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环境群体性事件困局的破解

2016-04-11 09:17王国莲孙丽娟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群体性理念绿色

王国莲,孙丽娟

(淮阴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淮安223003)①



试论环境群体性事件困局的破解

王国莲,孙丽娟

(淮阴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淮安223003)①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实质是公众日益增长的生态需要与当下中国社会多重矛盾叠加的综合反应。在发展哲学层面,五大发展理念契合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特质,即鲜明的问题导向契合环境群体性事件这个“发展起来的新问题”、系统的整体思维契合环境群体性事件这个“复合复杂的新现象”、综合的辩证策略契合环境群体性事件这个“多元聚合的新形态”。为此,从发展理念层面破解环境群体性事件困局成为必然选择,主要路径为:综合创新形成破解合力;平衡协调公平权力配置;力推绿色转变发展模式;贯彻开放实现共建共治;倡导共享提供价值引领。

群体性事件;环境问题;发展理念;现代化

伴随世界现代化进程的突飞猛进,现代化的病症不期而至。正如塞缪尔·P.亨廷顿在转型国家现代化的比较研究中所指出的:“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因为在现代化过程中,经济的发展,集团的分化,利益的冲突,价值观的转变以及公众参与期望的提高远远超过政治体制的承受能力。”[1]328近年来,此起彼伏的环境群体性事件即是现代化的症候在中国本土的表征。本文以环境群体性事件实质的把握为前提,以五大发展理念与环境群体性事件特质的耦合为基础,提出破解环境群体性事件困局的路径选择。

一、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历史演化与当下困局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特别是步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转型期、利益调整期、矛盾凸显期、改革攻坚期、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2]49的多重叠加共震,群体性事件在我国频发。其中,因环境问题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以其特有的复合体特征,既像一面多棱镜将博弈各方利益较量和复杂心态折射出来,又像一面反光镜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在特定发展阶段凸显出来。

历史的看,环境群体性事件并非始于今日,而是于今尤为频繁。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欧先发国家曾遭遇过大规模的环境抗议运动,但当时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国人是带着意识形态的偏见冷眼旁观。计划经济年代的中国也曾发生过,但那时是偶发,如今却是多发。20世纪八九十年代,伴随着国内改革开放大潮与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交相拍击,江浙一带乡镇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野蛮生长,外资企业和代工厂的环境殖民主义肆无忌惮,国有企业的环境“外部不经济”司空见惯,加之人口问题、贫困问题与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相交织,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但那时是隐痛,“求温饱”“盼致富”的呼声一度遮蔽了自然的哀嚎和有识之士的呐喊,如今已然是剧痛。

今日之中国,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可“政经一体化”[3]26的开发机制仍旧在一些地方大行其道,增长的强势致使大气、水、土壤等污染加剧,富人选择逃离,穷人无奈倒霉,环保信访案件增多,官僚主义的推诿、地方保护主义的阻碍,公众的正当诉求一次次被敷衍,这让公众强烈地感受到其生存权、健康权遭遇严重漠视,对生态安全的渴求更趋强烈。正是在此境况下,公众针对环境污染的“现实性烦恼”和化工、垃圾焚烧等项目投产后的“预期性焦虑”相叠加,引致环境群体性事件呈多发易发态势。抑或说,当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已呈现出后发优势日益式微,而后发劣势日趋凸显之时,政府与企业间的合谋态势加剧,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对政绩的焦虑、企业对利润的焦虑、公众对家园的焦虑在一次又一次的“闹”中以理性或非理性方式淋漓尽致地暴露出来。

实质上,环境群体性事件是公众日益增长的生态需要与当下中国社会多重矛盾叠加的综合反应。由于我国正处于环境敏感期,每次事件发生都对政治和社会稳定带来巨大冲击。可在“治标不治本”的维稳思路误导下,此类事件不仅形成“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怪圈,还陷入了“地方经济失去项目,政府公信遭遇挑战,当地环境并未改善”的“多输”困局,这一切“折射的就是现在我们转型升级的困惑,是整个国家的困惑。”[4]

二、五大发展理念与环境群体性事件特质的耦合

把发展问题上升到理念层面进行考量是发展哲学的基本要求,即“为现实探索可能的前景,回答‘我们应该向哪里去?’及‘为了一个美好的未来,我们现在应该做什么?’的问题。”[5]24反思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实质,直面事件陷入的困局和折射的困惑,可以说,这绝不仅仅是个事件,而是有其复杂而深刻的思想根源和社会根源,其祸根深埋于长期以来我国发展理念的偏颇及发展实践的扭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是当代发展哲学的最新成果。虽说是基于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战略思考,但与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特质高度契合。

1.鲜明的问题导向契合环境群体性事件这个“发展起来的新问题”。鲜明的问题导向是五大发展理念的鲜明特点,这与环境群体性事件这个发展起来后的棘手问题高度契合。如地方政府是延续经济增长的惯性和任性还是积极主动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地方政府是陷入塔西佗陷阱的威胁还是取信于民、挽救脆弱的岌岌可危的公信力?地方政府是依旧唯地区生产总值马首是瞻还是以绿色地区生产总值为考核指标?环保领域仍旧是“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还是对超标排污零容忍?企业是沿袭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还是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等等。所有这些发展起来的新问题,都需要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才能破解。

2.系统的整体思维契合环境群体性事件这个“复合复杂的新现象”。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有机整体,契合了环境群体性事件这个高度复合而又复杂的社会现象。此类事件凸显出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是穷途末路,必须实现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暴露出我国环保领域法治萎缩,环境司法极为尴尬,必须推进环境管理制度创新;凸显出我国公民环境权的实然缺失,必须公平配置利益相关方的权力;暴露出我国自然生态遭受污染,政治生态也受到污染,必须清除污染,力推绿色发展;凸显出信息时代环境信息变异引致的社会冲突,必须搭建信息公开平台,在开放发展中互信协商;凸显出转型期社会心理失衡和社会冲突加剧,必须建立畅通有序的公众参与管道,实现共享发展。

3.综合的辩证策略契合环境群体性事件这个“多元聚合的新形态”。 历时30多年的经济增长,中国急速行进的现代化正步入这样一个时代:这是一个环境自觉时代、一个新全球化时代、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公民权觉醒时代等。环境群体性事件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经济与生态、发展与保护、权力与权利、虚拟与现实、事实与偏见、理性与盲从等多重矛盾交织的显现。这当中折射出“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尴尬,不仅面临着后发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困惑,更面临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之问。我们需要从时代发展的高度和特征来探讨,不把握时代发展的聚合特征,就难以廓清中国式环境群体性事件的重重迷雾,就难以厘清其中的复杂乱象。时代变了,生态安全已成为人类最重要的诉求,气候变化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在国际间和利益相关方间博弈,人类开启了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发展规则变了,到了彰显创新发展的时代,到了注重协调发展的时代,到了加快绿色发展的时代,到了提升开放发展的时代,到了高扬共享发展理念的时代。只有到时代场域中探寻缘由,才能避免就事论事和一隅之见,才能超越各方利益之争。“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6]

三、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环境群体性事件破局的路径选择

基于五大发展理念与环境群体性事件当下特质的高度契合,如何运用五大发展理念探索破解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实施路径十分关键。

1.综合创新形成破解合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环境群体性事件多发易发的症结之一是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滞后和乏力。失误的自然观、扭曲的政绩观和偏颇的财富观被一些人津津乐道,环保体制机制的弊端和漏洞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环保逆淘汰”现象较为普遍。只有切实贯彻和落实创新发展,才能为破解环境群体性事件提供动力。贯彻和落实理念创新,为破解环境群体性事件提供理论引领,即要切实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建立和健全制度创新,为破解环境群体性事件提供可靠保障,即要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尤其是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及完善和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推动和实现技术创新,为破解环境群体性事件提供科技支撑,即要将环保技术创新作为节能降耗的重要推动力和突破口,制定环保科技的国家标准,消解公众对环保技术的不信任感和恐惧感,推动环境管理的技术创新,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智能技术,建设智能化环境监管平台。理念创新是侧重于观念变革,是创新之首;制度创新是侧重于规则变革,是创新的重中之重;技术创新是侧重于科技变革,是创新的关键之举。只有促成理念解、制度解和技术解三者紧密结合,才能形成破解环境群体性事件合力。

2.平衡协调公平权力配置。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环境群体性事件多发易发的症结之一是相关方权力分配处于失衡状态。地方政府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满腔热情而对可能带来的生态安全风险管控阙如,环评机构坐享佣金而对不确定性风险轻描淡写,企业对利润孜孜以求而将环保抛诸脑后,公众环境权实然缺失。在西方著名的社会学家达仁道夫看来,“冲突是由权力分配引起的,而不是由经济因素引起的,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利益集团各司其职,这样虽时常会有一些小冲突,但却限制了严重冲突的集中爆发。”[7]555即为了破解环境群体性事件,“必须科学理权,列出环保重点权力清单;必须合理分权,推行环评、审验分开,检查、处理分离,相互制约;必须内外督权,通过异地交叉环评,发挥内部专业监督优势,引入公众监督力量,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必须法纪束权,加大惩处力度,对违纪违规违法用权问题零容忍查处。”[8]公正均衡的权力架构,将权力与责任匹配对等,势必促进经济、政治、社会、资源、环境、生态的协调发展,消弭导致事件发生的诱因。这正是“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9]。

3.力推绿色转变发展模式。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也是人类永续发展的前提。环境群体性事件多发易发的症结之一是“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的黑色发展肆意妄为,造成作为公共产品的生态环境极度恶化,引致自然对人类的惩罚报复和人类之间的冲突纷争。只有力推绿色发展,进行一场全方位系统性的绿色变革,才能铲除环境群体性事件滋生的土壤。政府作为绿色发展的设计师,要以绿色为引擎,宣传绿色理念,考核绿色GDP,提供绿色金融,完善绿色税收,修订绿色法规,更要彰显绿色政治生态,为绿色发展模式的生成营造健康有序的大环境;企业作为绿色发展的践行者,要在政府绿色发展战略的导引下,补上绿色生态教育课,推行绿色生产,推广绿色技术,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突破口实现“绿色转型”。总之,绿色发展必须清理和清除黑色发展,倒逼政府和企业转向绿色化,以期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4.贯彻开放实现共建共治。开放是系统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前提。环境群体性事件多发易发的症结之一是重大项目决策垄断及环境信息不公开或不如实公开。在利益多元化时代,公众的维权意识、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都在增强,而地方政府对涉及公众利益的重大项目决策垄断,风险沟通只字不提或糊弄环评,这引起公众的强烈不满。多起预防型环境群体性事件,因前期缺乏充分交流论证,遂被当地一些民众视为洪水猛兽,他们对此不了解、也不理解、更不支持,冲突随之而来。只有贯彻开放发展,在坦诚务实交流中凝聚共识,才能消解公众对垃圾焚烧、对二甲苯化工(PX)项目的深层心魔。政府要切实以开放的视野、包容的心态、民主的精神搭建公众参与机制,畅通公众参与渠道,在民主协商中推动环保共建共治;企业要强化环境信息公开的制度化和常态化,且要做到客观、真实、全面,避免信息博弈的多输循环,在公开透明中赢得信任。总之,开放发展就是要破除垄断决策的惯性和任性,消除环境信息壁垒,建立顺畅的民意表达机制,在集民意、解民忧中实现互利共赢。

5.倡导共享提供价值引领。共享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是增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利益的价值导向。共享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不仅包括经济利益的共享,还包括生态利益的共享,而且生态利益更彰显其非物质性和公共性。环境群体性事件多发易发的症结之一是环境正义缺失。地方政府在行政干预中获得不菲利税,企业从自然资源的无偿使用乃至掠夺中获得丰厚利润,环评机构在灰色环评甚至黑色环评赚得佣金,而将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的代价转嫁给公众抑或未知的环境风险由当代人及后代人买单,这既是人与自然共存共荣关系的异化,也是人与人共生共享关系的异化。只有倡导共享发展,秉持环境正义,才能走出“多输”循环的困局。倡导共享发展,地方政府必须切实履行环保主体责任,即要彻底摈弃地方保护主义,严格环保执法监察,铁腕治污,奖惩并举;企业必须自觉践行环境责任,即要加强环境管理自律,严禁偷排偷放,杜绝环境数据造假,实现依法治污与以德治污的有机结合;环评机构必须着力打造诚信环评,即针对环评乱象,必须健全环评机构资质管理,以科学性和民主性提升环评的阳光化程度,实现环评资源共享;公众要普及科普知识,拒绝传播谣言,提高科学素质。总之,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10]。只有秉持环境正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才能增强公众共享良好生态环境的获得感。

我们深知,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11];环境群体性事件是改革之难、发展之惑、稳定之殇。求解之,非一日之功,亦非一蹴而就。始终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主题,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针,走出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多输”困局当可期待。

[1]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2]李毅,李清华.辩证看待当前的社会矛盾[J].求是,2014(8).

[3]张玉林.政经一体化开发机制与中国农村的环境冲突[J].探索与争鸣,2006(5).

[4]严定非.什邡后遗症[N].南方周末,2014-10-30(A01).

[5]李鹏程.我对“发展哲学”研究的一些想法和看法[J].哲学动态,1994(5).

[6]本报评论员.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N].人民日报,2014-08-26(01).

[7]郑抗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8]王连权.自然环境和政治生态的双重污染[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5-04-22(A03).

[9]易经·乾卦.

[10]习近平.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 用之不觉失之难存[EB/OL].[2016-03-11].http://news.sina.com.cn/green/roll/2016-03-11/doc-ifxqhmve9073627.shtml

[11]李克强.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 要铁腕治理[EB/OL].[2015-03-05].http://news.cnr.cn/special/2015lh/zb/rdkm/zy/20150305/t20150305_517890026.shtml.

(责任编辑王先霞)

Try to Talk about Breaking the Dilemma of Environmental Group Events

WANG Guolian,SUN Lijuan

(School of Marxism,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uai'an 223003,China)

The essence of environmental group events is the comprehensive response to the increasing need of the public and the multiple contradictions in Chinese society at present. In the philosophy of development,the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 agree with the environmental group events,that is,the distinctive traits,problem oriented with environmental group events "developed new problems";the system's overall thinking fit the environmental group events "this complex phenomenon";the dialectical strategy of environmental group events "the new form of multiple polymerization". Therefore,the concept of development level of environmental group events break predicament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choice,the main path for the formation of crack: comprehensive innovation ability,balanced fair power allocation,pushing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 mode,implementing the open and shared governance and advocate guiding of sharing value.

group events;environmental concerns;development concept;modernize

10.13600/j.cnki.jpsslof.issn.1009-4326.2016.05.015

2016-08-08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化解环境群体性事件‘多输’困局的制度建设研究”(13SHD017)的阶段性成果

王国莲(1965-),女,山西临猗人,淮阴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社会发展理论。

D669.9

A

1009-4326(2016)05-0068-04

猜你喜欢
群体性理念绿色
绿色低碳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密切党群关系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作用及途径
谈涉警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之策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论网络与群体性事件
2012年上半年群体性事件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