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市栖霞区实验小学 尹海莲
提问的艺术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江苏南京市栖霞区实验小学尹海莲
一位美国教学法专家说:“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下,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出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来考察。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提问的艺术,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效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设计的诱导语言,是传授知识的媒介物。课堂提问是教师日常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多学者的研究已经证实:教师的发问和学生的回答大约占去了每日课堂教学时间的80%,可见,教师的课堂发问是决定教师教学成败的关键。
我在执教《两位数乘一位数》时,以优化课堂提问为手段,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课堂提问,从而较好地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这节课有提问比较成功的地方,但也有需进一步优化提问的地方,下面结合这节课进行深刻的反思。
片段一: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森林里的动物们想盖一幢房子,这可离不开大象的帮忙,大象的本领可大了,看大象给动物世界运来了盖房子的木头。
师:大家仔细看图,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3头大象。
师点头,追问:完整地说一说。老师用手指着对应的图画引导学生说完整。
生接着说:它们每头运了2堆木头。
师:一头大象运了几根木头?
生:20根。
师:20根,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每堆是1、2、3…10(老师指着学生们一起数数),每堆10根,两堆就是20根。
师:一头运20根,3头大象一共运了多少根木头?(停顿4秒)
师:怎样列式?
生:3乘20。
师:还可以怎么列?
学生一起说:20×3。师相应地板书,并问:得数是多少呢?学生在我板书时就立马报出是60,我追问:算得这么快,你是怎样算的呢?这样吧,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生:2×3=6,再在6的后面加个0。
师追问:为什么这么算?
师再问:谁知道?
生:因为3后面有个0,先不看,然后二三得六,再在6的后面加个0。
师:谁听懂了,结合图能不能给我们讲一讲?
生:(老师指着木头引导2就是两……)2表示两堆木头,是2个十,2堆乘3是6堆木头。6堆是6个十。
师代答:也就是2个十乘3是6个十,6个十就是60。
反思:在片段一的教学中我注意了提问的面,关注到各个不同层次学生的发言,但在理答时我犯了个大错误。当学生说道:2表示两堆木头,是2个十,2堆乘3是6堆木头。6堆是6个十。我处理的方式是代答总结算理,这处理得非常仓促,使得一些学生没能很好地掌握算理。更好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再找几个学生说说想法,用学生自己的语言来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而不是拿成人的想法去让学生去被动接受。
片段二: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师:小猴子也觉得大象盖房子可辛苦了,它们决定摘些桃子给大象吃,看图。
每只猴子采了14个桃子。猴子的桃子是怎么放的?
生:左筐10个,右筐4个。
师:那这两只猴子一共采多少个桃?怎样列式?
生1:2×14。(还可以怎么写算式?)
生2:14× 2。(教师板书14×2=)
师:你认为14×2的得数是多少?结合桃子图自己想一想,(停顿5秒)现在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14+14=28
师:谁还可以再说说。
生:左边是2筐,每筐十个,即2个十,就是20。右边是2个4,就是8,合起来就是28。
老师找了几个学生再来说说想法。
接着介绍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在笔算教学中,老师问:第一步算的是什么?生:2×4=8,师引导:也就是图中哪一部分的桃子数?生:图中右边部分。
老师接着问:那第二步呢?
生:第二步算2x10=20,也就是图中左边部分的桃子数。
反思:在片段二的教学中,我深入分析教材,思考例题为什么给这么形象的图来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其实,例题就是让学生在直观的图中唤醒已有的加法口算经验,进而在口算的基础上来理解乘法笔算的算理。因此我在安排问题时,先问:每个猴子的桃子是怎么放的,然后问:结合图来说说14×2等于多少,最后在口算的基础上来教学笔算。在理解笔算算理时老师又引导学生回到直观的图上来理解每一步算的是桃子图的哪一部分。学生学习的效果比较好,因此我觉得片段二的问题设计是高效的。
教师的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地、科学地利用课堂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有利于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反之,不好的课堂提问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深层次的发展。
这次教学,不同的老师给我评课,让我收获颇多:
1.教学设计要具体到每个提问和预设的理答
我们在进行教学研讨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同样的教学内容,通过集体备课形式讨论并确定下来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由不同的教师在基础不相上下的平行班执教,同科组的教师一起进行观摩、交流,效果却大相径庭。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老师的课堂提问。虽然教师拿到的教学设计是一样的,但如果不详细到具体要提问的问题以及针对学生回答的理答,那么不同教师执教的课堂,教学效果就会有很大的区别。
在教学设计中重点在教学的重、难点处设计教师要提问的问题以及针对学生回答的理答。如果提问的问题没有精心设计,这节课的提问就成了教师漫无目的的问,从而使得课堂语言不精练。如果理答没有较好地设计,学生的答案就会被老师控制。当学生的回答和教师预设的答案有出入,教师往往会把学生的回答引导到自己的预设中,草率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从而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我的这篇教学设计中,我比较详细地设计了教师提问的问题,但针对学生回答的理答设计得还不够详细。这是我以后在教学设计中要改进的地方。
2.提问的语言要精练
语言是意见沟通的重要媒介之一,教师提问时语音是否清晰,速度缓急是否适度,均会影响学生的反应。有研究发现,一堂课中不合格教师的讲话时间占到80%,而成功教师的讲话时间只占20%。所以,教师的提问语言必须精练而有效。
我在教学这节课时为了提高学生发言的面,设计了一些小问题,殊不知这样做顾此失彼,问题多了,学生发言多了,表面上很热闹,实际上学生的思维层次却没有提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尽量精练自己的语言,这也是一名数学教师应有的基本素养。
3.给学生合理的第一等待时和第二等待时
心理学研究方面已经提出了可供教师们借鉴的提问的科学规律:在教师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时间,即“第一等待时”和“第二等待时”。第一等待时即教师提完问题后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第二等待时即给学生以时间,使他们能完整地做出回答,而不至于打断他们的思路。心理学家们经过对比试验,给教师提问过程增加等待时间3秒或更多些,得出的结论是,稍长的等待时间可以达到优化学生回答质量的效果。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给学生第一等待时,不同难度的问题给予了不同时间的第一等待时,简单一些的问题给1~2秒的思考空间,难一些的问题给3~5秒的思考时间,再难一些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后让他们在小组合作交流。比如在片段二的教学中,问:14×2等于多少,看着桃子图自己想一想。(停顿3秒)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这节课做得不好的地方是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第二等待时,比如在片段一的教学中当学生结合图用自己的语言来说明算理时,在他发言时我中间帮他说了好几个字来提醒他该怎么说,怕他说不完整,最后我没有再找其他同学说说想法,而是自己代答完善了这位同学的发言,这是片段一的关键之处,我没有处理好,所以片段一的算例掌握情况不好。
4.提问要关注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能关注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都积极主动参与到我们的教学中,教学效果才能更有效。为了让提问能关注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提问的问题难易要适当,而且不同难度的问题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回答。比如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可以给学困生回答,来调动他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一个难的问题,我们可以给优秀生,让其他学生在优秀生的回答中受到启发和掌握相关的方法。
我在教学这节课时,已经有意识地要提问到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但这节课下来,通过课堂观察表分析,我提问的比较多的是在我视线比较容易到达的地方的学生,比如前面和中间,而两边和后面的学生关注得却很少。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关注两边和后面的学生,否则久而久之这些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就会下降,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