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谋盛 姚东明 王立无
谢谋盛,武汉大学公共与政治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西中医药大学后勤保障处处长,;姚东明,江西中医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万晓文,江西中医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王立无,江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南昌 330004)。
江西中药产业发展面临的十大挑战
谢谋盛 姚东明 王立无
谢谋盛,武汉大学公共与政治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西中医药大学后勤保障处处长,;姚东明,江西中医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万晓文,江西中医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王立无,江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南昌 330004)。
党中央、国务院近年来高度重视中医药的发展,江西省也把中药产业作为全省六大支柱产业,如何做大做强江西省的中药产业,提高中药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更好地为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江西省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当前,江西省中药产业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面临不少挑战。
中药产业 存在问题 面临形势
国家对中医药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如何抓住国家有利形势,如何提高中药产业的竞争力,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支柱性作用,是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江西省中医药产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也面临产业规模偏小、产品结构低端、中药材种植及监管亟待规范、标准制定、创新和品牌能力有待继续提高等问题和挑战。
中药技术研发、生产、营销,中药饮片炮制,中药材种植等行业和领域存在领军人才匮乏,生产技术人员不足等问题。虽然江西省卫计委联合江西中医药大学及其他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和缓解中药人才短缺问题,但是随着基层医疗服务网络建设和江西中医药相关产业的发展,受人才培养周期所限,人才短缺问题仍然是影响江西省中药事业发展关键的问题。
与此同时,江西省医学教育机构中药类教师资源不足,高学历所占比重较小,中药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培养模式的不合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药人才的培养。从长远来看,医学类院校培养的中药类专业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将直接制约江西省未来中药事业的发展。
目前江西省中药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全省现有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生产企业109家,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的企业仅有一家,过10亿的企业只有8家,过亿元的企业38家。据统计,全省共有为数不多的中药批准文号,这些药品绝大多数为传统中成药或改剂型品种,科技含量低,低附加值和低档次的品种占绝大多数,所生产的产品大多为大宗普通品种。在科技含量较高的一、二类新药产品领域薄弱,全国中药创新药物每年批准二十个左右,江西省2015年和2016年各申报4个,无一获批。
江西省中药企业储备了一大批特色中成药批准文号,但受制于市场开发能力,传统的产品在传统的区域内以传统的方式销售,营销模式单一,观念落后,投入少,缺乏市场拓展能力和手段,难以扩大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全省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品种只有4个,销售额超过亿元的品种只有35个,其他单一品种全年主营业务收入均在1亿元以下。市场开发不足已成为制约江西省中医药做大做强的关键因素。
江西109家中药生产企业分布在全省各种类型工业园区内。全省各工业园区几乎都有医药企业,有的园区仅有几家,排名在全省前几位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重点优势中药企业分别落户在不同医药园区,甚至在一个市就有两个医药工业园区;即便是集聚度较高的园区,上下游产业链衔接也不够完善,企业无法通过产业链之间的转移、转换、逐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的聚集效应,发挥综合效益。全省3个主要医药产业集群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9.5亿、占全行业的比重仅有28.78%,资源未能得到有效配置。
较高的生产经营成本进一步制约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改善。近年医药制造企业主营业务成本774.2亿元,同比增长16.7%,增速较主营业务收入增速高0.8个百分点。企业三项费用快速增长,其中销售费用80.6亿元,增长10.1%;管理费用38.2亿元,增长37.7%;财务费用6.6亿元,增长28.7%;主营业务成本、三费合计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92.0%,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
同时,由于人口红利不断消失,人力成本所占比重持续攀升,较高的生产经营成本也抑制了企业获利。2013年,全省规模以上医药产业制造企业实现利润70.7亿元,同比增长13.2%,增速较全省平均水平低20.6个百分点,医药行业总体利润增长平缓,其中中药制造仅增17.9%,但高于化学药品制造5.8%的增速,中药制造的获利水平好于化学药品制造。如何破解生产经营成本高,尤其是对中药制造,以中药制造装备现代化改造代替人力投入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关系到中药产业的发展前景。
粮食、良种、畜牧业养殖和油茶等可获得政府资金补贴,而目前国家和省级都没有中药材生产专项扶持资金,只有部分中药材生产县出台了扶持政策或积极申请相关专项资金,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不够,严重地影响了农民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与全国中医药产业强省比,中药材种植面积、品种、产量差距甚远。
江西省有道地药材二十余个种类,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科学的规划,全省中药材种植一直处于无序状态。当前江西省中药材种植主要呈现两种形式,一是零星种植或小面积栽培,多为农民自己投资,自发栽培,自主经营,是目前江西省中药材种植的主要形式;二是连片开发规模种植,采取公司+基地+药农的模式,统一开发、管理,如湖口县武山镇九普药材合作社,目前这种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规模。栽培引种缺乏总量指引和宏观调控,种植面积、品种受市场价格波动而出现供不应求或过剩现象,药材供应不稳定,损伤药农积极性。
同时在GAP示范基地建设方面,江西省基本处于探索阶段,规模种植的量不大。江西省中药材种植没有充分利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有药材场的土地、环境、技术力量,绝大部分中药材仍以农户经验性种植为主,缺少统一组织和规划,尚未形成规范化种植、规模化开发的局面。缺乏全省“一盘棋”的统一规划和GAP规范化建设的滞后已成为制约江西省中药材建设主要因素。
中药材种植涉及选种、播种、育苗、田间管理、采收加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环节,种植管理有较高的技术要求,需要专业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体系。目前全省尚未建立与中药材产业发展相配套的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体系和专业人才队伍,在中药材种植的种苗供给、种植管理培训、技术指导以及产品销售等都未达到标准化、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江西省有中药饮片生产企业二十余家,以中小型加工企业居多,贸易以统货和饮片等初端产品为主,缺少精深加工设备和技术,与日本和韩国相比,对中药材的附加值潜力挖掘不够,加工增值效益低,极大的影响了中药材的生产效益,降低了经济收入,对中药材高质量、大面积、规范化发展带动性不强。
而近几十年来中药基础性研究相对落后,对全省药用资源没有进行系统的普查和基础资料整理,全省药材资源变化和物种的增减没有准确的掌握。对本省道地药材的野生资源储量,农民自主种植道地中药材的情况缺乏准确的了解。江西省组织了《江西省中药材标准》的编制和研究工作,已完成特色中药材品种202个标准研究,还有相当大一部分特色中药材品种标准没有开展研究。
江西省虽有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樟帮”、“建昌帮”占据中国四大传统中药炮制流派其二,盱江医学、庐陵中医、杏林文化蜚声海内外,但在中医药文化传承和保护尚存有较大不足,全省还没有全国(国际)知名的中药品牌和服务机构。资料显示,发源于抚州南城的“建昌帮”和盱江医学已趋于衰落,传统中医、民医、民方等已基本失传;“樟帮”重药轻医,文化传承缺乏一个完整的传承谱系和展示平台。
现代中医药特色产业基地要以大型医药企业项目为核心,辐射周边的中小医药企业,在基地内打造特色产业和知名品牌。到目前为止,江西省早期孕育的江中、汇仁、仁和、济民可信等一批知名品牌,由于市场格局的改变,企业营销能力的不足,在发展中也遇到了种种困难,发展规模、速度趋缓,全省还没有“超大型”医药企业巨头。
近年来江西省虽研发了一些新药和仿制药,但集中为改剂型八类新药和九类仿制产品,五类和六类新药获得国家总局批准的仅4个,在技术含量较高的一、二类新药和中药创新药品领域的开发上比较薄弱,目前仅有李雪梅教授课题组历经28年自主开发、独立研制成功的抗癌新药槐定碱及其制剂“盐酸槐定碱注射液”,获得国家一类化药新药证书和生产证书。
据统计,全省医药生产企业中90%以上的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部门,缺乏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实力。虽然一些企业取得了省级技术中心资格,但受区位条件的制约,企业引进人才难度较大,科研设施和配套条件落后,创新的内在动力和能力尚有不足。大多数企业资金短缺,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模仿多于创新,一般采取购买或进行简单的移植和仿制,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科技含量低,缺乏高端产品,成为企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制约瓶颈。
中药产业发展关键要有好的创新品种,且不断推出新的品种。科研经费缺乏是影响企业开展科研活动的首要因素。由于新药研发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加上国家对新药评审要求调整,对新药的要求更加苛刻和严格,江西省企业对新药产品研发上主动性不高,动力不足,导致近些年江西省新药申报数量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省份水平。
当前,江西省中医药生产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研究,各自为政,缺乏交流和配合。江西省中医药企业整体规模小,效益欠佳,一些科研开发经验丰富的专家和科研骨干流失率高。在研究方式上,各研究机构分散选题,没有集中优势力量,联合申报、重点攻关。同时,中医药研究与临床脱钩严重,指标不与临床疗效结合,导致许多研究成果不能转化,医药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与省外同行先进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信息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当前江西省尚没有充分发挥监督管理部门的信息资源优势,没有建立一个涵盖产品、项目、政策、各种药品专业数据库的覆盖全省的政企互联互通的医药卫生信息平台,企业参与国家新药研究发布和产品交易的信息渠道不畅通。
江西缺乏一批专业的医药信息服务中介组织和机构,企业对外交流获取信息来源相对有限。江西省中医药产业无论是具体措施、组织落实,还是在出台强有力的政策措施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沟通。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201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随着中医药发展相继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国家专项规划和相关行业规划,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升。在国家宏观政策引导下,各省都加大了对中医药的重视和扶持力度,纷纷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中药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文件,传统中药大省依然保持高速发展态势,中西部原来一些中医药弱省亦开始重视中药产业,制定中医药强省计划,如云南,贵州、甘肃等,对江西省中药产业发展形成了现实的挑战。
在国家产业政策引导下,中药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已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中药饮片需求量成倍增加,中成药企业数量急剧增加,中药材原料需求巨大。中药制药领域属于资源依赖型产业,野生药材资源供应紧张,中药材上游价格上涨、下游压价(国家限价)成为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人口老龄化,人民保健养生理念不断深入,收入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中医药的需求日益扩大。
江西省是中药大省,具有悠久的中药材种植历史和享誉国内外的精湛中药饮片炮制工艺,中药材资源和种类丰富,据统计,江西省有中药材品种二千八百多种,药用动物资源10余种。然而,江西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历史最高年份也仅有43.5万亩(2003年);同时,中药材种植面临城市化发展以及人工造林改变了天然植被、土地营养退化、休种期延长、加工品质差异大等,导致中药材产量低、品质差,病虫害流行,部分贵重药材面临灭绝。江西省本地中药企业相当大一部分中药材原料需到省外采购,丰富的资源品种并没有转化为资源优势,这也是制约江西省中医药对外招商引资的重要因素。中药材资源的稀缺是未来的必然发展趋势,中药产品将逐渐由普通消费品向高端(奢侈)消费品转移,价格随之上涨也是必然的趋势。如何把资源品种优势转化为资源优势、品牌优势,抢占中药材资源大省制高点,成为国家中药材资源储备库和种子(苗)培育供应基地,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是江西省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需面临的挑战。
随着人民自我保护意识的加强,近些年,国家加大了对药品安全的监管,有效地遏制了药品不良事件及不安全事件的发生,药品标准和药品质量大幅度提高,药品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药品研发、生产、流通秩序和使用行为进一步规范。中药,中成药同样也面临上述问题。
按照新版GMP、GSP等的要求,企业实施技术改造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这对江西省大部分中药企业来说将面临沉重的资金压力和经济负担,巨大的成本挑战,企业的盈利将进一步被挤压,一部分中医药企业可能面临被淘汰。如何以新版GMP、GSP等实施为契机,加强现有产业升级、提高产业集中度、强化政策扶持、优化品种结构、提升综合竞争力,是摆在中医药企业及政府管理部门前现实的挑战。
当前,西方国家已经开始重新审视西医发展方向,注重整体医疗保健和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力、更加重视中医药等传统医学方法研究。许多国际知名的医药企业,如拜耳、辉瑞、葛兰素史克等,也都开始涉及中医药产品的开发与研究。德国医药巨头拜耳2014年2月26日宣布,与昆明滇虹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牵手,成功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将以36亿元价格整体收购滇虹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权。国际知名药企利用其在技术、资金、品牌等方面的强大优势开始涉足国内中医药市场,采用现代技术开发传统医药,抢占天然药物的制高点,必将对国内中医药企业造成冲击,打破国内现有中资企业一统天下的格局。国际知名药企进入国内中医药市场,对江西省中医药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挑战是国际知名药企拥有市场、技术、资金、品牌等多方面的强大优势,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未来面临更加残酷的竞争;机遇则是对江西省中医药企业来说,是一个兼并重组的难得历史契机,可以利用国际知名药企强大的研发能力、市场推广能力和资金实力,改造升级江西省中医药企业,做大做强。如何抢占先机、早规划、早谋略、主动出击、借鸡生蛋是江西省中医药企业和政府亟需思考和面临的挑战。
编辑/程激清
C916
A
1672-4828(2016)06-0115-06
10.3969/j.issn.1672-4828.2016.06.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