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杨凌712100)
我国现代农业技术异化及对策
董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杨凌712100)
摘要:千百年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但随着农业技术的现代化发展,二者之间原本平衡的关系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割裂。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使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负面效应,威胁到了自然、社会和人类的健康。由此,社会上又出现了一个必须引以重视的新问题——现代农业的技术异化问题。因此,在不断地探索、创新农业技术应用实践的同时,关注、深思并有效解决现代农业技术的异化问题,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农业;技术异化;策略
几百万年以来,人类在不断的进化过程中逐渐走向文明与进步,在此过程中农业为人类社会的演化、发展提供着最基本的物质资料。假设离开了农业的支持,那么人类亦不可能成为地球的主宰。因此可以说,农业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近年来由于各种技术的无限制滥用,导致现代农业在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农业人口减少、环境污染使农业资源遭到破坏、农业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与此同时,随着工业发展和农业发展的互相渗透,也使得农业现代化的技术发展体系变得更加复杂。
1.1异化的概念和含义
黑格尔真正明确地把“异化”作为哲学概念使用。黑格尔异化观是唯心主义的,在黑格尔看来,绝对观念经过纯逻辑的发展,外化为自然,最后又摒弃自然进入到精神领域,都是绝对观念自我的发展。黑格尔的异化过程的主体是绝对精神,显然是唯心主义的异化论。费尔巴哈认为,异化是人的自我肯定又自我分裂的过程,异化根源于人性。费尔巴哈的异化观是就宗教而言的。
马克思的异化观是在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于劳动异化的阐述,基本上形成了异化理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1]
那么,异化就是人类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客体产生了负面价值。
1.2技术异化的诠释
技术异化是指人类创造、应用技术在造福自身的同时,技术反过来同人对立、威胁人类的现象,是技术的畸形化、病态化。创造技术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增强人类掌控自然的能力,使自然为人类的发展服务。但是,技术的正面价值实现的同时出现了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负面价值,最后导致全球性各种生态问题的出现。
技术异化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恶化、人类自主性的丧失、人类越来越依赖技术以至于技术对人类的控制加剧。随着技术的发展与扩张,技术不仅成为统治自然的工具,更成为人统治人的工具。哈贝马斯在《文化与批判》中指出,“科技日益成为统治人民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一切其他方面的工具,成为人民解放的桎梏。”[2]整个社会呈现了一种以技术为标志的文化氛围。
农业是保证人类生存的产业。马克思也认为农业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极为重要,“最文明的民族也同最不发达的未开化民族一样,必须保证自己有食物然后才能去照顾其他事情;财富的增长和文明的进步,通常都与生产食品所需要的劳动和费用的减少成相等的比例。”[3]农业是基础产业,“农业劳动不仅对于农业领域本身的剩余劳动来说是自然基础,而且对于其他一切劳动部门之变为独立劳动部门,从而对于这些部门中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说,也是自然基础。”[4]
2.1传统农业技术
传统农业技术的形成经历了上万年的时间。早期的人类在简单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积累经验,运用植物生长发育的简单知识对植物进行人工栽培,或是在熟知动物生活习性的基础上饲养动物。早期的农业技术生产工具粗糙简单,对自然力直接利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微不足道,与自然关系和谐。
2.2现代农业技术
由于现代农业技术以依赖石油能源为主要动力的机械化和依赖石油为主要原料化学化(农药、化肥)为特征,所以现代农业又被称为“石油农业”[5]。现代农业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装备,用现代科学方法组织管理,把传统农业改造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农业的科技应用使农业的结构体系发生巨大变化,实现了集约化、社会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大生产。
现代工业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是现代农业的基础。现代农业技术使用机器、农药、化肥、杂交育种,对自然进行掠夺式生产,使农业技术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农业生产工具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减轻了人的劳动强度,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化肥和农药的投入使用降低了病虫害的发生率。现代农业技术综合运用了生物技术、动力技术、机械技术、信息技术等高端新型技术,生产率空前提高,为了满足人口膨胀的当今时代对事物的需求。
2.3后现代农业技术
哲学家弗罗伊登博格提出了“再生性农业”的概念,“出于对社会和未来利益的考虑,力图寻找一条可以把生物的再生机制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的道路”[6],再生性农业要求农业必须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协调一致,彻底实现生态化技术转向。再生性农业即后现代农业,否定了“人类中心主义”,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战胜、掠夺到统一、协调。后现代农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环境友好型农业,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发展一种高度技术化的农业。
农业技术异化正是技术异化在农业中的具体表现。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现代农业技术产生了人类社会发展中从未出现的环境问题,并成为人类生存的困境,这些环境、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农业技术异化。农业技术异化在工业化背景下引起人们的关注。农业技术异化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农产品对生态的污染。
3.1现代农业技术的表现
现代农业技术使全球的农业产品产量极大提高。但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现代农业暴露出诸多问题:能源危机、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等等,使得现代农业技术在发展中陷入了困境。现代农业技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全球森林覆盖率降低。全球森林面积从1990年的39.6亿公顷下降到2000年的38亿公顷。全球每年消失森林面积近千万公顷。森林面积减少有诸多因素,如人口暴增、火灾损失等,然而,农产品产量的提高依赖扩大土地面积、改良生物品种、改善土壤肥力和改革生产制度等方式。所以,早期的发达国家和现在的发展中国家无限制地砍伐森林来扩大耕地面积,也导致了森林面积的减少。
第二,水资源危机。世界水资源虽然丰富,但是淡水仅占总水量的2.53%,并且淡水资源主要分布在永久积雪与冰川之中。大量的工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体受到污染。
第三,土地资源减少。不合理的垦殖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世界每年水土流失量高达254亿吨,严重破坏土壤生产力。而土地荒漠化已达900多万平方公里。
第四,能源危机。现代农业技术主要依赖石油能源。我国从建国初期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国民收入增长了8.6倍的同时,能源的消耗增加了14.9倍。这种以能源高投入换来的经济高增长必然会使依赖石油能源的现代农业陷入困境,并且石油能源为不可再生能源。
第五,生态环境的污染。化肥、农药进入农业生态系统,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的同时,还造成农畜产品的安全性降低。农药、化肥流失到水体中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对水体造成生态破坏。化肥在土壤中转化成亚硝酸盐,使瓜果蔬菜、粮食、饮水中含有这种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侵入人体,进而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农业生态环境退化导致农业综合生产力降低。
第六,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多样性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共同组成的所有活的生物体综合的生态系统。地球上生物越多,越能应付自然灾害、病虫害等外来风险。大规模的动植物生产趋于单一,致使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生态系统越脆弱。
3.2现代农业技术异化的根源
现代农业技术异化的根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技术本身的原因。哈贝马斯把科学技术产生的消极作用的原因归咎于科学技术本身。一项技术从诞生起,必然不是完美的。有缺陷的技术必然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进而对人类造成伤害。再者,技术本身具有不确定性,普里高津呼吁人们建立一种新科学理性,即科学是不确定的,在本质上是概率性的。由科学知识概率性所表征的不确定性不是因为我们付出了足够的时间和努力就可完全消除的,它是内在于科学知识之中的[7]。由于科学知识的不确定性使得技术也具有了不确定性。人们对这种技术复杂的不确定性认识不足,现代农业技术必然有局限,异化就难以避免。
第二,社会的应用。霍克海默认为,技术的负面价值远远多于正面价值,他认为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总是消极的,主要原因在于运用科学技术的外在环境不当。现代农业技术一味追求产量和利润,导致人与自然的离析。现代农业技术使传统的有机经济转向了掠夺经济。掠夺经济的破坏性更为强烈,加强了对自然的控制。现代农业技术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增高产量,忽视了农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导致生态失衡、技术异化。
第三,人的因素。人类最初对技术的崇拜、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人类认识的局限性甚至伦理道德的缺失都是导致现代农业技术异化的原因。因对技术的盲目崇拜而形成的技术理性主义的极大发展,使人类认为技术万能从而迷失自我。马克思说,“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努力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8]。再者,马克思认为产生技术异化的原因是因为它的资本主义应用,“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9]。最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伦理道德的缺失导致现代农业技术异化。农业生产者只关注自我经济效益而忽视技术行为带来的后果,形成一种只追求经济利益的不良经营氛围。
4.1技术的适度应用
我国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技术的同时,应该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发展,不能单独以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在积极利用生态、绿色农业技术的同时,应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技术异化才能消解。对于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应该综合考虑生态、社会、人文理论和经济的价值,并把生态价值放在首位,保证技术的发展尽可能地减少负效应。建立健全滥用技术等惩罚的法律规范。技术的适度应用要求技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再考虑其他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并且不能片面追求高速、高产。
4.2鼓励发展循环农业技术
国务院2006年1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的农业发展新思路[10],体现出我国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导向。循环农业生产体系采用循环生产模式,实现产业链物质、能量的闭路循环使用,是可持续发展在农业方面的具体表现。循环农业为可持续农业模式,其特点有:农产品绿色安全、生产消费过程中废物少、生产链保持水土等。
我国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农业总体上还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期,农业主要是提供粮食。而发达国家的农业已经可以为工业的发展提供燃料。那么我国走循环农业的道路就是从现代农业技术异化的困境中走出来的必由之路。循环农业是一个全新的范式,要求贯彻落实生态学的观点,建立同自然系统之间的共生互补关系。循环农业注重农业与社会的全局性、长远性发展。循环农业综合考虑食品安全、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经济需求等诸多因素,提高环境资源配置。循环农业是实现人与自然共存的迫切要求,利益人类社会更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1.
[2]杨雪英.理性至上与技术异化[J].兰州学刊,2003(1):3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347.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2.
[5][美]约翰·托夫勒.第四次浪潮[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6:337.
[6][美]弗罗伊登博格.后现代世界中的农业[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90.
[7][比]普利高津.确定性的终结[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5.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52.
[1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06-02-22(第一版).
责任编辑:建德锋
The Dissimil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of Moder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 China
DONG Chen
(North 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Development,Yangling 712100)
Abstract:For thousands of years,human beings and nature got a harmony relationship,bu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the relationship have been separated in some extent.The appl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agriculture to make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rapid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also some negative effects,a threat to nature,society and human health.Thus,the emergence of a new problem must be cited in the society ,The alienation of technology of modern agriculture.Therefore,to explore and practice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ttention,thinking and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 of aliena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must be important.The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priority in Chinese modernization process.
Key words:agriculture; alienation of technology; strategy
作者简介:董晨(1990-),女,陕西省榆林市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级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12-10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