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双创”经济增长新引擎
——以绵阳市国家科技城创新驱动发展为例

2016-04-11 07:06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成都610030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绵阳双创驱动

文/罗 强(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成都 610030)

构建“双创”经济增长新引擎
——以绵阳市国家科技城创新驱动发展为例

文/罗 强(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成都 610030)

客观准确地认识新常态,确保向新常态顺利过渡是现阶段宏观调控的重点任务。本文以国家科技城绵阳市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为例,围绕打造政策支撑、创新创业、开放合作、产业承载“四大平台”、构建“双创”经济增长新引擎的发展实践进行全面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在新常态下如何引领创新发展得出启示,提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理念是先导、挖掘创新驱动发展源动力是根本、加大创新创业要素保障是关键、培植创新驱动发展生态是方向,对于后植发展优势、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双创 绵阳市 四大平台

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创新成为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 “牛鼻子”,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未来。[1]近年来,绵阳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以构建中国西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为目标,以中国科技城为载体,突出“军民融合,创新驱动”发展思路,着力打造科技城政策支撑、创新创业、开放合作、产业承载“四大平台”,力求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广渠道,推动创新发展在绵阳落地生根。

一、“四大平台”引领创新发展的基本考量

2000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绵阳国家科技城的战略决策。省委、省政府随后提出:积极建设绵阳国家科技城。使绵阳率先成为四川经济发展战略格局中一颗带有深厚创新烙印的棋子。自此绵阳被认定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支点,成为四川推进改革创新的着力点。2013年,省委专门强调“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绵阳科技城”,[2]并把科技城建设和天府新区摆在同等重要位置。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如何把中央、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由蓝图变成现实,是推进绵阳创新发展再上新台阶,事关绵阳加快发展的现实课题。对此,我们进行了全面分析和多方考量。

一是优势突出。绵阳拥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18家,西南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14所,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国际企业技术中心6家,“两院”院士26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0.7万人,有大中型骨干企业71家、注册上市公司15家。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优势不言而喻。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领命而行,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将军工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军民融合发展优势,创新驱动领先优势,实现了地方经济、国防军工事业“两翼齐飞”,为更好推进创新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机遇难得。四川成功列入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8个区域之一,为绵阳创新发展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省委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了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决定,把绵阳作为推进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重要试验田。绵阳科技城还享有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省委省政府也专门出台加快推进绵阳科技城建设的指导意见和系列政策措施,助推打造科技城 “政策洼地”和“创新特区”。这些,都为绵阳创新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三是现实之困。面对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形势,转型发展任务繁重。2013年,绵阳将“生态强市”作为建设“中国西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的三大战略目标之一,坚持生态打底,在全省率先出台《生态文明建设差异化考核指标体系》,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党政目标考核。2014年,又率先在全国推出县级党政领导干部离任生态审计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规定无论经济指标增加多少,干部离任都要清算“生态账”。在管理体制方面,统筹协调、政策保障和资源整合依然障碍重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军地发展格局仍属二元结构,产业规模受限制,难以实现开放共享和按需流通,造成资源的重复配置和浪费。很多军工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技术更新慢、设备老化多、人才流失快等情况,在自主创新、品牌意识、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方面能力不足,科技城科技优势没有真正发挥出来,科技优势未能转化为发展优势,导致核心竞争力逐渐弱化,产业规模化基础不断萎缩。基于这些因素,在此基础上绵阳提出着力打造科技城“四大平台”。

二、“四大平台”引领创新发展的具体实践

“四大平台”以用好中关村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为重点,加快推进众创示范区建设,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创新动力、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的有力杠杆。“四大平台”的构建为创新创业营造了有利环境,为绵阳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2011年到2014年,绵阳科技进步综合水平指数从56.35%提高到65.0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867.42亿元提高到1230.5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从48.83%提高到56%。2015年全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81户。许多规上企业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成长起来的。

(一)政策支撑平台:激发创新驱动活力。政策具有导向作用。政策支撑有力,市场主体创新创业就有劲。近年来,通过各方努力,绵阳已初步构建起国家、省、市三级创新创业政策支撑体系。国家层面,获批执行中关村政策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4项先行先试政策。省级层面,制定10项政策,从土地利用、资金安排、人才激励、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支持科技城建设。市级层面,制定23项配套措施和有资金、有场地、有奖励等“十有”政策,实施“涌泉计划”,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实行差异化扶持。国、省、市三级共同发力,科技城在西部已基本形成“政策洼地”和“创新特区”。

(二)创新创业平台:夯实创新驱动底部。科技创新,活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3年以来,绵阳建成科技城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院、留学人员创业园、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孵化器34个,总面积超过60万平方米,入驻科技服务机构1800多家,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政策、信息等“打包式”服务。拿出百万年薪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推出科技城“千英百团”聚才“菜单计划”,对认定的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给予团队100万-200万元的财政资助;给予高层次人才20万-50万元的财政资助和10万-20万元的安家补助,以及1.2万-3.6万元的年度岗位津贴。2013年绵阳创造性地鼓励各类人才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鼓励科技人员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双向兼职和流动,支持鼓励创办(领办)绵阳重点发展的“2+4”产业范围内的科技型企业。以此为契机成立了由绵阳牵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四川智能电视产业联盟等1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盟,设立规模近4亿元的资金,支持专利申请、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人才开发,实现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两年翻番,基本破解了绵阳科技型企业众多,但创新能力弱、技术标准低、产业链不配套等现实问题,产业联盟既是抱团发展,也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2014年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培育城市实力评定,绵阳居33个参评城市第二位。2014年全市新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2227家、占全省近1/3。

(三)开放合作平台:集成创新驱动优势资源。近几年,绵阳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融入全国乃至全球创新网络。建成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展陈面积11万平方米的科技城会展中心,自2013年起将每年举办一届的“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纳入常态化,并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三大固定展会之一。每届科博会邀请世界各国和国内先行先试地区、高新区及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参展,分享前沿科技资讯,发布交易最新科技成果,展示展销高新技术产品,推进科技人才交流,寻求科技项目合作。通过连续三届的成功举办,科博会已成为展示科技城创新创业形象的重要窗口、拓展科技城对外交往合作的重要平台。第二届科博会参展单位803家、项目2584项、展品9736个,分别较第一届增长44%、98%、216%。签约项目945个、金额883.6亿元。获评“2014年度中国十佳会展品牌项目”。

(四)产业承载平台:优化创新驱动功能布局。优化创新驱动功能布局,重点是优化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实现产城一体。空间布局上,绵阳已经初步形成科技城集中发展区为“一核”,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经开区和科教创业园区为“三区”,省级产业园区和科学新城、空气动力新城、航空新城“三新城”为“多园”的发展格局。科技城集中发展区5平方公里的启动区已经具备承载能力;通航产业园、电梯产业园、节能环保产业园等一批特色专业园区不断壮大,已成为“一核三区多园”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产业布局上,重点培育发展信息安全和新一代物联网、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航空与燃机,北斗卫星导航、新一代显示技术、3D打印和机器人等“4+3”战略性新兴产业。2013年完成布点占位,2014年迅速成长崛起,全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75户、新增规上科技型企业45户。2015年持续发力,全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81户。

三、“四大平台”引领创新发展的启示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信息化催生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扩张,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相互结合,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交互发展的新特点,为区域性城市变革与发展注入了驱动力。历史经验表明,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与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密切相关。在新常态下,推进发展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单纯注重招商引资“量”的积累,必须更加注重“质”的提升。营造良好的氛围,让一切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要素迸发,把人才、科技等方面优势放大,进而实现转型升级、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一)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理念是先导。干事创业只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就能善做善成,惠及民生。这是事业的发展规律,尤其是那些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打下的基础越牢固,福泽就会越久远。绵阳作为西部欠发达的地区,最大的市情和矛盾仍是发展不足,首要任务仍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必须狠抓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保持比全国、全省更快一些的发展速度。科技城的建设特别是“四大平台”的建设、培育周期较长,见效周期慢。但国家科技城作为一项国家战略、省委省政府创新驱动发展的“试验田”,必须将心思用到打基础、利长远的实际工作上,把精力贯注在实干中,不戚戚于任上就干出惊天政绩,甘于“买苗种树”,而不是“卖树挪树”,牢固树立“没有小苗何来大树”“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坚定不移地专注发展,始终扭住发展不放松,才能实现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赋予绵阳的历史使命。

(二)挖掘创新驱动发展源动力是根本。理念陈旧,处处滞后;思想不通,徒劳无功。绵阳在创新创业上的探索与收获,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真情关怀,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绵阳历届市委市政府一以贯之重视创新理念的培养,使得绵阳人民对创新创业得以迅速形成共识。要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必须要宣传推广创新理念、创新思维,改变传统思维模式和生产方式,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古往今来,创新都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16世纪以来,世界发生多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力量格局。当前,世界各国纷纷强化创新战略部署——美国出台《创新战略》,从国家发展战略上重视创新,从国家发展路径上强化创新;[3]欧盟通过《欧洲2020战略》,致力于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国家联合体;日本2009年就出台《数字日本创新计划》,逐步进入科学技术立国与战略调整阶段。[4]面对世界发达国家的超前部署,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跟踪全球科技发展方向,找准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深入挖掘创新驱动发展源动力,努力赶超,力争缩小关键领域差距,形成比较优势。

(三)加大创新创业要素保障是关键。绵阳在加大政策、人才、资金等要素保障上狠下功夫,制定落实创新创业政策,激发创新驱动发展活力;引进培育创新创业主体,释放创新驱动发展潜能;夯实丰富创新创业平台,拓展创新驱动发展空间;加强创新创业资金保障,分散创新驱动发展风险,有效推动绵阳发展实现新跨越。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技术驱动。要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用好科学家、科技人员、企业家,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注重招商引资、招人聚才并举,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广泛吸引各类创新人才特别是最缺的人才。要深化改革,建立健全体制机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精心设计和大力推进改革,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实现要素优势向竞争优势、发展优势转化。

(四)培植创新驱动发展生态是方向。对创新创业资源、要素和人才的竞争,说到底是创新驱动发展生态的竞争。绵阳持续举办创新创业文化节、创新创业新星评选、创新创业沙龙等活动,支持开展各类创新创业公益活动、赛事活动和培训活动,鼓励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广泛宣传创新创业典型,形成创新创业光荣的鲜明导向。同时,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坚持让市场选择大众创新创业的方向和路径,让价格机制和供需关系调节大众创新创业的规模和形式,努力营造公平合理、生机勃勃的市场环境。创新创业文化是一座城市重要的“软实力”,创新驱动发展离不开文化支撑和精神滋养。只要让创新创业文化形成气候,占据主流,创新驱动发展就会旷日持久,日久弥新,源远流长。

[1]习近平.习近平出席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N].人民日报,2015-02-03.

[2]王东明.四川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在成都举行[N].四川日报,2014-12-20.

[3][4]习近平.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N].人民日报,2014-06-10..

责任编辑:唐 琼

F61

A

1008-6323(2016)03-0102-03

罗强,原中共绵阳市市委书记,现任四川省人民政府秘书长。

2016-04-22

猜你喜欢
绵阳双创驱动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四川绵阳卷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四川绵阳卷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双新双创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