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政策回顾与现行人口政策分析

2016-04-11 14:32:03杨孟思
市场研究 2016年11期
关键词:性别比生育率生育

◇杨孟思

我国人口政策回顾与现行人口政策分析

◇杨孟思

独生子女政策在中国推行了 30余年,对我国在相对落后的历史时期抑制爆炸式的人口增长、促进经济增长做出了一定贡献,但也产生了诸多弊端,我国面临掉入“低生育率陷阱”的风险。随着我国人口生育率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衡、“未富先老”等问题不断涌现,我国的人口生育政策亟须进一步调整。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放开“单独二孩”政策,不到两年时间,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放开二孩。本文主要讨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我国人口生育政策的发展历程,在分析计划生育政策带来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全面开放二孩政策。

全面二孩;生育政策;经济社会

10.13999/j.cnki.scyj.2016.11.004

一、我国人口政策的发展历程

1.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生育政策的演变

1971年,计划生育政策起步,国务院转批《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首次把控制人口增长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同年的“四五”计划中提出“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

1978年,宪法规定“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计划生育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载入我国宪法。

1982年初,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搞好计划生育工作指令,明确规定:国家干部和工人、城市居民,除非特殊情况批准,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农村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国家生育政策向“一孩化”紧缩。同年9月,党的十二大把计划生育定为基本国策。

1984年,调整、完善计划生育政策,主要对农村稍作放开。农村有计划地继续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但也应该适当放松生第二个孩子。

2002年开始施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双独二孩”政策陆续在全国推开。

2013年,启动“单独二孩”政策。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2.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提出的背景

(1)避免人口过快增长,控制人口数量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我国的人口总数为6亿,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总数增至10.3亿。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经济复苏,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经历战争后的人民有了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国家政策鼓励生育加之传统“多子多福”观念的影响,这一时期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迎来建国后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我国人口迅猛增长,成为世界人口大国。如果不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未来三、四十年,庞大的人口数量将使我国的医疗、就业、粮食、教育等方面面临更大的问题。

(2)促进经济快速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人口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数字问题,它与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可分割。当时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时期,工业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的情况也亟待改善。控制人口增长有助于减少消费,增加储备,为经济发展积累良好条件,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保障。

(3)减少自然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

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占有资源相对不足一直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虽然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但在人均资源的对比中,我国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口增长加剧了自然资源的消耗,有些资源已经濒临承载极限。资源的过度开采,引起环境污染和破坏,阻碍生产发展的同时影响人民的生活环境。控制人口数量过快增长,有利于缓解人口和资源的矛盾关系,使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

二、独生子女政策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对于关乎国计民生的社会公共政策,我们需要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孩化”的选择有利有弊,人口生育政策的方向亟待

调整。

1.我国面临掉入“低生育陷阱”的风险

中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4,远低于更替水平2.1,非常接近国际上公认的1.3的“低生育陷阱”。人口红利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优势,伴随“低生育陷阱”,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降低,廉价的劳动力将逐渐消失,我国的人口红利的优势也将不复存在。

人是受文化影响的,人口趋势有很大的惯性,生育率降到更替水平之下后,低生育氛围一旦形成,即使放开二孩,生育意愿也很难反弹。亚洲其他国家也曾实行过计划生育政策,例如韩国、日本,在取消计划生育政策后生育率仍然持续下滑,维持较低生育水平。

2.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影响社会稳定

受传宗接代、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很多女婴被溺、弃,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在相对落后的农村和偏远地区更甚。数据显示,2000年“五普”我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6.86,2004年之后几年一直在120徘徊。从2008年至2014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仍然高出国际公认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值域。

“男多女少”易造成大量“光棍”现象,导致晚婚甚至部分男性找不到结婚对象,面临婚姻压力,甚至还会加剧性犯罪、卖淫嫖娼、拐卖妇女儿童等现象的出现,社会震荡加剧。

3.“未富先老”,我国面临严重的“银发危机”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也排在世界前列。根据2005年年底人口抽样显示,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7%。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欧美国家经历上百年的时间才进入了人口老龄化,中国仅用20年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行列,这与中国长期实行“一孩化”的生育政策不无关系。长时间紧缩的人口政策,使得“银发危机”提前到来。

我国现行的养老模式以家庭养老为主。传统观念里,父母抚养子女成人,晚年由子女和亲属负责照顾。过去平均五个人赡养一个老人,而家庭规模的缩小将导致平均两个人甚至一个人赡养一个老人。疾病、伤残等问题伴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老年人不能仅靠子女护理照顾。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养老金、退休金、社会保险和医疗卫生等社会福利的支出也不断增加,过高的人口抚养比给国民经济带来沉重负担。

4.导致人口素质下降

强制性的独生子女政策,严格约束了城市居民的生育,尤其是城市公职人员的生育。在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农村,生育政策更为宽松,生育率普遍高于城市,使低素质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人口素质下降。

独生子女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容易被父母过分呵护宠溺,综合素质明显低于多子女家庭的孩子,形成了“小公主”、“小皇帝”的一代,不利孩子身体素质和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全面开放二孩政策的影响分析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发展和变化之中,作为影响和指导人口再生产的生育政策也是如此。独生子女政策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中国要跳脱超低生育陷讲,必须逐步提高生育率,继续改革。全面开放二孩会带来如下积极影响:

1.可以改善由于低生育率引起的未来劳动人口数量减少的状况

生育率的回升有利于保持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稳固。

2.满足中国家庭的生育意愿

开放单独二孩政策后,有生育意愿的家庭越来越多,全面开放二孩政策可以满足更多家庭的生育意愿,使得生育政策更加合理化、人性化。

3.有效改善性别比失衡

缓解未来适婚年龄男女比例差距过大的压力,维护社会稳定。

4.增强家庭养老功能,减轻国家和社会养老的负担

有利于改善我国目前“4-2-1”的典型倒金字塔型家庭模式,从家庭结构上缓解“银发危机”。

5.促进经济增长,促进母婴用品、奶粉、月嫂、教育等行业发展

国家鼓励生育可能会带来婴儿潮,新生儿的数量增多必然促进母婴用品、月嫂等产业的发展,随着孩子的成长,教育也不容忽视,这都将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鼓励生育二孩,可能会使生育率小幅度提升,但由于目前的低生育氛围以及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对出生规模和总人口的影响仍旧有限。剧烈的里程碑式的政策变革还需多方合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新政策的推行,旧政策的退出需要过程,国家应当注重政策的衔接,完善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的配套政策,为有生育意愿的夫妇减轻生育上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才是真正的开放二孩。面对不断变化的人口状态,未来的生育政策也应该与优化人口性别、年龄结构,提升人口素质等重大问题结合起来考虑,为中国梦的实现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1]崔红艳,张为民.对2000年人口普查人口总数的初步评价[J].人口研究,2002(04).

[2]冯立天.中国人口政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J].人口研究,2000(04).

[3]张纯元.中国人口生育政策的演变历程[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0(01).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性别比生育率生育
低生育率:怀疑、再调查与重复验证
江淮论坛(2022年2期)2022-05-29 23:29:08
中国低生育率研究进展:一个文献综述
人口与发展(2021年6期)2021-12-21 07:29:24
决不允许虐待不能生育的妇女
红土地(2018年12期)2018-04-29 09:16:40
全球生育率,新加坡最低
环球时报(2017-12-04)2017-12-04 08:25:35
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七连降”
应对生育潮需早做准备
中国卫生(2016年12期)2016-11-23 01:10:18
不能生育导致家庭破裂
低生育率群体计划生育服务工作的探讨
学习月刊(2015年10期)2015-07-09 03:35:24
医改和生育 两大重点有看头
中国卫生(2014年3期)2014-11-12 13:18:10
韩国女性公民社会组织参与出生性别比治理的经验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