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对苏维埃政权的探索历程
——基于两次选择及转变的价值分析

2016-04-11 09:04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王 飞

(南京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对苏维埃政权的探索历程
——基于两次选择及转变的价值分析

王飞

(南京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摘要】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开始探索建立自己的政权,在自身性质以及苏联影响下,首先选择“工农苏维埃”模式,并取得了很大成果;但由于这种模式强烈的革命性和阶级性并不能够适应变化发展的局势需要,最终被“人民苏维埃”模式所取代。“人民苏维埃”模式这一理论创新突破了苏维埃模式的局限性,适应了国情变化的阶段性要求,是探索中国独特政权模式的开端,为以后继续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权建设模式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政权建设;工农苏维埃;人民苏维埃

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最终的社会理想就是建立起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基本标志的共产主义社会,必然高度重视国体和政体问题。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政体是始终强调的,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际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立足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审时度势的选择,以现实的灵活性达致理想的坚定性,其中“工农苏维埃”和“人民苏维埃”的建立及转换就是其中代表性的尝试。

一、 “工农苏维埃”与党的政权理论的初步实践

1.土地革命初期中共对政权性质和组织形式的理论与实践。由于大革命的失败,在何去何从面前,“八七会议”前后中共对政权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提出一些主张,如“民权主义代表制度革命政权”及“即刻建立苏维埃的政府”[1],但这些都是革命挫折下提出的,带有浓厚的情绪性和临时性,可以说是“革命转变关头中共在政权问题上的应急措施”[1],并不具备现实可行性。因此,中共为寻求自己的出路,开始了对工农苏维埃政权的探索。

首先,中共明确提出要实行工农专政。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任务与策略的决议案》指出,中国革命经过剧烈转变,革命阵营的阶级分化已经结束,现在是“两个完全独立互相仇视而不可调和的营垒相抗衡”[2]469,即资产阶级军阀和工农阵营,并且强调“只有工农的民权独裁,才能完成中国民族解放及资产阶级民权革命之任务”[2]469-470。在这里明确地表明,中共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依靠工农民权独裁亦即工农专政。

其次,中共明确提出用“苏维埃口号”替代国民党的旗帜。在之后通过的《关于“左派国民党”及苏维埃口号问题决议案》指出,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关于组织群众的革命斗争,当然无论如何说不上再在国民党的旗帜下进行”[2]508,现在的任务是“不仅宣传苏维埃思想,并且在革命斗争新的高潮中应成立苏维埃”[2]508。当然,此时中共还是强调要在城市建立苏维埃政权,但明确打出了“苏维埃”旗帜。

在此基础上,中共进行了第一次工农苏维埃政权的实践,建立了海陆丰苏维埃政府。苏维埃政府成立后社会状况良好,“确定了工农民众的自己政权,一切剥削和压迫,都已消除无余”[2]711,并且提出了一系列工农贫苦民众的口号,海陆丰创造了中国革命新生命,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尤其保障工农政权之永久胜利”[2]712,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

经过前期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中共六大通过《苏维埃政权组织问题决议案》,明确提出了“中国工农兵代表会议(苏维埃)政府”[3]453的正式名义。并且对军队各方面建设、党与苏维埃关系、农民协会与苏维埃、乡村中政权机关的组织等进行了详细阐述,尤其是对苏维埃组织的介绍,如苏维埃的选举基础、部门的划分、以及执委会人数的规定,这些对“工农苏维埃”政权性质及组织形式作出了规定,奠定了“工农苏维埃”的理论基础。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政权模式的建构与苏联极其相似,这背后必然有其深刻的原因。

2.中共选择“工农苏维埃”政权模式的内因外由。首先,中共自身的原因。其一,这与中共早期接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关。中共接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来自于早期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性传播,在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情况下,“早期的传播主要是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而唯物史观主要是阶级斗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主要是无产阶级专政”[4]。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共探索建立政权过程中,首先想到的就是通过阶级专政的手段以达到无产阶级专政的效果,建立社会主义国家,这与“工农苏维埃”政权模式不谋而合。其二,是中共对于苏联的依赖。从中共的成立过程来看,中共的建党理论是“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的”,党也是在苏俄的帮助下成立的。像蹒跚学步的童稚,中共呱呱坠地之后,在中国的站立和迈步,几乎完全是在俄国人的搀扶下实现的[5]55。可以想象,在战争与革命的背景下,再次以俄为师,学习苏联的政权模式,这对于理论准备不足的中共来说是多么的理所当然。其三,中共对社会主义的执着追求。早在1927年11月16日,瞿秋白在《中国革命是什么样的革命?》一文中就指出,“中国只有一个革命,中国革命除非不胜利,要胜利便是工人阶级领导农民武装暴动获得政权开辟社会主义道路的革命。”[3]688之后,在中共六大的《政治决议案》中指出:“以苏维埃为国家政权形式的工农民权独裁,就可以成为转变到无产阶级独裁的出发点。”[3]379中共一心追求社会主义前途,并且认为苏维埃国家政权形式的工农民权独裁可以转变到无产阶级独裁,所以选择了“工农苏维埃”政权形式。

其次,来自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影响。在1927年12月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决议提出的《中国革命的新阶段》中明确表示,随着大革命的失败,现在“中国革命是在苏维埃旗帜下和在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工农和城市贫民的革命,以便在工农苏维埃旗帜下为中国革命事业进行百战百胜的斗争”[6]349。革命进入新时期,共产国际强调中国在苏维埃旗帜下进行工农的斗争,因此,中共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形式进行斗争,与共产国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苏维埃工农共和国”的建立运行。选择了“工农苏维埃”之后,中共开始了实践运行,并随之建立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是在中共强调自己的合法性地位,满足与蒋介石政府斗争需要以及适应当时革命形势的发展的客观要求基础上建立的。它的成立有其独特背景,决定了它的建立运行会体现出独特的特点。

关于“苏维埃工农共和国”的建立运行可以从其性质和基本政策加以分析。首先,“苏维埃工农共和国”的性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参政权和政治自由的”[7]649-650。这里强调工农专政,将其他剥削阶级排除在外,体现出明显的阶级性。其次,“苏维埃工农共和国”的政策,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土地政策来分析。1931年12月1日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没收所有封建地主、豪绅、军阀、官僚及其他大私有主的土地”,同时规定“雇农、苦力、劳动农民均不分男女同样有分配土地的权限”[7]730。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这一法令极为激进,过于偏“左”,带有明显的革命主义色彩。同时“苏维埃工农共和国”制定的经济政策也体现出相似的特点,如“将操在帝国主义手中的一切经济命脉,实行国有”[7]716,“取消过去一切口头的书面的奴役及高利贷的契约”[7]718。

综上,“苏维埃工农共和国”的建立运行体现出强烈的阶级性和革命性,这在当时的背景下,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当然它也在经济、法制、文化等方面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可以说是“治国安邦的预演,民主新政的初探”[8]。但是在战争与革命年代,局势变幻莫测,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矛盾中心的转移,其相关政策措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适应性,必然要在新形势下对其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

二、“人民苏维埃”与党的政权理论的再选择

1.“工农苏维埃”转向“人民苏维埃”的背景。首先,来自国际方面的影响。其一,国际局势变幻下苏联对外政策的策略性调整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苏联在远东地区面临来自日本的强大压力,逐渐改变了对蒋介石政府的态度,寻求与其合作。其国内重要领导人多次在公开场合发表讲话,强调要与蒋介石国民政府处理好关系。之后,1933年1月,德国法西斯上台后,苏联深感德日两面夹击的巨大危机,试图与一直敌视自己的其他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合作,呼吁建立“集体安全体系”。其二,随着苏联对外政策的灵活性加强,以苏联为风向标的共产国际也开始改变以前那种机械的策略,新任共产国际领导人季米特洛夫更是强调“考虑到莫斯科要在一切问题上有效的领导处于各种不同情况下的共产国际五十六个支部,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能“对共产主义运动实行总的政治上的领导”,“在基本的政策和策略问题上给予各国共产党以指导”[9]335,在这里,他强调在具体问题上给予各国共产党以一定自主权。

综上,一味讲求阶级的固守保守路线被苏联所抛弃,给中共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另外,共产国际对各国革命统一模式指导的弱化,可以说给深受共产国际影响的中共带来自身调整的重大契机。

其次,国内局势变化的影响。其一,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政策的变化。第五次反围剿胜利后,蒋介石虽然想要一举彻底消灭中共,但鉴于日本对华步步紧逼,依靠国联制裁失败之后,为了应付国内外舆论的压力,同时为了自身政权的安全,蒋介石不得不在形式上做出某些转变,政策似乎从“剿匪”转为“以抗倭为中心”[5]310-318。其二,民族危亡背景下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呼吁团结一致对外。同时,学生中爆发的“一二九”运动,作了抗战的初步社会动员,使中国人民不仅加深了对民族危机的认识,而且看到了自身的力量,看到了只有把国内各种力量汇集起来才能有效地抵抗日本的侵略,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10]413-415。

蒋介石这一策略性的调整,以及这一时期国内其他势力的表现,为中共调整自身政策提供了客观基础。在民族危亡的重要关头,中共不失时机地做出策略的调整,有其现实必然性。

第三,中共自身原因的影响。“工农苏维埃”政权是照搬俄国革命公式,在“工农苏维埃”政权期间,由于领导人过于激进,中共经历了三次“左“倾错误领导,给中共带来了极其严重的损失。所以“工农苏维埃”政权下制定的政策策略不可避免地过于偏“左”,为了适应变化发展的形势,满足抗日的需要,必然要探索新的政权形式。

2.选择“人民苏维埃”的原因。首先,基于国内不断变幻的形势的理论分析。瓦窑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中分析,“目前政治形势已经起了一个基本上的变化,在中国革命史上划分了一个新时期”[11]531,日本在占领东北之后,现在又吞并了华北,并且积极向着整个中国进军,变中国为其殖民地,“中国革命准备进入全国性的大革命,在世界是战争与革命的前夜。……这是目前时局的最基本的特点。”[11]531在这一特点之下,“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各阶级、各阶层、各种政治势力和武装势力,重新改变了正在改变着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11]535-536。

全国范围内的革命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社会中各种政治力量也在发生着相应的改变,在新形势下“工农”口号过于狭窄,不利于团结更多的阶级、阶层的力量,“人民”的口号蕴含的范围比较广泛,代表更多社会力量,便于联合更多的力量。

其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需要。1934年11月中央苏区丧失之后,对于继续以纯正苏联式“苏维埃”口号反蒋至少没有了以往的那种热情,已经开始想要做出某些调整。经历了艰难困苦的长征路,红军在西北找到一块栖身之地,但西北地区人烟稀少,物资短缺,中共想要生存下去比较困难,迫切需要寻求合作,开展新的局面。在这一形势之下,以前“工农苏维埃”那种一味打击中间势力的做法显然不合时宜。“工农专政”口号过于激烈,不利于当前革命形势下中共的生存和发展,而“人民”相对比较温和,其策略更加灵活,选择“人民”更有其现实针对性的。

在国内外大背景影响下,中共基于抗日以及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放弃了“工农苏维埃”政权形式,并且在转变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政策策略调整,最终选择了“人民苏维埃”模式,建立了“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情变化的阶段性目标需要一系列的理论创新,“人民苏维埃”这一理论创新更好地回应了现实。这一转变价值巨大,并且对当时的中共产生了重大作用。

三、 “工农苏维埃”转变为“人民苏维埃”的价值与意义

1.转变所体现出的政策及中共的进步性。首先,调整阶级及土地政策,强调扩大统一战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只强调了“苏维埃全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的”[7]650,对于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地位没有明确定位,而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宣告“愿意把广大的小资产阶级群众团结到自己周围”[11]541。同时,对于“一切同情于反日反卖国贼的知识分子,都有受苏维埃优待的权利”[11]541,并且给与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1]541。同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明显把富农和民族资产阶级当作是专政的对象,而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改变对待富农政策,强调必须“联合整个农民,造成广泛的农民统一战线”,并且认识到“故意排斥富农参加革命斗争是错误的”[11]501;同时,“用比较过去宽大的政策对待民族工商业资本家”,比如“欢迎设厂”“保护生命财产安全”“尽可能的减租”[11]542等。另外,《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还规定“主张没收一切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贫农、中农”[7]651,在这里没有强调要保障富农的权利。为扩大统一战线,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对土地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对富农的土地政策。“对于富农我们只取消其封建式剥削的部分”,“对于富农其他财产不没收”,“富农与普通农民一样平均分得土地”[11]506。

显然,中共认识到,在抗日背景下,必须认识到中间力量的进步性,不能单纯以阶级分析其作用,必须团结一切反日力量,扩大自己的阶级和阶层基础。

其次,调整对外政策,表明中共大局观意识的增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就旗帜鲜明的站在苏联一边,强调反对帝国主义以及联合苏联。“中国苏维埃政权宣告世界无产阶级与被压迫民族是与它站在一条革命战线上,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苏联是它的巩固的联盟。”[7]653这一时期的对外政策显示出鲜明的革命性与阶级性。而苏维埃人民共和国针对这个时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政策,强调“在不放弃一切可能争取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卖国贼胜利基础上进行建设,同一切和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卖国贼相反对的国家,党派,甚至个人,进行必要的谅解,妥协,建立国交”[11]546。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明显以抗日救国为中心,不再一味强调意识形态,表明为了民族救亡中共愿意就抗日承担更多的责任,说明中共的大局观意识的增强和民族责任感的加强。

第三,调整发展党员的重心,表明中共思想的进步。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因此,中共十分注重党员中的工人数量以及发展党员的成分问题,甚至一度规定了中央政治局中工人党员的比例。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强调,为扩大与巩固共产党而斗争,为此必须同党内的关门主义做斗争,“能否为党所提出的主张而奋斗,是党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社会成分应该注意”,但不能把“社会成分当做主要标准”,“党组织对于民族革命和土地革命中涌现出无数的积极分子与群众领袖以热烈欢迎的态度向他们开门”[11]549。在这里,强调把理想信念当作重要的标准来发展党员,对于社会上拥护党的主张,赞成党的理想信念的人表示共同的欢迎。这表明党的建设思想的进步,不再只“唯成分论”,这是党在重要时刻思想进步的重要体现。

2.转变对于中共的重要性。首先,有利于争取中间势力支持,摆脱当时的困境。1935年的中共,在经历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之后,自身的实力遭到了严重的削弱,即使是在西北找到了一块根据地,但仍处于敌人包围之中,并且根据地物资奇缺,中共革命到了真正危急关头。在这时中共提出“人民苏维埃”的口号,调整了过去片面依靠工农的方针,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富农和民族资产阶级以争取为主,给与他们“公民权”,使其政策更加具有“人民性质”,表现出一种“阶级性”向“人民性”的转变,容纳了更多的阶级和阶层,明显地扩大了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12],这样能够获得更多的支持,有利于把更多的团结合作的力量争取过来,摆脱孤立,这对于处于困境中的中共打开局面显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次,有利于团结一切反日力量,形成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由于日本加紧侵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基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中共建立的“人民苏维埃”政权把许多政策调整到更加适合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变中国为殖民地的情况,愿意联合“不论什么人,什么派别,什么武装队伍,什么阶级”[11]636,使民族统一战线得到更加广大的与强有力的基础,使其政策更加具有“民族性质”,表现出“革命性”向“民族性”的转变。这表明中共更加愿意代表整个中国,承担民族责任,这既有利于博取广大人民的同情,缓解自身生存问题,更有利于争取更多的反日力量团结到自己周围,发展壮大自己,联合一切抗日力量形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对于抗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抗战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

第三,有利于独立自主路线的形成,摆脱苏联模式影响。“人民苏维埃”政权模式的建立,表明中共在政治上、组织上、军事上策略的转变,中共能够在环境变幻下调整自己的政策而不是一味追随苏联纯正的苏维埃模式,表明中共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开始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开始独立自主解决自身问题,中国革命道路开始出现与苏联不同的路线。这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点,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结语

土地革命时期,中共根据种种需要,选择并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模式,并取得了很大的效果。之后,随着国内外局势的发展变化,中共不失时机地做出调整,将反封建让位于反帝,选择了“人民苏维埃”政权模式。此时的政权模式虽然还冠以“苏维埃”的名称,但是从中共自身一系列政策的调整来分析,“人民苏维埃”政权已经开始跳出那种带有强烈阶级性和革命性的苏联式苏维埃模式,开始朝着“民主共和国”发展,这是一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这一历程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进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相一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目的之一就是完成理论创新,为实践服务。同时,这一转变,表明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具有很好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根据局势变化做出适宜的调整。在经济步入新常态背景下,我们要相信党能够及时调整政策策略,对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制度、理论、道路充满信心,相信不论形势如何变化,党一定能够做出适应调整,带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彭敦文.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权思想的演变[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06).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4]林霞.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选择性传播[J].学术论坛,2010(10).

[5]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6]中国科学社会院.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1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8]刘孚威,余伯流.治国安邦的预演 民主新政的初探:纪念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70周年[J].江西社会科学,2001(10).

[9]中国科学社会院.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2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10]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2]臧继良.“苏维埃工农共和国”和“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建国构想比较分析: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J].延边党校学报,2011(05).

(责任编辑郭伟)

Exploration on the Soviet System by CPC in the Agrarian Revolution Period——Basing on Analysis of the Two Choices and the Value of Transformation

WANG Fei

(College of Public Management,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00046,China)

Key words: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 the period of Agrarian Revolution;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Soviet political power of workers and peasants;people's representative Soviet

Abstract:After the failure of the Great Revolution,CPC started to explore to build its own system during the time of Agrarian Revolution. Under the influences of its own character as well as the Soviet System,it chose the pattern of "Soviet political power of workers and peasants" initially,and it came out with a great achievement. However,the pattern of "Soviet political power of workers and peasants" was eventually replaced by the pattern of "people's representative soviet" on the account of the predicament that the drastic revolutionary and class nature of it could not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changes and development. The theoretical revolution of "people's representative soviet" pattern on the other hand broke through the limit of "Soviet political power of workers and peasants" pattern. It not only matched the periodical need of the changed national conditions well,but also started the researches on Chinese unique system pattern,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coming researches on the building of system patterns that were suitable for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DOI:10.13600/j.cnki.jpsslof.issn.1009-4326.2016.03.010

【收稿日期】2016-04-13

【作者简介】王飞(1992-),男,江苏丹阳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5级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时期党建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A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326(2016)03-0037-05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四卷本)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