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改莫迟疑
作为本轮国企改革的关键一环,混改不应被迟滞,也不应被替代
随着《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和《关于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的意见》等制度相继出台,如何深入推进混改成为当前关注的重点。市场普遍期待,混改能够成为新一轮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新一轮国企混改被十八届三中全会赋予了全新内涵,并被提升至新的高度——混合所有制被确定为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在国企改革的具体路径中,它又被视为推进包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在内的多项改革目标的一个基础安排,带有很强的牵引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当前一些地方混改的推进力度、深度,却不及市场预期,其中既有混改本身存在诸多难点,推进不易的原因,也有国企效益普遍下滑,结构调整成为当务之急的原因,但是,作为本轮国企改革的关键一环,混改不应被迟滞,也不应被替代。
作为一种股权安排方式,混改不是一个新概念。不过今日重提混改,更有新的考量。根据相关统计数据,目前已有90%的国有企业进行了公司股份制改造,其中,中央企业引入非公资本的企业户数,已占到总户数的52%以上。尽管数量不少,但不少混改后的国企仍然没有形成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公司治理机制,也不能充分发挥混合所有制企业应该发挥的优势和作用。
究其缘由,一股独大的产权安排,导致企业继续沿袭传统的国有管理体制,无法真正实现利益的博弈和权力的制衡。因此,新一轮混改的目标希望通过股权结构的优化,真正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这也是国企继续做强做优做大的基础。
但从实践一年多的情况看,混改进展效果并不明显。这主要来自于几方面,一是非公资本方的顾虑。担心入股以后,混合所有制企业仍然受到国资监管部门的全面监管,固有体制机制不变,外部股东无法通过董事会决策推动企业的市场化运营。一是国企自身。担心改革影响自身利益,持有抵触心态或者担心无法适应改革后市场化的挑战,选择固守现状;也有对国有资产流失的担心,宁愿肉烂在锅里,也不愿背上国资流失的帽子。此外,由于一些监管部门多采取试点方式推进混改,但又顾虑重重因素导致试点进展缓慢,对非试点企业的混改实践,又缺乏评价,使得市场缺乏对成功范例的了解。
混改除了引进社会资本外,市场更期待那些处于完全竞争领域的国企能放宽对管理层和核心员工的持股,这也是这一轮混改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对员工持股的必要性,目前仍然缺乏广泛共识,使得员工持股只能小范围试点,难以普遍落地。
其实,对这些顾虑,已有很好的制度保障,随着改革配套细则的出台,这些问题已经有了很好的解决办法,在改革的实践中,也已积累了一批很好的案例,如上海依托资本市场通过大力发展公众公司推进混改;飞乐音响在混改中推进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绿地集团通过整体上市推进国有资本、社会资本与员工资本的三方共赢等等,充分说明混改具有巨大的生命力。
总之,尽管面临诸多难点,但混改作为事关国企未来长远发展进步的战略性改革,作为改革的一条主线,各方当以最大的勇气和热情来对待国企混改。在推行混合制改革时,监管部门亦当充分展现改革诚意和智慧,不仅在股权结构优化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国资管理体制和公司治理上,都要有较大的改进,充分保障每一位参与者的法定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