education.These are the general requirements for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times.In the process of exerting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we should respect the role of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ivity,strengthen the dynamic management and adapt to the context of the times,so that we can achieve the effective education result.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exert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following parts: firstly,promoting the taste in the campus construction of culture.Secondly,expanding the channels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Thirdly,improving the level of activities in campus culture.Finally,enhancingthe educator's artistic appreciation.
Key words: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cultivation; long- term mechanism
作者简介:方瑞(1983-),男,安徽省六安市人,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14年团中央全国学校共青团重点工作创新试点项目(2014010116);2013年安庆师范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SK201314);安庆师范学院“四成”教育理论与实践课题(2013SDY028)
收稿日期:2015-12-0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