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航,靳振华,林 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西安710126)
全媒体发展背景下的大学生舆情引导与危机应对
刘天航,靳振华,林 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西安710126)
摘要: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大学生舆情引导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有长期规划,又要有重点引导。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舆情及其要素越来越复杂化、多样化,导致了大学生舆情不断产生甚至出现舆情危机。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展大学生舆情引导工作是全媒体背景下需要面对的新课题。本文在全媒体发展背景下对大学生舆情的现状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大学生舆情引导的原则,最后结合实践就大学生舆情危机的应对方法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全媒体;大学生舆情;舆情危机
信息时代的阶跃式发展促生了微博、微信等新型媒体,高校内传统媒体不断受到新型媒体的冲击,进入了“全媒体”时代。“全媒体”囊括了纸质媒体、视频媒体、声音媒体以及最新的即时传输媒体,是视、听、像、觉的综合体,并具备了全时在线、即时传输、实时终端、交互联动的特点。全媒体的迅速扩张得益于其渠道、媒体、平台的多元化,能做到全面覆盖,取得最佳传播效果。全媒体时代给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尤其是大学生舆情方面带来了新的挑战。
1.1全媒体产生的背景
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化的发展造成了媒介融合的必然趋势。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对文明成果的共享、互相间的交互要求更高,以推动全人类共同繁荣为目标,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具备必然性。
文化信息时代是信息时代的发展前途,当社会总产出的二分之一全部为文化产业时,信息业也就以文化为其特色,即可用文化时代来表征现有发展阶段;同时,信息交互需求的不断提高仍然是互联网变革的催化剂,电子信息技术一直在为步入文化时代做出巨大的、决定性的贡献[1]。产业融合是人类共同繁荣目标下世界经济的一个标志性发展趋势,以文化交互为基础的媒介融合是产业融合的代表,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逐渐放松的行业管制的必然产物。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使“媒介”的外延不断扩大,数字媒体、多媒体、跨媒体等形式的不断出现改变了传媒产业的原有运作模式,促成了媒介融合的持续进行[2]。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兴自媒体的出现,深化了媒介的融合,促成了全媒体时代的到来。
1.2全媒体发展背景下大学生舆情的现状
1.2.1舆情主体的改变导致了舆情内容和中介性
1.2.2舆情载体和舆情空间更好地承载舆情的发生和演化 大学生舆情载体包括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四大主要媒体”,以及横幅、橱窗等,它们是具有独特文化特征和技术特点的舆情载体平台[4]。舆情空间是指舆情发生和发展的场所,主要指学习生活场所及网络虚拟空间。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一个重要的舆情载体,对大学生有巨大的影响力。受全媒体发展的影响,各种新兴媒体逐渐地参与进来,尤其是自媒体的发展,彻底将舆情的产生因素缩小到一个学生。借助自媒体平台的丰富、便捷以及使用者的无责心态,大学生舆情发生与演化变得随机和突发。
1.2.3舆情客体在全媒体发展背景下发生了变化舆情客体是中介性社会事项所涉及的各个管理和服务部门,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高校[5]。现阶段的大学生舆情,客体大多是学校教管部门。全媒体时代带来了大学生舆情载体的复杂多元化,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雁塔晨钟BBS、好网论坛及人人网、博客、微信平台等为个人观点的表达和传播提供了一个自由、便捷的公共平台,造成了舆情客体的复杂化。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深度扩张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极短时间即可制造出大量的中介性事项。大学生舆情客体的“权威”、“中心化”等受到了进一步消解。这些变化又带来了舆情内容的信任度问题。
2.1全媒体背景下大学生舆情危机更加隐蔽和多元
由于舆情客体和舆情载体的复杂化已经导致了学校教育和管理者等的传统大学生舆情客体不断的去“权威化”和“中心化”。而网络的虚拟性和新型终端的实名制和新媒体的配套监管问题加大了舆情危机中传播者身份识别、信源追踪与意图的难度。在手段多样、状态隐蔽和监管乏力的情况下传播行为过度自由和大胆,极易出现虚假与偏差。由于一般不必承担现实责任,基于各种立场形成的意识形态、文化思想交叉渗透,多样化的观点、态度、利益、价值观杂陈纷呈[6]。现实生活里不便交流、不易扩散的信息在新媒介里大量积攒和演化。从而容易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阻碍,影响舆情危机的走向,对舆情管理和引导构成挑战。
2.2全媒体背景下产生的“信任冲突”引起“群体共振”
全媒体使大学生信息来源范围极度扩展。在现在的高校中,学传统大学生舆情客体已经不再是信息的唯一主要来源,甚至某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信息的次要来源。公信力急剧下降。
诸多有关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隐匿状态下的个体更容易摆脱社会关系的束缚和主观意识的牵制,极易表现出情绪倾向。高校大学生由于受到生活、学习和就业等因素的影响,对舆情的反应、表达和传播大多注入了情感、意志等主观性因素。全媒体背景下,情绪化、非理性的意见很容易通过校园BBS、社交平台、自媒体群组等找到认同群体,通过互动产生“回声效应”,强化、放大成为群体声音。芝加哥大学教授凯斯·桑斯坦提出了“群体极化”概念,指出“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6]。由于舆情主体和舆情客体之间产生了信任危机,就会造成“群体极化”。加之缺乏及时、有力地引导,极端行为延伸到现实中演变成为群体性事件,即“群体共振”。
2.3全媒体背景下产生了舆情的互动性与爆炸性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舆情主体和客体、各种舆情载体之间、新旧校园媒体之间、虚拟与现实之间的互动日渐加强;接受者、传播者、意见领袖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信息发布后,经由新媒体将在极短时间之内传播和扩大,传统媒体会积极响应,展开深度讨论,新旧媒体复合作用于公众舆论,并与公众、公共管理机构互为引导和推动。借助新媒体的互通性,校园与社会极易产生互动,加剧舆情危机的发展和演化;而且在不断地互动中,分散的、微弱的力量,逐渐整合为统一的、强大的力量,容易对现实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全媒体背景下的信息多级辐射、立体传播,以几何级数方式迅速裂变,在较短时间内产生聚合放大效应,以爆炸态势将危机推向高潮。其速度之快,影响之巨,往往令舆情管理者措手不及[6]。
3.1全媒体发展背景下大学生舆情引导原则
3.1.1重视并加强校园传统媒体在大学生舆情引导中的作用 传统校园媒体主要特点是非交互、非全时和单向传播。新兴媒体受众的满意度相对要高,但是在可信度方面有所缺失,利用校园传统媒体较强的公信力可以在新舆情产生时起到良好导向作用[7]。新媒体虽能做好面上的覆盖,但传统媒体具备新媒体所不具备的信息深度方面的优势。所以重视和加强校园传统媒体能更好的制造和强化补益性舆情,有效地分解损益性舆情。
3.1.2利用全媒体打造“立体传播效应”强化主流声音的引导力 融合传统媒体的“深度”和新兴媒体的“广度”优势,打造“立体传播效应”,才能使主流声音的引导力将得到加强。一是对传统媒体如校报,要继续加强深度报道,同时进行网络革新。二是打造网络媒体深度报道品牌,逐步提高公信力。三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打造新载体,增强媒体平台的引导力。四是要形象与信息并重,注重顶层设计,塑造学校良好形象。
3.1.3提高网络素养,提升大学生自我引导能力从根本上说,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实质上是对人的引导,对人的引导最终是要落实到个人思想、修养上[8]。所以我们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包括道德自律、自我约束和自我引导等方面。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主要的缺陷表现为道德认知发生偏差,人际情感日趋疏离、信息污染日益严重、知识产权缺乏保障等方面[9]。要将网络道德实践教育贯穿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辨识能力,最后学校要在新媒体应用上做好榜样教育。
3.2全媒体发展背景下大学生舆情危机的应对策略
3.2.1对现时大学生舆情进行及时的了解、跟进、分析和总结 舆情危机通常包括酝酿期、爆发期、平台期、消退期四个阶段。全媒体裂变式快速传播的特点使危机酝酿期短至一到两天,如果能够及早介入,在酝酿期消除危机萌芽更是事半功倍。
比如网络流行语的问题。网络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文化、社会现象及网民心理,反过来,它也对网民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舆论产生一定的影响[10]。作为网民的大学生,直接参与了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网络流行语在学生群体里的流行代表着一种新的群体意识在逐渐形成,如果不通过甄别,让负面意识随意流行,必然将负面影响投射到大学生的思想、语言、行为和文化素养等各方面,背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所以对现时大学生舆情要进行及时的了解和跟进,判断是否需要立即介入,通过对舆情发展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积累经验,为以后的工作提供指导。
3.2.2对学生媒体加强渗透和深入,用学生的声音来引导学生 借助全媒体背景下的“立体传播效应”在大学生舆情的引导工作中我们对学生中的媒体能更好的渗透,配合官方言论,我们能不断的深化主流意识的影响力。在工作中,我们要做好以下四点。第一,坚持理性引导。这就需要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进行把关,要把学生中偏离理性追求目标的新载体、新组织及时遏止住。第二,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大学生生活、学习和科研角度出发,尊重大学生言论表达的自由和权力。第三,要积极正面应对。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就舆论针对的问题进行正面回答、分析和引导,将舆论引上正确的轨道。第四,要有正确的方法。在舆论引导过程中要尽量采取“两面说”的方法。因为对于高文化素质的大学生群体来说,“一面说”未必能达到说服的效果[11]。尤其在舆情产生过程中时,更要能做到客方发言学生化,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一步步进行引导,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2.3对于特殊事件要掌握信息首发权,借助全媒体优势全公开 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我们应对方案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取回在学生群体中的公信力。突发事件的发生,本质上是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者的公信力在主客观因素作用下的突然缺失问题。要取回公信力,首先要掌握信息首发权,将事件第一时间公开,让群体参与进入响应状态,积极参与事件处置全过程。对于一般性事件,进行越级干涉,即上级部门参与事件处理,逐级弱化舆情发展、演化的态势,同时取回公信力,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第二,取回舆情引导的主动权。在处理突发事件的同时要利用全媒体优势通过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微信等进行信息发布,利用群体力量更快、更广、更细、更碎地传递信息。要掌握好舆论形成前的时间,保持不断发布、连续对话状态,努力让“事实”变成“共识”,最终达到舆情引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罗沛霖.信息时代的来龙去脉和后因特网时期[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2]石长顺,景义新.全媒体的概念构建与历史演进[J].编辑之友,2013(5):78-84.
[3]熊小伟.校园媒体如何在大学生舆情引导中发挥更大作用[J].中国记者,2013(8):86.
[4]旷晓霞.基于校园媒体平台下高校舆情工作探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99.
[5]姜 琪,张豫晋.大学生舆情构成要素分析与对策[J].高教论述,2010(30):44.
[6]于春生.新媒体舆情危机事件[J].现代传播,2012(9):141.
[7]倪 万.传统媒体,“优势”究竟是什么[J].青年记者,2012(22):88-92.
[8]胡明辉,蒋红艳.微博兴起视野下的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工作[J].湖南社会科学,2013(3):260.
[9][英]尼克·史蒂文森.媒介的转型:全球化、道德和伦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5.
[10]朱 英,刘春雁.引导大学生理性对待网络流行语的对策研究[J].2012(9):79.
[11]邹国振.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影响与应对[J].学术论坛,2012(1):223-226.
责任编辑:建德锋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5-12
作者简介:刘天航(1987-),男,山东省青岛市人,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事项的复杂多样化 在当今的大学生中“90后”占据绝大部分,他们成长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鉴于成长社会大背景的不同,这个群体表现出接受能力强、信息资源广、富有创造性、自我意识突出等特点[3]。同时他们也有社会经验缺乏、辨别能力差、心智不甚成熟等不足。“90后”较好的接受能力和较广的信息资源致使中介性事项更加复杂多样。中介性事项是大学生舆情的刺激物和催化剂,会加速推动舆情的发展和演化,造成大学生舆情引导的难度。
Guidance and Methods to Crisis of Public Opinion in Colleges with Omnimedia
LIU Tianhang,JIN Zhenhua,LIN Bo
(Xidian University School of Physics and Optoelectronic Engineering,Xi'an 710126)
Abstract:Guidance of public opinion in college is an important work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ers,which should be focused with long-term planning.With the advent of the omnimedia,public opinion in colleges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complicated and diversificated,which resulted in the crisis of public opinion in college.There comes a new topic about how to make the guidance of public opinion in colleges mor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in this paper,there are analysis to the status quo and the principle of the guidance of public opinion in colleges,and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methods for practice being.
Key words:omnimedia;public opinion in colleges;crisis of public opin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