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国资》记者 陈怡璇
要为社会资本提供舞台——访财政部副部长、财政部PPP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史耀斌
文‖《上海国资》记者 陈怡璇
解码PPP融资
编者按:
2016年,相关部委继续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为PPP模式推广保驾护航。从好的一方面来说,这种模式多方互赢。政府需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共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中来,社会资本也需要好的投资机遇与稳定良好的投资收益率。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PPP项目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样,风险是与生俱来的。比如项目生命周期长,前景更显不确定。于是,政府与社会资本必须面对现实,合理分担风险。
PPP的融资方式、渠道和融资责任始终是各相关利益方最热烈的问题。专家建议,构建由一级市场(政府与社会资本达成PPP合同的基础交易市场)、一级半市场(项目公司的股/债融资交易市场)和二级市场(基于PPP基础交易的股债权及其他权益的金融资产交易市场)相互促进、相互衔接的融资生态圈。本刊记者参加“2016第二届中国PPP融资论坛”,摘选业内专家声音,以飨读者。
把政府在项目合同中承担的支出责任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和中长期财政规划,才能消除社会资本投资后顾之忧
PPP项目具有融资规模大,项目周期长,风险收益匹配难等特点,在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不同时期,现金流的特点和风险收益也可能会有所不同。针对PPP融资需要匹配不同性质的资本,当采取不同的融资方式进行。
8月15日,第二届中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融资论坛上,财政部副部长、财政部PPP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史耀斌表示,目前PPP融资面临融资难、融资贵以及渠道不畅等问题,这是相关体制、机制、渠道和产品等要素不相适应、不相协调、不相配套的结果。
《上海国资》:自2013年以来,财政部做了哪些工作,PPP改革和项目落地取得哪些成果?
史耀斌:自2013年底以来,财政部在推进PPP改革中重点开展了以下六项工作。
一是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初步建立了“法律+政策+指引合同标准”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对PPP市场进行了扩围,在传统单一的使用者付费基础上增加了政府付费和混合付费两种新方式,把PPP应用领域扩大到能源、交通、市政、环保、医疗、养老、教育等19个经济领域。
二是强化机构能力建设。在国家和省级财政部门建立了专业指导机构,加强宣传培训引导。
三是发挥国家示范项目引导作用。财政部已会同相关部门推出两批、232个示范项目,总投资超过8000亿元,截至上半年末,示范项目落地率已经达到48.4%,在落地项目中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比率为45%;目前财政部正在与其他20个部委联合开展第三批示范项目的遴选工作。
四是优化支持政策组合,不断完善各项支持和奖补政策,设立总规模1800亿元的国家PPP融资支持基金,发挥政策组合优势,加快项目落地。
五是夯实信息基础能力建设,按照“互联网+”思维搭建了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建立国家项目管理库和专家库,实现线上动态监管和信息数据多元分享。
六是深化国际合作。加强PPP市场标准化和透明度建设,提高国际投资者参与度;依托“一带一路”战略,扩大中国PPP制度对外推广交流,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深度参与国际基础设施市场。同时也与国际多边机构,世界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展了PPP国际合作。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拟采用PPP模式的储备项目已经达到了9285个,总投资预计超过10.6万亿元,其中已落地项目的投资额超过1万亿元。
《上海国资》:从顶层设计层面,PPP系统工程的建设还需要完善哪些领域?
史耀斌:一方面,PPP立法一直是尚未解决的问题,造成土地、税收、融资、价格等瓶颈问题,因此需加快出台PPP财政管理办法和信息披露制度。另一方面,要用好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挖掘PPP大数据服务;提高项目全生命周期线上监管能力,防范政府变相举债和过度承诺行为;强化示范项目规范性督导;加大项目信息披露力度;拓宽公众监督渠道和手段;设立国家咨询服务机构库和专家库;建立外部绩效跟踪考核体系;提高第三方服务机构的行业自律能力。
《上海国资》:您认为政府在PPP系统工程中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角色?
史耀斌: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把政府在项目合同中承担的支出责任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和中长期财政规划,才能消除社会资本投资后顾之忧;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公共投融资多元化,为社会资本提供展示的舞台,公共投资的有效性才能在体制上、机制上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