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教育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2016-04-11 07:06吕明阳侯伦广电子科技大学四川成都673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科学艺术

文/吕明阳 侯伦广(..电子科技大学,四川成都 673)

论艺术教育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文/吕明阳1侯伦广2(1.2.电子科技大学,四川成都 611731)

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是高校关注的热点,也是教育改革的两大主题。在高校教育中,更新教育观念,深化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石。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 艺术教育 创新能力

在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高校是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前沿阵地,它培养的是高水平创新人才,肩负着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提供后备人才的重任。而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既是众多高校关注的热点,也是高等教育的短板,尤其是理工科高校中普遍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科学、轻人文”的现象。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创新能力培养不可或缺的环节,作者认为,弄清素质教育中艺术教育对大学生个人素养的提高与创新能力的提升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艺术教育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内驱力

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增加艺术教育、美育和素质教育的课程与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密切相关。但大多数高等院校在改革实践中没有搞清楚艺术教育、美育和素质教育的内在关系,更缺少一套实之可行的操作模式,改革往往流于形式,导致出现了教育改革的盲区。这与建设创新型国家所倡导的“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1]的宗旨不相符合。

要把素质教育中的艺术教育落到实处,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素质教育、美育与艺术教育?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有何联系?

第一,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型国家离不开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创新力,而创新力的高低与掌握知识的多寡已无必然联系,它与创新思维是正相关关系。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2]的教育方针。“德智体美”是对人的素质定位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教育的目标趋向。在培养“德智体美”各项素质的教育中,美育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升学生的鉴赏力,增强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它是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提升学生文明素质不可或缺的教育形式。

第二,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内容和实现途径。美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以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能力的教育,它在提高人素质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3]。可见,美育有着厚重的美学根基,而艺术教育是将美学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最好运用方式。根本上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它是通过音乐、歌唱、舞蹈等艺术形式来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鉴赏能力并激发人的创造力,其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到了塑造健全人格,激发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作用。

第三,艺术教育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艺术是创造性思维的活动,艺术教育则是培养人们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艺术通过丰富的形式以及艺术鉴赏中附有创造性的想象力,给人们提供巨大的想象空间,并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爱因斯坦是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小提琴演奏者,他认为想象力远比知识重要,人们所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但是人们的想象力却是无限的,想象力是创造的源泉,更是科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成功因素。

由上可知,艺术教育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驱力,运用好这个内驱力的关键是处理好艺术教育和其他科学门类之间的关系。

二、艺术对科学创新能力内在机制的干预与影响

人类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创新,创新的最高表现形式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与个人自身素质是密不可分的,而艺术对个人自身素质的提升产生的催化效应则是无法忽视的。

第一,创新是艺术与科学本质能力的集中体现。科学是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它是通过人们对某种客观事物获得某种感官上的知觉和印象,再由科学实验的不断检验与逻辑的严密论证,形成关于客观世界的普遍知识体系。艺术虽然在当今世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人们普遍都认为艺术所具有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通过音乐、舞蹈、戏剧等客观艺术形式,在主体的想象中产生一种普遍的愉快或者不愉快的神秘情感。爱因斯坦说“我们所经历的最美好的事情是神秘,它是所有真正艺术和科学的源泉”。这种在艺术和科学中不断从特殊的神秘中吸取新突破的能力到底是什么呢?

通过对特殊神秘能力的释放过程的考察研究,发现它就是创新能力。

创新是人的本能在艺术与科学中的一种重要体现,甚至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与科学。将客观事物特殊的表象,通过不同的特殊艺术表现形式,归摄到人们主观上一种普遍的情感的共鸣,这一过程的完成就是一种艺术创新;将客观事物的特殊表象,通过客观经验的实验证明和逻辑推演,归摄为一种普遍的知识体系,这个过程的完成就是一种科学创新。我们发现艺术与科学都是将事物的特殊表象,归摄于主观或者客观的普遍之中,当这种特殊到普遍的过程完成时,创新就发生了。

同时,人的认识结构包含了多种不同的能力。一是人的感性的认识能力,它是人类通过自身的感觉器官,获取客观世界事物的知觉和印象的能力;二是人的理性的欲求能力,它是人类不依赖感官,仅仅通过主体意识,对自身行为作出规范的能力,在道德方面表现的最为突出;此外,我认为还有第三种能力,即主观能动性或价值判断力。人的认识能力是依靠感性器官与客观世界相联系的能力,人的理性欲求能力是超感性不依赖感性器官,与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相联系的能力,而主观能动性和价值判断力则是协调人的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统一的重要能力。具体反映在艺术和科学领域中,这种主观能动性和价值判断力桥接起了客观事物特殊的表象与人的主观普遍的情感和求知欲,从而体现为创新能力。

简而言之,在人类从事艺术与科学实践活动当中,都会经历从特殊到普遍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创新是人类本质能力的集中体现。

第二,艺术教育会对人身心产生影响。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看,艺术教育通过丰富的艺术形式使人在审美的过程中产生了心理活动规律,在实现自我需求和证明自己本质力量的过程中体现了审美的自主自由的创新能力。

美国学者伯恩斯坦在完成对150位科学家个人传记的研究之后,得出了“几乎所有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同时也都是艺术家、诗人、音乐家和作家”的结论。从这个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结论上看,艺术教育对人创新能力有着指导性的作用,特别是研究艺术形式对人身心产生的影响,具有重大的意义,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审美心理学的观点。各种艺术形式是通过形象化的方式,以生动鲜明直接的特征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从而对人的身心产生共鸣。通过审美心理学的方法我们发现,当人们从艺术形式的感受中进行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时,先由审美主体大脑的生理机制活动完成一种主观上的心里形相。这种审美的主观心理形式受民族、文化、地域和历史积淀的影响,在鉴赏艺术形式时,往往就会出现“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接着,主体将这种主客观共同作用中完成的审美形相上升为主观的情感或者进一步由主体对象化表现为某种生理反应。例如在聆听一段优美音乐时,我们的听觉器官接受到一种音频信号,我们的大脑皮层对这种信号进行一种处理,在我们的认识结构中投影,完成一种形相,会产生一种情感,这种情感会引起一定的生理反应,如冷、暖、流泪、呼吸加剧等等,并且这种对身心的影响会随着历史发展的积淀不断延续、发展。

这说明,艺术的感染力会导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一种释放的状态,人在这种完全放松释放状态下,最容易产生新思维的火花。

第三,艺术与科学完美统一的最高形式是纯粹的美。在艺术中,我们通过特殊的艺术形式回归到人们的普遍情感;在科学中,我们把感官获取的客观事物的特殊知觉和映像回归到普遍的知识体系中。钱学森先生说“处理好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就能创新”。那么,究竟艺术与科学有什么联系呢?

实际上,我们在从事科学实践并且取得成功的时候,都会有一种普遍的情感体验。如果在这里把这种主体在与客体的互动中所产生的普遍的情感称之为美的话,那么艺术与科学在各自特殊的实践中所体验到的这种普遍情感,我们可以分别称它们为艺术美与科学美。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克罗齐说艺术与科学既不同又互相关联;它们在审美的方面交汇。交汇“点”就是美,也可以把它称为纯粹的美。

纯粹的美是一种在实践活动中主体感受到的不带有任何功利性的普遍愉快或者不愉快的感情。但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特定客观事物的表象,通过刺激我们的感觉器官,如从摄取食物的过程中体会到的愉快情感;以及主体不通过感觉器官,而通过自身的意识为自己制定某种道德规范,如行善所体会到的愉快情感,或多或少都带有这样那样的功利性。不带有任何功利性的纯粹美是否存在呢?我认为艺术美与科学美本身就是这种不带有任何功利性的纯粹的美。

进行艺术鉴赏时,“我们必须对事物的实存没有丝毫倾向性,而是在这方面完全抱无所谓的态度,以便在鉴赏的事情中担任评判员”[4]。艺术本身是人类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方式,当人们面对特殊的客观事物的表象,无法提炼出一种客观的经验性知识的时候,人们会运用主观的情感将这种客体的表象转化为一种单纯主观上被每个人普遍认同的情感共鸣。承载着纯粹美的客体是艺术品;与之相反,带有功利性主观情感的客体,则是工艺品。

科学美同样作为一种纯粹的美,它与艺术美有着相同的理论根基。俄国作家高尔基说过科学家的成果是全人类的财产,而科学是最无私的领域。科学作为人类的一种认识活动方式,其过程和结果都表现为无私,是全人类的财富;而与之相对应带有功利性的知识单元,我们称之为技术,而非科学。科学研究不会掺杂任何功利性情感,它是人性中求知欲的体现,当科学家得出新科学结论时,往往会伴生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那就是科学美的体验。

于是我们发现纯粹的艺术美与科学美都是把事物从特殊回归到普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识结构理论认为这种把事物从特殊回归到普遍的特点,是人类认识结构中拥有的先天能力。这种能力是人类在面对特殊的事物时,自发的想将其回归到普遍的一种判断力,也是人类进行实践时需要发挥的主观能动性能力,它引领着人类在认识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我们可以合理地认为,创新是艺术和科学本质能力的集中体现,美是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统一,它为我们在艺术与科学中追寻真善美的统一提供了不竭动力,它也是艺术对科学创新能力内在机制的正能量体现。它为我们最终解决艺术教育在科学创新能力培养中有何作用的问题打下了夯实的根基。

三、艺术教育的缺失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及解决路径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尤其是理工为主的高校过于重视专业学科教育,割裂了专业学科与人文教育的关系,更没有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以致阻断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养分。高校艺术教育缺失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对艺术的错误认知。在中国古代把人按身份、职业划分为九流。其中下九流:一流巫、二流娼、三流大神、四流梆、五剃头的、六吹手、七戏子、八叫街、九卖糖,当中的吹手和戏子在今天看来就是各类从事艺术相关工作的乐手和演员。从国家统计局2013年文化文物从业人员数的数据来看,2013年我国有2154948人从事文化文物事业,占2013年全国总人口的0.16%。其中,艺术教育从业人员数和文艺科研从业人员数总计为17419人,占文化文物从业人员总数的0.81%。由此可见,当今中国社会仍然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对艺术的错误认知,使得从事艺术相关的行业的人员十分缺少,其中从事艺术教育与研究的人员更加匮乏,导致高校艺术教育的效果和水平受到严重的影响。

二是社会与家庭功利性行为的使然。当今社会文化娱乐产业发展迅速,在艺术头衔下,隐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使得人们在接受艺术教育的时候具有了浓厚的功利味道;同时,许多家庭也是抱着发展孩子特长,获得升学加分、装点个人门面的态度来对待艺术教育的,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艺术教育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这些对待艺术教育的功利性态度,与艺术创新是一种创造纯粹的、无功利性的美的态度大相径庭,没能有效地发挥出艺术教育对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三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自由天性的发挥受到压抑。虽然我国在教育改革方面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但在具体教育行为中,受应试教育的思想和行为、升学压力与社会竞争的影响使学科教学方式单一、任务繁重,严重挤压了艺术教育的时间;虽有不少学生出于艺术特长加分政策的诱惑,主动接受艺术教育,但真正喜好艺术的学生占比小,大多急功近利、充斥着功利目的。这些行为忽视了艺术教育激发人创造力的作用,扼杀了学生自由的天性,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甚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四是高校普遍缺少艺术氛围。许多高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把艺术教育当做一种“补丁式”的教育,哪里缺就往哪里打。许多高校开展艺术教育缺乏顶层设计,不能落实到具体课程上,更有甚者仅仅把艺术教育作为学校的文化体育活动或者第二课堂活动来看待,缺乏统一规范的教学管理。诸如此类的弊端,使得艺术教育不受重视,导致高校艺术氛围淡薄。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过程中缺乏艺术熏陶与引导,导致其创新能力受到压抑,难以得到激发。

通过我们对艺术教育在创新能力培养中作用的反思,并逻辑地推导出艺术教育对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正面回答艺术教育相对于传统科学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科学创新能力有何种优势,就显得尤为必要。

艺术创新是主体能否从客观经验性的艺术形式中体会到一种普遍的情感共鸣,而艺术形式是一种能够把这种主观上普遍的情感共鸣,通过生动直观、形象鲜明的多样表现形式,使其在客观世界里体现出来并实现普遍传达的中介,人们正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客观艺术形式中介的刺激达到身心上的放松与释放,产生一种情感共鸣。它体现出了艺术的教化作用,也表明了艺术教育的目的是让主体获得从对艺术形式的鉴赏中体会到普遍的情感共鸣的能力,使主体的身、心得以释放,最终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科学创新能力的提升与艺术教育是密切相关的,艺术为科学插上了创新的翅膀。

基于此,我们期望艺术教育能在高校的教育改革中得以体现。在高校艺术教育改革中,不仅要注重教育资源改革的客观合规律性,还要更加注重符合主体价值的合目的性,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主体价值和提供的客观教育手段统一起来。

为此,一是要正确认识公共艺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艺术教育是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方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多样的艺术实践形式,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培养富有创造力的人才。在高校中成立独立的艺术教育机构,负责全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以及校艺术团的组织、排练及演出等相关活动的管理;正确对待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在教学条件、师资队伍、考核标准等方面制定相关合理政策。如此一来,艺术教育工作才能得到各级部门的支持与落实,思想与行动上都得到重视。

二是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学科建设。公共艺术教育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其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具有审美情趣、富有创新思维的人才。根据实际情况,将必修选修课相结合,在我国高校可以开设1~2门艺术相关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如《艺术概论》、《艺术鉴赏》等,提高大学生对艺术教育必要性的认识;同时结合各校自身特点,开设不同形式的艺术类选修课,为大学生提高自身艺术修养,激发创新思维提供多种渠道。

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既然我们已经知道形象直观、形式多样的可实践性是艺术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式的优势所在。那么,学生除了在课堂上扮演知识的接纳者,在舞台下作为艺术的欣赏者外,更重要的是参与艺术教育课程的实践,成为舞台上的表演者。只有亲身感受艺术创造所带来的愉悦,才能最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高校艺术教育改革的路径多种多样,以上都是众多高校艺术教育改革的常用方式。此外,高校艺术教育改革也需要紧跟上时代的步伐。而当今世界最典型的时代特征是人类社会正在加速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跨越,网络信息化已经使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高校大学生群体在网络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与生活环境中形成了无时不网、无处不网的主体性特点,网络已成为中国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首要媒介。

当前我国高校艺术教育普遍存在着与网络信息技术脱节的现象,没有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忽视了网络作为大学生发挥自由天性的空间以及接受艺术教育的重要平台的作用。

为使我国高校艺术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可能,高校应该抓住网络信息化的时代机遇,尝试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艺术教育的网络信息化改革探索。

一是重视中国特色网络远程教育学分制度建设、提高艺术教育普及范围。欧美教育发达的国家早已出现计学分的大规模网络远程教育模式,它通过与知名大学合作提供课程、教学、讨论与辅导,可计算学分,可颁授学位证书[5]。这种网络远程教育的新趋势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在未来的改革过程中,应建设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远程教育学分制度,提高网络远程艺术教育的吸引力,推进艺术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二是推进艺术教育管理信息化。教育管理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教育管理现代化的技术支撑。在大数据时代下,为推进艺术教育管理网络信息化改革,我们要利用网络高效高速的特点,积极探索与开展艺术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和建立独立的艺术教育决策支持服务系统的方式,分享各高校网络艺术教育的经验与资源,通过网络对各高校的艺术教育机构的工作进行评估、监督和保障。

三建设国家数字化艺术教育资源中心。建设高质量的开放式艺术教育最重要的前提,是建设高质高效的国家数字化艺术教育资源中心。如今国家数字化艺术教育资源中心的建立还存在困难,可考虑由教育部牵头,利用高校网络,把高校数字化艺术教育资源中心建立起来。此资源平台不仅是面向全社会提供优质艺术教育服务的资源汇聚点,更可以利用艺术活泼生动、易于接受的特点,将艺术形式与其他学科关联起来,以点带面,逐步形成一个以艺术的趣味生动性吸引并带动各学科创新发展的资源互动平台。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艺术对科学创新内在机制干预与影响的解析,目的是揭示艺术教育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通过分析艺术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基础性关系,进而全面深入地阐释了高校艺术教育中的缺陷与问题。明确了在不断推进高校艺术教育改革的进程中,结合网络信息化技术推进高校艺术教育的路径创新的新思路,以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为在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1]《科学发展观若干重要问题解读》编写组.科学发展观若干重要问题解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文艺美学丛书编辑委员会.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4]康德,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38.

[5]杨银付.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14(01).

责任编辑:唐若兰

D693.4

A

1008-6323(2016)03-0062-04

1.吕明阳,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2.侯伦广,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副教授。

2016-04-20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科学艺术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纸的艺术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