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冲(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彰显人本价值取向
王冲
(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内容摘要】人是社会存在的前提,也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更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不断发展创新中始终坚持人民是价值创造的主体、坚持人民是价值评价的主体、坚持价值主体的广泛性、坚持价值主体发展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本主体
党的十八大强调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1]“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贯穿十八大报告的始终,十八大报告一共145次使用了“人民”一词,凸显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人本化特征,毫无疑问地将成为未来中国社会发展凝聚力量、稳定社会、激励人民和促进发展的重要支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我们都坚持这一观点,并将其渗透到我党的各种理论体系中,充分肯定广大人民群众在我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的始终,并体现在毛泽东思想诸多理论方面。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发展建设的引领思路发生了改变,但是作为我党思想精髓的群众路线并没有改变,而是得到了改革开放的设计师邓小平的进一步继承和拓展,使其在新的历史环境下依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他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改革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2]他特别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其最明显的体现。首先,在没有政策支持和思想共识的情况下,邓小平力排众议、创造条件、提供空间允许农民进行试验和尝试;其次,在尝试成功之后,邓小平创造条件、营造氛围使农民的尝试逐渐推广。实践证明,无论从个人发展,还是社会进步角度,人民都希望能到更好的发展,都渴望物质产品更加丰富。因此,愿意进行创造。只有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社会才能活动快速发展与进步。
处在国际社会复杂局面和世纪之交的节点下,江泽民同志更加深化了对人民群众是实践主体的认知。他一方面强调中国共产党要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者,另一方面强调,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在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他开展了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活动,要求广大党员要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反复强调我们要牢记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这个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
进入新的世纪,中国社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致力于发展,并顺应发展的规律,我党提出了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不仅强调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更突出了发展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国社会发展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可以说是小流和跬步,十四亿中国人集结在一起必然会汇聚成巨大的江河,为我国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理论源泉。
珍视已有发展成果,理性看待社会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再一次向我们昭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发展进步是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创造的,全国各族人民的不懈奋斗和不断创新发展是中国社会前进的不竭动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既是立足人民提出的我国社会发展目标,又蕴藏着强大的动员力量,能够激发具有爱国之心、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的中国人的劳动创造热情。全面实行依法治国,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又是人民权益重要保障。全面从严治党则更直接的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从严治党需要人民监督和人民支持,只有人民加强监督,我们的反腐工作才会更有突破。
价值是事物对人或物的有用性,如何来评价价值,又由谁来评价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方向。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把人民是否收益作为评价的标准,坚持人民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价值的评价主体。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先河的邓小平理论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与之相对应,我党在价值判断的标准上也经历了逐渐演进的过程,由最初的生产力标准发展到“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我们党对于人民利益这一根本价值标准的认可。十年文革,对于中国社会发展来讲,是一场浩劫,文革结束后,中国人民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邓小平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坚决否定“两个凡是”错误思想,努力在实践中构建真正符合人民利益,满足人民需要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这些都显示,邓小平不仅把人民群众看成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目的,而且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才是实现自身利益的主体。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将人民利益这一价值评价取向推向前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相互连接、有机统一、不可分割。其中,先进的生产力是先进文化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实现的重要物质基础,先进文化是先进生产力和人民群众利益实现的精神动力,人民群众是先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不管是发展先进生产力,还是发展先进文化,其根本落脚都在于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求,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基于这样的认识,江泽民一再强调,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我们党的方针和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这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适应中国社会发展、利于解决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根本原则。
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更直接的体现了价值评价的人民性。“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的共享不是简单的按照人头平均占有,而是在坚持公平、公正前提下的公平与效率相统一。党的十七大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3]就是在坚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这一思想基础上,对价值评价标准人民性的系统展开。
“四个全面”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认真审视我国社会发展现状,立足现实、放眼未来、纵观世界而提出的指导我国社会继续前行的战略思想。它高屋建瓴、立意深刻、内涵丰富,极大地融入了增加人民的福祉的思想,是新时期党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全面建成小康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的基本需要,全面深化改革要保证人的公平、促进社会正义、增加人民的认同感,全面依法治国要用法律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全面从严治党要使党真正成为人民利益的代表、纠正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
坚持人民群众的广泛性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贯的思想,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强调,密切联系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人区别于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邓小平理论坚持中国共产党人密切联系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特点和优点,结合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发展建设实际,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各项事业都要依靠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来完成,要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进一步的拓展了“最广大人民”的概念,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而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人员等,看作是人民群众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壮大了人民群众的范围。虽然这些人与我们过去所说的人民群众(“公家人”)不同,但追根溯源,他们大多都来自于过去的“公家人”,他们将也会伴随社会的新发展、新情况呈现出更多的特点。
科学发展观极大的扩展了“最广大人民”的范围。党的十七大指出,要按照“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4]这就意味着人民的范围得到了史无前例的扩展,所有中国人,只要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建设都隶属于人民的范围,因而成为社会建设者和利益共享者。
“四个全面”立足现实、针对问题、指向发展而提出,将使我国社会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大众。我们要建成的小康社会不是少数人和少数地区的小康,是要涵盖全体人民的小康,是共同富裕的小康。深化改革需要社会大众的共同推进,改革成果也必然反补大众。依法治国要靠人民群众的思想进步与实际践行,当然也会给人民群众带来更现实、更稳定、更可靠的法制保障。从严治党需要人民群众同心同德,揭腐反腐,最终实现官民一心、官靠民、民拥官。
人是发展的动力、发展的目的、发展的前提,人不仅是当代的人,更是指向未来的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人。
邓小平非常关注人的问题,他不仅关注人当前思想的形成、素质的培养,而且要把人的素质提升和境界提高看作是一项长久的工作。1983年9月,他在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时强调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就要求我们在实现人的发展过程中,既注重现实的利益,也注重长远的利益。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二者统一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建设中,绝对不能因为要满足当前人的需要,而破坏或否定后人的需要的实现。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或是无视长远利益,最终将遭受自身发展的惩罚。可持续发展就是包括人在内的可持续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强调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突出强调了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一词动态的表述出了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利益实现的长期性和与时俱进性,同时也从侧面表达了人的发展的可持续性。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观点和看法,强调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应该体现在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三个方面,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究其本源,任何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主推进、文化建设、生态构建都是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结点的,都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和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当代大众,而应该具有长远眼光,充分考虑后代人的需求,只有这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才会不断推进,中国社会才能够实现台阶式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够成为现实。
“四个全面”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制定的指导中华民族复兴发展的战略路线图,其目标是要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重铸中华民族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民族复兴是一个渐进的历史发展过程,人是与社会发展同行不断发展的民族复兴主体。没有与社会发展同行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中国的伟大复兴将失去力量的源泉,复兴之路也必将付之东去。
社会主义不仅体现在它能集中有限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还体现在它对人关注、对“以人为本”的坚持。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EB/OL].http://news. china.com/18da/news/11127551/20121118/17535254_13.html.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0.
[3]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EB/OL].http://news. 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 10/24/content_6938568_7.htm.
[4]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EB/OL].http://news. 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 10/24/content_6938568_2.htm.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9106(2016)06- 0013- 03
*作者简介:王冲,男,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