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喜保
(大同大学政法学院 山西 大同 037009)
新常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创新
彭喜保
(大同大学政法学院山西大同037009)
新常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转变和创新面临新的挑战,功能得不到正常发挥,内容与新常态不相适应,方法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等等,这必然要求高校要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来指引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在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性作用基础上树立互动理念,变“单向灌输”为“多向互动”;在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在“简单说教”中加强“情感沟通”和“人文关怀”;充分发挥现代媒体手段功能,树立“智慧教育”的理念,由“传统教育”向“智慧教育”转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创新互动理念以人为本理念智慧教育理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1]“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2]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必然要转变理念,由理念转变指引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亦是如此。创新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要求,在新常态下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需求。党和国家非常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围绕这个问题出台了许多指导性文件和精神,各高校也在实践中不断贯彻和执行。
这里所说的“理念的转变与创新”包含着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高校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正确理念的坚持和发展,即“继承和发展”;第二个方面是对高校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错误的理念进行纠正,形成正确的理念和行动,即“纠错”;第三个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理念已不再适应新的形势,亟待需要变革和创新,即“与时俱进”。新常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转变和创新正是在这三个方面相互交织的情形下向前发展的。
教育理念体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价值取向,是构建这个国家和地区教育框架体系的基础。从人类社会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不管在什么时候采取什么方式进行教育,“培养人”和“如何培养”这两大理念,一直是教育的根基。人是教育的逻辑起点,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教育理念伴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转变,但“人”这个中心始终没有改变。因此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培养人”和“如何培养”的教育理念始终指引着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制定各项具体教学措施和实施各种教学行为的核心。从这个方面来看,教育的改革与创新,首先必须进行理念的转变与创新,通过理念的转变与创新带动教育其他各方面的变革与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亦是如此,也必须通过理念的转变与创新带动其他各方面的变革与创新。只有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创新,明确了主题、抓住了中心、统一了思想、认清了形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他各方面的变革与创新才能真正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需求。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3](P144),同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是高校全部工作的生命线。[4]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保证我国高等教育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引导大学生的行为与规范、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改革的纵深发展,社会发展新常态已经成为我们目前的一种新的存在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国社会转型所产生的负面效应的影响由原来的隐性状态向显性状态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原有状态下存在的问题也不断显现出来。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创新上。理念的转变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创新就无从谈起。面对新常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能正常发挥,其内容与新常态不相适应,其方法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等等,这些问题和现象越来越凸显出来,具体来说: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能正常发挥,育人功能弱化,功利性倾向越来越严重
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功能来看,人仍然是核心因素,“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5]既是起点,也是目标和任务,而知识传承、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等功能,都是围绕这两个问题而产生的辅助功能,[6]也就是说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是人才培养。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也不断地进行改革,提升大学生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强调育人功能成为改革的核心。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轻文的观念,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还不明显,与社会经济发展还存在不相适应的方面,而且我国高等教育受行政体制影响较大,受市场经济影响较大,功利性学习及功利性教与学现象严重,这与我国高等教育育人的核心功能产生了矛盾,必然会引发人们对我国高等教育功能究竟是什么的思考。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我国新常态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创新度不够,实效性不明显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改革纵深发展,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普遍存在与新常态不相适应的现象,表现在:不能把新常态下社会发展中的最新理论和知识融入其中,落后于现时代的发展,不能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相同步。尤其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远远滞后于社会发展实际,教师知识储备无法跟上时代,导致在教学内容上教育者无法把最新理论带进课堂,教与学脱节、理论与现实相脱节、灌输的知识与社会发展现实不同步等现象不断显现出来,这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怀疑与排斥的情绪,更不要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效性的问题了。另外,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方向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育者往往只看重政治性、方向性方面,关注理论和知识方面的灌输和传播,而忽视实践性方面,忽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忽视学以致用,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跟不上新常态发展步伐,手段传统,效果不理想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缺乏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在理论和知识的传播上喜欢用灌输的方法让大学生接受既定的规范及相应的观念。大学生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接受既定的规范及相应的观念上,理论和知识的灌输多了,情感教育和人文关怀减少了,理解和认知过程也随之减少。教育者重视理论和知识的灌输的过程,忽略了理论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特别是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来看,教育者往往只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作课程理论知识来传授,忽视了其启迪大学生思想、提升精神境界的功能,大学生也只把它当作课程来学,忽视了通过学习来提升素质和升华品德的功能。这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缺乏情感体验,缺乏与实践的结合,其效果也就显而易见了。
上述存在的问题只是部分表现,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我们清楚地知道,除了以上存在问题还许多需要亟待解决的方面,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也还有很多,这就迫切需要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最主要的就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新常态下,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7]面对新常态下的新变化、新状态,思想政治教育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都将发生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常态下的变化,必须要转变观念,调整理念,革新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8]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基层第一线,其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转变与创新,要与国家发展理念、党的执政理念和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相一致,同时还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
(一)树立互动理念,发挥大学生主体性作用,变“单向灌输”为“多向互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寻求个人生存与发展的机会,满足自身需求,实现自身价值成为人的主体性方面的组成部分,人开始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现实的个体。而传统的灌输方法虽然仍有它的积极作用,但“单向灌输”已经不能满足人的主体性增强需要。新常态下,随着人的主体性的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也明显加强,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平等意识、民主意识、责任意识等不断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灌输方法,变“单向灌输”为“多向互动”。这就需要我们转变观念,树立互动理念,把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这种“多向互动”理念能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充分体现出来,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二)树立以人为本理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简单说教”中加强“情感沟通”和“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主体客观化和客体主观化的双向互动的信息交流过程[9],不仅要通过“说教”的方式传播理论和知识,更要通过“情感沟通”和“人文关怀”来感染主客体,从而达到促进主客体全面发展的目标。在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变成了“布道者”,只向学生传授理论和知识,缺乏与学生的“情感沟通”,缺少“人文关怀”,学生的发展得不到有效关注。新常态下,高校大学生具有明显的特点:“政治意识强,鉴别能力弱”,“学习能力强,实践能力弱”,“自我意识比较强,责任意识弱”[10],等等,这就需要教育者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与大学生的“情感沟通”和“人文关怀”,满足大学生的各种需求:渴望被理解的需求,渴望交流和沟通的需求,渴望得到关怀的需求,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通过满足需求和关注发展架起师生之间相互沟通和信任的桥梁。
(三)树立“智慧教育”的理念,利用现代教育媒体载体,由“传统教育”向“智慧教育”转变
高校“智慧教育”理念是在资源共建共享、数字化互动教学、智慧校园等基础上,利用现代媒体手段,面向大学生、高校教育者、社会公众等提供智慧服务,实现高等教育智能化,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达到因材施教培养智慧人才的目标。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上比较单一,依靠“嘴、笔、书”,把教育内容和信息通过叙述的方式体现出来,这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容易中失去学习的兴趣,使学习变得枯燥乏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精神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互联网等现代大众传媒也在不断的普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人们喜闻乐见的现代大众传媒,树立“智慧教育”理念,既能避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又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提供更为有效的载体,同时也实现了由传统教育观念向现代智慧教育理念的转型。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新常态相适应的动态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转变理念、持续创新、向前发展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从实际出发,从大学生的特性出发,抓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因材施教,才能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适合社会主义未来发展需求的人才。
[1]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4.
[2]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OL].http://www.caixin.com/-2015-10-29/100867990.html,2015-10-29.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4.
[4]林金良.浅谈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工作的“生命线”[J].福建理论学习,2000(9):14.
[5]梁德友,傅瑞林.黄炎培人才培养思想及现实意义[J].教育与职业,2005(33):10.
[6]大学功能与大学精神——访教育部党组成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顾海良教授[J].思想教育研究,2012(11):3.
[7]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OL].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5-10/31/c_134768518.htm,2015-10-31.
[8]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话[N].人民日报,2013-8-21(1).
[9]徐志远,曹杰.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1):21.
[10]温成涛,董雅致.新时期大学生特点分析及教育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2(1):109.
[11]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7.
[1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9.
[1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4-81.
[14]石国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指引[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5-78.
[15]杨晓慧.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06(12):175-177.
[16]彭庆红,张百年.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J].政工研究动态,2009(12):8-10.
[17]郑文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反思与制度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06(6):60-62.
[18]张玉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137-139.
[19]张秋立.中国教育政策调整的未来取向分析[J].学术论坛,2008(1):191-195.
彭喜保(1979—),男,大同大学政法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007-9106(2016)08-0164-04
*本文为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方法论视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研究”(项目编号:2012041036-03);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研究”(项目编号:JS2011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